许崇清,别号志澄。1905年,考取官费赴日本读书,就学于第七高等学校,成绩名列前茅。1911年,经宁教仁介绍加入了同盟会。
在日本求学期间,许崇清对自然科学、哲学教育学都作了广泛的研究,并掌握了日、英、德语,还发表了一些介绍外国新哲学思潮和新教育观念的文章。
1920年,许崇清从日本学成回国,8月到达上海,在上海他第一次和孙中山会见。一个月之后,崇清回到广州,出任广州市教育局长。
1921年9月,崇清创办广州市民大学。
1922年9月,孙中山派廖仲恺去日本与苏俄代表进行秘密会谈,廖邀许同行。10月24日,许崇清和廖承麓(六薇)在东京结婚,婚后不久即回广东。
1923年,他由廖仲恺介绍加入国民党,随即,孙中山指派他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参加了改组计划的草拟工作。
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时期,许崇清任广东省教育厅长
李济深、陈铭枢主粤期间,许曾出任代民政厅长,还曾暂代广东省政府主席。
1931年6月,许崇清第一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学生抗日运动兴起。12月间,广州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爱国游行和请愿,全市学校实行罢课。许崇清对学生的抗日行动持同情态度,便为西南政府所不容。1932年2月,许离任,只挂着广东省政府委员的虚职。
1934年,许崇清明确提出反对读经,反对向学生灌输封建思想,被陈济棠免去省政府委员职务,许离开广东到浙江。
1936年,许崇清回广东任教育厅长。注意开展农村教育。先后开办南海平洲、大沥等社会教育实验区。
1940年4月,许崇清被任命为中山大学代理校长,第二次出任中大。1941年7月,国民政府以“引用异党”罪名免去其代校长职务。
1939年第七战区在广东韶关设了个编纂委员会,是战时广东最高军事机构中的出版单位。许崇清兼任这个委员会的主任委员。1941年之后,他实际上“隐居”在编委会的所在地——韶关北面河边厂一个小山上。他掩护并依靠该委员会里的大批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开展抗日、民主的宣传工作。以他的名义而实际上由中共地下党员主编的《新建设》、《阵中文汇》、《教育新时代》、《学园》等期刊,被进步人士称为“浓黑中几盏灯火”。
1946年《新建设》被迫停刊。从1946年至1948年期间,许崇清虽仍挂有空头职衔,实际上是做教学和研究工作,并支持学生的“反内战”运动。
1949年初,许崇清离广州到香港。此期间,他在香港《文汇报》发表了大量进步的学术文章。
年底,许崇清回到解放后的广州,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随即受广东省军事管制委员会指派,接管私立广州大学,并担任了该校校长。1950年6月,他赴北京出席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
1951年1月,人民政府任命许崇清为中山大学校长。
从1949年至去世的近20年间,许崇清一直担任中山大学校长职务,并积极参与了国家的政治主任。他是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副省长,还担任了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市教育工会主席等。1956年,他以特邀代表资格参加了国家最高国务会议。
在繁忙的行政工作和政治活动中,他仍坚持学术研究。1956年,在中山大学第三次科学讨论会上,许崇清作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的研究报告。引起我国教育界的重视,当时学术界有人认为,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有战斗性和科学性的教育论著,也有人认为。这是许崇清晚年的一篇最成熟的重要论著。
1988年1月,广东教育界和学术界举行纪念许崇清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与会者将他誉为“新教育学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在日本求学期间,许崇清对自然科学、哲学教育学都作了广泛的研究,并掌握了日、英、德语,还发表了一些介绍外国新哲学思潮和新教育观念的文章。
1920年,许崇清从日本学成回国,8月到达上海,在上海他第一次和孙中山会见。一个月之后,崇清回到广州,出任广州市教育局长。
1921年9月,崇清创办广州市民大学。
1922年9月,孙中山派廖仲恺去日本与苏俄代表进行秘密会谈,廖邀许同行。10月24日,许崇清和廖承麓(六薇)在东京结婚,婚后不久即回广东。
1923年,他由廖仲恺介绍加入国民党,随即,孙中山指派他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参加了改组计划的草拟工作。
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时期,许崇清任广东省教育厅长
李济深、陈铭枢主粤期间,许曾出任代民政厅长,还曾暂代广东省政府主席。
1931年6月,许崇清第一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学生抗日运动兴起。12月间,广州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爱国游行和请愿,全市学校实行罢课。许崇清对学生的抗日行动持同情态度,便为西南政府所不容。1932年2月,许离任,只挂着广东省政府委员的虚职。
1934年,许崇清明确提出反对读经,反对向学生灌输封建思想,被陈济棠免去省政府委员职务,许离开广东到浙江。
1936年,许崇清回广东任教育厅长。注意开展农村教育。先后开办南海平洲、大沥等社会教育实验区。
1940年4月,许崇清被任命为中山大学代理校长,第二次出任中大。1941年7月,国民政府以“引用异党”罪名免去其代校长职务。
1939年第七战区在广东韶关设了个编纂委员会,是战时广东最高军事机构中的出版单位。许崇清兼任这个委员会的主任委员。1941年之后,他实际上“隐居”在编委会的所在地——韶关北面河边厂一个小山上。他掩护并依靠该委员会里的大批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开展抗日、民主的宣传工作。以他的名义而实际上由中共地下党员主编的《新建设》、《阵中文汇》、《教育新时代》、《学园》等期刊,被进步人士称为“浓黑中几盏灯火”。
1946年《新建设》被迫停刊。从1946年至1948年期间,许崇清虽仍挂有空头职衔,实际上是做教学和研究工作,并支持学生的“反内战”运动。
1949年初,许崇清离广州到香港。此期间,他在香港《文汇报》发表了大量进步的学术文章。
年底,许崇清回到解放后的广州,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随即受广东省军事管制委员会指派,接管私立广州大学,并担任了该校校长。1950年6月,他赴北京出席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
1951年1月,人民政府任命许崇清为中山大学校长。
从1949年至去世的近20年间,许崇清一直担任中山大学校长职务,并积极参与了国家的政治主任。他是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副省长,还担任了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市教育工会主席等。1956年,他以特邀代表资格参加了国家最高国务会议。
在繁忙的行政工作和政治活动中,他仍坚持学术研究。1956年,在中山大学第三次科学讨论会上,许崇清作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的研究报告。引起我国教育界的重视,当时学术界有人认为,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有战斗性和科学性的教育论著,也有人认为。这是许崇清晚年的一篇最成熟的重要论著。
1988年1月,广东教育界和学术界举行纪念许崇清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与会者将他誉为“新教育学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广州市越秀区大南街誌》
作者:何锦堂,陈逸薇,徐国华,高林等编纂
索取号:K926.5/3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