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微刻大师 冯公侠
在本世纪初,广州市大新路一带,系象牙雕刻工场,店铺林立,由于精细玲珑的工艺技巧,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当时的大新街已成为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象牙工艺中心。现今还有大新象牙工艺厂位于德成街辖内大新西路415号(主厂于1984年迁往沙河天平架)。象牙微刻大师冯公侠第一批作品,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就在大新街永亨象牙店作首次展销。
冯公侠(1894-1963)原名桂芳,字秀存,艺名公侠。广东省高明县三洲清溪乡岗头村人。青年时代从师于国画家徐砚农,并以“抄生”(即为死人画像)为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冯因患白内障右眼失明。当时受到上海吴南如雕刻象牙表坠实物所感染,便决心向微细雕刻进军。走一条无师自通的道路。要搞微刻工艺,首先要解决微刻工具问题。经过两年多的艰辛探索,历尽多次失败,终于创出了一种棱形的微刻工具来。对雕刻的内容和质量上的要求,要既美观又有艺术性,既有书法又有国画,这又要经过一番磨炼。冯对国画已有基础,但刻字则对书法的结构,章法、行距等艺术要求,缺乏经验。他每镌刻一件作品,都事先将要刻的字画草稿,多次反复练习书写,从大到小,用“缩龙成寸”办法,起到满意为止。冯以“锲而不舍”的企业精神,开创了广东象牙微雕的先河。1921年,他的第一批作品,在大新街永亨象牙店和上海永安公司供销,其作品的精巧技艺,曾轰动上海、广东等地,成为象牙微刻最具有实力的艺术大师之一。
经过多年的埋头苦干,在微刻方面的“微”与“细”又有较大的突破。在一粒象牙米上刻上七律唐诗两首100余字。这件作品在大新街永亨象牙店陈列后,一时传为“神眼”。1926年初,他又把孙中山遗嘱全文刻在象牙米上,连作者姓名共154字。
1928年,冯在大新路开设象牙微细雕刻艺室。1938年参加香港中华厂商举办的工业展览会,他的微雕象牙米获得优秀奖。并给予他为微细雕刻中首创者与艺术大师的光荣称号。
冯在象牙雕刻工艺上,冲破了微细雕刻难关,又向巨型方面探索。要使整个雕刻面积扩大而又要求字画在大面积中保留细的特点。因此,从设计到施工,都要摆脱旧的在套而重新构思兼备。经过八年的努力,最后巨型微雕四书全文插屏问世,全文超过6万字。这不单纯是字数的突破,而且全无错漏,行距整齐。这巨型创作问世后,冯的艺名更名震中外。该作品已为广东民间工艺馆珍藏。
1952年,冯创作了“一粒芝麻”大小刻岳飞《满江红》全首的象牙雕刻,在中南土特产展览会上展出,被评为优秀奖。1953年又在一条头发大小的面积上刻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个繁体字。在50年代里,受人民政府委托,出色地完成了世界青年联欢节的象牙微雕礼物,并由冯复制一套,现为省民间艺术馆珍藏。
1955年,利用了牙医的车床,运用各种改良过的钻头,雕刻出象牙立体人物《苏武牧羊》、《木兰从军》等。
在60年代里,冯公侠的创作达到了高峰。他在去世前三年,已是67岁老翁,仍创作出巨型作品《万古长青》,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的献礼。这幅巨型作品的整个设计构图,从地平线上在云海汹涌中,烘托出一个地球,在地球上划出中国版图,上面镌刻《共产党宣言》全文。在宣言下面,运用微刻刀法,刻有松鹤图一幅,除青松外,另刻体态各异的白鹤40只。冯用了半年左右时间,终于完成了一件呕心沥血的杰作。刻作品为市文史馆珍藏。
冯公侠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并先后三次被选为广州市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1958年被聘为广州市文史馆馆员。1963年12月11日因患膀胱癌去世,享年70岁。

文献资料来源:1993年   摘自《广州市越秀区德成街志》

作者:刘荫仪主编

索取号:K296.51/52/1880-1990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