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绣戏服在国内外有名,而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名师霍国权(?--1966)的经历今已鲜为人知。
粤剧是南方地区的一个剧种,流行于两广粤语地区,还深受海外华侨赏识,故有“南国红豆”之称。清代粤剧演出时,便形成了广州戏服的雏形,广州戏服不仅用于粤剧,还适用于琼剧和桂剧等剧种。
据闻在清末民初广州的戏服店铺,主要设在黄沙的地方,都是由私人开办的,除掌握技术和业务的老板外,还雇请一两个工人或学徒,霍国权当时在黄沙的五光戏服店当学徒。
抗日战争时广州沦陷后,百业凋零,民不聊生,没有剧团演出,戏服当然便没有生意了,所以霍国权去了香港,在香港中环摆花街“中华绣家”打工,该绣家是专营戏服的。抗战胜利后,霍国权返回广州,在状元坊余球记绣庄打工,当时他既当设计又兼业务,由于做业务,接触演员较多,了解他们的喜爱,加上他又有较精湛的技术和经验,经他所接办的戏服,深受众演员的赞许,故在戏行里他是颇有口碑的。1947年,霍国权与人合资,在状元坊74号二楼开办一间“群星绣家”,专营戏服产品,雇有两个工人,业务和技术由霍国权负责。
为了深入了解演员的需求,霍国权经常晚上在剧团演出时到后台,一方面接洽生意,一方面因为那时的演员是要自己出钱购置戏服的,所以要了解每个演员的爱好和要求,以及他们的身型体态,以便能在他们订做戏服时,按他们的身材和要求为其设计生产。
霍国权经营的戏服,不少是著名演员的,如何非凡、楚岫云、吕玉郎、小飞红、邓碧云等,都经常上他的店铺订做戏服,由于霍氏设计水平较高,构图新颖,布局合理,大方得体,故深受演员称赞。
一套戏服由多个部件组成,霍国权技术较全面,能掌握每件戏服的结构,他在正面的部位多设计花纹图案,而在背面或侧面则减少一些,这样穿起来既好看又可降低成本。他设计的戏服既满足著名演员的需求,对二三线的演员也考虑到他们的经济能力和所需的品种,所以便设计了二变装、三变装、四变装,这些一套多用的戏服,适应当时经济能力有限的演员的需要。一套多用的戏服还有男角用的文武袖(文武袍),它既可用于文场,又可用于武场,也可用于文武双全的角式。设计这些一套多用的戏服是他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舞台的知识,熟知各类演员的喜好和需要,满足他们的要求,从而受到众多演员的尊敬和信赖。
上世纪50年代,在状元坊经营戏服的店铺有“中华”、“群星”、“新新”、“天华”、“聚华”,经营头盔的有“文化”、“关祥记”,经营头套的有“陈章”等8家。1956年4月1日成立的“中华戏服生产合作社”,初时社员只有33人,工资档次是一至八级。八级工要有精湛的设计技术,熟识戏剧各类人物角色的戏服式样和纹样,并能掌握缝制戏服的流程和每道工序的要领等。因为有些戏服是由多个部件组成的,例如一件男大靠,共由46个部件组成,其中26个部件的形状是不同的,因此作为一个设计人员,对每件戏服的组装都必须详细了解才能绘制出按品种所需的式样和纹样。在当时该社的技术人员中,霍国权是首屈一指的,所以只有他一人是八级工。
霍国权设计的花色图样新颖,色调和谐,深受剧团和演员的赞赏,他的设计技艺精湛、知识过人,在戏服行业内都得到众口一词的推崇,因此在1957年评选工艺美术艺人时,他是唯一选为“工艺美术艺人”,即现在所称的工艺美术师。霍国权设计技术高超,在绘制一件戏服时,他是没有图稿的,他准备一支粉笔、一支毛笔,先用粉笔在缎面上粗略布局草图,然后用毛笔以流水行云之气势,绘成一件完美的戏服,正是艺高人胆大,这样的操作方法,恐怕现今的设计人员是很难做到的。
参加中华戏服生产合作社后,霍国权专职技术设计,不再兼任业务,使他更好地发挥设计特长,设计出更多有工艺价值的图样。由于他设计的戏服图样深受演员的赞赏,各剧团主要演员的戏服仍由他设计绘制。社里同时把他所设计的许多水平较高的、普通适用的图稿留存下来,作再生产之用。1966年,霍国权去世,但他留存下来的许多设计图稿,一直沿用于生产。
粤剧是南方地区的一个剧种,流行于两广粤语地区,还深受海外华侨赏识,故有“南国红豆”之称。清代粤剧演出时,便形成了广州戏服的雏形,广州戏服不仅用于粤剧,还适用于琼剧和桂剧等剧种。
据闻在清末民初广州的戏服店铺,主要设在黄沙的地方,都是由私人开办的,除掌握技术和业务的老板外,还雇请一两个工人或学徒,霍国权当时在黄沙的五光戏服店当学徒。
抗日战争时广州沦陷后,百业凋零,民不聊生,没有剧团演出,戏服当然便没有生意了,所以霍国权去了香港,在香港中环摆花街“中华绣家”打工,该绣家是专营戏服的。抗战胜利后,霍国权返回广州,在状元坊余球记绣庄打工,当时他既当设计又兼业务,由于做业务,接触演员较多,了解他们的喜爱,加上他又有较精湛的技术和经验,经他所接办的戏服,深受众演员的赞许,故在戏行里他是颇有口碑的。1947年,霍国权与人合资,在状元坊74号二楼开办一间“群星绣家”,专营戏服产品,雇有两个工人,业务和技术由霍国权负责。
为了深入了解演员的需求,霍国权经常晚上在剧团演出时到后台,一方面接洽生意,一方面因为那时的演员是要自己出钱购置戏服的,所以要了解每个演员的爱好和要求,以及他们的身型体态,以便能在他们订做戏服时,按他们的身材和要求为其设计生产。
霍国权经营的戏服,不少是著名演员的,如何非凡、楚岫云、吕玉郎、小飞红、邓碧云等,都经常上他的店铺订做戏服,由于霍氏设计水平较高,构图新颖,布局合理,大方得体,故深受演员称赞。
一套戏服由多个部件组成,霍国权技术较全面,能掌握每件戏服的结构,他在正面的部位多设计花纹图案,而在背面或侧面则减少一些,这样穿起来既好看又可降低成本。他设计的戏服既满足著名演员的需求,对二三线的演员也考虑到他们的经济能力和所需的品种,所以便设计了二变装、三变装、四变装,这些一套多用的戏服,适应当时经济能力有限的演员的需要。一套多用的戏服还有男角用的文武袖(文武袍),它既可用于文场,又可用于武场,也可用于文武双全的角式。设计这些一套多用的戏服是他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舞台的知识,熟知各类演员的喜好和需要,满足他们的要求,从而受到众多演员的尊敬和信赖。
上世纪50年代,在状元坊经营戏服的店铺有“中华”、“群星”、“新新”、“天华”、“聚华”,经营头盔的有“文化”、“关祥记”,经营头套的有“陈章”等8家。1956年4月1日成立的“中华戏服生产合作社”,初时社员只有33人,工资档次是一至八级。八级工要有精湛的设计技术,熟识戏剧各类人物角色的戏服式样和纹样,并能掌握缝制戏服的流程和每道工序的要领等。因为有些戏服是由多个部件组成的,例如一件男大靠,共由46个部件组成,其中26个部件的形状是不同的,因此作为一个设计人员,对每件戏服的组装都必须详细了解才能绘制出按品种所需的式样和纹样。在当时该社的技术人员中,霍国权是首屈一指的,所以只有他一人是八级工。
霍国权设计的花色图样新颖,色调和谐,深受剧团和演员的赞赏,他的设计技艺精湛、知识过人,在戏服行业内都得到众口一词的推崇,因此在1957年评选工艺美术艺人时,他是唯一选为“工艺美术艺人”,即现在所称的工艺美术师。霍国权设计技术高超,在绘制一件戏服时,他是没有图稿的,他准备一支粉笔、一支毛笔,先用粉笔在缎面上粗略布局草图,然后用毛笔以流水行云之气势,绘成一件完美的戏服,正是艺高人胆大,这样的操作方法,恐怕现今的设计人员是很难做到的。
参加中华戏服生产合作社后,霍国权专职技术设计,不再兼任业务,使他更好地发挥设计特长,设计出更多有工艺价值的图样。由于他设计的戏服图样深受演员的赞赏,各剧团主要演员的戏服仍由他设计绘制。社里同时把他所设计的许多水平较高的、普通适用的图稿留存下来,作再生产之用。1966年,霍国权去世,但他留存下来的许多设计图稿,一直沿用于生产。
文献资料来源:2012年4月   摘自《文史纵横》总第四十六期
作者:霍华著,陈泽泓主编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