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王”传奇--广彩大师司徒宁
“宁师傅!”但凡有广彩展览或举行活动,总会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家,清清瘦瘦,十分儒雅,人们都会尊敬地向他打招呼,喊一声“宁师傅!”这是行内人对司徒宁的尊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广州织金彩瓷厂曾经出现过“四大天王”,有“鸡王”欧立勤、“龙王”王兆庭、“人王”赵国恒,还有专注花鸟形象创作的司徒宁“花王”。
“花王”司徒宁于1931年12月生于广东开平,从18岁开始从事广彩,已经在此行业超过60年。可以说广彩与司徒宁的血脉相连,即使退休,即使到美国定居,他还是舍不下心爱的广彩,最终还是回到广州,回归到他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广彩事业。
心中装着广彩
民间工艺行业多是家族式的,广彩业内人士中有不少是姓司徒的,莫非宁师傅也是生在广彩世家?不是,宁师傅的父亲不是做广彩而是做小贩的。20世纪40年代末,由于战乱,生活没着落,越来越多姓司徒的开平赤坎人到香港广彩业谋生。1949年,司徒宁是随叔父司徒聪到香港“义顺隆”学广彩的,那一年他18岁。
当学徒是艰苦的,什么杂务都要干,每日还要挑灯夜战。收入只有一点点的“剃头钱”,每年要上交给师傅500港币做学费。经过10个多月的刻苦努力,司徒宁已经学到了广彩的基本功,他想在日后大展拳脚,便决定离开叔叔的厂,出外闯闯。当时正处于解放初期,中国大陆受到了英美等国家的经济封锁,莫说广彩这些陶瓷艺术品,即使是一些寻常物品也难以出口。但印有澳门和香港字样后便可以顺利出口到外国。因此广彩的生产多数是在港澳地区完成。因为广彩销路非常好,香港一带的广彩厂多的是,司徒宁也不愁找不到活干。
司徒宁就在九龙新界一带奔波,打完东家打西家,辗转在香港众多广彩厂之间。虽然不再是学徒身份,但要赚钱养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广彩工人的报酬是计件支付的,多劳多得。有些广彩工人为了能够多干一些活,不惜吸食毒品提神,搞坏了身子。司徒宁虽然年轻,心里清楚,从不去接触这类毒品。这份清醒,让他时时刻刻能够留一个心眼去琢磨自己的技艺,而不是将广彩工艺纯粹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简单地去复制前人的作品。俗语说,熟能生巧。因为没在一家固定的广彩厂工作,司徒宁了解到不同客人的要求,不同的广彩西洋餐具制作,这份见识,将他的广彩工艺又提升到另一个层次,他开始对广彩花卉有了一些心得。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司徒宁已经在香港打拼数年,成长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广彩师傅,在香港的广彩界有了点名气。1955年前后,一个能独立设计绘图的广彩师傅月收入是四五百元港币,那时每月的伙食费三四十元港币。可以说,司徒宁在香港的生活是比其他工人优裕的。1955年,司徒宁回广州探亲旅行,巧遇时任广东省陶瓷进出口公司经理区学鹏,听说国内工艺行业逐渐恢复,许多外商要求买国内的广彩,需要大量的广彩人才,司徒宁心中一动,在香港工资收入虽然高,但随时有失业之危机,与其漂泊香港打拼,倒不如回到广州,有一份稳定工作,有社会福利,同时为家乡作贡献。司徒宁不但自己决定回广州,并把这一想法与香港的同行商议,发动更多的广彩艺人回到广州,组建广彩厂,为家乡作贡献。
为了让香港的广彩艺人安心回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解决他们的工资、福利、居住等问题。司徒宁与王兆庭作为港澳地区的代表与广州代表赵国恒等一起协商,签订了一份协议:艺人的报酬按件支付,按照人民币与港币的汇率支付(当时1元港币=4.27元人民币),让他们这些港澳地区归来的广彩艺人领取的报酬等同于在香港工作的报酬;同时,他们还享有医疗报销等福利;陶瓷公司提供给艺人单人宿舍,成立彩瓷加工场,属外贸生产单位,归属陶瓷公司管理。
1956年,司徒宁的生活开始了崭新的一页。他带着一班广彩艺人从香港回到广州,组织广州彩瓷工艺厂,负责技术管理,任厂技术科长、设计室主任、质量管理主任等职务,先后带过三四百个学徒。
司徒宁从香港回归内地的这个人生选择十分英明,在社会主义广彩的40多年,他参与和见证了广彩的辉煌,事业达到了一个个高峰,荣获一堆荣誉:1960年荣获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艺人”称号;1997年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大师,2001年评为广东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多件作品获全国和省市奖项20多次,其中有多件作品被送海内外展览,近20件精品由国内外博物馆收藏。还有《广彩瓷器》等10篇专著论文发表。
没有想到,退休后的司徒宁还有另一个人生的选择更英明。
2001年,司徒宁与夫人到美国旅居,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在美国的生活有苦也有甜,虽说可以与儿孙团聚,但侨居异乡,生活总有诸多不便,司徒宁在当地的一家中文学校教授画画,学生来自当地的各个阶层。他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东西想去表达,他也想趁此机会向其他人介绍广彩艺术,但是他不会说英语,很多语言只能憋在心中。加上司徒宁不认得路又不会驾车,在美国十分不自由,想去唐人街都很困难。但在美国期间,他参观了大都会、波士顿、华盛顿等地的博物馆,看到熟悉的广彩作品被当作高级的收藏品,慎之又慎地陈列起来,在一众藏品的簇拥下显得格外高贵、豪华。司徒宁回想起国内的博物馆,不禁叹一口气,在国内,哪有看见过收藏如此大量广彩作品的博物馆?在国内,不少年轻人甚至连广彩是什么都说不上来,而在国外,这些陶瓷作品却成了艺术品。每次看到这些博物馆中的藏品,他又叹息又高兴,叹息的是在国内广彩得不到重视,高兴的是作为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广彩受到了世界的认同,得到了外国人的喜爱。
在美国,司徒宁与旧日的老友也不时有着联系,当他听到国内的广彩行业在日渐走下坡路时,心里一片空荡荡。三百多年的广彩历史,难道就要从此衰落?作为一个画了一辈子广彩的老艺人,广东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看到自己喜爱的行业就此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他的心痛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夜深人静之时,他常常想起曾经绘过的广彩作品,黑色的线,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的颜料,交织在一起组成烂漫的花,一直延伸到梦中。2004年12月,司徒宁与太太拿到了绿卡,他却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抉择,决计跟太太回国,重新拾起画笔,再次投入到喜爱的广彩事业中。
广彩大师司徒宁的两次选择十分英明,从而使他的人生达到一个又一个高峰,为他心中喜爱的广彩业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
创意是发展之本
司徒宁从美国回来后,心定多了,创作力量再一次爆发。他每天在家不断地绘画广彩,2006年9月25日至10月10日,他在广州以太广场二楼开了一个个人作品艺术展,把自己多年的创作成果公开展示。这是广彩史上首个个人作品展,市民参观的踊跃出乎意料。
2010年4月29日,年近80高龄的司徒宁再次将他新近几年的广彩精品展示给市民,“司徒宁从艺60年广州彩瓷艺术展”在广州岭南会展览馆隆重举行。再次证明了司徒宁从事广彩艺术60年,始终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绘画艺术与陶瓷彩绘相结合,在传统与现代、绘画与工艺、装饰与写实之间,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
司徒宁十分讲究原创,他说:“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我脑里想出来的,都要有自己的特点。”从展览的作品中看到既有传统的传承之作,更多的是他本人在实践中,去繁从简,消短留长,创意为主,装饰为辅的艺术探索之作,可以看出,他积60年之经历,仍在探索一条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彩瓷艺术之路。以飞禽走兽为题材的300件罗汉瓶《百鸟朝凤》最引人注目,瓷瓶上绘有凤凰、孔雀、鸳鸯等十类共400多只禽鸟,跳跃飞鸣,形态各异,以多重纹样和手法装饰衬托,色彩十分绚丽,构图极为严谨,此件作品曾获得广东省工艺美术创作金奖。此外,除了在作品上绘制仙鹤、飞龙、鸡等具有中国吉祥文化的动物,他还将广东常见的红木棉花画进他的广彩作品中。司徒宁坦然,由于学过岭南画派技艺,因此他的作品往往有着岭南画的特色,特别是近年来,他的作品接受现代的审美多一些。传统的广彩不会画红棉,不会画荔枝等,不会画那么多各式各样的鸡,如今他可以把整幅工笔画的构图用在主要部分,四周仍然是广彩的传统装饰。这种创新不是简单地用国画代替广彩,弄得不伦不类,而是有着作者的独特见解。司徒宁强调,广彩不是粉彩、国画彩,而是以装饰衬托内容创意,纹图并茂。他提倡工艺兼优,将“中西合璧”传承下来。所以他可以把公鸡画得很有精神,很漂亮。传统的广彩也画鸡,万字边的斗鸡,此花式风靡了欧洲百多年。如今,司徒宁的创作是拓展了,他可以将那雄鸡画得威风凛凛,不但形象生动,连鸡毛也更加有神,他用红黄混色,比传统广彩鸡用金红点的效果更为醒目和大方。
司徒宁在广彩的天地走过60年,终于可以归纳其个人风格基本点:一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传统再通过现代美学和美术来创新作品就更完美更宽广;二是装饰与写实相结合,广彩的装饰性很美,但是表现时代力感到不足,他便运用写实造型手法来补充,是作品更完美。他在创作技艺上的特点是:因胎施艺,因品种而选题,相辅相成,传承创新结合。具体到线条的运用,既承创均匀,也以应物造型为准,刚柔并重,表现质感,写实与装饰相结合。落实到用色上,既传承绚丽华彩、金碧辉煌的特点,同时也随类而传彩,对比中求和谐。为突出主题,在作品上题字加以说明,以加深作品内涵。
概括说,继承与创新结合,装饰与写实结合,主体明朗,绚丽多彩,纹饰典雅,线色个性。难怪广彩大师翟慧玲会衷心地说:“宁师傅的线条笔气非常优美,真正是‘钉头鼠尾’,笔笔遒劲,气韵非凡。”难怪业内人士一看到司徒宁的作品,不用看署名,就会说:“那是宁师傅的。”
(此文收录于广东教育出版社《堆金织玉--广州彩瓷》2011年1月第1版)

文献资料来源:2013年6月   摘自《广州民间艺术大会堂》

作者:曾应枫编著

索取号:J12/25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