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饮誉海内外的岭南传统民间工艺,人们似乎会有板有眼地说起“三雕一绣一彩”。那一绣,就是广绣。可再一问,见过真正的广绣吗?人们大多摇头,反问:广绣,在哪?
请走进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展厅迎面一幅《晨曦》,一只孔雀在竞放的玉兰梅花间开屏而立,凤凰、锦鸡、燕子和蝴蝶飞翔其间,细细密密的针线变幻出时而艳丽明快,时而淡化盎然的图画。广绣,性急的人看不得,喜欢的又不能只看颜色绚丽,便噢噢叫好,要懂行,知道什么叫传统的滚咬针、流水路、滚插针和霎针绣技,才能看出陈少芳如何大胆创新了长短丝针法,将孔雀那美丽的羽毛蓬松的质感充分表现出来。
再看看那一幅《我爱小鸡群》,这也是陈少芳的经典之作。画中小姑娘手捧一只小鸡,一只只活泼可爱、神态各异的小鸡围在姑娘的五彩裙下玩耍,生动的画面如在人们眼前溅起一连串水花,令人忍俊不禁地眨眨眼、再定睛细瞧。这幅作品1978年在北京展出时,当场吸引了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的注意,他在展品前伫立着,喜爱之情溢上眉梢,禁不住对其他人员呼一声:“快来看小鸡!”一时传来佳话!
走着看着,发觉人们熟悉的佛教领袖赵朴初、世界名画主人公蒙娜丽莎等人物绣像也在其中,原来广绣画也能如此精细地表现人物的风韵神采!
最值得一看的还是那幅长达13.8米、宽1米余的真丝刺绣画《岭南锦绣》,占了半壁墙壁!真不明白陈少芳怎么把这千千万万的针线绣进去,得耗费多少精力?
十年,整整十载寒暑!陈少芳轻轻地吐一口气。她是想把十年呕心沥血创做的精品巨作化成一团烟云,灵魂也附之飘去?不,她在轻声曼语般地将人们引进如诗如画的岭南百花园。
眼前犹有一段优美的旋律,耳边似响起一股叮当的清泉,一组组独立又相连的画面如诗如画地在展现人们面前。从岭南的冬天“腊月寒梅”的“晨曲”开始,熬过了“枯木逢春”。盼来了“喜上眉(梅)梢”的春天,迎春花、紫荆花在旭日中盛开;夏天来了,迎来了“双鸡(商机)报喜”,“红棉盛放”和“孔雀开屏”红火岁月。组画的中心,绣着美丽的“锦绣前程”,结出“荔香千里”般的累累硕果。成就着“鹤立千翔”,吸引了“百鸟归巢”,一切都表现着南国水乡的富足;在一片“荷塘秋月”中,万物安详、和睦,“羊城远眺”美景渐渐融进了茂密的蔗林中。好一个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岭南锦绣长卷!画面以四季的时花时果代表着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手法之巧妙,构图气魄之宏大,色彩之丰富艳丽,针法之灵活多变,令人拍案叫绝。
这是广绣史上最长的花鸟长卷绣画,这是工艺大师陈少芳创造的传统与创新的广绣针法及技巧的总结性与示范性的精品。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看到自己的学生有此佳作,发出感叹,广绣竟有这般奇能,能揭示和再现世间万物的奥妙,表现大千世界难以曲尽的美丽与丰富!赞叹之余,关老欣然为绣画命题《岭南锦绣》,并题下绝笔“世纪之作”,数月后,关山月大师仙逝。
广绣与苏绣、湘绣、蜀绣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在唐代,已有精美的广绣画问世,14岁的南海姑娘卢眉娘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7卷,字如粟粒,点画分明。此后,广绣在民间广泛流传。1514年,葡萄牙人在广州购得一龙袍绣片回国,得到国王厚赏,广绣之名遂扬名海外。明末到清初是广绣业的繁荣时期,广绣为清政府赚得大量白银,广绣从民间作坊小批量生产逐渐发展到大批量生产,广绣业成行成市,仅在广州的绣坊、绣庄就多达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广绣的名声在外,专绣贡品的黄洪,能在两寸见方的贡品荷包上绣出种种花鸟,精致至极,闻名遐迩;广绣名师辈出,一代名师陈球,门下的弟子也有数人成为大师。
历史翻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绣成了赚取外汇的主要产品之一,广州市有4家刺绣厂社,一个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刺绣工艺的有三四百人。1962年,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的高材生陈少芳分配到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那是广绣的全盛时期。
受了7年专业美术训练的陈少芳的国画画得不错,可自此与广绣结缘,便将一生交给这绚丽而寂寞的民间工艺事业。她尝试着把一些国画与油画的元素融入刺绣当中,她把绣花针当作画笔,五彩丝线做颜料,将中西绘画、立体透视的表现手法融入刺绣中,丰富了传统广绣的艺术语言。她大胆地对传统的广绣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陈少芳深知,绣画关键要绣出神态,绣牡丹要绣出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绣人物要绣出丰满的热情来,就是绣小鸡,也要千姿百态。创作绣品《我爱小鸡群》时,光是绣一只黑小鸡,陈少芳就反复思索,尝试从它的受光面、反光面和背光面,几个立体面来进行刺绣,一个小黑鸡里面就用上了二十多种颜色,比传统的用色丰富许多,漂亮许多。为了创作、设计《晨曦》,陈少芳十多次到动物园观察孔雀开屏的神态,大胆地通过透视法将孔雀两翼伸展开来,将美的神态延伸到整个画面,对比强烈地表现孔雀的美。
见过陈少芳的绣品,没有一个不赞叹,不为她的艺术作品所折服。按理说,她为社会创造了如此精美的作品,应该得到巨大回报。确实,陈少芳回报很多,她的广绣画多次选送到美、法、加、澳等多国参展,多次获得国家工艺美术品的金奖和银奖;她两次荣获“广州市三八红旗手”称号,获得“广东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她的数件作品被珍藏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她的多件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的工艺美术作品金奖,为国家赚取不少外汇。可人们怎么也想不到,20世纪90年代初末,陈少芳退休时,每月的退休金只有200多元,日渐式微的民间工艺行业经受不住经济大潮的拍打,“执笠”(倒闭)后泱及池鱼。
出身于革命家庭的陈少芳并不怎么看重物质享受,她的父母都是大革命时代的老共产党员,协助过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在广州从事地下工作,陈少芳从小是在动荡和艰难的环境中长大的,造就了坚韧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她觉得个人纵有千难万难,也不能看着曾经辉煌的广绣几成绝艺,成为“一抹行将消逝的斜阳”。
当今使人们挣快钱的机会越来越多,从事广绣这行业又累又费时,还会有谁如陈少芳对广绣这个行业如此痴迷?!她自己不但沉浸在广绣工艺美术的深海,还把全家都搭上,把她的老伴、儿子、儿媳及全家从广州搬到番禺南村,在那里成立一个广绣艺术研究所,全家人齐心协力,为研究弘扬广绣艺术精品艺术苦苦地工作着。
退休后,物质的贫困没有影响陈少芳,创作的自由却使陈少芳的思绪插上翅膀,她的事业出现了第二个高峰。她突破了广绣着重山水花鸟题材的局限,要往刺绣人物肖像方面发展。她大胆用那一副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做实验,用丝线绣出那永恒的微笑。
要绣出名画中的人物神韵,太难太难。陈少芳对艺术创作的要求近乎挑剔,看到不合心意,拆掉重绣。要绣一幅画,还得同时绣两幅,刺烂一幅,绣好一幅,个中的艰辛,旁人难以理喻。就这样,反反复复,一晃三年,陈少芳把绣架都弄绷裂了。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陈少芳悟出来了,原来绣纹与色彩在表现物象结构、物体动态、人物气质方面可以有千变万化的呀,传统的广绣只分五彩,怎么自己不可以吸收国画与西洋画的调色原理,将丝线的色彩无限配置,再运用光、影、调作处理?陈少芳重新端起绣架,竟有神来之笔,用丝线将其脸庞两边笑肌处的绣纹技巧地变动,将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
都说真人难绣,陈少芳偏要一闯这天地。在迎接香港回归祖国之际,她刺绣董建华特首肖像;庆贺澳门回归时,刺绣了何厚铧特首肖像。陈少芳逐渐总结出一套绣人像处理绣纹的技法。创作赵朴初大师肖像,她的针法更为传神,丝线的运用更加自如,将赵朴初的眼睛绣得光泽而睿智,前来参观的僧人目睹赵朴初绣像,如见真人,情不自禁地双手合十,低头参拜。陈少芳创作的个人肖像作品,真可谓“针线传神,人像圣手”。
广绣艺术是陈少芳的生命,一旦灵感闪动,年已花甲的陈少芳全然不顾其他。有一年大年三十,陈少芳竟然一绣就是大半天,忘记该回家吃团年饭了。
对于陈少芳,绣画是生命的需要,挥起彩线间才觉得自己生命仍有无限活力。她在绣画上展露蓬勃的生机,充满了对生命的礼赞。
凭着陈少芳的名望和本事,有合作者自动上门,愿意借贷发展广绣,当然,商人需要的是投入后得到的快速回报。可是广绣是人工刺绣,费心耗时,名家刺绣能流入市场的非常有限,就是卖出的产品,作为工艺品的税收高达百分之四十,陈少芳的绣品市场始终做不起来。相比起来,用机器绣出的作品,成本低得多,也容易叫好。可20年后呢,陈少芳的刺绣仍然可以作精品收藏,这个中价值,又有多少人清楚?!
有一亲戚朋友也曾送一套上千平方米的房子给陈少芳做广绣展览馆,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可陈少芳仔细一算,这个广绣博物馆要管理,每月的人工、水电及管理费的开销都是一笔费用。可怜的她连这都支付不,更无法及时回报他人,只好把这大房子又退了回去。
广绣精品有价无市,陈少芳为了不让广绣断层,继续借贷,以求发展。她不止一次对两个儿子伤心道:妈没用,给你们留下一笔巨债,不知何时能还清哟。儿子儿媳指着一屋子的广绣安慰她:妈,这不就是你创造的巨大财富?!
每次因为窘困的生活卖一幅绣品,陈少芳都得伤心一场;每次做完一幅作品,她都得病一场;每次走一个绣工,她心里都难过好些天。好不容易从农村招来一些女孩子,培养几年,成为熟练的绣工,还得飞回农村嫁人。工资太低,留不住人呀。
绚丽的广绣真的如此寂寞?工艺大师陈少芳真是缺少知音?
广东省、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一再反复呼吁,尽快抢救濒危的传统广绣工艺,希望广绣精品可以与其他美术精品一样待遇,由国家每年出资收购一些精品,让陈少芳能在她的金秋晚年,潜心创作多一些精品。
陈少芳看到广绣上纯净明丽的苍穹确实存在着,继续为这方神圣的蓝天苦苦追寻。她一方面潜心创作精品参加全国各省市的工艺品大赛,同时创作一些能走上市场的产品,进行生产自救。陈少芳始终不信文化灿烂的中国会不要传统文化,她相信只等浊雾消散,便会晴空万里。陈少芳创作的念头一旦产生,身外之物皆忘却,粗茶淡饭总能过得去,年龄大,挫折多皆奈何她不得,她还得往艺术高峰攀登。
广绣是绚丽的,工艺美术的海洋是大的,那灿烂的霞光却铺在天边。这就是陈少芳,真正的广绣工艺大师。
(此文刊载于《作品》2004年第9期)
请走进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展厅迎面一幅《晨曦》,一只孔雀在竞放的玉兰梅花间开屏而立,凤凰、锦鸡、燕子和蝴蝶飞翔其间,细细密密的针线变幻出时而艳丽明快,时而淡化盎然的图画。广绣,性急的人看不得,喜欢的又不能只看颜色绚丽,便噢噢叫好,要懂行,知道什么叫传统的滚咬针、流水路、滚插针和霎针绣技,才能看出陈少芳如何大胆创新了长短丝针法,将孔雀那美丽的羽毛蓬松的质感充分表现出来。
再看看那一幅《我爱小鸡群》,这也是陈少芳的经典之作。画中小姑娘手捧一只小鸡,一只只活泼可爱、神态各异的小鸡围在姑娘的五彩裙下玩耍,生动的画面如在人们眼前溅起一连串水花,令人忍俊不禁地眨眨眼、再定睛细瞧。这幅作品1978年在北京展出时,当场吸引了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的注意,他在展品前伫立着,喜爱之情溢上眉梢,禁不住对其他人员呼一声:“快来看小鸡!”一时传来佳话!
走着看着,发觉人们熟悉的佛教领袖赵朴初、世界名画主人公蒙娜丽莎等人物绣像也在其中,原来广绣画也能如此精细地表现人物的风韵神采!
最值得一看的还是那幅长达13.8米、宽1米余的真丝刺绣画《岭南锦绣》,占了半壁墙壁!真不明白陈少芳怎么把这千千万万的针线绣进去,得耗费多少精力?
十年,整整十载寒暑!陈少芳轻轻地吐一口气。她是想把十年呕心沥血创做的精品巨作化成一团烟云,灵魂也附之飘去?不,她在轻声曼语般地将人们引进如诗如画的岭南百花园。
眼前犹有一段优美的旋律,耳边似响起一股叮当的清泉,一组组独立又相连的画面如诗如画地在展现人们面前。从岭南的冬天“腊月寒梅”的“晨曲”开始,熬过了“枯木逢春”。盼来了“喜上眉(梅)梢”的春天,迎春花、紫荆花在旭日中盛开;夏天来了,迎来了“双鸡(商机)报喜”,“红棉盛放”和“孔雀开屏”红火岁月。组画的中心,绣着美丽的“锦绣前程”,结出“荔香千里”般的累累硕果。成就着“鹤立千翔”,吸引了“百鸟归巢”,一切都表现着南国水乡的富足;在一片“荷塘秋月”中,万物安详、和睦,“羊城远眺”美景渐渐融进了茂密的蔗林中。好一个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岭南锦绣长卷!画面以四季的时花时果代表着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手法之巧妙,构图气魄之宏大,色彩之丰富艳丽,针法之灵活多变,令人拍案叫绝。
这是广绣史上最长的花鸟长卷绣画,这是工艺大师陈少芳创造的传统与创新的广绣针法及技巧的总结性与示范性的精品。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看到自己的学生有此佳作,发出感叹,广绣竟有这般奇能,能揭示和再现世间万物的奥妙,表现大千世界难以曲尽的美丽与丰富!赞叹之余,关老欣然为绣画命题《岭南锦绣》,并题下绝笔“世纪之作”,数月后,关山月大师仙逝。
广绣与苏绣、湘绣、蜀绣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在唐代,已有精美的广绣画问世,14岁的南海姑娘卢眉娘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7卷,字如粟粒,点画分明。此后,广绣在民间广泛流传。1514年,葡萄牙人在广州购得一龙袍绣片回国,得到国王厚赏,广绣之名遂扬名海外。明末到清初是广绣业的繁荣时期,广绣为清政府赚得大量白银,广绣从民间作坊小批量生产逐渐发展到大批量生产,广绣业成行成市,仅在广州的绣坊、绣庄就多达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广绣的名声在外,专绣贡品的黄洪,能在两寸见方的贡品荷包上绣出种种花鸟,精致至极,闻名遐迩;广绣名师辈出,一代名师陈球,门下的弟子也有数人成为大师。
历史翻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绣成了赚取外汇的主要产品之一,广州市有4家刺绣厂社,一个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刺绣工艺的有三四百人。1962年,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的高材生陈少芳分配到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那是广绣的全盛时期。
受了7年专业美术训练的陈少芳的国画画得不错,可自此与广绣结缘,便将一生交给这绚丽而寂寞的民间工艺事业。她尝试着把一些国画与油画的元素融入刺绣当中,她把绣花针当作画笔,五彩丝线做颜料,将中西绘画、立体透视的表现手法融入刺绣中,丰富了传统广绣的艺术语言。她大胆地对传统的广绣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陈少芳深知,绣画关键要绣出神态,绣牡丹要绣出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绣人物要绣出丰满的热情来,就是绣小鸡,也要千姿百态。创作绣品《我爱小鸡群》时,光是绣一只黑小鸡,陈少芳就反复思索,尝试从它的受光面、反光面和背光面,几个立体面来进行刺绣,一个小黑鸡里面就用上了二十多种颜色,比传统的用色丰富许多,漂亮许多。为了创作、设计《晨曦》,陈少芳十多次到动物园观察孔雀开屏的神态,大胆地通过透视法将孔雀两翼伸展开来,将美的神态延伸到整个画面,对比强烈地表现孔雀的美。
见过陈少芳的绣品,没有一个不赞叹,不为她的艺术作品所折服。按理说,她为社会创造了如此精美的作品,应该得到巨大回报。确实,陈少芳回报很多,她的广绣画多次选送到美、法、加、澳等多国参展,多次获得国家工艺美术品的金奖和银奖;她两次荣获“广州市三八红旗手”称号,获得“广东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她的数件作品被珍藏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她的多件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的工艺美术作品金奖,为国家赚取不少外汇。可人们怎么也想不到,20世纪90年代初末,陈少芳退休时,每月的退休金只有200多元,日渐式微的民间工艺行业经受不住经济大潮的拍打,“执笠”(倒闭)后泱及池鱼。
出身于革命家庭的陈少芳并不怎么看重物质享受,她的父母都是大革命时代的老共产党员,协助过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在广州从事地下工作,陈少芳从小是在动荡和艰难的环境中长大的,造就了坚韧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她觉得个人纵有千难万难,也不能看着曾经辉煌的广绣几成绝艺,成为“一抹行将消逝的斜阳”。
当今使人们挣快钱的机会越来越多,从事广绣这行业又累又费时,还会有谁如陈少芳对广绣这个行业如此痴迷?!她自己不但沉浸在广绣工艺美术的深海,还把全家都搭上,把她的老伴、儿子、儿媳及全家从广州搬到番禺南村,在那里成立一个广绣艺术研究所,全家人齐心协力,为研究弘扬广绣艺术精品艺术苦苦地工作着。
退休后,物质的贫困没有影响陈少芳,创作的自由却使陈少芳的思绪插上翅膀,她的事业出现了第二个高峰。她突破了广绣着重山水花鸟题材的局限,要往刺绣人物肖像方面发展。她大胆用那一副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做实验,用丝线绣出那永恒的微笑。
要绣出名画中的人物神韵,太难太难。陈少芳对艺术创作的要求近乎挑剔,看到不合心意,拆掉重绣。要绣一幅画,还得同时绣两幅,刺烂一幅,绣好一幅,个中的艰辛,旁人难以理喻。就这样,反反复复,一晃三年,陈少芳把绣架都弄绷裂了。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陈少芳悟出来了,原来绣纹与色彩在表现物象结构、物体动态、人物气质方面可以有千变万化的呀,传统的广绣只分五彩,怎么自己不可以吸收国画与西洋画的调色原理,将丝线的色彩无限配置,再运用光、影、调作处理?陈少芳重新端起绣架,竟有神来之笔,用丝线将其脸庞两边笑肌处的绣纹技巧地变动,将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
都说真人难绣,陈少芳偏要一闯这天地。在迎接香港回归祖国之际,她刺绣董建华特首肖像;庆贺澳门回归时,刺绣了何厚铧特首肖像。陈少芳逐渐总结出一套绣人像处理绣纹的技法。创作赵朴初大师肖像,她的针法更为传神,丝线的运用更加自如,将赵朴初的眼睛绣得光泽而睿智,前来参观的僧人目睹赵朴初绣像,如见真人,情不自禁地双手合十,低头参拜。陈少芳创作的个人肖像作品,真可谓“针线传神,人像圣手”。
广绣艺术是陈少芳的生命,一旦灵感闪动,年已花甲的陈少芳全然不顾其他。有一年大年三十,陈少芳竟然一绣就是大半天,忘记该回家吃团年饭了。
对于陈少芳,绣画是生命的需要,挥起彩线间才觉得自己生命仍有无限活力。她在绣画上展露蓬勃的生机,充满了对生命的礼赞。
凭着陈少芳的名望和本事,有合作者自动上门,愿意借贷发展广绣,当然,商人需要的是投入后得到的快速回报。可是广绣是人工刺绣,费心耗时,名家刺绣能流入市场的非常有限,就是卖出的产品,作为工艺品的税收高达百分之四十,陈少芳的绣品市场始终做不起来。相比起来,用机器绣出的作品,成本低得多,也容易叫好。可20年后呢,陈少芳的刺绣仍然可以作精品收藏,这个中价值,又有多少人清楚?!
有一亲戚朋友也曾送一套上千平方米的房子给陈少芳做广绣展览馆,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可陈少芳仔细一算,这个广绣博物馆要管理,每月的人工、水电及管理费的开销都是一笔费用。可怜的她连这都支付不,更无法及时回报他人,只好把这大房子又退了回去。
广绣精品有价无市,陈少芳为了不让广绣断层,继续借贷,以求发展。她不止一次对两个儿子伤心道:妈没用,给你们留下一笔巨债,不知何时能还清哟。儿子儿媳指着一屋子的广绣安慰她:妈,这不就是你创造的巨大财富?!
每次因为窘困的生活卖一幅绣品,陈少芳都得伤心一场;每次做完一幅作品,她都得病一场;每次走一个绣工,她心里都难过好些天。好不容易从农村招来一些女孩子,培养几年,成为熟练的绣工,还得飞回农村嫁人。工资太低,留不住人呀。
绚丽的广绣真的如此寂寞?工艺大师陈少芳真是缺少知音?
广东省、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一再反复呼吁,尽快抢救濒危的传统广绣工艺,希望广绣精品可以与其他美术精品一样待遇,由国家每年出资收购一些精品,让陈少芳能在她的金秋晚年,潜心创作多一些精品。
陈少芳看到广绣上纯净明丽的苍穹确实存在着,继续为这方神圣的蓝天苦苦追寻。她一方面潜心创作精品参加全国各省市的工艺品大赛,同时创作一些能走上市场的产品,进行生产自救。陈少芳始终不信文化灿烂的中国会不要传统文化,她相信只等浊雾消散,便会晴空万里。陈少芳创作的念头一旦产生,身外之物皆忘却,粗茶淡饭总能过得去,年龄大,挫折多皆奈何她不得,她还得往艺术高峰攀登。
广绣是绚丽的,工艺美术的海洋是大的,那灿烂的霞光却铺在天边。这就是陈少芳,真正的广绣工艺大师。
(此文刊载于《作品》2004年第9期)
文献资料来源:2013年6月   摘自《广州民间艺术大会堂》
作者:曾应枫编著
索取号:J12/25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