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9日上午,“永远的小人书·中国版本图书馆连环画藏品选展”在广州越秀区文化艺术中心拉开帷幕。这是第二届中国国际漫画节系列活动之一。
对于三四十岁的读者来说,连环画——小人书勾起的是对童年时代的无尽回忆,在那精神生活相对缺乏而连环画丰产的年代中,连环画以特有的形式进行着经典文化的普及工作——许多经典文学著作都有小人书版本,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镜花缘》等古典名著,《白光》、《阿Q正传》、《月牙儿》、《创业史》、《秋瑾》等现代文学作品和人物,正是因为有了连环画这样的载体,这些传世之作才能够为更多的人所熟知。从这个意义上讲,连环画在文化传播方面居功至伟。在今天学者们已经意识到,连环画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内容,影响着中国通俗文化的面貌,并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进程。
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主任、中国版本图书馆馆长艾立民介绍说:“连环画创作和出版的繁荣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创造了一个古今中外少有的文化奇迹。许多反映当时民俗风情、生活状态、时政新闻等方面的连环画作品至今还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在今天,连环画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国内不仅掀起了连环画的收藏热,也带动了连环画发展历史的研究,这次“永远的小人书·中国版本图书馆连环画藏品选展”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举行的。
在第二届中国漫画家大会上,来自内地、香港、澳门、台湾的参会代表共同发出了“向连环画艺术致敬”的宣言,并提出“申请将中国传统连环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漫画节期间作为系列活动展出的这次连环画藏品展,也因此更有了在动漫产品占领市场的今天展示深厚文化内涵、融合国际文化交流氛围的深层含义。
29日下午的广州越秀区文化艺术中心二楼的“永远的小人书·中国版本图书馆连环画藏品选展”现场,充盈而喧闹。
快到国庆了,附近的小学教师带着中高年级的学生来参观,孩子们表现得很兴奋,围拢在每块展板、每处展柜前议论着。“谁来说说,小人书和你们平时看的漫画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呀?”带队的女老师抓紧时机启发学生们口头作文,也许是想让孩子们学会观察比较。
“你们谁家里有这样的小人书?举手。”意外的是,居然举手的孩子有很多,粗略一看竟然占到80%以上。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这么多家庭珍藏着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公仔书”吗?
这些孩子说,书是自己爷爷的,自己也看过,初初看的时候许多字并不认识,但看图也看得津津有味,也缠着大人给他们讲过书里的故事,但对于那个年代特定的一些情感和人们的行为方式并不理解。不过这些都不妨碍他们大声回答老师:“好看!喜欢!”。
公仔书回来了,但让人无法欣然。孩子们围绕在现场示范连环画插画的年轻美院老师身边,屏息看着他们用铅笔和极细的毛笔勾勒出古典的竹石、仕女。问他们,和卡通漫画里面那些大眼睛尖下巴的Q版人物相比如何?他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不需要回答。时代在改变,一代人被卡通画风熏陶长大的人的审美在改变,并不是说那就是错的,一定要回归传统,也不是说一次展览就能在幼小的心灵们里面播下怎样的种子,我只希望他们能明白,世界上,还有其他的美。
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来到现场示范的老师,平时也从事插画、版式设计、黑白木刻、石版画、木版画等,但并没有参与连环画绘制。“其实插画与版画息息相关,很多老一辈的连环画大师都是毕业于版画系的。”
随老师一同前来的美院学生看到展板上精美的人物造型,忍不住拿出纸笔站在墙边临摹,她说,这些构图、造型、透视对她有很大的启发。但她觉得,在今天再做一部动画片之类的产品而用到连环画中人物的造型比例,是不讨好的:“不够Q啦,现在的人不会喜欢。”
除了这些小学生与大学生,展厅中就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观众。他们眯着眼细细地看着展板,然后唏嘘着告诉我,这一本,我小时候看过的。
文献来源:2009-10-11   信息时报-C12
作者:陈文杰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