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琪 1991年出生
学校:广东实验中学
类型:政治类总分状元
心水学校:复旦大学 香港大学
心水专业:经济类专业
家庭情况:父母是大学教师,自幼丧父,由妈妈一手带大
总分:684
政治:135
英语:147
语文:118
数学:144
文基:140
身穿运动短装,头扎马尾,说起话来笑盈盈,广东实验中学的女生陈嘉琪看上去很阳光。2008年高考,广州“状元吃白果”,今年,全靠这个女生以684分的成绩摘取广东政治类总分桂冠,广州才不至于与状元再度失之交臂。
“早上班主任打电话来说我考了第一,我感觉就像做梦一样,反复让老师确认这是不是真的。”陈嘉琪笑着对记者说。
4岁失去父亲的陈嘉琪由妈妈一手带大。就像90后喜欢的周杰伦一样,听妈妈的话,陈嘉琪在勤奋读书中茁壮成长。
考第一感觉“有点恍惚”
早上嘉琪和妈妈正在逛街,刚接到老师报喜的时简直“不敢相信”。当确定自己以684的高分夺得政治类第一的时候,母女俩相拥大笑,但自己回到学校依然感觉“有点恍惚”。
拿到状元实在意外,陈嘉琪表示自己平时成绩上落比较大,几次考试都没有拿过第一,总是在前10名左右。“一模考了645分,二模也考了650分。我觉得能拿670分已经是超水平发挥了。”接下来,她将参加香港大学的面试,如果有奖学金则会到港校读商科,而在统招方面则希望报读上海复旦大学。
每天一句“妈妈我爱你”
获得成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嘉琪的爸妈都是大学教授,不过父亲在她四岁那年便离去了,从此妈妈就是她唯一的依靠。“有一次我发烧了,妈妈骑着自行车把我送到医院,那时候我开始知道妈妈很辛苦。”嘉琪说,“妈妈从来都不太管我学习,她只看我有没有做,不管我做得对不对。”耳濡目染,妈妈独立和自强的教育方式让女儿很自信,现在的嘉琪有主见从不轻易改变主意,这便是妈妈的功劳。
回想初三之时,她更感觉妈妈的好。“那个时候妈妈刚调到大学城工作,而我又处于叛逆期,经常和妈妈顶嘴。但是妈妈没有怎么责怪,总是悉心引导。”上了高中需要集体住宿,嘉琪每天都会给妈妈打电话,坚持在电话末了说一句“妈妈我爱你”。
状元求学记
勤奋的孩子
“第一”的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艰辛付出。陈嘉琪在广州市第113中学读初中,中考时以全市900多名的成绩考进省实。嘉琪说,初中时成绩虽好,但是没有太刻苦学习,考到名校才顿悟要发力猛追。特别是高二,进入重点班压力陡然增加。“重点班的学生都是各地市第一的学生,高手如云之下一点都不敢放松。” 陈嘉琪说,自己是寄宿的学生,而宿舍一般晚上10点多就已经关灯了,有一阵子为了能够多看一会儿书,她便悄悄在被窝打手电筒复习,一直持续到11点多才睡觉。“当时很害怕啊,因为大家都那么厉害。”
班主任金畅表示,嘉琪的秘诀就是勤奋。“每次下课她总会是第一个冲上去提问,几乎每个科任老师都认得她。”金老师说,其实班里面有两位学生比她反应更快基础也更好,但最后还是“天道酬勤”。
坚强的孩子
“这个孩子坚强‘硬正’,现在90后的女生都挺娇生惯养,但是她一点都没有。” 班主任金畅老师这样评价。“众所周知生活委员工作琐屑,她刚来的时候我就问她愿不愿意当生活委员,没想到她一口就答应了。很多女生都不屑做体力劳动、值日卫生、校运会拉拉队等事情,可是嘉琪从来不会拒绝,总是爽快地答应。
自幼丧父让嘉琪更懂得疼爱妈妈,更成熟地思考以后的路。谈起父亲,嘉琪每次都泰然处之,从来没有激动情绪,还反过来安慰老师不用担心。
眼界开阔爱交友
嘉琪告诉记者,凡是纪念品她都喜欢收藏,例如门票、明信片、钥匙扣等等。有的是自己旅游后回来收集的,有的是朋友带回来的,不少是国外的品种,她最喜欢的是一套法国巴黎的明信片。“收集纪念品让我对各国各地眼界大开,后来发现自己喜欢看国际时事,可能就是这个缘故吧。”
政治学得好与她是“报迷”分不开,《参考消息》、《21世纪英语报》、《经济观察报》都是经常翻阅的报纸。“老师推荐我们多看高端的报纸,全英的报纸基本能看懂。” 嘉琪兴趣广泛,篮球、音乐、羽毛球、网聊也是她日常娱乐法宝。“光是QQ网聊上的好友就有400多个。”
文献来源:2009-06-28   信息时报-A06
作者:刘雪梅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