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智慧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99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古籍《金刚经》(一卷),为,金元时期刻本,鸠摩罗什译。《金刚经》是汉传佛教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被誉为佛门智慧之母,一直受到各方推崇奉持。此册馆藏《金刚经》古印本纸张为北方染黄纸,多麻纤维成分,经折装。字体方正,多简体异体字,北地民间风格浓厚。扉画构图复杂,铺陈华丽,线条流畅。正文及正文前之祈请偈赞完整,正文后为般若真言和金刚心真言。据题记及经册品相考察,此经约成于公元十三世纪北方晋南地区,具有独特史料价值。


  ■本版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对于不做学术研究的普通人来说,古籍就是养在深闺人不识的“文物”,但近日有关广东古籍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大家对古籍的关注。广东最近有196部古书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成为“国宝级”藏品。同时,暨南大学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继中山大学图书馆、中山图书馆后成为新的“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信息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暨大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等本次都有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单位,深入了解到其中一些入选古籍的情况。


  广东省博物馆

  “阳江箱”里的宋刻本


  广东省博物馆本次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书有两种,其中《重校添註音辯唐柳先生文集》是宋刻本,非常珍贵,是广东境内所藏古籍善本书中版刻年代最早的图书之一,也是广东仅有的两种公藏的宋刻本之一。据文化部颁布的《古籍定级标准》而被定为一等甲级。柳宗元的文集版本很多,但其中以《重校添註音辨唐柳先生文集》流传最少,而藏于省博的该书21~22卷又为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版本,弥足珍贵。

  对于一个图书馆或博物馆来说,如果能珍藏有宋刻本,都是莫大的殊荣,在很早以前,宋刻本就是“以页论金”、非常珍贵了。据省博资料室的主任邓小红介绍,这个宋刻本是在1965年进入博物馆的。在她的电脑里可以见到,传承到现在的这个宋刻本,虽然看上去有过往修复的痕迹,但品相保持得依然很好。

  邓小红介绍,如今这个宋刻本被很好地保存在“阳江箱”里,这是继承了它一贯的保存方法。所谓阳江箱,是阳江地区用特殊材料和工艺制作的一种箱子,以密封著称。阳江是华侨之乡,出国的人喜欢使用自己家乡传统的东西,据说曾经有一位华侨,带了一箱的金银珠宝回国,不幸沉船,30年后箱子被打捞上来后发现,里面的东西仍然完好无损,可见其密封程度。阳江箱主要是用牛皮做的,上面涂满油漆,好的阳江箱在开关的时候,总有一阵风,由于阳江箱密封性能好,所以省博资料室将其用于保存古籍。

  为了保存好宋刻本,尽量减少借阅,也不拍照或复印,但为了仍能使用,将来可能会进行数字化的处理,比如做成电子版,以方便更多的人利用。


  内行门道

  古籍保护有秘诀


  怎样把好不容易穿越了百年甚至几百年时光的古籍继续好好地保存下去?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一个要求很全面的系统工程。暨大图书馆和广东省博物馆的古籍管理人员向我们介绍了其中一些办法。

  ●修复(原生态保护方法)

  古籍作为一种文物,因为它的外形和内容,都带有特定的时代特征。原生态的保存就是要保存、恢复其原有的面貌,主要办法就是修补抢救。修复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破损有5个等级,需要专门的人员和工具。专业到什么程度?比如用来装订古书的线,必须是专门的蚕丝线或棉线,为了防止线的老化,平时这些线多是放在冰箱里保管的。在暨大的古籍修复室里,记者看到正在修复和修复完成的明代刻本。还未修复的古籍非常“金贵”,不敢用手拿,一拿发黄的纸就会簌簌掉落;修复好的古籍用手工纸的封面包着,可以正常翻阅了。负责修复的老师说,修复一本古籍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因为年代久远,大部分的古籍都是需要修复的,这对目前很有限的修复人员来说是很大的工作量。据罗志欢介绍,如今全国的修复人员都比较紧缺,正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因此国家加大了培训范围和力度,有免费的学习班,南京也有学校开设了这门专业。

  ●影印(再生性保护方法)

  保护和利用古籍是一对矛盾,不能因为要保护就不利用,尤其对于以教研为主的高校图书馆来说。影印出版是最普遍的再生性保护方法,就是照原样影印出版。图书馆通常都会购入大量的影印本供阅览,这样就能保护真正的古籍本,又能供读者使用。除此之外,还有用微缩胶卷留影、扫描进电脑制成电子版等方法。

  ●防虫防潮

  蠹虫是古籍的大敌,为了防虫防霉,除了要使用可防虫的樟木书柜外,图书馆和博物馆都会购买一种防虫的植物,叫灵香草。这种草长在广西的瑶族山区里,天然,对书和人都无害,可以反复使用。此外还有冷冻法、紫外线杀虫法、药物法和真空法等,有专门的真空防霉杀虫机。据介绍,省博对防虫很有一套,从古籍入库前到入库后的每一个环节,都杜绝了虫患的可能性。

  广东的气温高,湿度大,对古籍保护有更高的要求。除了保证恒温恒湿外,暨大古籍室里的很多古籍都是“裸着”的,因为用来包装的书函都是用纸皮、纤维和浆糊等做成的,容易发霉长虫,不利保存。

  ●阅览规定

  对于古籍的阅览,也有一套严格的规定,比如不能对古籍进行拍照,尤其是有闪光灯的拍照;不能复印;不能在桌面上放钢笔或签字笔,只能用铅笔,以防墨迹沾染古籍。


  光荣榜

  广东古籍有哪些


  目前广东省内所藏古籍总量约有100万册,其中古籍善本约10万册。今年广东有196种古籍入选了刚刚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推荐名单。此次入选的古籍在种类上包括了宋元刻本、铜活字本、名人稿本、批校题跋本等等。其中包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89部,中山大学图书馆的69部,广东省博物馆、佛山图书馆各2部,暨南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各3部,广州图书馆、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各1部,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16部。

  这批古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山图书馆的金元时期《金刚经》,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重校添注音辩唐柳先生文集》(宋刻本),省社科院图书馆收藏的《丁禹生政书三十五卷》(清)丁日昌稿本,佛山图书馆收藏的《石云山人诗稿》(清)吴荣光撰稿本,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唐大詔令集》(宋)宋敏求辑明抄本等。


  2009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作为“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13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

  本次展览中,全国97家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私家等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珍品汇聚一堂。它们均是从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遴选而出,是平日难得一见的精品。这其中,也有广州送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推荐名单195部中的部分珍贵古籍。

  与瓷器、玉器这些一见就能引发人们对古老技艺惊叹赞美的文物相比较,对古籍的保护和大众对它们的了解都还有很大差距。围绕古籍工作着的那些人,告诉记者他们的故事“很平常,很冷清”,但其中也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传奇。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泛黄书册背后的故事。

    现在广东古籍保护的现状怎样?

  林子雄(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秘书长):古籍保护的意义,首先是传承,前人留给我们的东西,要保护好。到现在为止,保存下来的古书占总数连十分之一也没有。文革、战争,对古籍和文物的损毁非常大,所以现在我们中心在准备全省范围内做一次古籍普查,评选省级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和珍贵文物名录,下半年将会正式启动。大家知道《古籍定级标准》的颁布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在此之前,古籍没有像文物一样评等级的,评选出重点保护对象,才能集中人力资源针对性地进行保护。但国家级的评选涵盖范围不够大,所以要做省级的普查,来找出散落的现存的古籍,给它们划分等级,引起地方政府机构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倪俊明(广东地方文献中心主任):这次珍贵古籍名录申报、就是保护的一个方面。此外,常规来说,古籍保护分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两个方面。原生性保护主要指通过规范的材料和手工操作,对古籍进行修复、裱补,延长其寿命。再生性保护则是指古籍的影印出版、缩印索引、电脑扫描建立数据库等等工作,这样可以把原本放进库里保护,尽量让它静养,不要翻动,减少与外界接触,又能满足社会和学界研究的需要,让专家、读者通过新印来看到前人留下的文献资料。

  信息时报:修复古籍的工作是怎样一些人在做呢?像民间工艺一样采取师徒传承吗?

  倪俊明:我们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的修复室有11个工作人员,这在全国来说队伍都是比较大的。以前的古籍修复者是靠手工入行,凭着自己的心灵手巧来做,不需要高学历,现在也有高学历的年轻人来从事这个行业了,国家图书馆的修复组还有博士后的招生点。我们的修复室主要是一群能坐得住的年轻人,他们自己选择了这个方向,然后我们把他们送去受专业训练。


  民间的力量不能低估


  信息时报:我们注意到,此次名单中年代最久的书也仅仅是宋元时候的,那为什么广东没有更老的书呢?是不是因为南方湿热的气候不利于古书的自然存放?

  倪俊明:天气因素是一个方面,也有其他的故事。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图书馆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平调古籍善本、孤本,国图现藏的《永乐大典》都是那时候从全国各地的图书馆调上去整理出来的。我们广东也在那时候上调了很多古书,比如宋朝诗人杨万里的诗文集《诚斋集》,就在那时候被上调到了国图,同时上调的还有一大批古本。从保护的角度来看,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国图的条件更好,对古书的保护可以做到更系统更完善。

  信息时报:所以广东民间散落的古籍善本相对比较少是这样吗?读者有没有可能会在家里的老箱子里面、或者旧书市场上突然发现一套珍贵古籍呢?

  林子雄:民间的力量不能低估,其实民间有一些藏家是很厉害的,北京有位藏书家叫韦力,他是中国民间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人,收藏有8000余部、7万余册古籍,他家里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对来说,广东古籍收藏气氛不如北京浓厚,2006年广州一家拍卖公司搞了一次古籍拍卖,可以说很不成功,全场拍卖额才20万。20万是个什么概念呢?宋本一本就能拍卖100万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广东收藏古籍的人少,不能形成一个氛围;东西少了,别的省的藏家也就不会过来。

  倪俊明:我这里正好有前两天东莞一个打工者寄来的书照。前几天他打电话到我们这里,说他手里有本古书想让我们鉴定一下,电话里面说不清楚,我叫他拍张照片来看看,结果照片也不清晰,连书名都不可鉴别,还要再和他沟通。读者要是有类似的需要,可以来找我们中心义务帮助鉴别,提一些专业性建议。

  信息时报:来要求你们帮助的市民多吗?

  倪俊明:去年3月份古籍保护中心挂牌以来,这样来寻求义务鉴别帮助大约有十来宗。


  古籍比字画便宜太多


  信息时报:为什么古籍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程度都比不上其他类型的文物呢?“鉴宝”这样的电视节目、马未都讲收藏的那些书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其中对古籍的介绍就非常少。

  林子雄:首先,古籍收藏在民间很少,真正的藏书家少,散落的也少,形成不了一个关注的氛围。其次,古籍的价值,相对于其他文物类型来说要低。从拍卖情况来看,书画和古籍的价格差距很大,不要说古代书画,就是现当代的著名画家,如李逸飞的画作,拍卖价格就已经远远超过古籍。有个说法是,在拍卖会上,拍古籍的人不敢进字画场,就是因为两者价格差距大,买不起。在民间,藏品与价值是挂钩的,只藏不卖的人很少,买藏品的人就是为了卖,很现实。古籍价值不高,藏的人、关心它的人就更少。

  信息时报:是这样,我还以为是因为古玩都是手工雕琢独此一件的,而古籍刻本它是印刷品,印量再少也属于批量制造,所以比较便宜呢。

  林子雄:你说的这个也有道理,但不全对——瓷器也是一烧一大堆,一个窑里面能出多少件的,它就很吸引大众读者和民间藏家。相对那些玉器瓷器之类的文物古玩来说,古籍的陈列性、装饰性、欣赏性是差了一点。买回家一幅字画,你可以装裱好、配个镜框挂墙上做装饰;买回家一个瓷瓶可以摆在客厅看;没听说过谁买回去一本发黄的古书摆博古架上的。不过其实现在古籍收藏也在慢慢被重视,每一年它的价格都在涨。

文献来源:2009-06-28   信息时报-C版

作者:冯钰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