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南越王宣) 昨日,“年华·花样——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文物纹饰专题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展出。200多件(套)文物亮相展览现场,展示不同时期岭南纹饰的形式风格和装饰手法,揭示岭南社会独特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愫,阐释岭南纹样艺术的发展演变。
首次集中展示出土器物代表性纹饰
南越国宫署遗址是西汉南越国、五代南汉国的都城王宫核心,也是秦统一岭南以来历代地方行政官署所在地。自建院以来,南越王博物院先后举办瓦当专题、文字文物专题展等。本次展览是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资料整理成果系列展览之一,首次集中展示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器物代表性纹饰及其演变的历史脉络。展览按照时间线索分为“印纹悠古”“花叶婆娑”“盛世雕饰”“百花齐放”“花花世界”五个部分,借助斑斓瑰丽的纹饰画卷,从建筑构件、陶瓷器中回望岭南漫长的手工业发展史。
先秦时期,岭南百越聚居,创造出诸如方格纹、菱形纹、水波纹、曲折纹、云雷纹、米字纹等几何印纹,并广泛流行于陶器上,反映出浓厚的古越族文化特色。至秦汉,岭南始开郡县,中原文化广泛融入,集中体现南越王宫的营建上,如大量使用“万岁”文字瓦当、菱形纹铺地砖等。
三国至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经由海路传入岭南,象征佛教的莲花纹饰开始大量在建筑、瓷器等领域出现,一直延续到隋唐及南汉。唐至南汉国力强盛,纹饰趋于繁复,出现以花鸟纹、蝴蝶牡丹纹、双凤神兽纹等为代表的南汉宫廷建筑纹饰,彰显岭南盛唐遗风。
唐宋市舶初开,各地瓷器在广州集散,带动本地陶瓷业发展,陶瓷纹饰工艺百花齐放,模印、彩绘等工艺大放异彩,形成了总体清新秀丽、雅俗共赏的装饰纹样面貌。元明清时期,流行各类以吉祥语、谐音吉祥图案等为内容的吉祥纹饰,包罗万象的纹饰内容反映出广州商贸繁荣、百业兴盛的社会图景。
展现区域文化交流传播过程
纹饰储存着历史的信息,见证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本次展览在展示不同纹饰的同时,通过追溯该纹饰的起源、流行地区,展现不同区域文化交流、传播的过程。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熊饰踏跺,十分生动。踏跺,即台阶。南越国宫殿上的踏跺两端采用团熊纹装饰,纹饰以熊头和双爪占主体。这种纹饰与南越文王墓出土的鎏金熊形铜节约(一种马具)相近,也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诸侯王墓中出土的团熊节约相近。据介绍,南越国宫署遗址中装饰于踏跺上的熊饰,可以追溯到上古熊的传说,及战国楚地的熊崇拜文化。汉代吸收楚文化,多以熊饰用于诸侯器物中,如河北保定、河南永城、江苏盱眙等汉代诸侯王级别的高等墓葬中,均出土有团熊纹饰。南越国宫署遗址的熊饰踏跺、南越文王墓的鎏金熊形铜节约,纹饰造型推测与中原的源于同一范本,反映了汉文化、楚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本土扎根。
鸳鸯纹是中国传统纹饰之一,象征婚姻幸福美满。展品中有一件五代南汉国鸳鸯纹瓦当,见于南汉王宫的宫殿装饰,同时出现的还有双凤纹、兽面纹、神兽纹、莲花纹等,以花鸟神兽为主题,继承盛唐艺术风格,同时也反映南汉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气象。
清代的黑釉褐彩缠枝莲纹“金玉满堂”铭盆,是重点文物之一。元明清时期,广州商贸繁荣,百业兴盛。吉祥纹饰为广大百姓所喜闻乐见。“金玉满堂”铭文直接体现出吉祥之意,其周围的缠枝莲纹,是当时常见的边饰主题。
展讯
年华·花样——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文物纹饰专题展
展期:4月26日至7月16日
地点: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陈列楼北二楼临展厅
地址:越秀区中山四路316号
交通指引:地铁一、二号线公园前站F出口;公交财厅站、中山五路站
文献来源:2023-04-27   信息时报-A09
作者:成小珍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