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这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国家首批文化名城,千年文脉兴盛。所有的历史印记都需要通过遗迹、地名、文献等载体来为今人了解。《广州大典》作为地方文献集大成之大型丛书,正是这一载体的绝佳形式。
2005年4月,在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今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下,《广州大典》编纂工程正式启动。历时十年,《广州大典》于2015年4月底完成出版,收录了1911年以前,来自广州府十四县(含香港、澳门地区及佛冈、赤溪两个直隶厅)的4064种地方文献;《广州大典·曲类》从属于《广州大典》集部,于2019年完成出版,收录了1589种近代粤剧粤曲和民间说唱文献。《广州大典》出版后,被赠予国内知名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广州国际友好城市、海外底本收藏单位等300多家单位。
今年,正值《广州大典》启动编纂20周年暨广州大典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广州大典》不仅是传续广府记忆的文化载体,更是传播岭南文化的文化使者和走向世界、讲述广州故事的文化名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珺
图/广州大典研究中心
原汁原味呈现
广府文脉“基因库”
《广州大典》一期所收文献底本来自国内61家、国外14家藏书单位或个人。其中收录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2791种,占69%,中山大学图书馆353种,占8.7%,珍本善本等稀见文献众多,共收录稿抄本462种,清乾隆以前刻本357种。出于对文献本身保护状况的考虑,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公众想要借阅使用这些文献并非易事。《广州大典》所做的就是尽全力用科学合理的办法让这些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献在大典中展露真容,创造了古籍再生性保护的范例。后人要了解广州的“前世今生”,完全可以在《广州大典》中按图索骥,找到最本真的记载。
如今,《广州大典》入选中国国家版本馆国家书房,并将永久陈列。国家书房位于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华堂,集中陈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出版单位出版的精品典籍丛书和各省出版的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献丛书。其中,广东书柜近一半地方陈列的就是《广州大典》。
随着对民国时期文献保存与利用的推进,近年来《广州大典》民国文献编纂成果同样值得瞩目。围绕“学界所需、专题为主、适时建库、量力而行”的编纂原则,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已于2021年出版《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续编》也完成出版,今年4月30日是《广州大典》启动编纂20周年暨广州大典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当日将举行首发仪式。
从广州府到大湾区
传承千年“岭南文明链”
《广州大典》不仅凝聚了广州的城市记忆,更是岭南文化大家庭的共同记忆。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平清介绍说:“《广州大典》中收录的地域范围包括清代中期‘广州府’所辖区域,和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高度吻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州大典》亦可称为‘粤港澳大湾区大典’。”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同年9月,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广州图书馆与澳门大学图书馆在澳门大学合作举办了“珠水情牵濠镜开”——《广州大典》澳门地区文献展,展览邀请地方文史研究名家举办专业讲座,从不同角度对《广州大典》进行解读。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为之后的《广州大典》粤港澳大湾区巡回展拉开了大幕。
2020年—2024年,该中心与广州图书馆联合大湾区各地图书馆先后在东莞、佛山、中山、江门(含台山、新会)举办了《广州大典》粤港澳大湾区巡回展。
这些展览从当地人最熟悉的元素入手,挖掘观众最感兴趣的文献:江门展解读“江门”地名的由来,展示地方名人“陈白沙”“梁启超”的诗歌、书法作品。佛山展选录与佛山密切相关的代表性著述、桑园围的史料《桑园围志》进行解读。东莞展展出了中心所藏的“铁文轩藏木鱼书”。新会巡展更是配合展览内容,展出馆藏实物文献20余种,让观众直呼“大饱眼福”。
2024年11月15日,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与香港公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举办了“同文同心共明月,珠江香江一线牵”——《广州大典》香港地区文献展,这是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创办以来,粤港澳三地公共图书馆界首次联手推出的文献展览“传承与共融:大湾区文献存珍”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高度重视。
5年来,各巡回展的观展人数超20万,充分说明了《广州大典》在粤港澳大湾区受到普遍认同与热烈支持。
出海扬帆搭建文化桥梁
获世界顶尖学府与主流学界认可
镌刻岭南文脉,传播广府文化,讲述广州故事,让世界更多人看见、了解、使用,是《广州大典》作为文化使者的使命。
2015年6月15日,“广州之窗”在温哥华公共图书馆启用,《广州大典》隆重亮相,成为城市之间、广州和侨胞之间、中国和外国之间的一座桥梁。
在2021年庆祝广州与洛杉矶结为友好城市40周年的庆典上,广州市政府将《广州大典·曲类》作为礼物赠送给洛杉矶中央图书馆,让洛杉矶市民多方位了解岭南文化。
2024年,《广州大典》正式入藏世界顶尖大学——剑桥大学。剑桥大学对于大型丛书的捐赠有着严格的学术审核机制,这意味着《广州大典》的编纂水平与文献价值获得了世界顶尖学府与主流学界的认可与赞许。在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时,剑桥大学图书馆中文部何妍主任表示,《广州大典》将有益于剑桥大学的科研和教学,教授和馆员均十分认可《广州大典》的文献价值。“如果有人来问粤剧,那我一定会推荐《广州大典·曲类》。”为此,他们还腾出了专门的展架存放《广州大典》。
《广州大典》编纂成果的国际交流工作广受好评。众多曾为《广州大典》提供过文献底本资源的海外藏书、学术重镇均已入藏《广州大典》系列丛书,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等。
《广州大典》系列丛书还先后入藏英国牛津大学,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瑞士苏黎世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拉曼大学,越南汉喃研究院、胡志明市国家大学等。
一方面,《广州大典》不断向世界学界传播,继续保持着同海外重要藏书、研究机构的友好联系,并为海外学者提供翔实的研究文献资料;另一方面,又将散落海外的“广州善本”引进回家,《广州大典》收录约150种海外藏广州地方文献,其中不乏珍稀底本,如《(万历)广东通志》《广东清代档案录》《佛山街略》等,读者不用远赴万里就能一睹这些广州文献的真容。
融入公共文化生活
数字化、普及系打造“文化超链接”
《广州大典》第一期全套丛书仅核对扫描件便能堆到30层楼高,一字排开超过22米,重约1吨。如何切实开发利用《广州大典》?如何让这套丛书被更多人使用?
首先是数字化。早在2012年,《广州大典》主编陈建华和专家们已经意识到建立《广州大典》数据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由于《广州大典》收录的文献版本较多,其中不乏稀见稿抄本,部分古籍文献存在缺字漏字、字迹不清等情况,鉴于当时OCR识别率不高、底本授权等问题限制,数字化《广州大典》全文是一项非常繁杂艰巨的任务。在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支持下,2015年4月,在《广州大典》一期出版完成之际,1.0版的广州大典数据库成功上线。此版数据库是以广州数字图书馆为依托的影像版全文数据库,也是国内较早建立的地方文献数据库,收录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底本文献3204余种,约占总数的78.84%。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7年至2023年,《广州大典》网络服务平台的首页被点击500多万次。数据库的建设为专家学者获取使用《广州大典》提供了便利。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及《广州大典·曲类》文献的出版、一期古籍数字化授权的不断新增,2023年,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对网络服务平台和数据库进行了优化改版。在原来3204种文献数据的基础上,新增入库古籍文献596种,约占古籍文献的93.5%;新增《曲类》文献入库1103种,约占《曲类》总数1589种的69.41%。2023年4月30日,“广州学”公众号正式推出。2024年9月,《广州大典》网络服务平台和数据库(2.0版)上线试运行。同时,为了适应移动阅读的趋势,移动版《广州大典》数据库同时上线。用户只要关注“广州学”或者广州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即可使用《广州大典》数据库。同年10月,数据库在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服务平台上线,正式为大湾区公共图书馆的用户提供服务。
通过数据库后台登录用户的地域统计功能,可以发现《广州大典》网络服务平台的用户以广东为主,范围至全国各地,海外的用户通过注册后,一样可以使用数据库。
下一步,广州大典研究中心拟与中山大学数字人文联合研究院、中山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合作,在“十五五”期间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人文平台,实现《广州大典》全文文本化和全文检索功能,对《广州大典》的数据进行知识挖掘与关联,推动古籍利用转型升级,推动优秀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州大典》文本化的实现,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下AI工具可能“编造”文献出处的缺陷。
其次是普及化,推动《广州大典》的开发利用,增强读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广州大典》普及书系就此诞生。广州大典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从《广州大典》中精选最具代表性、最具可读性的文献,进行普及性的内容整理发掘,把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有机统一。书系拟分为广府名人读本系列、地方风物读本系列、地方游记读本系列、西学东渐读本系列等。每种读本均将尽量吸收、反映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编纂这套丛书的基本要求是,能让具有高中以上知识、具备一定文史基础的人读得懂,做到从当代的角度、当代的视野看待这些经典文献,激活这些经典文献。
贯通古今连接中外,不仅承接岭南千年文脉,更融入当今世界公共文化生活。值《广州大典》启动编纂20周年暨广州大典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之际,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将于4月30日在广州图书馆负一层大展厅推出“缥缃流彩·文脉永昌”——《广州大典》编纂与研究成果展。通过专题展览的形式,向读者介绍《广州大典》二十载编纂历程和中心成立十年来的发展成就。以典籍为轴,以时间为序,展现千年广府深厚文脉,彰显当代岭南守正创新。
《广州大典》生生不息,充满活力。
文献来源:2025-04-26   广州日报-A8
作者:孙珺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