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欣慰的是
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认可
这些年,执信中学的高考成绩一直保持高位稳定,但何勇说能保持好成绩很不容易。“我们顶住了高考的压力,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搭建很多平台,但面对当今的高考其实是有一定风险的。”
“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上我们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何勇心中有数。因为这类纸笔测试成绩跟平时训练的量和强度有很大的关系,但执信会让学生抽出四分之一或者更多的时间来参加跟高考无关的学习和实践,很多老师都着急地反映学科课时比其他学校少,有些家长也比较担忧学生活动多,会影响学生成绩,但这么多年执信还是坚持下来了。
何勇认为执信这样的教育方式没有问题,且得到了学生的认同。他在办公室翻箱倒柜地找一份信件,那是2011届考上香港大学的学生张婧潇给他手写的亲笔信,对他来说弥足珍贵。
信中写道,“执信赋予我们太多太多的特质:勤奋、脚踏实地、落落大方、端庄、不卑不亢、遇难而上、乐于合作……每一年保持‘低进高出、高进更高出’的高考成绩实属不易,但更引以为傲的是,学校的每一个安排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想港大之所以青睐执信学子,执信学子之所以青睐港大,正是因为大家对‘全面’、‘综合’、‘合作’的理解如出一辙,而这种高瞻远瞩的理解很大程度依赖于这所学校的领导者……”
“这是学生对执信的一种认可,读起来挺感动的。”何勇说,他经常把这封信随身带着,有时感到有压力就会拿出来看看。
就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执信的认可,让何勇的信念更加坚定:不管高考怎么变,学校培养人的宗旨不能变。“我们不能围绕高考的指挥棒去转,也不能不兼顾学生的近期利益,我们要找到学生近期利益和持续发展的平衡点。”
高考改革的影响
关键看学校的价值导向
谈及高考改革,何勇认为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让大学选拔到真正的优秀人才,另一个是推动中学真正的素质教育。遗憾的是,之前的高考改革无法达到这两个目的。
“这些年高考改革变得太快了,但变的只是考试科目的增加。”何勇掰着手指历数这些年来高考科目的变化,从大文大理,到3+2、3+X、3+大综合,再到现在是3+小综合……“实际上这些改变对中学教学要求改变不大,只要考试方式不改变,很多学校的教学方式就不会改变。”
为什么当今的高考会备受诟病?何勇认为,因为“一考定终生” 不利于对真正有特殊才华的拔尖人才的选拔培养,往往有天赋的学生不一定是全才,但现在的高考就是要全才。为了高考,很多学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花很多时间去做很多重复的学习,但有时候人的灵性是不可以再生的,如果在适当的年龄得不到发展就会窒息。
何勇说,未来高考如果只考语文、数学和英语的话,可能有两种导向:一是如果学校只是抓高考,只会加强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教学,如果高考改革没有配套的引导措施,而学校又不能坚守育人的本质,这个改革将会导致学生更加片面地发展。
另一种情况是, “如果学校能坚持以学生的健康、全面、而又有特长的发展为导向,则改革将会带来正向、积极的影响。因为不用高考的科目可以不受高考束缚,可以按学科教育育人的功能灵活地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和实验。”何勇说。
综合评价纳入高考录取
有待更多配套措施
至于将平时的综合评价纳入高考,何勇认为目前还缺乏可操作性。如果真的要做也不是不可以,可以借鉴很多国外大学录取的方法,他们会看学校的生源整体在整个适龄学生群体中的层次,三年中在学校学生群体中的平均位置又是如何,看高中三年学业成绩在学校的位置,还看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服务社区的记录,特长以及自我介绍信等等。但工作量会相当大,如果草率地参照,又会产生新的不公平。
据介绍,执信对每个学生的评价很特别,那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成功、找到自信,“学校不能给学生贴标签,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特质,一是要尊重,二是要发现,三是要发展。”何勇说,每个人的个性特长都不一样,不能只是拿学业成绩来评价他,要通过学生成长记录反映学生发展的轨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基因,教育要做的就是 让学生长成最好的自己。
文献来源:2014-05-09   羊城晚报-B6
作者:陈晓璇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