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维新派先锋康有为创办广州万木草堂传播改良思想;120年后,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权威专家齐聚在此共话康梁。昨日,本报“南粤先贤——寻访百年广东名人足迹”之康梁改革思想系列报道活动正式启动,康梁改革思想研讨会也于昨日下午同时举办。
大型报道展现百年广东名人风云往事
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广东省社科联原主席张磊,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顾涧清,广州市越秀区副区长陈晓丹,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广东省康梁文化研究会会长赵立人,广州东方文德广场董事长、广州文德文化商会会长郭建基以及广州日报副总编辑周成华等,共同为本次活动揭幕。
120年前,来自岭南地区的康有为在广州创立万木草堂,讲学授课、开启民智,其学生梁启超等人也都成为维新变法的骨干力量。为了探寻广东近代名人的宝贵思想,缅怀南粤先贤的光辉业绩,在广州东方文德广场特约支持下,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东康梁文化研究会、广州万木草堂文化品牌工程组委会联合主办的“南粤先贤——寻访百年广东名人足迹”之康梁改革思想报道活动,昨日下午在万木草堂正式启动。
广州日报相关负责人在启动仪式上表示,为了做好康梁改革思想的系列报道,广州日报社派出了多路记者分赴广东、北京、天津、武汉、青岛等地,追寻康梁足迹,并希望通过对康梁的报道,以及专家学者的交流研讨,进一步促进康梁研究的深入发展。
建立康梁文化研究基地定期进行研讨
在昨日的启动仪式上,广东康梁文化研究会还正式聘请广州文德文化商会会长郭建基为名誉会长。作为万木草堂的现任“当家人”,郭建基表示,万木草堂是康有为设坛讲学的地方,不但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近代中国的文化、教育、学术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他透露,为了将康梁思想精髓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相关单位已在万木草堂建立了康梁文化研究基地,并定期举行相关研讨活动,今后,万木草堂还将加大力度支持广东康梁研究会的建设。
专家观点
张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康梁是社会变革的先驱
万木草堂对康梁维新派来说,就相当于黄埔军校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康有为和梁启超是社会变革的先驱,在思想上和人才等做了重大准备。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是中国可供选择的两条出路,而康梁的改革对中国的近代化有重要的意义。不能以为康梁主张君主立宪就贬低康梁,他们也有自己的认识局限,关键是要看他们的思想是否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与时俱进,像梁启超,他也经历了从爱国到变革、维新的过程。
董方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梁启超是“善变的豪杰”
梁启超尽管是维新派的领军人物,但他也是个“复杂”的人物。在历史的变革中,他并没有拘泥于原有的观点,而是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调整观点,是“善变的豪杰”。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启蒙者,维新运动失败后,他积极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尽管孙中山是最早提出“革命”,但在思想和舆论上,梁启超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许多人都是在梁启超的影响下走上革命的道路,发起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的蔡锷,是梁启超的爱徒,其护国运动也是梁启超策划的。
赵立人(省社科院研究员、广东康梁研究会会长):
万木草堂精神要一直传承
120年前,万木草堂曾发出时代最强音,如今的万木草堂已经很大程度地恢复了原来的样貌,让世人在精神上找到对维新运动的寄托。
如今的万木草堂,在使用上也呈现出创新、开放的精神,比如说经常搞一些文化沙龙、交流活动,还有持续开展“万木草堂”读书会活动,继续发挥传道解惑的作用。“我希望这种创新精神可以一直传承下去。过去康有为在这里带了个好头,现代轮到我们也要做好,而且现在的条件比过去更好了。”
宋德华(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康梁认为改革是个系统工程
康梁是19世纪中国的社会改革家、思想家,其改革思想主要可以从4个方面理解:一是必须变法论,康梁认为中国需要改革,没有绝对不可改变的东西,“法和道”都可以变;二是全面改革论,承认变革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只变革某个方面;三是循序渐进论,强调不要一蹴而就,要有方案、计划;四是康梁认为自上而下地推进有助于更好保持变革中社会稳定。
赵春晨(广州大学历史系教授):
康梁思想让岭南文化长足发展
岭南文化与康梁改革思想在近代可谓相辅相成。
我认为,岭南文化对康梁改革思想起到催生作用,因为岭南文化自古就是包容性、创新性很强的文化单元,特别善于接受新鲜知识,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岭南得风气之先,正是有这样的土壤才孕育出康梁改革思想。反过来说,康梁改革思想启蒙了民智,让岭南文化长足发展。
袁进(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副馆长):
康有为曾出钱赞助起义
我想谈谈维新派,也就是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史料研究发现,不少立宪派甚至还是辛亥革命的骨干。
在南海博物馆收集的康有为很多书信中发现,他和门生就经常有关于革命的书信对话,比如说他曾经赞助2万元给唐常才,帮助他发动起义。
文献来源:2011-09-16   广州日报-A8
作者:何波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