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书室 只剩牌匾石碑
由于本土文化传播者杨华辉、高俊,以及中山大学博士林琳等人,事前都在微博上发帖介绍过越秀古书院情况,所以街坊们选择了几间比较集中的古书院去考察。
第一个考察点是位于仓边路南粤雅轩住宅区旁边的何氏书室,和位于仓边路梯云里22号的龙观书院。何氏书室只剩一块牌匾,以及一块上书“何惇叙堂界不許堆積糞草”的石碑。龙观书院情况也差不多,几个大字被前面的电线杆和飘晾的衣服挡住。书院内的老房子成为民居,已翻新的墙砖看不出丝毫的古韵古味,而绕到后墙,才发现有几块镶嵌在墙上的古碑。
走在这些古书院的遗迹区域里,记者看到聚星里,朝天坊、登云里,联珠坊等“星光熠熠”的街名,甚至巷名就叫做“儒良书院”。一直从事古书院文化研究的杨华辉说,这一带是古粤的番山、禺山,书院学宫众多。街坊们从沿路的青石板、老房子的红砂岩基座、废置的石柱等,也想象得到这里昔日书香缭绕的景象。
庐江书院 比陈家祠更老
我们考察的重点是位于北京路大小马站古书院群。据了解,这一带6处被拆的书院分别为关氏、平所、谢氏、赖氏、江都和三益书院,目前保存下来的书院有冠英、考亭、庐江、见大、周氏、曾氏等。
在一块“濂溪書院舊址”牌匾前,已经来过不只一次的中大博士林琳介绍道,濂溪书院是清代康熙年间,为纪念著名学者、《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所建。据史志记载,宋神宗熙宁元年,周敦颐(号濂溪)在广东为官,清廉爱民、功绩卓著,备受百姓称道。
“真是难以置信,在北京路这片繁华的商业区,我们能感受到浓浓的书卷味和历史气息,让我们憧憬古书院昔日的辉煌。”而当街坊一行来到西湖路流水井29号的庐江书院时,大家更是兴奋。庐江书院是越秀区内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清代书院,它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历史比著名的荔湾陈家祠还要久远。现在是北京街文化站、北京街考试博物馆、社区学堂等,将近二十块牌子无不说明了它已经起到了活化的功能:“承先赓雅韵,启后在书香。”
【专家意见】
原汁原味复建 树碑立传推广
●钟木先(北京街文化站负责人):我是看着一些古书院被拆的,现在又迎来了它的复建,心情是复杂的。复建的关键是找回当年的材料,包括牌匾、砖石等。另外一定要作深入细致的调查和设计,回到始建时的原貌,这样做出来的才不是假古董。
●林琳(中山大学比较政治学博士):维护和修缮是必需的,应该以古复古,不能让老建筑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还要大力宣传,做成与书院历史相关的博物馆,或者展示广州的老物件等。打出文化广州的历史品牌。
●杨华辉(古粤秀色教育网站创办人):越秀古书院的保护有喜有悲,喜的是许多书院已得到很好的修复,如长堤真光的豫章书院、越秀外国语学校的简氏祖祠……不仅复原了原貌,更得到了很好的活化。但是,也看到一些书院较为破败,被改建成“72家客房”,许多有艺术的构件残破。希望除复建书院群,活化成为博物馆、陈列馆、文化活动室外,还能把零散的书院遗迹如牌匾、碑石等原地保护,并立碑注明历史,以此激励莘莘学子,因为现在许多学校所在地,以前都是书院,一脉相传。
越秀部分现存书院一览表
书院名字 地址 现状
万木草堂(邱氏书室) 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 博物馆
豫章书院 长堤大马路348号 长堤真光中学
简氏祖祠 盘福路98号 越秀外国语学校
庐江书院(何家祠) 流水井29号 曾为小学、幼儿园,北京街文化站
区家祠 中山四路芳草街48号 旧为芳草街小学 文物保护单位
考亭书院 越秀区流水井35号 民居
冠英家塾 越秀区流水井38号 民居
见大书院 越秀区小马站21号 民居
三槐书院 解放中路师好巷4号 民居
峰峦书室 越秀区秉仁巷54号 民居
道南书院 解放中路师好巷6号 民居
青云书院 惠福东路389号 文物保护单位
文献来源:2011-09-16   新快报-A27
作者:邓毅富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