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改革创新 推进教育现代化 教育强区再争先

    越秀,是岭南教育的繁荣地,璀璨的广府文化在这里大放异彩! 

  区划调整后,越秀区在广州市率先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区复评,教育强区品牌效应更加凸显,先后被认定为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 

  赢得荣誉,越秀并没有停止脚步。2008年,越秀区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争创“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在教育现代化推进道路上,越秀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教育改革与创新,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清晰的足印。

  数字亮点   

  目前,越秀区共有首批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5所,省、市一级学校(幼儿园)的比例高达84.95%,区属12所普通高中均被评为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66.7%的区属公办幼儿园达到省级优质幼儿园条件,100%区辖幼儿园通过达标园评估验收,每个行政街道辖内均有一至两所名校。    

  近年来,市、区先后投入12.447亿元积极推进教育综改一期工程(2002—2005年),共增加教育用地66299平方米,新增优质学位29390个,进一步调整了中小学布局,改善了学校办学设施和校舍环境。2005年行政区划调整后,越秀区又启动了教育综合改造二期工程 (2006—2010年),该工程投入近4.6亿元,完成后将增加学校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新建教学综合楼8.7万平方米,增加体育运动场室及场地11个。 

  目前越秀区中小学信息化水平实现了五个100%,即:100%的中小学一线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或办公电脑,100%的中小学配置了电脑室,100%的中小学教室配置了多媒体教学平台,100%的学校建设了校园网,100%的学校校园网通过光纤宽带接入区教育城域网。全区共有22所学校被认定为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7所学校被认定为广州市“教育e时代”应用实验校。    

  “十五”期间越秀区各级各类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共约85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24项,结题率为90%,获得各级各类教学成果1395项。“十一五”期间,越秀区立项教育科研课题国家级12项、省级16项、市级26项,立项数量位居全市各区之首。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2007年,越秀区被指定为“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区”,成为广东省唯一的中心城区试点区。 

  此后,越秀区将区属中小学按地域分成10个学区,通过“三共享”、“两建立”、“一实现”(共享学区教学资源、共享教师人力资源、共享合作发展平台;建立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学区管理平台;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促使学校在办学理念、文化内涵、办学特色、管理方式等方面达到深层次的交流与融合。 

  最值得一提的是,越秀区创新思路,建立学区评价与“以奖代补”管理机制,制定了《越秀区构建学区管理模式绩效评估方案》等,指导开展有效的学区绩效评估。2009年,区财政共划拨出以奖代补经费146万元,各校参与学区建设活动的积极性和学区管理效能不断提升。 

  这一在全省开创性构建起学区管理模式,通过全面整合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资源,形成多个学校组成的教育联合体,实现义务教育学校资源共享及整体发展,中小学教育达到了“高标准、高质量”的发展态势,进一步推进教育资源的高度优质均衡发展!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参赛学校及人数最多,获得一等奖项目最多,每个项目获得一等奖或第一名的学校最多;参与面最广,宣传面最广,影响力最广;作品质量最高,水平最高,受到专家肯定最高。2010年10月,区教育局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目前全区已开发校本美术课程教材11套,近三年共开设了包括第十六中学的《南国红豆》,广大实验中学的《广东民谣》、《潮州音乐》,恒福中学的《学生竖笛合奏训练》等在内的音乐校本课程56门。 

  越秀区始终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教育实践中关注每一个学生,深化素质教育,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坚持“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纽带,以优势项目为特色”的工作思路,强调以德为首,强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以特色教育为突破口,成功铸造了阳光体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环境教育、国防教育等越秀素质教育几大品牌,着力营造高品质教育,努力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发展规划教育优先

  结合杨箕村“城中村”改造,杨箕小学的占地面积一下扩容到1万平方米;把东濠涌沿线8所学校的改造纳入东濠涌旧城区改造计划之中,实现学校改造与旧城区改造的双赢;旧部前小学等四校合并、东风西路小学等三校合并,集中力量扩大优质学校的办学规模…… 

  近年来,越秀区坚持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力求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优质的学位,让每个孩子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这也正是普惠民生的意义所在。 

  越秀区始终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确保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近几年来,重点实施了教育综合改造工程、信息化工程、学校布局调整工程、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校舍安全工程“五大工程”, 促进教育办学硬件均衡发展。 

  越秀区有百年老校12所,省一级学校(幼儿园)比例达到43%。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出发,越秀区对办学规模悬殊、校区距离相对较近的学校进行整合,把新建的配套公办学校列入名校门内,实行一校多校区的办学模式。2008年6月越秀区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92所,2009年6月调整为83所,2010年9月调整为78所。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越秀区坚持“人才强教”战略,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软件支撑和充足的智力保障,通过实施“外引内培”、“名师工程”等举措,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2007年以来,共引进拔尖人才3人,公开招聘479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88人)。 

  如今,越秀区已经具备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目前已评出区教育拔尖人才9名、越秀区名校长15名、名教师111名、教坛新秀320名。 

  2002年,越秀区成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率先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验,2004年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改革以来,越秀区始终是广东省课程改革的一面旗帜,素质教育走在全省的前列,推动了越秀教育的迅猛发展。 

  越秀区中考、高考成绩一直保持全市领先优势,学生在各级的艺术、体育、科技等各类竞赛中,硕果累累,获奖数量居全市之冠,充分显示了越秀九年义务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在全市普教工作中的排头兵作用。

  展望未来三大突破

  越秀区教育部门介绍,今后还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力度。结合城区“三旧”改造增加教育用地,通过扩征、置换等手段整合区辖内教育资源、调控学校招生人数和办学规模等措施,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时,着眼于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障碍,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力争在教育改革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在完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方面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区”建设,深入推进学区管理模式,合理配置并加快扩充优质资源,基本消除区域内学校间差距,基本解决义务教育择校等热点难点问题。 

  ———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进“轻负高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升课堂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在师资队伍培养方式方面取得新突破。探索教师和校长培养新模式,加大区域内教师交流力度,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充分利用区域教育信息化特色优势,建设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资源平台。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名师梯级培养,在教育系统重塑“名师观”,激活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构建终身

  教育体系

  在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过程中,越秀区重视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优化高中教育,做强职业教育,扶持民办教育、关注特殊教育,完善社区教育,努力构建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 

  以职教为例,2009年,越秀区把原广州市财经职中和市贸易职中合并为市贸易职中,今年,又从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中划拨100多亩用地给市贸易职中作为实训基地,并安排1000多万元用于前期基础建设,整合调整后办学质量明显提升。 

  作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越秀,充分利用和挖掘社区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在2009年成立了区级社区教育学院一院和二院以及22个社区教育学院街道分院,搭建起社区教育的三级工作网络,社区居民享受“家门口的终身学习”成为现实。2009年越秀区社区教育经费投入总额约为532万元,其中用于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基建经费约396万元。 

  同时,越秀区把办好特殊教育作为实施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关爱特殊学生,每年按普通学校财政生均预算公用经费标准的10倍安排公用经费给特殊教育学校,每年划拨特教专项经费20万元给每所特殊教育学校,特教教师享受比普通教师的基础工资与职务工资之和上浮30%的待遇,种种特殊政策,使越秀区特教工作成为广州特教工作的品牌。

文献来源:2010-12-18   羊城晚报-a4

作者:余颖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