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是广州教育史上一个热火朝天的年份。粤秀书院大兴土木,
进行重修;珠江、羊石、穗城书院也在密锣紧鼓进行合并。而阮元则创办了一所新书院——学海堂。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扬州人。他是
徽派朴学的巨擘,师承戴震,其学术主张,“推明古经,实事求是而已”。(《揅经室集自序》)所谓“实”,即以文字训诂、考证辨伪探求经书义理、恢复经典原貌;所谓“实”,亦
即实学、实行、务实。
南宋以降,理学在广东一直占据学术主流地位,谈心论道,近乎玄学,阮元把这种风
气,一举突破,他曾在杭州主办诂经书院,担任两广总督后,引朴学入粤,主张汉宋一体,
在书院中加入天文、算学与地理等实学的考课。他一手结束了宋明理学高谈心性,流于空疏的弊病,一手结束了清代以来书院只教八股制艺的弊病,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讲学的精神。阮元为学海堂题写楹帖,宣示了书院的学术方向:
公羊传经司马记史;
白虎德论雕龙文心。
阮元曾解释学海堂这个名称的意思:“惟此山堂,吞吐潮汐,近取于海,乃见主名。多士或习经传,寻疏义于宋齐;或解文字,考故训于仓雅;或析道理,守晦庵之正传;或讨史志,求深宁之家法;或且规矩汉晋,熟精萧选,师法唐宋,各得诗笔。虽性之所近,业有殊工,而力有可兼,事亦并擅。”(《学海堂志序》)
学海堂最初设在西关文澜书院,开办四年后,生徒愈来愈多,文澜书院显得拥挤了,况且地处西关繁华商业区,并不太适合办书院。当年的书院择地,还是延续宋、明遗风,希望建于山清水秀、地脉钟灵之所,能够感应文章,产生杰出人才。道光四年(1824)阮元决定书院迁址,他亲自到各地勘察,当时有几个候选地,一个是南园故址,但觉得过于湫隘;另一个是海幢寺,又感觉离市井太近。最后择址在越秀山南麓,即沿今百步梯登至半山腰一带。书院东紧邻龙王庙,后墙可望越王台,东北为镇海楼。由清代林伯桐撰、陈澧补编的《学海堂志》,描绘学海堂周围的自然环境:
学海堂在广州城北粤秀山中,山脉自白云山蜿蜒入城,至此耸拔三十余丈,为省会之镇。辟堂于此,缭以周垣,广若千丈,堂中远眺,海门可见。堂阶南出,循西下行,折而东有石磴,迆南至于外垣,其中百竿一碧,三伏时不知暑也。自堂皇南望,则见竹杪。堂后为启秀山房,居山之前,故名堂东。石磴坡陀,梅花夹道,西达于山房。其东最高处,有亭曰至山。山颠与亭相接矣。
学海堂的主建筑,有三楹九架,东西南三面,深廊环绕,两旁有画栏。其他建筑还有启秀山房、至山亭、此君亭、文澜阁、离经辨志斋等(有些是后来陆续兴建的)。堂前一望,则万户炊烟,鱼鳞层涌,花塔峙于西,琵琶洲塔峙于东,珠江如带,狮子洋、虎头门隐约可数。每当绿荫藻夏,长日如年,山雨欲来,催诗入听,登堂坐久,人人有观于海之意云。
阮元委派赵均、吴兰修负责工程,九月初九破土动工,进展神速,同年十二月即竣工。
时贤纷纷为学海堂题写楹帖。堂中西楹帖是:“此地揽狮海珠江之胜;其人游佳林文苑之间”(刘彬华题)。北墉楹帖:“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秀开百粤看群贤事业名山”(成格题)。堂南门前楹帖:“智水仁山在此堂宇;经神学海发为文章”(白镕题)。启秀山房的楹帖:“实事求是;空谷传声”。
事实证明,阮元很有先见之明,学海堂新址落成还不到两年,道光六年(1826),阮元
便奉旨调任云贵总督,如果他这时才想到迁址,恐怕已来不及了,学海堂极有可能因他的离去而衰落。
但阮元依然担心,他走后学海堂的人才、经费能否得到保证。临行前制订《学海堂章
程》,一改书院由山长掌教的旧例,亲自选定吴兰修、赵均、林伯桐、曾钊、徐荣、熊景星、马福安、吴应逵八人为学长,同司课事,各以所长,协办启导生徒经史、小学、诗文等课程。如果其中有人出仕或离去,由七人公举补额。永不设立山长,亦不允荐山长。这样既确保不会因为一人离去而影响书院运作,也保证了课程内容更加全面。
专课肄业生要求志在实学,不鹜声气,心地淳良,品行端正。在《十三经注疏》《史
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文选》《杜诗》《昌黎先生集》《朱子大全集》中,自选一书肄业。按日作课,填写日程簿。生徒可以从八名学长中,择师而从,谒见请业。到季课之日,交给学长,考核甲乙,评出超等若干名。对于考课成绩超等的,每名膏火银六两;特等的每名膏火银四两。如果功课惰废,无可列等的,即行扣除。
至于膏火银的来源,阮元也作了周密安排。学海堂历年膏火,都是由总督衙门给发,
沙坦的田租一百十八两,全部归入学海堂作为经费。另外,原有三百两银存在文澜书院生
息,阮元再加拨三千七百两,合计四千两,仍由文澜书院生息,以作经费。
本来,阮元走后,学海堂是兴是废,人们都不会怪他,但他却未雨绸缪,做好种种的安排。甘棠遗爱,令人铭感。同治二年(1863),在启秀山房奉祀阮元神位,命名为“阮太傅祠”。
由阮元亲自指定的八位学长,都是众望所归的饱学之士。除此之外,历任学长可考名
字者55人,包括黄子高、侯康、杨荣绪、金锡龄、邹伯奇、许其光、陶福祥等人,群星争
辉,不可能一一胪陈;记录于《学海堂专课章程》上的专课肄业生有260人,还有大批外课
生以及未登记的生徒。
道光九年(1829),“粤东三子”之一的张维屏补为学长。张维屏,字子树,号南山,
又号松心子,晚号珠海老渔,广东番禺人,童年在广州清水濠畔度过。他的诗不仅冠于岭
南,且传遍大江南北,远及京师。嘉庆九年(1804)中举,张维屏赴京,学士翁方纲一见
他就开玩笑地惊呼:“诗坛大敌至矣!”
道光二年(1822)张维屏中进士,在湖北、江西一带做官。他先后做过两次学海堂学
长,第一次是道光九年(1829),他丁忧在家期间。服阕后又做了几年地方官,最终看透了
官场腐败,在道光十六年(1836)辞官归里,隐居在花地听松园,闭户著述。道光十八年
(1838)再次出任学长。
学海堂每年都会举行数次雅集。正月二十阮元生日举行春集;夏季有“曝书”之集,
同人登山晒书,研讨学术;七月初五同人在堂,举行祭祀先圣先师典礼的“释菜”之集;
而秋集便在中秋、重阳前后。
名满岭南的文献学大家谭莹,也是阮元发掘出来的一位才子。谭莹,字兆仁,号玉生,
广东南海人。从小无书不读,强记过人,长于辞赋。相传有一年阮元过生日,独自上越秀
山避客,在寺院发现有些题壁诗句,文情精妙,一问之下,知道是南海文童谭莹所题。第二天南海县令谒见时,阮元对县令说:你治下有谭姓文童,诗文甚佳,勿失之。县令问名字,阮元答:如果我告诉了你,便是为人关说了,还是你自己留意吧。县令回去后把县试卷子中所有姓谭学生的都抽起,反复揣摩,发现其中一篇果然笔下有神,文采风骨俱佳,考生叫谭莹,便把他排在县考第一名入学。阮元知道后高兴地说:“就是他了。”
道光六年(1826),翁心存督学广东,主持岁考,谭莹于风檐寸晷之下,振笔直书,片
刻得一千五百字。翁心存大为激赏,在卷上批语:“粤东故多隽才,此手合推第一。”(清
道光《南海县志》)阮元开办学海堂时,读到谭莹的《蒲涧修禊序》和《岭南荔枝词》一百
首,更是击节赞赏,逢人说项。骈文是学海堂的重要课题,讲求用韵比偶、征典藻饰、典
雅工整,这些都是朴学的基础,谭莹的骈文,在岭南文坛首屈一指,经过阮元这位伯乐的
热情推介,谭莹在岭南的名气暴增,南北名流都争相与他结交。
邹伯奇,字特夫,广东南海人。《南海县志》称他“尤精于天文历,能萃中西之说而贯通之,为吾粤向来名儒所未有”。他倾注了大量心血,整理和研究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历算专著《周髀算经》,其成就在同代的学人中,首屈一指。
他还运用当时先进的钟表机械,设计和制造了浑天仪、七政仪等科学仪器。他绘制的
《舆地全图》一册,是清代著名的地图之一。他还创制过一种制图仪器,并撰写《摄影之器
记》详记其事。但此器并非现代摄影机之类,1960年代有人误以为是“我国第一部摄影
机”,大错。但他的一篇遗稿抄本,论述光学原理、暗箱制作、感光板制造、拍摄冲洗和制
片方法甚详,为我国首本摄影术专著。
咸丰七年(1857),邹伯奇被推举为学海堂的学长。这一年,也是学海堂最困难的时期。咸丰七年(1857),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占领越秀山,学海堂遭到严重破坏。文澜阁被炮火击中,塌了一半。文澜阁是刘彬华、谢兰生奉阮元之命创建,用来供奉文昌帝君及魁星神位,贮藏阮元编辑的《皇清经解》板片及学海堂购置的书籍。城陷后,学海堂大量的图书书板,无法运出。书院曾悬赏雇人上山抢救,但最后运出来的,已损失大半,不得不重新雇人刻板。直到学海堂停办时,一共刊刻图书3334卷、1254册。这些图书,全部移交两广学务处,收藏入图书馆。
晚清名臣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曾上越秀山寻访先贤遗迹,在学海堂前,写下《此君
亭竹》一诗,称颂阮元:“太傅归紫府,教泽在炎方。巨海纳万流,达者来升堂。”学海堂
为清代的岭南学术筑起了一座难以超越的巅峰,一代一代学人用自己的生命精血,为它奠
基培土,完成了一段传奇。
在走过了83个春秋以后,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月,学海堂承载着无数岭南学人对
它的景仰与虔诚,走入了历史。
(作者:叶曙明)
进行重修;珠江、羊石、穗城书院也在密锣紧鼓进行合并。而阮元则创办了一所新书院——学海堂。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扬州人。他是
徽派朴学的巨擘,师承戴震,其学术主张,“推明古经,实事求是而已”。(《揅经室集自序》)所谓“实”,即以文字训诂、考证辨伪探求经书义理、恢复经典原貌;所谓“实”,亦
即实学、实行、务实。
南宋以降,理学在广东一直占据学术主流地位,谈心论道,近乎玄学,阮元把这种风
气,一举突破,他曾在杭州主办诂经书院,担任两广总督后,引朴学入粤,主张汉宋一体,
在书院中加入天文、算学与地理等实学的考课。他一手结束了宋明理学高谈心性,流于空疏的弊病,一手结束了清代以来书院只教八股制艺的弊病,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讲学的精神。阮元为学海堂题写楹帖,宣示了书院的学术方向:
公羊传经司马记史;
白虎德论雕龙文心。
阮元曾解释学海堂这个名称的意思:“惟此山堂,吞吐潮汐,近取于海,乃见主名。多士或习经传,寻疏义于宋齐;或解文字,考故训于仓雅;或析道理,守晦庵之正传;或讨史志,求深宁之家法;或且规矩汉晋,熟精萧选,师法唐宋,各得诗笔。虽性之所近,业有殊工,而力有可兼,事亦并擅。”(《学海堂志序》)
学海堂最初设在西关文澜书院,开办四年后,生徒愈来愈多,文澜书院显得拥挤了,况且地处西关繁华商业区,并不太适合办书院。当年的书院择地,还是延续宋、明遗风,希望建于山清水秀、地脉钟灵之所,能够感应文章,产生杰出人才。道光四年(1824)阮元决定书院迁址,他亲自到各地勘察,当时有几个候选地,一个是南园故址,但觉得过于湫隘;另一个是海幢寺,又感觉离市井太近。最后择址在越秀山南麓,即沿今百步梯登至半山腰一带。书院东紧邻龙王庙,后墙可望越王台,东北为镇海楼。由清代林伯桐撰、陈澧补编的《学海堂志》,描绘学海堂周围的自然环境:
学海堂在广州城北粤秀山中,山脉自白云山蜿蜒入城,至此耸拔三十余丈,为省会之镇。辟堂于此,缭以周垣,广若千丈,堂中远眺,海门可见。堂阶南出,循西下行,折而东有石磴,迆南至于外垣,其中百竿一碧,三伏时不知暑也。自堂皇南望,则见竹杪。堂后为启秀山房,居山之前,故名堂东。石磴坡陀,梅花夹道,西达于山房。其东最高处,有亭曰至山。山颠与亭相接矣。
学海堂的主建筑,有三楹九架,东西南三面,深廊环绕,两旁有画栏。其他建筑还有启秀山房、至山亭、此君亭、文澜阁、离经辨志斋等(有些是后来陆续兴建的)。堂前一望,则万户炊烟,鱼鳞层涌,花塔峙于西,琵琶洲塔峙于东,珠江如带,狮子洋、虎头门隐约可数。每当绿荫藻夏,长日如年,山雨欲来,催诗入听,登堂坐久,人人有观于海之意云。
阮元委派赵均、吴兰修负责工程,九月初九破土动工,进展神速,同年十二月即竣工。
时贤纷纷为学海堂题写楹帖。堂中西楹帖是:“此地揽狮海珠江之胜;其人游佳林文苑之间”(刘彬华题)。北墉楹帖:“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秀开百粤看群贤事业名山”(成格题)。堂南门前楹帖:“智水仁山在此堂宇;经神学海发为文章”(白镕题)。启秀山房的楹帖:“实事求是;空谷传声”。
事实证明,阮元很有先见之明,学海堂新址落成还不到两年,道光六年(1826),阮元
便奉旨调任云贵总督,如果他这时才想到迁址,恐怕已来不及了,学海堂极有可能因他的离去而衰落。
但阮元依然担心,他走后学海堂的人才、经费能否得到保证。临行前制订《学海堂章
程》,一改书院由山长掌教的旧例,亲自选定吴兰修、赵均、林伯桐、曾钊、徐荣、熊景星、马福安、吴应逵八人为学长,同司课事,各以所长,协办启导生徒经史、小学、诗文等课程。如果其中有人出仕或离去,由七人公举补额。永不设立山长,亦不允荐山长。这样既确保不会因为一人离去而影响书院运作,也保证了课程内容更加全面。
专课肄业生要求志在实学,不鹜声气,心地淳良,品行端正。在《十三经注疏》《史
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文选》《杜诗》《昌黎先生集》《朱子大全集》中,自选一书肄业。按日作课,填写日程簿。生徒可以从八名学长中,择师而从,谒见请业。到季课之日,交给学长,考核甲乙,评出超等若干名。对于考课成绩超等的,每名膏火银六两;特等的每名膏火银四两。如果功课惰废,无可列等的,即行扣除。
至于膏火银的来源,阮元也作了周密安排。学海堂历年膏火,都是由总督衙门给发,
沙坦的田租一百十八两,全部归入学海堂作为经费。另外,原有三百两银存在文澜书院生
息,阮元再加拨三千七百两,合计四千两,仍由文澜书院生息,以作经费。
本来,阮元走后,学海堂是兴是废,人们都不会怪他,但他却未雨绸缪,做好种种的安排。甘棠遗爱,令人铭感。同治二年(1863),在启秀山房奉祀阮元神位,命名为“阮太傅祠”。
由阮元亲自指定的八位学长,都是众望所归的饱学之士。除此之外,历任学长可考名
字者55人,包括黄子高、侯康、杨荣绪、金锡龄、邹伯奇、许其光、陶福祥等人,群星争
辉,不可能一一胪陈;记录于《学海堂专课章程》上的专课肄业生有260人,还有大批外课
生以及未登记的生徒。
道光九年(1829),“粤东三子”之一的张维屏补为学长。张维屏,字子树,号南山,
又号松心子,晚号珠海老渔,广东番禺人,童年在广州清水濠畔度过。他的诗不仅冠于岭
南,且传遍大江南北,远及京师。嘉庆九年(1804)中举,张维屏赴京,学士翁方纲一见
他就开玩笑地惊呼:“诗坛大敌至矣!”
道光二年(1822)张维屏中进士,在湖北、江西一带做官。他先后做过两次学海堂学
长,第一次是道光九年(1829),他丁忧在家期间。服阕后又做了几年地方官,最终看透了
官场腐败,在道光十六年(1836)辞官归里,隐居在花地听松园,闭户著述。道光十八年
(1838)再次出任学长。
学海堂每年都会举行数次雅集。正月二十阮元生日举行春集;夏季有“曝书”之集,
同人登山晒书,研讨学术;七月初五同人在堂,举行祭祀先圣先师典礼的“释菜”之集;
而秋集便在中秋、重阳前后。
名满岭南的文献学大家谭莹,也是阮元发掘出来的一位才子。谭莹,字兆仁,号玉生,
广东南海人。从小无书不读,强记过人,长于辞赋。相传有一年阮元过生日,独自上越秀
山避客,在寺院发现有些题壁诗句,文情精妙,一问之下,知道是南海文童谭莹所题。第二天南海县令谒见时,阮元对县令说:你治下有谭姓文童,诗文甚佳,勿失之。县令问名字,阮元答:如果我告诉了你,便是为人关说了,还是你自己留意吧。县令回去后把县试卷子中所有姓谭学生的都抽起,反复揣摩,发现其中一篇果然笔下有神,文采风骨俱佳,考生叫谭莹,便把他排在县考第一名入学。阮元知道后高兴地说:“就是他了。”
道光六年(1826),翁心存督学广东,主持岁考,谭莹于风檐寸晷之下,振笔直书,片
刻得一千五百字。翁心存大为激赏,在卷上批语:“粤东故多隽才,此手合推第一。”(清
道光《南海县志》)阮元开办学海堂时,读到谭莹的《蒲涧修禊序》和《岭南荔枝词》一百
首,更是击节赞赏,逢人说项。骈文是学海堂的重要课题,讲求用韵比偶、征典藻饰、典
雅工整,这些都是朴学的基础,谭莹的骈文,在岭南文坛首屈一指,经过阮元这位伯乐的
热情推介,谭莹在岭南的名气暴增,南北名流都争相与他结交。
邹伯奇,字特夫,广东南海人。《南海县志》称他“尤精于天文历,能萃中西之说而贯通之,为吾粤向来名儒所未有”。他倾注了大量心血,整理和研究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历算专著《周髀算经》,其成就在同代的学人中,首屈一指。
他还运用当时先进的钟表机械,设计和制造了浑天仪、七政仪等科学仪器。他绘制的
《舆地全图》一册,是清代著名的地图之一。他还创制过一种制图仪器,并撰写《摄影之器
记》详记其事。但此器并非现代摄影机之类,1960年代有人误以为是“我国第一部摄影
机”,大错。但他的一篇遗稿抄本,论述光学原理、暗箱制作、感光板制造、拍摄冲洗和制
片方法甚详,为我国首本摄影术专著。
咸丰七年(1857),邹伯奇被推举为学海堂的学长。这一年,也是学海堂最困难的时期。咸丰七年(1857),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占领越秀山,学海堂遭到严重破坏。文澜阁被炮火击中,塌了一半。文澜阁是刘彬华、谢兰生奉阮元之命创建,用来供奉文昌帝君及魁星神位,贮藏阮元编辑的《皇清经解》板片及学海堂购置的书籍。城陷后,学海堂大量的图书书板,无法运出。书院曾悬赏雇人上山抢救,但最后运出来的,已损失大半,不得不重新雇人刻板。直到学海堂停办时,一共刊刻图书3334卷、1254册。这些图书,全部移交两广学务处,收藏入图书馆。
晚清名臣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曾上越秀山寻访先贤遗迹,在学海堂前,写下《此君
亭竹》一诗,称颂阮元:“太傅归紫府,教泽在炎方。巨海纳万流,达者来升堂。”学海堂
为清代的岭南学术筑起了一座难以超越的巅峰,一代一代学人用自己的生命精血,为它奠
基培土,完成了一段传奇。
在走过了83个春秋以后,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月,学海堂承载着无数岭南学人对
它的景仰与虔诚,走入了历史。
(作者:叶曙明)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叶曙明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