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的法政路大名鼎鼎。它是一条东西向的马路,现中间由绿化带分了不宽的双向四车道,西与小北路相交成丁字路口,东连越秀北路。闹中有静,环境清幽,中段有中共广州市委等机关单位。
百余年前,这里只有一条窄窄的小街,是低矮、杂乱的房屋,附近还是菜园和池塘。“半城半郭”,现在时兴叫“城乡结合部”。不过它的名字却令人刮目:天官里后街。天官的名字来源于“天关”,因为明代重臣、岭南大儒湛若水在这里创办了一所“天关书院”。大学问家的学校,当然非同凡响了,因为有这厚重文化传承,后来广东法政学堂迁到这里。
法政路的得名,就源于清代的广东法政学堂。
要讲广东法政学堂,又得提一提广州同文馆。1864年成立的广州同文馆是广东第一所外语学校,真正的近代新式学堂,也是洋务派在广州办的第一件重大洋务。那时要与洋人打交道,培养自己的外交人才,必须了解国际法。因此馆里也开设了《万国公法》《公法会通》等课程。但往往这些课程被轻视,视为“西艺”附庸,开课时间很短;那时节,仕途的正道还是科举,大小官员们,除了小部分热心洋务者,都将这些西艺视为雕虫小技。1905年,科举考试被正式废除,传统的靠八股晋身官场之道不通了,正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新政、警政、管理中外商务、铁路及矿业等新兴行业,都需要新知识,尤其是法律知识。同文馆课程、人才远远不够用了。这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广东学政于式枚联合上奏朝廷,称“世变日亟,学术日繁,东西各国政法法律颇具深意,多为中国旧日所未有”,故请求成立广东法政学堂,替代旧式政法官吏的课吏馆,以“造就广东全省司法行政官吏”。不到半个月,朝廷准奏。
岑春煊把广东课吏馆改为广东法政学堂,1906年正式开课招生。这是继直隶法政学堂之后,中国第二所法政学堂,也是岭南第一所法政学校、第一所法律专门教育机构。可以说是播下了广东第一颗法律精神的种子。
学堂原在学署东(今教育路附近),1907年迁至天官里后街。那时这里是官地,有14余亩,原来是小屋、菜圃、鱼塘等,还很偏僻。当时投了巨资,修建校舍、花园等。估计就要白银十万零五百元,“不足之数由善后局筹拨"。建成规模是这样的:“校门南向,通道东西便俱园林,至大堂后亦筑长通道以达礼堂,旁则东西两院各设办公室18座,礼堂之东为花厅,西为教务总办公厅,此则为课室,连五座楼,共设课室10间,课室之后有后楼上下设有住室四十间,始为教员宿舍,维为学生宿舍,美轮美奂,蔚然大观。”
“开办之始,招收官吏赏与地方学员两种,官吏学员定额,道府十五员,同知、通判、知州、知县、佐杂等共一百二十五员:地方学员定额为一百员。”班级设二年制速成科、三年制的特别科、四年毕业的法律本科和行政本科等。速成科的官吏学员读两学期(每学期为六个月)毕业,地方学员四学期毕业,如官吏学员愿意延期,也可申请与地方学员同班。
学生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大量青年学生进入学堂,注入了生机活力。陈炯明、邹鲁、陈公博就是首届学生,他们在此读书时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法政学堂首任学堂监督(相当于校长),是光绪帝饮点的状元。1898年,就是戊戌变法那年,光绪皇帝钦点,夏同龢成为该科状元,时年24岁。殿试后两天,光绪帝就发布了《明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开始了。1905年。夏赴日留学,入读日本法政大学,师从著名法学家梅谦次郎,研习行政法,一年后以极优异成绩毕业,著《行政法》一书,也是中国最早的行政法学书籍。岑春煊请他当学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同龢也从当时“海归”中挑选了精兵强将任教员,如朱执信、古应芬等,开设的课程耳目一新: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等等。学堂要为本省行政司法储备人才,与吏治关系密切,因此管理极严格。入学考试几乎是强迫的,凡在广东实缺、候补的道、厅、州、县、佐杂各班官员,除了曾在外国法政学堂毕业的,以及现任要职的,一律要来学堂报名投考。报名的官员逃避考试,或考上找借口不入学,都要记过,甚至停职查办。地方士绅,50岁以下,20岁以上,国文通顺、品行端方者,由各地方保送投考。学员未毕业前,一律不得委补差缺。
课堂上,不论官职大小,都要对教员鞠躬行礼。即使课下,见洋教员须远远鞠躬,见本国教员要作揖。来客会见教员、学员、职员,以及教员、学员、职员出入,均须分别登记。堂规规定:“学员肄业法政,原期为国家通达有用之才,允宜乐群敬业,共济时艰。无论官籍、民籍及其职位尊卑,必泯化一切阶级门阀轸域意见,一堂雍睦,而秩序自存,则他日从事政界。方免官民隔阂之弊。”“仪容不整、欺负同学、上课迟到、课上谈笑吸烟”等等是绝对禁止的,犯者扣分,记过多了勒令退学,官员学员乌纱不保。及格者回任原差,候补人员优先委派职位。如成绩优异毕业,则可升职等。
学堂编制有教员、职员、丁役,还有书记、会计、医师等。朱执信是很活跃的教员,他参加“黄花岗起义”,激战之中手部受伤,一个多月都没能回校授课。
辛亥革命爆发后,学堂停办,夏同龢也去职。
民国成立后,学校更名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复办,校长陈融,也是学堂原教员。设法律正科、政治正科、法政别科等,后增设政治、经济本科,学校扩大规模,还附设了中学。这时,日本教习全部回国,继续延请广东高等审、检两厅较有声望的法官等为教员。
陈校长喜欢风雅(详见下文《颙园陈融振诗风》),上任后即向各教职员募款500元,买了红白梅三百株,还有木柳、木针松、丹荔、绯桃、黄槐、红杏等等百余株,在学校大堂、东西两园、课室南面种下,梅花之多,一时成为羊城之冠,于是风雅之士便来浏览赋诗,名为“雪红林屋”。
其后校长数经更迭,1923年黎庆恩接任校长。因为当时“教育改革”,新学制规定高中直接升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已无存在必要。他提请广东省长廖仲恺核准,将学校改组为广东省立法科大学,设法律、政治、经济等系,分招本科、预科、讲习班等学生。1924年,孙中山任大元帅,令将广东省立法科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广东省立农科专门学校和广东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合并,称为国立广东大学。法科大学班底,就是广东大学法学院,简称法科,与文、理、农共四科并立。复办至此,已毕业了二十四届共三十五个班学生,共计2253人。广东老一辈司法、行政人员多出于此。
公立广东大学规模不断扩大。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为纪念这位民主革命先行者,后人提出将孙中山主持创办的广东大学易名中山大学。
1926年,邹鲁为筹备主任,广东大学更名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法学院前身,就来源于此。就是这个年代,天官里后街一带开阔马路,为纪念法政学校,这条马路仍被命名为法政路。
中山大学继承的法政传统,仍在不断发展。1927年改法科为社会科学科,后改为法律科与政治经济科,又合并改称法科学院,1931年称法学院。除基础理论课,法科专业课几乎全属应用学科,还设民众法律顾问处、经济调查处、法律系模拟法庭、政治系模拟议会、会计统计特别教室、法科编译所、院研究室、各科研究会,出版《社会科学丛书》《政治学周刊》等等。超过半世纪,虽然历经曲折,法学研究、教学、交流一直未中断。现在,中山大学法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设置,以及各级学位的授予,几乎应有尽有。
徜徉法政路,回顾百年岭南法政史,不禁让人思绪万千
(作者:邝穗雄)
百余年前,这里只有一条窄窄的小街,是低矮、杂乱的房屋,附近还是菜园和池塘。“半城半郭”,现在时兴叫“城乡结合部”。不过它的名字却令人刮目:天官里后街。天官的名字来源于“天关”,因为明代重臣、岭南大儒湛若水在这里创办了一所“天关书院”。大学问家的学校,当然非同凡响了,因为有这厚重文化传承,后来广东法政学堂迁到这里。
法政路的得名,就源于清代的广东法政学堂。
要讲广东法政学堂,又得提一提广州同文馆。1864年成立的广州同文馆是广东第一所外语学校,真正的近代新式学堂,也是洋务派在广州办的第一件重大洋务。那时要与洋人打交道,培养自己的外交人才,必须了解国际法。因此馆里也开设了《万国公法》《公法会通》等课程。但往往这些课程被轻视,视为“西艺”附庸,开课时间很短;那时节,仕途的正道还是科举,大小官员们,除了小部分热心洋务者,都将这些西艺视为雕虫小技。1905年,科举考试被正式废除,传统的靠八股晋身官场之道不通了,正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新政、警政、管理中外商务、铁路及矿业等新兴行业,都需要新知识,尤其是法律知识。同文馆课程、人才远远不够用了。这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广东学政于式枚联合上奏朝廷,称“世变日亟,学术日繁,东西各国政法法律颇具深意,多为中国旧日所未有”,故请求成立广东法政学堂,替代旧式政法官吏的课吏馆,以“造就广东全省司法行政官吏”。不到半个月,朝廷准奏。
岑春煊把广东课吏馆改为广东法政学堂,1906年正式开课招生。这是继直隶法政学堂之后,中国第二所法政学堂,也是岭南第一所法政学校、第一所法律专门教育机构。可以说是播下了广东第一颗法律精神的种子。
学堂原在学署东(今教育路附近),1907年迁至天官里后街。那时这里是官地,有14余亩,原来是小屋、菜圃、鱼塘等,还很偏僻。当时投了巨资,修建校舍、花园等。估计就要白银十万零五百元,“不足之数由善后局筹拨"。建成规模是这样的:“校门南向,通道东西便俱园林,至大堂后亦筑长通道以达礼堂,旁则东西两院各设办公室18座,礼堂之东为花厅,西为教务总办公厅,此则为课室,连五座楼,共设课室10间,课室之后有后楼上下设有住室四十间,始为教员宿舍,维为学生宿舍,美轮美奂,蔚然大观。”
“开办之始,招收官吏赏与地方学员两种,官吏学员定额,道府十五员,同知、通判、知州、知县、佐杂等共一百二十五员:地方学员定额为一百员。”班级设二年制速成科、三年制的特别科、四年毕业的法律本科和行政本科等。速成科的官吏学员读两学期(每学期为六个月)毕业,地方学员四学期毕业,如官吏学员愿意延期,也可申请与地方学员同班。
学生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大量青年学生进入学堂,注入了生机活力。陈炯明、邹鲁、陈公博就是首届学生,他们在此读书时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法政学堂首任学堂监督(相当于校长),是光绪帝饮点的状元。1898年,就是戊戌变法那年,光绪皇帝钦点,夏同龢成为该科状元,时年24岁。殿试后两天,光绪帝就发布了《明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开始了。1905年。夏赴日留学,入读日本法政大学,师从著名法学家梅谦次郎,研习行政法,一年后以极优异成绩毕业,著《行政法》一书,也是中国最早的行政法学书籍。岑春煊请他当学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同龢也从当时“海归”中挑选了精兵强将任教员,如朱执信、古应芬等,开设的课程耳目一新: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等等。学堂要为本省行政司法储备人才,与吏治关系密切,因此管理极严格。入学考试几乎是强迫的,凡在广东实缺、候补的道、厅、州、县、佐杂各班官员,除了曾在外国法政学堂毕业的,以及现任要职的,一律要来学堂报名投考。报名的官员逃避考试,或考上找借口不入学,都要记过,甚至停职查办。地方士绅,50岁以下,20岁以上,国文通顺、品行端方者,由各地方保送投考。学员未毕业前,一律不得委补差缺。
课堂上,不论官职大小,都要对教员鞠躬行礼。即使课下,见洋教员须远远鞠躬,见本国教员要作揖。来客会见教员、学员、职员,以及教员、学员、职员出入,均须分别登记。堂规规定:“学员肄业法政,原期为国家通达有用之才,允宜乐群敬业,共济时艰。无论官籍、民籍及其职位尊卑,必泯化一切阶级门阀轸域意见,一堂雍睦,而秩序自存,则他日从事政界。方免官民隔阂之弊。”“仪容不整、欺负同学、上课迟到、课上谈笑吸烟”等等是绝对禁止的,犯者扣分,记过多了勒令退学,官员学员乌纱不保。及格者回任原差,候补人员优先委派职位。如成绩优异毕业,则可升职等。
学堂编制有教员、职员、丁役,还有书记、会计、医师等。朱执信是很活跃的教员,他参加“黄花岗起义”,激战之中手部受伤,一个多月都没能回校授课。
辛亥革命爆发后,学堂停办,夏同龢也去职。
民国成立后,学校更名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复办,校长陈融,也是学堂原教员。设法律正科、政治正科、法政别科等,后增设政治、经济本科,学校扩大规模,还附设了中学。这时,日本教习全部回国,继续延请广东高等审、检两厅较有声望的法官等为教员。
陈校长喜欢风雅(详见下文《颙园陈融振诗风》),上任后即向各教职员募款500元,买了红白梅三百株,还有木柳、木针松、丹荔、绯桃、黄槐、红杏等等百余株,在学校大堂、东西两园、课室南面种下,梅花之多,一时成为羊城之冠,于是风雅之士便来浏览赋诗,名为“雪红林屋”。
其后校长数经更迭,1923年黎庆恩接任校长。因为当时“教育改革”,新学制规定高中直接升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已无存在必要。他提请广东省长廖仲恺核准,将学校改组为广东省立法科大学,设法律、政治、经济等系,分招本科、预科、讲习班等学生。1924年,孙中山任大元帅,令将广东省立法科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广东省立农科专门学校和广东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合并,称为国立广东大学。法科大学班底,就是广东大学法学院,简称法科,与文、理、农共四科并立。复办至此,已毕业了二十四届共三十五个班学生,共计2253人。广东老一辈司法、行政人员多出于此。
公立广东大学规模不断扩大。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为纪念这位民主革命先行者,后人提出将孙中山主持创办的广东大学易名中山大学。
1926年,邹鲁为筹备主任,广东大学更名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法学院前身,就来源于此。就是这个年代,天官里后街一带开阔马路,为纪念法政学校,这条马路仍被命名为法政路。
中山大学继承的法政传统,仍在不断发展。1927年改法科为社会科学科,后改为法律科与政治经济科,又合并改称法科学院,1931年称法学院。除基础理论课,法科专业课几乎全属应用学科,还设民众法律顾问处、经济调查处、法律系模拟法庭、政治系模拟议会、会计统计特别教室、法科编译所、院研究室、各科研究会,出版《社会科学丛书》《政治学周刊》等等。超过半世纪,虽然历经曲折,法学研究、教学、交流一直未中断。现在,中山大学法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设置,以及各级学位的授予,几乎应有尽有。
徜徉法政路,回顾百年岭南法政史,不禁让人思绪万千
(作者:邝穗雄)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邝穗雄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