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山体育场的感人故事
坐落在越秀山南麓、镇海楼下的越秀山体育场,历史悠久,是广州第一个市立的公共体育场,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初步建成。它曾以广州市公共运动场、观音山足球场、越秀山足球场等多个名字命名。很多广州市民都以为越秀山体育场的历史应该始于1950年,连一些书刊也这样记载,这不符合历史原貌。
据档案资料,民国14年(1925),广州市教育局就建设完备体育场向市政府提出方案,还草拟了《广州市公共运动场筹建简章》,后定为《建筑广州市公共运动场章程》。简章中提议由广州市政府拨出观音山(现称越秀山)旁、永安药库旧址,一块三面环山的地块兴建一个设施完备的运动场。1929年出版的《广州市市政府统计年鉴》,刊载广州市公共园场面积表,其中运动场一个,即越秀山广州市公共运动场,1.7万平方米(只是占地4.3万余平方米的现在越秀山体育场的四成左右)。另据1934年出版的《广州指南》记载:“广州市公共运动场设于越秀山麓,乃市政府拨地建立,三面环山,一面向南,面积华尺一九七四亩;四边座位约一万五千席,内有煤屎竞走路、足球场、绒(网)球场各一,排、篮球场三,沙池凡二,形势天然。”1997年出版的《广州市志·卷十五·体育卫生志》记载:1926年至1933年举行的前五届广州市辖学校运动会均在此举行,1934年至1937举行的第六、七、八届广州市辖学校运动会才改在东较场公共运动场(现称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举行。
据时任越秀山体育场场长陈明森在1988年第二期《广州体育文史》上发表的《越秀山体育场简史》中介绍:“在解放前二、三十年代,许多体育爱好者相约在此打球、练武等活动,至三、四十年代,此处已成为一个大‘运动场’,不少学校、单位在此开运动会,但它仍只是一大片广场而已,没有什么体育设施。没有看台,更没人管理。”
越秀山体育场真正建成并发挥其功能是在广州解放后。据史料记载:1949年10月14日州解放;同年11月,举行“庆祝广州解放文艺演出”,广州市青年团工委需要一个可容纳上万人的演出场址,最后选中了越秀山这块荒置多年的旧泥地足球场。1950年1月1日,就在这里举行了“广州市各界青年庆祝元旦体育表演大会”,数万名青年沿山坡而坐。当时广州市首任市长叶剑英号召全市青年义务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在越秀山建设一个人民体育场。1953年3月初,朱光副市长召开专题会议,传达了市政府关于修建越秀山运动场的决定。越秀山体育场修建整体工程分为三期:第一期是平整出有400米跑道环绕的运动场,并修建容纳1万多观众座位的看台;第二期向东扩展伸延并向上扩建坐级;第三期则建筑运动场办事处、司令台、门口牌楼、停车场等。
1950年3月18日,越秀山体育场正式动工兴建,兼任南方大学校长的广州市市长叶剑英亲自带领该校800多名师生首先进入工地,一连奋战了3天。在后的40多天,有48个单位,共1.7万多人参加了越秀山体育场建设的义务劳动,其中有学生、教师、工人、干部、医生、解放军战士等。施工期间正是广州的雨季,大量的雨水严重影响了建设工期,市工务局及时派出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平路机共5台投放施工,极大地加快了工程的进度。同时,政府还采取“以工代赈”的形式,组织了5000多失业工人参加体育场的修建工作。从动工开始计算,只用了7个多月,在10月上旬就如期完成了越秀山体育第一期工程。不久,第二、第三期工程也相维完成。
1953年,越秀山体育场正式建成。该场沿山坡建有观众看台,所有座位几乎是45度角向下俯视,有极佳的看球视野。场内有大型标准足球场和400米正规跑道田径场。1956年,市政府拨款100万元对越秀山体育场进行了扩建工程,建设大门楼,东南、东北看台和西面主席台上盖等。3月20日动工,4月30日竣工,前后只有40天时间,这项扩建工程的完成,使体育场显得更加宏伟壮观,全场能容纳2.8万观众。朱光市长还亲笔为“越秀山体育场”题字。同年,附设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1977年,省、市政府拨款180万元安装灯光设备,1980年6月竣工,建有灯光铁塔4座,可供晚间比赛。
1981年改建草地足球场装置电动喷水保养系统。1984年把原来只有1.4米宽的观众通道改建成3.4米可作小车跑道及观众疏散的两用通道。1987年,为迎接广州市承办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市政府拨款120多万元,改造灯光设备,全面翻新球场草地和田径跑道及建造的排水系统,在北看台新建贵宾休息室及加盖,主席台上扩建南看台等。改建后全场可容纳3.3万多人,在大门楼建有电子的记分设备,场内还配有较先进的音响设备。1997年市政府拨款550万元兴建观众罩棚,罩棚为钢网架结构,面积5500平方米。灯光设备安装在罩棚前沿,2000年9月完成。同年,市体委改造体育场门楼和功能用房,使门楼与功能用房连成一体,为七层框架结构综合楼,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地下层建有停车场1500平方米;地面停车场8000多平方米。综合楼设有办公室、运动员休息室、裁判员休息室、接待室、药检室、新闻发布厅等,并设有棋类、麻将等娱乐用房。2004年,跑道改建为国际标准的10568米塑胶跑道。足球场内草皮更换为“兰引3号”。2008年,越秀山体育场被列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足球比赛的场地,为此,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年的翻新工程,以全新的面貌完满地完成承办亚运赛事任务。
自1950年建场后,越秀山体育场不仅承办过各级体育比赛和国际比赛,也见证了广州市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几十年来,这里一直是广州市民大型庆典和集会的地方。第一次使用是1950年10月9日,在这里在集会隆重欢迎世界民主青年联盟代表团。10月14日,为庆祝广州解放一周年,在这里举行广州市第一届运动会。20世纪50年代,每周到场开运动会、进行“劳卫制”锻炼、测验的人群成千上万。每年都举行的全市群众性环市跑,以及一些市、省、全国的重大比赛都由该场承办。同时,还为广州体训班的训练提供场地。
越秀山体育场经常举办一些涉外的政治、文化、体育等大型活动:1952、1954年苏联红旗歌舞团、苏联艺术家代表团、苏联体操队、苏联国家篮球队、足球队的表演;1954年德国田径队、古巴田径队、罗马尼亚排球队的友谊赛;1957年纪念俄国十月革命40周年的文艺表演及烟花晚会、苏联国家足球队的友谊赛;1958年苏联火车头足球队表演赛;1960年巴西足球队、黎巴嫩足球队的友谊赛。1980年国际足球邀请赛;1983年亚洲女子足球邀请赛;1984年“亚洲杯”足球外围赛;1991年第一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2010年广州亚运会足球比赛等等。
20世纪50年代初,越秀山体育场就成为广州、广东足球队的主场,见证了广州足球运动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个地区涉外体育赛事——第一届省港杯足球赛,就在越秀山体育场进行。那时候,社会上还没有那么多娱乐活动,每逢越秀山有球赛,场内外都会挤满人。为了能买到一张球票,甚至出现上千人通宵达旦在场外售票处排队、比赛时则万人空巷的盛况。而买不到票的球迷,则会想方设法爬到四周的大树上“观战”。1991年到1994年,广州队在此创造了连续21年主场不败的联赛纪录。1994年职业足球联赛元年,广州太阳神队首次参加全国甲A足球联赛就荣获亚军。该场还先后承办了第六届全运会(1987年)、第九届全运会(2001年)和广州亚运会(2010年)的足球比赛。
越秀山体育场历来是培养体育人才,特别是足球、田径等项运动优秀运动员的摇篮。1956年广州市第一间综合性青少年业余体校就在这里诞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担负着诸项运动的训练任务。1959年已有业余运动队多队,其中大小型足球队各40队、男女篮球队60队,田径队多队,手球队多队。这里曾经孕育了大批省市和国家级的优秀运动员,中国足坛上著名的南粤球星从杨菲荪、容志行、古广明,到赵达裕、吴群立、彭伟国、胡志军、孔国贤……都成名于越秀山体育场。
越秀山体育场于1956年—2018年先后进行9次翻修,目前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3.3万人,形成以体育比赛为主、大型集会为辅的重要群众活动场所。
(作者:关文明)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关文明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