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越秀山镇海楼内的广州博物馆。是一座地方历史综合类型的博物馆,于1929年2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时称“广州博物院”,是我国早期创建的博物馆之一,也是华南首座博物馆,更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博物馆,它是收藏有关广州的历史文物、举办陈列展览和进行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走进广州博物馆参观,可以解读广州悠久的历史。
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在“革命策源地、总理诞降之乡”的广州筹办博物院,院址就设在越秀山的镇海楼。同年11月,成立了广州市市立博物院筹备委员会,聘请丁衍庸、谢英伯、顾颉刚、胡肇椿等14位文化名流为筹备委员。1929年2月11日,博物院举行了开幕典礼,时任广州市长林云行开门礼。谢英伯任博物院首任院长,确立了“供专门学者之研究,养成学生事务之观察。奋兴人民文化进展之感想”的办院宗旨,以“美术、历史博物、自然科学”为博物院业务范围,这在当时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1931年10月,院长谢英伯和胡肇椿等以“中华考古学会”为基础,依托博物院组织成立了中国最早的职业考古学团体——黄花考古学院,从事以广州地区为重点的田野考古发掘及学术研究,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考古期刊——《考古学杂志》,使广州成为当时全国考古活动中心之一。
创建之初的博物院就明确了美术、历史民俗博物、自然科学三大类征集范畴,在各界热心人士大力支持下,开幕时院藏文物已初具规模。据1929年《广州市市立博物院成立概况》显示,博物院拥有的标本在当时中国所有的博物院中“或者可以说绝无仅有”。经过近十年的苦心经营,至1938年日本侵略军侵占广州前,馆藏文物已渐丰富,具备自然科学、历史文化民俗、革命纪念等门类文物。
广州沦陷前夕,博物院曾积极开展院藏文物保护转移。后因广州沦陷,局势失控,院藏文物大多散佚。抗战胜利后1945年底成立的广州市社会教育事业辅导委员会博物馆组,积极组织整修回迁镇海楼馆址、厘清战时损失藏品情况、征集物品及筹办展览。次年3月恢复博物馆。这一时期,胡肇椿等博物馆人提出了诸多前瞻性的构思与探索,如首次提出“现代博物馆”概念、设立博物馆理事会和基金会、赴欧美募捐文物、关注广州历史上的“海洋事业”、未来博物馆部门机构设置及运作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广州市委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对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大力支持下,广州博物馆进人了新的发展时期。1950年至1966年5月,通过考古发掘、国家调拨、社会征集、社会各界捐赠或购买等,为广州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奠定了基础。50年代末筹划“广州历史陈列”朝地志性博物馆方向发展;60年代初,初具城市博物馆规模。1966年至1971年,广州博物馆机构合并在广州市纪念馆博物馆革命委员会内,闭馆六七年。70年代博物馆工作逐渐开始复苏,1972年重新开放,以推出“历代陶瓷藏品展览”为标志性事件。1978年1月1日,停展十多年的“广州历史陈列”重新布置后在镇海楼隆重展出,标志着博物馆业务全面恢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在解放思想、务实求真的新形势下,广州博物馆各项业务取得长足进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党团建设、陈列展览、藏品征集、宣传教育、学术研究、安全保卫、数字信息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均成绩显著,不断开创新局面。“广州历史陈列”经过多次调整提升,于2017年底以“城标·城史”为主题隆重推出,陈列展览内容与形式逐渐多样化和规范化;以清代外销艺术品为主的文物征集渐成系列且具特色,成为国内重要研究阵地;宣教工作推陈出新,打造多个教育活动品牌;学术研究成果迭出;基础设施愈加完善;安全管理益加慎密。通过全面提升各项工作,广州博物馆于2017年成功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同时为配合广州市政府的文化建设工程,在广州博物馆新馆筹建方面也做出积极有益的探索。
纵观广州博物馆九十年的发展史,也见证了该馆藏品和城市史的研究成果。早期有胡肇椿、曹春霆编撰的《古物之修复与保存》《考古发掘方法论》《古玉概说》等;50年代有胡根天著《中山港的历史古迹》;70年代有麦英豪、黎金编撰的广州考古开山著作《广州汉墓》;20世纪90年代迄今又陆续出版了《广州历史文化图册》《广州旧影》《中国历代茶具》《镇海楼史文图志》《海贸遗珍——18至20世纪初广州外销艺术品》《十九世纪中国外销通草水彩画研究》《广州定制——广州博物馆藏清代中国外销纹章瓷》《容庚藏帖》《时事画报》等书籍,受到文博同行的关注。
广州博物馆作为一座城市博物馆,自诞生以来便以传承广州文化、保存广州记忆为使命。现有藏品约13万件,包括陶瓷、书画、青铜器、绣品、雕刻类等文物,馆藏精品有错金铭文48字的春秋重器“栾书缶”、秦墓出土的秦王政纪年“十四年属邦工”的铜戈、东汉墓出土的陶船、元代铜壶滴漏、鸦片战争时期的节马图碑、中国同盟会会员证、光复纪念茶壶、孙中山手书的“志在冲天”横幅、岭南陶屋、广州自鸣钟、广州彩瓷、骑楼街招、清代广州外销通草水彩画、广州牙雕和平南王铁钟等。这些珍贵的藏品不但为研究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通贸易,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料,而且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广州两千多年城市历史的温度与情怀。
镇海楼内现开设了《城标·城史广州历史陈列》展览,通过近千件文物展品,系统展示了广州城市发展与地域文化等变迁轨迹。五层楼展区分布为:首层,广州地理模型与广州古城市示意图;二楼,出土的新石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4000年—公元589年)的历史文物;三楼,陈列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物;四楼,陈列明清,特别是清代历史文物;五楼,陈列鸦片战争后,即中国近代文物的历史资料。
在镇海楼西侧,还有1964年建的碑廊和炮座。碑廊立有古代碑刻23方;炮座安放有明崇祯年间至鸦片战争时期广州地区铸造的12门古炮。
镇海楼东侧有1986年所建的专题陈列室,经常举办各种临时性或纪念性的专题展览。
九十年来,广州博物馆虽几易其名,但不管名称如何变换,都不仅于广州一地,建国前“实为华南地区之文物博物院”,建国后确定为“以广东为范围,以广州为重点”,其收藏、展览、科研等诸项业务工作均基于此展开,并发展成为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宣传广州历史文化的地志性综合博物馆。
广州博物馆还不断发展。现除镇海楼展区外,同时还有广州美术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三个分展区。
(作者:黄文辉)
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在“革命策源地、总理诞降之乡”的广州筹办博物院,院址就设在越秀山的镇海楼。同年11月,成立了广州市市立博物院筹备委员会,聘请丁衍庸、谢英伯、顾颉刚、胡肇椿等14位文化名流为筹备委员。1929年2月11日,博物院举行了开幕典礼,时任广州市长林云行开门礼。谢英伯任博物院首任院长,确立了“供专门学者之研究,养成学生事务之观察。奋兴人民文化进展之感想”的办院宗旨,以“美术、历史博物、自然科学”为博物院业务范围,这在当时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1931年10月,院长谢英伯和胡肇椿等以“中华考古学会”为基础,依托博物院组织成立了中国最早的职业考古学团体——黄花考古学院,从事以广州地区为重点的田野考古发掘及学术研究,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考古期刊——《考古学杂志》,使广州成为当时全国考古活动中心之一。
创建之初的博物院就明确了美术、历史民俗博物、自然科学三大类征集范畴,在各界热心人士大力支持下,开幕时院藏文物已初具规模。据1929年《广州市市立博物院成立概况》显示,博物院拥有的标本在当时中国所有的博物院中“或者可以说绝无仅有”。经过近十年的苦心经营,至1938年日本侵略军侵占广州前,馆藏文物已渐丰富,具备自然科学、历史文化民俗、革命纪念等门类文物。
广州沦陷前夕,博物院曾积极开展院藏文物保护转移。后因广州沦陷,局势失控,院藏文物大多散佚。抗战胜利后1945年底成立的广州市社会教育事业辅导委员会博物馆组,积极组织整修回迁镇海楼馆址、厘清战时损失藏品情况、征集物品及筹办展览。次年3月恢复博物馆。这一时期,胡肇椿等博物馆人提出了诸多前瞻性的构思与探索,如首次提出“现代博物馆”概念、设立博物馆理事会和基金会、赴欧美募捐文物、关注广州历史上的“海洋事业”、未来博物馆部门机构设置及运作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广州市委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对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大力支持下,广州博物馆进人了新的发展时期。1950年至1966年5月,通过考古发掘、国家调拨、社会征集、社会各界捐赠或购买等,为广州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奠定了基础。50年代末筹划“广州历史陈列”朝地志性博物馆方向发展;60年代初,初具城市博物馆规模。1966年至1971年,广州博物馆机构合并在广州市纪念馆博物馆革命委员会内,闭馆六七年。70年代博物馆工作逐渐开始复苏,1972年重新开放,以推出“历代陶瓷藏品展览”为标志性事件。1978年1月1日,停展十多年的“广州历史陈列”重新布置后在镇海楼隆重展出,标志着博物馆业务全面恢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在解放思想、务实求真的新形势下,广州博物馆各项业务取得长足进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党团建设、陈列展览、藏品征集、宣传教育、学术研究、安全保卫、数字信息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均成绩显著,不断开创新局面。“广州历史陈列”经过多次调整提升,于2017年底以“城标·城史”为主题隆重推出,陈列展览内容与形式逐渐多样化和规范化;以清代外销艺术品为主的文物征集渐成系列且具特色,成为国内重要研究阵地;宣教工作推陈出新,打造多个教育活动品牌;学术研究成果迭出;基础设施愈加完善;安全管理益加慎密。通过全面提升各项工作,广州博物馆于2017年成功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同时为配合广州市政府的文化建设工程,在广州博物馆新馆筹建方面也做出积极有益的探索。
纵观广州博物馆九十年的发展史,也见证了该馆藏品和城市史的研究成果。早期有胡肇椿、曹春霆编撰的《古物之修复与保存》《考古发掘方法论》《古玉概说》等;50年代有胡根天著《中山港的历史古迹》;70年代有麦英豪、黎金编撰的广州考古开山著作《广州汉墓》;20世纪90年代迄今又陆续出版了《广州历史文化图册》《广州旧影》《中国历代茶具》《镇海楼史文图志》《海贸遗珍——18至20世纪初广州外销艺术品》《十九世纪中国外销通草水彩画研究》《广州定制——广州博物馆藏清代中国外销纹章瓷》《容庚藏帖》《时事画报》等书籍,受到文博同行的关注。
广州博物馆作为一座城市博物馆,自诞生以来便以传承广州文化、保存广州记忆为使命。现有藏品约13万件,包括陶瓷、书画、青铜器、绣品、雕刻类等文物,馆藏精品有错金铭文48字的春秋重器“栾书缶”、秦墓出土的秦王政纪年“十四年属邦工”的铜戈、东汉墓出土的陶船、元代铜壶滴漏、鸦片战争时期的节马图碑、中国同盟会会员证、光复纪念茶壶、孙中山手书的“志在冲天”横幅、岭南陶屋、广州自鸣钟、广州彩瓷、骑楼街招、清代广州外销通草水彩画、广州牙雕和平南王铁钟等。这些珍贵的藏品不但为研究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通贸易,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料,而且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广州两千多年城市历史的温度与情怀。
镇海楼内现开设了《城标·城史广州历史陈列》展览,通过近千件文物展品,系统展示了广州城市发展与地域文化等变迁轨迹。五层楼展区分布为:首层,广州地理模型与广州古城市示意图;二楼,出土的新石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4000年—公元589年)的历史文物;三楼,陈列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物;四楼,陈列明清,特别是清代历史文物;五楼,陈列鸦片战争后,即中国近代文物的历史资料。
在镇海楼西侧,还有1964年建的碑廊和炮座。碑廊立有古代碑刻23方;炮座安放有明崇祯年间至鸦片战争时期广州地区铸造的12门古炮。
镇海楼东侧有1986年所建的专题陈列室,经常举办各种临时性或纪念性的专题展览。
九十年来,广州博物馆虽几易其名,但不管名称如何变换,都不仅于广州一地,建国前“实为华南地区之文物博物院”,建国后确定为“以广东为范围,以广州为重点”,其收藏、展览、科研等诸项业务工作均基于此展开,并发展成为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宣传广州历史文化的地志性综合博物馆。
广州博物馆还不断发展。现除镇海楼展区外,同时还有广州美术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三个分展区。
(作者:黄文辉)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黄文辉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