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塔,坐落在广州市区的中心,广州居民都很熟悉她。她美丽非凡,塔身呈八角形,琉璃瓦盖的塔檐稍稍翘起檐角,如同张开的花瓣。九层塔檐仿佛是九朵怒放的花儿,远远一望,整座塔就似乎是用花朵叠成的花柱,顶端的一朵伸出了长长的花蕊,那是塔尖。在周围现代化楼房建筑的衬托下,那古典美的风姿更加引人注目。塔在六榕寺内,身旁有参天古树,绿荫婆娑,鸟语声声,在繁华喧闹的市区里,有这么一个清静幽雅的去处,特别令人向往。
花塔是热情好客的。20世纪50年代,那时流花湖、荔湾湖、东湖。好些公园都没有开辟,来她这里游览、观赏的人,可真是络绎不绝。当时塔上还备有望远镜供登高者望远。工余、假日,青年人常常结伴而来,游览,登高,鸟瞰城市风光;学生们喜欢在她身旁的菩提树下复习功课,背诵外语;老一辈的更乐意来这里,在塔下观赏古迹,畅谈古今,在塔上放眼远眺,吟诗作对,言志抒情。
我喜爱花塔,以往常到她那里登高望远,所以,也关心她的处境。这几年,每当我来到一些高楼大厦,常常禁不住从窗口探视她几眼;每当我踏着自行车从她身旁走过时,会不自觉放慢速度,抬头仰望她一阵。
重阳过后,秋高气爽,日丽风和,我终于来到花塔旧地重游。上到最高一层,扶栏缓步,放眼四眺,近处高楼大厦之间点缀着丛丛碧绿,远处青烟缭绕飘向蓝天。广州城郭历历在目,而又远离了城市的尘雾和噪音,真使人心神清静,胸怀开畅。我仔细地观察着五羊古城又增添了那些新的景物,回忆起城市里近年来发生的变化,联想到花塔的经历遭遇,更加秋风阵阵扑来,轻轻拨动心弦 ,禁不住浮想翩翩。
花塔在广州并不孤独。比起别的城市,广州的塔是多是少,我不清楚;但是,广州的塔的确是各有自己特色,各有自己的经历,在人们心目中也各有分量。花塔作为其中之一,并不特别突出。
比起耸立在越秀山的电视塔来说,花塔无疑只能算个“矮子”。然而,她的实际高度却是57.6米。比之电视塔那现代化的钢架建筑结构而言,花塔是那样的古老,甚至是积满了历史的尘埃:褪了色的塔墙,生了锈的栏杆,破损得残缺不全的塔檐。电视塔是青春焕发的大姑娘,花塔则是饱经风霜的老太婆了。
花塔是老了,她诞生在南北朝时代的梁武帝大同三年(535),最初是木塔,宋代重建砖塔,已有一千多岁了。
花塔初建的粱代,正当佛教盛行。有位和尚名叫昙裕大智法师,要来南海养病,因为他有功于朝廷,据说还是梁武帝萧衍的母舅,广州刺史便奉皇帝之命给他建了寺和塔,寺名“宝庄严寺”,塔名“舍利塔”,说是塔下还藏有昙裕法师从柬埔寨带回的佛“舍利”。以后,历代也都是靠佛教徒们张罗维修、重建。
站在花塔上向南望,有两个像竹笋般竖起的尖塔,十分刺眼,它下面就是圣心天主教堂。这座全部用石砖砌起的罗马型建筑物,人们都叫它石室。石室所在地方,原来还是清朝两广总督行署,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向侵略者屈膝投降,订下了《天津条约》(1858年),这块地方就租给了法国,以后被改建成天主教堂。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历来多少的建筑物被湮没、被冲走,这些塔都保留下来了,说明它们各有值得珍视之处。但是,我偏爱花塔。此刻,身在花塔观花塔,我忽然又一次想起这问题:花塔这名字是怎么来的?我查过一些史料,也问过不少老辈,都找不到恰切的答案。她曾经有过许多名字,初建时叫“舍利塔”,宋朝重建时叫“千佛塔”,后来,苏东坡到此一游,因见寺内有六棵大榕树,题了“六榕”两字,后人便将寺名改为六榕寺,塔名改为六榕塔,但是,六榕寺的名字是从此保留下来了,塔名却不知怎么变成了花塔,而且一直流传至今。我们广州是花木四时春的城市,不管是阳春三月,还是寒冬腊月,花开不绝,真是时时有花,处处有花。但是在以前,城市里以花为名的所在并不多,人们较熟悉的,有花地、流花桥……一座古老的塔,被人们加上个“花”字来称呼,是多么难得啊!我想,除了因为她本身美丽如花,可供人们尽情观赏外,大概还因为她可以让人们登高眺望我们美丽的花城吧!
在花塔高处,凭栏四眺。北望,中山纪念堂就在眼前,粉黄的墙,宝蓝的瓦,大红的柱,后面的越秀山峦,深绿浅绿层次分明,右边远处是白云山,郁郁葱葱。如果把北边的景致比作工笔细描的中国画,那么,向南眺望,看到的景色,就像一幅彩色斑斓的巨幅油画:近景是一大片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左方广州宾馆高踞一角,右方两座人民大厦并肩而起,许多楼房的窗口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出光芒,这里一闪,那里一闪;向远处望去,天地一色,一片瓦蓝。东望,触目就是宏伟高大的白云宾馆,围绕着它是成群崭新的高楼大厦,一片兴旺景象。向西望去,又另有一种情调,晴空万里的日子里,蔚蓝的天幕上,一簇簇棉絮似的白云在翻滚,变幻着各种姿态,更增加了神奇的色彩。
从花塔看广州,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情调。你要想知道春天的广州有多美,最好是登上花塔来眺望,这里视野宽,看得全。特别是春夏相交接的时光,景色更是迷人,这时红棉花还不愿谢幕离去,凤凰花已经成群结队争着登场,丛丛碧绿,点点鲜红,来到花塔上远眺,广州可真是鲜艳瑰丽,那浓郁的色调令人心醉。花塔所在的六榕路,两旁大都是凤凰树,到了盛夏,凤凰花都盛开了,从花塔偶然俯视下去,你会忽然以为来到了童话里的境界。在广州,按花开花落来识别节令,有时会把人弄糊涂。此刻正是秋将去而冬已来的季节,站在花塔望广州,不仅处处可见丛丛碧绿,我还发现附近有些紫荆树,粉红的花朵已在绿叶丛中露出笑脸了!
其实,花塔和六榕寺还有许多值得人们游览观赏的理由。譬如,这个塔的建筑设计就很别致,外面看是九层,而塔内却有十七层,一层明一层暗,在花塔拾级而上,上一层楼游一层,你会深深赞赏我们祖辈的建筑设计的艺术水平。塔内从最高层到顶端有条大铜柱,铜柱上刻满铜像,铜柱上端的九霄盘,连同下垂的练珠,据说有八千多斤重,是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年重修花塔时铸造的。六榕寺内还有座几尺高的六祖慧能的铜像,是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重建寺时铸造的。这两件文物还可以帮助我们领略我国古代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从花塔走下来,在六榕寺里里外外走一遍,边走边看,边看边谈,也是一种乐趣,如果同伴中有懂得些掌故的,你会得益更多,然后再来六榕亭一坐,各谈所闻,各抒所见,话题就更广。我就在这里听过不少有关六祖慧能的故事。这位佛教达摩禅宗的第六代祖师,是广东新兴县人,在六榕寺剃度。“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他所说的,他当时还是当杂工(舂米)的和尚,就靠偈语得到禅宗五祖的赏识,把衣钵传授给他。花塔历来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宋代文豪苏东坡,清朝诗人王士祯都曾在此留下足迹,留下诗文。郭沫若同志也来过这里,也写下过一首《咏六榕寺》的诗。
来花塔一游,所见者不少,可谈的甚多,联想则更广。花塔在历史上受过台风、地震等的天灾。呵,花塔,你散发着古色古香的花朵。在如今这春回大地的日子,你尽情地舒展花瓣,迎接更多的宾客吧!
花塔是热情好客的。20世纪50年代,那时流花湖、荔湾湖、东湖。好些公园都没有开辟,来她这里游览、观赏的人,可真是络绎不绝。当时塔上还备有望远镜供登高者望远。工余、假日,青年人常常结伴而来,游览,登高,鸟瞰城市风光;学生们喜欢在她身旁的菩提树下复习功课,背诵外语;老一辈的更乐意来这里,在塔下观赏古迹,畅谈古今,在塔上放眼远眺,吟诗作对,言志抒情。
我喜爱花塔,以往常到她那里登高望远,所以,也关心她的处境。这几年,每当我来到一些高楼大厦,常常禁不住从窗口探视她几眼;每当我踏着自行车从她身旁走过时,会不自觉放慢速度,抬头仰望她一阵。
重阳过后,秋高气爽,日丽风和,我终于来到花塔旧地重游。上到最高一层,扶栏缓步,放眼四眺,近处高楼大厦之间点缀着丛丛碧绿,远处青烟缭绕飘向蓝天。广州城郭历历在目,而又远离了城市的尘雾和噪音,真使人心神清静,胸怀开畅。我仔细地观察着五羊古城又增添了那些新的景物,回忆起城市里近年来发生的变化,联想到花塔的经历遭遇,更加秋风阵阵扑来,轻轻拨动心弦 ,禁不住浮想翩翩。
花塔在广州并不孤独。比起别的城市,广州的塔是多是少,我不清楚;但是,广州的塔的确是各有自己特色,各有自己的经历,在人们心目中也各有分量。花塔作为其中之一,并不特别突出。
比起耸立在越秀山的电视塔来说,花塔无疑只能算个“矮子”。然而,她的实际高度却是57.6米。比之电视塔那现代化的钢架建筑结构而言,花塔是那样的古老,甚至是积满了历史的尘埃:褪了色的塔墙,生了锈的栏杆,破损得残缺不全的塔檐。电视塔是青春焕发的大姑娘,花塔则是饱经风霜的老太婆了。
花塔是老了,她诞生在南北朝时代的梁武帝大同三年(535),最初是木塔,宋代重建砖塔,已有一千多岁了。
花塔初建的粱代,正当佛教盛行。有位和尚名叫昙裕大智法师,要来南海养病,因为他有功于朝廷,据说还是梁武帝萧衍的母舅,广州刺史便奉皇帝之命给他建了寺和塔,寺名“宝庄严寺”,塔名“舍利塔”,说是塔下还藏有昙裕法师从柬埔寨带回的佛“舍利”。以后,历代也都是靠佛教徒们张罗维修、重建。
站在花塔上向南望,有两个像竹笋般竖起的尖塔,十分刺眼,它下面就是圣心天主教堂。这座全部用石砖砌起的罗马型建筑物,人们都叫它石室。石室所在地方,原来还是清朝两广总督行署,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向侵略者屈膝投降,订下了《天津条约》(1858年),这块地方就租给了法国,以后被改建成天主教堂。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历来多少的建筑物被湮没、被冲走,这些塔都保留下来了,说明它们各有值得珍视之处。但是,我偏爱花塔。此刻,身在花塔观花塔,我忽然又一次想起这问题:花塔这名字是怎么来的?我查过一些史料,也问过不少老辈,都找不到恰切的答案。她曾经有过许多名字,初建时叫“舍利塔”,宋朝重建时叫“千佛塔”,后来,苏东坡到此一游,因见寺内有六棵大榕树,题了“六榕”两字,后人便将寺名改为六榕寺,塔名改为六榕塔,但是,六榕寺的名字是从此保留下来了,塔名却不知怎么变成了花塔,而且一直流传至今。我们广州是花木四时春的城市,不管是阳春三月,还是寒冬腊月,花开不绝,真是时时有花,处处有花。但是在以前,城市里以花为名的所在并不多,人们较熟悉的,有花地、流花桥……一座古老的塔,被人们加上个“花”字来称呼,是多么难得啊!我想,除了因为她本身美丽如花,可供人们尽情观赏外,大概还因为她可以让人们登高眺望我们美丽的花城吧!
在花塔高处,凭栏四眺。北望,中山纪念堂就在眼前,粉黄的墙,宝蓝的瓦,大红的柱,后面的越秀山峦,深绿浅绿层次分明,右边远处是白云山,郁郁葱葱。如果把北边的景致比作工笔细描的中国画,那么,向南眺望,看到的景色,就像一幅彩色斑斓的巨幅油画:近景是一大片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左方广州宾馆高踞一角,右方两座人民大厦并肩而起,许多楼房的窗口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出光芒,这里一闪,那里一闪;向远处望去,天地一色,一片瓦蓝。东望,触目就是宏伟高大的白云宾馆,围绕着它是成群崭新的高楼大厦,一片兴旺景象。向西望去,又另有一种情调,晴空万里的日子里,蔚蓝的天幕上,一簇簇棉絮似的白云在翻滚,变幻着各种姿态,更增加了神奇的色彩。
从花塔看广州,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情调。你要想知道春天的广州有多美,最好是登上花塔来眺望,这里视野宽,看得全。特别是春夏相交接的时光,景色更是迷人,这时红棉花还不愿谢幕离去,凤凰花已经成群结队争着登场,丛丛碧绿,点点鲜红,来到花塔上远眺,广州可真是鲜艳瑰丽,那浓郁的色调令人心醉。花塔所在的六榕路,两旁大都是凤凰树,到了盛夏,凤凰花都盛开了,从花塔偶然俯视下去,你会忽然以为来到了童话里的境界。在广州,按花开花落来识别节令,有时会把人弄糊涂。此刻正是秋将去而冬已来的季节,站在花塔望广州,不仅处处可见丛丛碧绿,我还发现附近有些紫荆树,粉红的花朵已在绿叶丛中露出笑脸了!
其实,花塔和六榕寺还有许多值得人们游览观赏的理由。譬如,这个塔的建筑设计就很别致,外面看是九层,而塔内却有十七层,一层明一层暗,在花塔拾级而上,上一层楼游一层,你会深深赞赏我们祖辈的建筑设计的艺术水平。塔内从最高层到顶端有条大铜柱,铜柱上刻满铜像,铜柱上端的九霄盘,连同下垂的练珠,据说有八千多斤重,是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年重修花塔时铸造的。六榕寺内还有座几尺高的六祖慧能的铜像,是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重建寺时铸造的。这两件文物还可以帮助我们领略我国古代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从花塔走下来,在六榕寺里里外外走一遍,边走边看,边看边谈,也是一种乐趣,如果同伴中有懂得些掌故的,你会得益更多,然后再来六榕亭一坐,各谈所闻,各抒所见,话题就更广。我就在这里听过不少有关六祖慧能的故事。这位佛教达摩禅宗的第六代祖师,是广东新兴县人,在六榕寺剃度。“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他所说的,他当时还是当杂工(舂米)的和尚,就靠偈语得到禅宗五祖的赏识,把衣钵传授给他。花塔历来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宋代文豪苏东坡,清朝诗人王士祯都曾在此留下足迹,留下诗文。郭沫若同志也来过这里,也写下过一首《咏六榕寺》的诗。
来花塔一游,所见者不少,可谈的甚多,联想则更广。花塔在历史上受过台风、地震等的天灾。呵,花塔,你散发着古色古香的花朵。在如今这春回大地的日子,你尽情地舒展花瓣,迎接更多的宾客吧!
文献资料来源:2008年   摘自《羊城风华录》
作者:肖伶著
索取号:K296.51/104-2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