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木草堂
广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近百年来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运动发生在这里。其中,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第一人,其光辉业绩与他在广州创办的万木草堂被记载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令世人仰慕。
康有为生平事迹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广东南海人,世称康南海。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出身于官宦之家,早年师从朱次琦,主张经世济人。1879年游学香港,阅读过大量西方著作,逐渐形成了变法维新思想。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化的导师,是集政治家、哲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于一身的有长远理想的求道者。
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三项建议,并主张变法。1891年他在广州中山四路长兴里兴办万木草堂,培养了梁启超等一批优秀弟子,期间写成《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著作,宣传资产阶级进化论和改革思想。
1895年第二次上书,发动赴京应考举人1300余人签名,要求废除不平等的中日《马关条约》,史称“公车上书”。同年中进士,授工部主事。
接着他又第三次、第四次上书。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他在北京成立保国会,积极推动变法。同年6月他又依靠光绪皇帝发动变法维新运动,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后来受到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海外。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其救国图强的主张,启蒙了一代人,是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
辛亥革命时期,康有为反对孙中山的革命运动,主张君主立宪。1912年组织孔教会,发动“定孔教为国教”活动。
康有为晚年在上海举办天游学院,讲授国学思想,糅合儒、佛学和资产阶级人性论、进化论,其著作甚丰,共计有130多种。后辑有《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万木草堂遗稿》、《康有为政变论集》等。
万木草堂
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旧址在今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是晚清时期康有为创办的一所私立学堂。1891年至1898年康有为在广州授徒讲学,力图以教育兴国,鼓吹变法,培养出了梁启超、陈千秋、麦孟华、徐勤等一批政治家和学者,他们后来都成为戊戌变法的骨干人物。
万木草堂历史上曾三迁堂址:现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中山四路长兴里旧址是万木草堂最早的落堂处,原名“邱氏书室”:1892年草堂迁至卫边街的邝家祠,地点在广卫路附近;1893年又迁至广府学宫仰高祠(即今文明路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内),原定仰高祠租赁期10年,但到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该处即遭清政府查封,堂中藏书300余箱亦同时被毁。
万木草堂所迁的三址,后二址今已不存,现存的长兴里旧址虽已改为民居,但门面及“邱氏书院”石额仍存旧观,成为昔日“草堂”的历史见证。
广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近百年来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运动发生在这里。其中,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第一人,其光辉业绩与他在广州创办的万木草堂被记载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令世人仰慕。
康有为生平事迹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广东南海人,世称康南海。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出身于官宦之家,早年师从朱次琦,主张经世济人。1879年游学香港,阅读过大量西方著作,逐渐形成了变法维新思想。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化的导师,是集政治家、哲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于一身的有长远理想的求道者。
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三项建议,并主张变法。1891年他在广州中山四路长兴里兴办万木草堂,培养了梁启超等一批优秀弟子,期间写成《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著作,宣传资产阶级进化论和改革思想。
1895年第二次上书,发动赴京应考举人1300余人签名,要求废除不平等的中日《马关条约》,史称“公车上书”。同年中进士,授工部主事。
接着他又第三次、第四次上书。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他在北京成立保国会,积极推动变法。同年6月他又依靠光绪皇帝发动变法维新运动,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后来受到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海外。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其救国图强的主张,启蒙了一代人,是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
辛亥革命时期,康有为反对孙中山的革命运动,主张君主立宪。1912年组织孔教会,发动“定孔教为国教”活动。
康有为晚年在上海举办天游学院,讲授国学思想,糅合儒、佛学和资产阶级人性论、进化论,其著作甚丰,共计有130多种。后辑有《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万木草堂遗稿》、《康有为政变论集》等。
万木草堂
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旧址在今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是晚清时期康有为创办的一所私立学堂。1891年至1898年康有为在广州授徒讲学,力图以教育兴国,鼓吹变法,培养出了梁启超、陈千秋、麦孟华、徐勤等一批政治家和学者,他们后来都成为戊戌变法的骨干人物。
万木草堂历史上曾三迁堂址:现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中山四路长兴里旧址是万木草堂最早的落堂处,原名“邱氏书室”:1892年草堂迁至卫边街的邝家祠,地点在广卫路附近;1893年又迁至广府学宫仰高祠(即今文明路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内),原定仰高祠租赁期10年,但到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该处即遭清政府查封,堂中藏书300余箱亦同时被毁。
万木草堂所迁的三址,后二址今已不存,现存的长兴里旧址虽已改为民居,但门面及“邱氏书院”石额仍存旧观,成为昔日“草堂”的历史见证。
文献资料来源:2003年   摘自《广州行》
作者:李文耀主编
索取号:K928.965.1/10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