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名冬节、大冬、亚岁、小年。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亚岁迎祥,履长纳庆。”因此,又称冬至为“履长节”。
冬至的起源已非常悠久。人们将冬至称为“小年”,是因为周代建子,以十一月为正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秦代又续沿其制,所以这个观念一直流传到今天。汉代改称冬至为“冬节”、“日至”。从南北朝至唐宋称冬至为“亚岁”或“岁首”。《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广东农村和广州郊区农村,过去过冬至非常重视。冬收冬种刚刚完毕,农闲季节也已开始,农民为感谢祖宗和神明保佑丰收,感谢耕牛一年的辛劳与贡献,也为家人尝尝新米面,因此,冬至管理很是隆重。是日,除了祭神拜祖和备办丰盛筵食以外,特别要给耕牛吃上一吨糯米糕(用菜叶包裹塞进牛嘴里),以及酒糟、米汁、萝卜、菜水等。
广州人称冬至为“过冬”、“冬节”,称“冬至大过年”,到了近代以后才渐渐淡化。但就是现在的广州人,当冬节到来时,许多家庭还是要做汤圆、蒸糕、杀鸡和鸭,吃一顿丰盛的节日饭菜的,只不过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了。由于冬至已到寒冷季节,因此,许多居民于是日“打边炉”吃鱼也算是一种过节活动。对此,明末清初时人屈大均有诗道:“脍城双蝶食如流,冬至鱼生绝胜秋。”旧俗,许多居民习惯在冬至前舂米粉,准备过年。人们认为“冬前粉”耐久留,不易变质。
冬至的起源已非常悠久。人们将冬至称为“小年”,是因为周代建子,以十一月为正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秦代又续沿其制,所以这个观念一直流传到今天。汉代改称冬至为“冬节”、“日至”。从南北朝至唐宋称冬至为“亚岁”或“岁首”。《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广东农村和广州郊区农村,过去过冬至非常重视。冬收冬种刚刚完毕,农闲季节也已开始,农民为感谢祖宗和神明保佑丰收,感谢耕牛一年的辛劳与贡献,也为家人尝尝新米面,因此,冬至管理很是隆重。是日,除了祭神拜祖和备办丰盛筵食以外,特别要给耕牛吃上一吨糯米糕(用菜叶包裹塞进牛嘴里),以及酒糟、米汁、萝卜、菜水等。
广州人称冬至为“过冬”、“冬节”,称“冬至大过年”,到了近代以后才渐渐淡化。但就是现在的广州人,当冬节到来时,许多家庭还是要做汤圆、蒸糕、杀鸡和鸭,吃一顿丰盛的节日饭菜的,只不过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了。由于冬至已到寒冷季节,因此,许多居民于是日“打边炉”吃鱼也算是一种过节活动。对此,明末清初时人屈大均有诗道:“脍城双蝶食如流,冬至鱼生绝胜秋。”旧俗,许多居民习惯在冬至前舂米粉,准备过年。人们认为“冬前粉”耐久留,不易变质。
文献资料来源:2000年2月   摘自《广州民俗》
作者:朱小丹主编
索取号:K892.465.1/2
本馆校对:詹苹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