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不同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南北方不同的文化心理、社会习俗。而器艺文化又是和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息息相关的,譬如面塑只能产生在盛产小麦的北方,在岭南难以觅迹;而南方盛产竹子,为竹编工艺的发达创造了物质条件。又譬如立春日有“竞看土牛”的古老传统,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捏制小春牛,互相馈赠;清明,重阳有放风筝的习俗,促成了风筝扎制工艺的不断进步。可以说器艺文化是反映一个地区历史、物产、文化心理和民俗风情的窗口,打上了鲜明的地域烙印。器艺的流通,器艺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扩大该地区文化的影响。
一、广绣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提起那巧手的绣花姑娘,你想到的是满口吴侬软语的苏州姑娘,是温柔多情的湘女,还是妩媚俏丽的四川妹子?别忘了,在美丽的南海之滨,那里的女子不仅渔网织得好,拈起绣花针来,同样得心应手。
广东的刺绣称广绣,亦称粤绣,和苏绣、湘绣、蜀绣号称全国“四大名绣”,它包括广府的广绣和潮汕的潮绣。
广绣在宋代继续向前发展,到了明代,业已成为广东一项普遍的家庭副业。近代织绣著名学者朱启钤在《存素堂丝绣录》中,评价明代的广绣有“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的特点。清宫廷里收藏有广绣博古图八幅,白色地绫彩绣,是明代的作品。八屏图案所摹绣之器物,共有95种之多,那些鼎彝古器,多取材于《宣和博古图录》。
明代的广绣艺人借鉴了织锦的做法,用孔雀尾羽织为丝缕来刺绣,使得绣品金翠非凡。而这些孔雀尾羽多采购自“番舶”(即洋商船),如果不是拥有繁华的商港,恐怕这点难以做到。而此时的广绣产品也部分销往国外。据说在正德年间,葡萄牙商人就曾购买广绣的龙袍绣片献给他们的国王,并得到奖赏。
到了清代的雍正、乾隆两朝,广绣更设立有专作外销品的作坊。广州刺绣行业的行业组织——广锦绣行在乾隆年间也成立了,成员有3000多人,工场商店50家,主要分布在广州的状元坊、新胜街等地,并扩展到顺德、南海、番禺等附近地区。在行会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行会的建立,是该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必然结果。
近现代以来,广绣这种传统而古老的工艺,也开始了现代化的转变,教授方法从传统的师徒相授发展到进入学校的课堂,如1926年岭南画派著名画家高剑父创办缤华艺术学校,就设有刺绣课。因为有了绘画名师的参与,更有利于广绣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和其他三大名绣相比,广绣更注重光影变化,这很显然是受了岭南画派的影响。
四大名绣各有自己的特点,广绣给人的第一个深刻印象,恐怕是鲜艳夺目。造成这种效果的原因,首先在于用色。广绣喜欢使用红、 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原色,这一特点在那些凤凰、花卉的绣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如苏绣色彩的淡雅文静和吴侬软语的柔媚相一致,同是吴地文化的产物。广绣的这一用色特点,是东广人崇尚色彩观念的物化表现,也是广东人性情活泼热烈的侧面反映。但广绣绣品中浓郁的七彩原色,往往又是和素雅的颜色相搭配的,所以能做到艳而不俗,既有对比又不失柔和。就算全用素淡的颜色,也同样能绣出佳作,看看陈家祠里陈列的那一幅白猫图。白猫自在慵懒,全身雪白,毛儿细致而蓬松,富有光泽,如同真的一般,好像轻轻吹一口气,毛就会颤动,伸手一摸,猫儿就会溜掉,一点也不比苏绣的猫儿逊色。
广绣鲜丽明快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用料。盘金刺绣是广绣的一大行当,其以金线为主,辅以彩线刺绣,所以显得灿烂夺目,雍容华贵。18世纪中叶流行的“皮金绣”,同样金光闪烁,因其底层多用羊皮金作衬,故有此效果。
说到广绣的用料,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绒绣、线绣和钉金,以及前面提到的孔雀毛绣,有的绣品还用马尾鬃缠绒作勒线,但更令人称奇的是,头发也被广绣艺人用作绣线,可谓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广绣使用材料的多样新奇,和粤菜的取料广博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岭南文化中大胆开创的一面。
花木鸟兽是刺绣的常见题材,江南江北皆然,但同中又有异:苏绣喜绣猫和金鱼,湘绣特别青睐狮、虎,蜀绣对芙蓉、鲤鱼、公鸡、鸡冠花情有独钟,而粤绣的传统题材则是凤凰、孔雀、牡丹、松鹤、鹿、锦鸡等。广东人有着浓重的祈吉心理,这在日常的生活细节中常有体现,譬如以前的货郎走街串巷叫卖“木鱼书”时,叫的是“撞卦木鱼赢”,因为“书”和“输”同音,人们以为不吉利。而花木鸟兽中,凤凰寓意高贵,牡丹象征富贵,松鹤代表长寿,因而特别受到人们的欢迎,自然也成为绣工摹绣最多的对象。
统的牡丹图,色彩鲜艳绚丽而又深浅搭配恰到好处,显得层次丰富,具有喜庆的气氛和浓厚的图案装饰趣味。这和广绣善于运用“水路”的技法是分不开的。“水路”,即在物象的某个部位的边缘——如在花瓣的瓣和瓣之间留出空白的边线,整齐而清楚。
如果说花木鸟兽是各地刺绣的常见题材,那人物绣可以说是广绣的特色产品。它根据画稿的不同要求,运用不同的绣制方法,达到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的效果。
刺绣技艺的发达和它的广泛运用互为因果。在这里,不仅妇女衣衫的袖口、裤脚被施予绣花,日常用品中的被面、枕套、荷包、扇套、鞋面等亦随处可见刺绣的装饰,就连背小孩的背兜也成为精美的刺绣工艺品。以前,广东的妇女常常要一面料理家务,一面照看小孩,所以要用背兜把小孩背在身上。而背兜的面上和带子上往往绣有图案,绣得较多的是花卉鸟鱼,北方常见的保佑小孩不受诸毒侵害的“五毒”,在这里则极为罕见。
在琳琅满目的绣品中,广绣戏服是最值得让人注意的。
以前广州的状元坊一带是戏服作坊的集中地。戏服的制作,融入了广绣的技巧,高贵华丽的绸缎面料,加上精美细致的刺绣,可谓锦上添花。道光年间的杨懋建在他的《梦华琐簿》中,谈到广州的本地戏班演出时,发出这样的感叹:“服饰豪侈,每登场金翠迷离,如七宝楼台,令人不可逼视,虽京师歌楼,无其华靡。”广绣戏服饮誉一时,据说连宫廷御用的戏班也前来定制蟒袍衣衫。广东其他地方的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等剧种,自道光以来,亦多从状元坊购买戏服。后来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也曾定制过广绣戏服呢。现在佛山祖庙内的陶塑戏曲人物,为光绪年间塑制,可以说反映了当时广绣戏服的真实风貌。
二、广彩
广州坐落于珠江入海口,因为地理的优势,占了接触外来文化的先机,所以广州彩瓷不仅在造型装饰上带有西洋的情调,在技术上也借鉴了西方的做法。
广州彩瓷又叫广州织金彩瓷,简称广彩。它是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然后烧制而成,大都采用我国的织锦图案,以绘工精细、炫彩华丽著称,与景德镇粉彩、醴陵釉下彩、唐山喷彩齐名,是我国釉上彩瓷中的一枝奇葩。
广彩最早出现于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一般认为其初创于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但这一时期广彩还未形成自己的独特风貌,一直到乾隆年间,“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器,运至粤坦,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然后售之于西商”(刘子芬《竹园陶说》)。广彩自己的特色才凸显出来。
到了道光时期,广彩借鉴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然后把这种技法用在白瓷胎上,并仿照中国锦缎纹样绘制花卉图案,终于形成了融合东西方艺术、独树一帜的风格。
因为广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而售价高昂,只能成为国内外上流社会的收藏品或用具。当时,不少欧洲国家的宫廷王室和贵族都以拥有广彩用具或藏品为荣。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路易十五都曾派人专门来广州,定造全套印有宫廷徽标的餐具和用具。
广彩和广绣一样,具有色彩绚丽的特点,其使用的颜色有20多种,而且多是广彩独有的,其中较为常用的有鹤春、艳黑、西红、大红、水青(也称广翠)、大绿(比江西大绿稍翠又有些泛黄)、麻色、金彩等。金彩,在广彩中最为常见,也是广彩显得富贵华美的重要因素。而绘制西方题材时常常用到的是麻色,其类似黄麻皮色,稍浓而亮。
广彩光是彩绘的工序就是七道:描线、填色、织金、填绿、斗彩、包金口、烧花。所以每一件彩瓷都是艺人们的心血之作。又因其图案丰富紧凑,除了开光的图案外,边饰满布不留空隙,所以广彩的制作非常精细,一般一件小型的工艺品都要花一周时间才能完成,如果是1米多的大花瓶,可能要制作半年以上。虽然后来可以使用机器来辅助生产,但其效果远远不及全手工绘制的。
三、广雕
雕刻是一门古老又普遍的艺术,但江南塞北的雕刻艺术因为地理环境、社群心理的不同,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韵。温润的岭南,给广东的雕刻带上细致玲珑的普遍特征,即便是以坚硬的石头为材料的石雕,也显得轻巧秀气,更不用说广雕中最著名的三雕:象牙雕、玉雕和木雕,是何等的细腻精工,令人叹为观止。
1、牙雕
牙雕始于晋代,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象牙是尊贵的象征,也被视为吉祥之物,所以牙雕只供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占有和享用。西汉南越文帝赵眛的夫人赵蓝,所用的印章就多为象牙刻制。
牙雕制品实用的有各种器皿、烟嘴、牙签套等,但更多的是装饰品,如首饰、山水盆景、花瓶、花鸟虫鱼等。其中以象牙球最为著名,每层都能转动自如,同时还镂满了人物、花卉、鸟兽,实在令人惊叹不已。有“神眼”之称的冯公侠艺师,能在一粒象牙米上刻出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全文并题款,堪称一绝。
2、玉雕
玉雕工艺同样源远流长。在广州象岗山出土的西汉南越文王赵眛的墓中,就有玉衣、玉壁、玉环、玉佩、玉杯等玉制品20余种200件。现存的唐代白玉凤首玺和宋代玉狮,都是稀世珍品,雕工精细,造型秀丽优美。玉雕的主要原材料来自本省西南部的信宜。这里的玉称“南方玉”,多呈半透明的草绿色,在玉石中别具一格。尤其是广州玉雕继承了宋代巧色玉的传统,创造出“留色”的特技,能显出原玉的天然颜色,更使成品晶莹通透,玉中的自然斑纹清晰可见。
3、木雕
牙雕和玉雕一般都是单独制成装饰品,但木雕更多的是建筑和家具相结合。以前广东的有钱人家里都会有一些红木家具,不但木料贵重,上面的花饰也是精雕细刻、相当考究的,这些都成为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木雕一般用以装饰花板、屏门、藻井等,木制的神楼、神台、神像,嫁妆用的大床镂空浮雕和各种柜门的浅刻也属于木雕艺术。
过去有“苏州样,广州匠”的说法,广州工匠的手艺精工是出了名的。陈家祠里的屏风、梁柱、门窗,处处体现着广州木雕工艺的特色。其中有十六扇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双面镂雕屏门,被誉为“民间艺人运用木头和钢刀雕就的历史故事长廊”。
4、石雕、砖雕和灰塑
石雕、砖雕、灰塑都可用于建筑装饰。石雕多用作建筑承重及易受风雨侵蚀部位的构件,常采用花岗岩石材。艺人精心锤打雕刻,灵活运用圆雕、浮雕、镂雕、阴刻等技法,造就了南方石雕简洁洗练、清巧秀气的风格特点。
砖有良好的抗蚀性,又比石头容易雕琢,使得砖雕在明清时期广泛用于庙宇、祠堂、会馆、商铺及民居的建筑装饰。雕刻用的砖要选择质地密致、色泽统一的上好青砖,根据图案所需逐块雕琢,然后按部位拼接,用黏结、嵌砌、挂钩等方法,安装到预定的部位。一般多用于装饰门楣、墀头、墙面、影壁、窗框等。其外形比石雕阴柔秀美,比金漆木雕朴实又不失高雅,具有平民色彩。
灰塑是广东传统建筑特有的室外装饰。其以石灰为主要材料,加上贝壳灰、纸、稻草、麻皮、沙等材料,精炼成细腻的灰膏,并以瓦筒、铜线为支撑物,在施工现场塑造,待干后再涂上矿物颜料而成。它和砖雕一样,主要装饰于墙楣、门窗、边框等部位,但和砖雕不同的是,它可以涂上各种色彩,显得热闹喜庆,和陶塑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广绣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提起那巧手的绣花姑娘,你想到的是满口吴侬软语的苏州姑娘,是温柔多情的湘女,还是妩媚俏丽的四川妹子?别忘了,在美丽的南海之滨,那里的女子不仅渔网织得好,拈起绣花针来,同样得心应手。
广东的刺绣称广绣,亦称粤绣,和苏绣、湘绣、蜀绣号称全国“四大名绣”,它包括广府的广绣和潮汕的潮绣。
广绣在宋代继续向前发展,到了明代,业已成为广东一项普遍的家庭副业。近代织绣著名学者朱启钤在《存素堂丝绣录》中,评价明代的广绣有“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的特点。清宫廷里收藏有广绣博古图八幅,白色地绫彩绣,是明代的作品。八屏图案所摹绣之器物,共有95种之多,那些鼎彝古器,多取材于《宣和博古图录》。
明代的广绣艺人借鉴了织锦的做法,用孔雀尾羽织为丝缕来刺绣,使得绣品金翠非凡。而这些孔雀尾羽多采购自“番舶”(即洋商船),如果不是拥有繁华的商港,恐怕这点难以做到。而此时的广绣产品也部分销往国外。据说在正德年间,葡萄牙商人就曾购买广绣的龙袍绣片献给他们的国王,并得到奖赏。
到了清代的雍正、乾隆两朝,广绣更设立有专作外销品的作坊。广州刺绣行业的行业组织——广锦绣行在乾隆年间也成立了,成员有3000多人,工场商店50家,主要分布在广州的状元坊、新胜街等地,并扩展到顺德、南海、番禺等附近地区。在行会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行会的建立,是该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必然结果。
近现代以来,广绣这种传统而古老的工艺,也开始了现代化的转变,教授方法从传统的师徒相授发展到进入学校的课堂,如1926年岭南画派著名画家高剑父创办缤华艺术学校,就设有刺绣课。因为有了绘画名师的参与,更有利于广绣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和其他三大名绣相比,广绣更注重光影变化,这很显然是受了岭南画派的影响。
四大名绣各有自己的特点,广绣给人的第一个深刻印象,恐怕是鲜艳夺目。造成这种效果的原因,首先在于用色。广绣喜欢使用红、 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原色,这一特点在那些凤凰、花卉的绣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如苏绣色彩的淡雅文静和吴侬软语的柔媚相一致,同是吴地文化的产物。广绣的这一用色特点,是东广人崇尚色彩观念的物化表现,也是广东人性情活泼热烈的侧面反映。但广绣绣品中浓郁的七彩原色,往往又是和素雅的颜色相搭配的,所以能做到艳而不俗,既有对比又不失柔和。就算全用素淡的颜色,也同样能绣出佳作,看看陈家祠里陈列的那一幅白猫图。白猫自在慵懒,全身雪白,毛儿细致而蓬松,富有光泽,如同真的一般,好像轻轻吹一口气,毛就会颤动,伸手一摸,猫儿就会溜掉,一点也不比苏绣的猫儿逊色。
广绣鲜丽明快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用料。盘金刺绣是广绣的一大行当,其以金线为主,辅以彩线刺绣,所以显得灿烂夺目,雍容华贵。18世纪中叶流行的“皮金绣”,同样金光闪烁,因其底层多用羊皮金作衬,故有此效果。
说到广绣的用料,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绒绣、线绣和钉金,以及前面提到的孔雀毛绣,有的绣品还用马尾鬃缠绒作勒线,但更令人称奇的是,头发也被广绣艺人用作绣线,可谓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广绣使用材料的多样新奇,和粤菜的取料广博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岭南文化中大胆开创的一面。
花木鸟兽是刺绣的常见题材,江南江北皆然,但同中又有异:苏绣喜绣猫和金鱼,湘绣特别青睐狮、虎,蜀绣对芙蓉、鲤鱼、公鸡、鸡冠花情有独钟,而粤绣的传统题材则是凤凰、孔雀、牡丹、松鹤、鹿、锦鸡等。广东人有着浓重的祈吉心理,这在日常的生活细节中常有体现,譬如以前的货郎走街串巷叫卖“木鱼书”时,叫的是“撞卦木鱼赢”,因为“书”和“输”同音,人们以为不吉利。而花木鸟兽中,凤凰寓意高贵,牡丹象征富贵,松鹤代表长寿,因而特别受到人们的欢迎,自然也成为绣工摹绣最多的对象。
统的牡丹图,色彩鲜艳绚丽而又深浅搭配恰到好处,显得层次丰富,具有喜庆的气氛和浓厚的图案装饰趣味。这和广绣善于运用“水路”的技法是分不开的。“水路”,即在物象的某个部位的边缘——如在花瓣的瓣和瓣之间留出空白的边线,整齐而清楚。
如果说花木鸟兽是各地刺绣的常见题材,那人物绣可以说是广绣的特色产品。它根据画稿的不同要求,运用不同的绣制方法,达到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的效果。
刺绣技艺的发达和它的广泛运用互为因果。在这里,不仅妇女衣衫的袖口、裤脚被施予绣花,日常用品中的被面、枕套、荷包、扇套、鞋面等亦随处可见刺绣的装饰,就连背小孩的背兜也成为精美的刺绣工艺品。以前,广东的妇女常常要一面料理家务,一面照看小孩,所以要用背兜把小孩背在身上。而背兜的面上和带子上往往绣有图案,绣得较多的是花卉鸟鱼,北方常见的保佑小孩不受诸毒侵害的“五毒”,在这里则极为罕见。
在琳琅满目的绣品中,广绣戏服是最值得让人注意的。
以前广州的状元坊一带是戏服作坊的集中地。戏服的制作,融入了广绣的技巧,高贵华丽的绸缎面料,加上精美细致的刺绣,可谓锦上添花。道光年间的杨懋建在他的《梦华琐簿》中,谈到广州的本地戏班演出时,发出这样的感叹:“服饰豪侈,每登场金翠迷离,如七宝楼台,令人不可逼视,虽京师歌楼,无其华靡。”广绣戏服饮誉一时,据说连宫廷御用的戏班也前来定制蟒袍衣衫。广东其他地方的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等剧种,自道光以来,亦多从状元坊购买戏服。后来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也曾定制过广绣戏服呢。现在佛山祖庙内的陶塑戏曲人物,为光绪年间塑制,可以说反映了当时广绣戏服的真实风貌。
二、广彩
广州坐落于珠江入海口,因为地理的优势,占了接触外来文化的先机,所以广州彩瓷不仅在造型装饰上带有西洋的情调,在技术上也借鉴了西方的做法。
广州彩瓷又叫广州织金彩瓷,简称广彩。它是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然后烧制而成,大都采用我国的织锦图案,以绘工精细、炫彩华丽著称,与景德镇粉彩、醴陵釉下彩、唐山喷彩齐名,是我国釉上彩瓷中的一枝奇葩。
广彩最早出现于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一般认为其初创于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但这一时期广彩还未形成自己的独特风貌,一直到乾隆年间,“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器,运至粤坦,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然后售之于西商”(刘子芬《竹园陶说》)。广彩自己的特色才凸显出来。
到了道光时期,广彩借鉴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然后把这种技法用在白瓷胎上,并仿照中国锦缎纹样绘制花卉图案,终于形成了融合东西方艺术、独树一帜的风格。
因为广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而售价高昂,只能成为国内外上流社会的收藏品或用具。当时,不少欧洲国家的宫廷王室和贵族都以拥有广彩用具或藏品为荣。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路易十五都曾派人专门来广州,定造全套印有宫廷徽标的餐具和用具。
广彩和广绣一样,具有色彩绚丽的特点,其使用的颜色有20多种,而且多是广彩独有的,其中较为常用的有鹤春、艳黑、西红、大红、水青(也称广翠)、大绿(比江西大绿稍翠又有些泛黄)、麻色、金彩等。金彩,在广彩中最为常见,也是广彩显得富贵华美的重要因素。而绘制西方题材时常常用到的是麻色,其类似黄麻皮色,稍浓而亮。
广彩光是彩绘的工序就是七道:描线、填色、织金、填绿、斗彩、包金口、烧花。所以每一件彩瓷都是艺人们的心血之作。又因其图案丰富紧凑,除了开光的图案外,边饰满布不留空隙,所以广彩的制作非常精细,一般一件小型的工艺品都要花一周时间才能完成,如果是1米多的大花瓶,可能要制作半年以上。虽然后来可以使用机器来辅助生产,但其效果远远不及全手工绘制的。
三、广雕
雕刻是一门古老又普遍的艺术,但江南塞北的雕刻艺术因为地理环境、社群心理的不同,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韵。温润的岭南,给广东的雕刻带上细致玲珑的普遍特征,即便是以坚硬的石头为材料的石雕,也显得轻巧秀气,更不用说广雕中最著名的三雕:象牙雕、玉雕和木雕,是何等的细腻精工,令人叹为观止。
1、牙雕
牙雕始于晋代,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象牙是尊贵的象征,也被视为吉祥之物,所以牙雕只供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占有和享用。西汉南越文帝赵眛的夫人赵蓝,所用的印章就多为象牙刻制。
牙雕制品实用的有各种器皿、烟嘴、牙签套等,但更多的是装饰品,如首饰、山水盆景、花瓶、花鸟虫鱼等。其中以象牙球最为著名,每层都能转动自如,同时还镂满了人物、花卉、鸟兽,实在令人惊叹不已。有“神眼”之称的冯公侠艺师,能在一粒象牙米上刻出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全文并题款,堪称一绝。
2、玉雕
玉雕工艺同样源远流长。在广州象岗山出土的西汉南越文王赵眛的墓中,就有玉衣、玉壁、玉环、玉佩、玉杯等玉制品20余种200件。现存的唐代白玉凤首玺和宋代玉狮,都是稀世珍品,雕工精细,造型秀丽优美。玉雕的主要原材料来自本省西南部的信宜。这里的玉称“南方玉”,多呈半透明的草绿色,在玉石中别具一格。尤其是广州玉雕继承了宋代巧色玉的传统,创造出“留色”的特技,能显出原玉的天然颜色,更使成品晶莹通透,玉中的自然斑纹清晰可见。
3、木雕
牙雕和玉雕一般都是单独制成装饰品,但木雕更多的是建筑和家具相结合。以前广东的有钱人家里都会有一些红木家具,不但木料贵重,上面的花饰也是精雕细刻、相当考究的,这些都成为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木雕一般用以装饰花板、屏门、藻井等,木制的神楼、神台、神像,嫁妆用的大床镂空浮雕和各种柜门的浅刻也属于木雕艺术。
过去有“苏州样,广州匠”的说法,广州工匠的手艺精工是出了名的。陈家祠里的屏风、梁柱、门窗,处处体现着广州木雕工艺的特色。其中有十六扇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双面镂雕屏门,被誉为“民间艺人运用木头和钢刀雕就的历史故事长廊”。
4、石雕、砖雕和灰塑
石雕、砖雕、灰塑都可用于建筑装饰。石雕多用作建筑承重及易受风雨侵蚀部位的构件,常采用花岗岩石材。艺人精心锤打雕刻,灵活运用圆雕、浮雕、镂雕、阴刻等技法,造就了南方石雕简洁洗练、清巧秀气的风格特点。
砖有良好的抗蚀性,又比石头容易雕琢,使得砖雕在明清时期广泛用于庙宇、祠堂、会馆、商铺及民居的建筑装饰。雕刻用的砖要选择质地密致、色泽统一的上好青砖,根据图案所需逐块雕琢,然后按部位拼接,用黏结、嵌砌、挂钩等方法,安装到预定的部位。一般多用于装饰门楣、墀头、墙面、影壁、窗框等。其外形比石雕阴柔秀美,比金漆木雕朴实又不失高雅,具有平民色彩。
灰塑是广东传统建筑特有的室外装饰。其以石灰为主要材料,加上贝壳灰、纸、稻草、麻皮、沙等材料,精炼成细腻的灰膏,并以瓦筒、铜线为支撑物,在施工现场塑造,待干后再涂上矿物颜料而成。它和砖雕一样,主要装饰于墙楣、门窗、边框等部位,但和砖雕不同的是,它可以涂上各种色彩,显得热闹喜庆,和陶塑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献资料来源:2005年11月   摘自《人文广东:在行走中品读岭南文化》
作者:郑通扬编著
索取号:K928.965/11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