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古桥与广州的地理环境有紧密的联系,珠江三角洲本是一个漏斗形的古海湾,广州处于这个古海湾的腹地,上游的西江、北江、东江携带大量的泥沙在出海口一带堆积,古海湾慢慢被填充。明清以来人们为了发展经济,对水土进行了不断的整治,改变了珠三角自然冲积的速度和规律,原来广阔的水域变成了大片的农田和纵横交错的水网河系。
桥梁是岭南水乡重要的交通设施。据历史记载,民国以前在广州河、湖、濠、渠之上,能够考证建桥年代等资料的桥梁有62座,可惜现在大多已经消失了。广州的古桥被拆除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20世纪20年代市政当局为了开辟马路,将一些古桥改为现代桥梁,一些古桥因其交通已被取代而自然毁坏;二是20世纪60年代整治市内濠涌,用水泥构件覆盖或用渠箱导游,将河涌改为下水道,市区内的古桥大多消失。现在保存较好的古桥有:通福桥、石井桥、毓灵桥、汇津桥、利济桥、小东门桥、洪恩桥、跨龙桥、跃龙桥、复昌桥、步云桥等;还有几座古桥由于城市改造被异地安置:云桂桥、迎龙桥、六松园古石桥;尚存古桥局部遗迹残址的有流花古桥、宝石桥、漱珠桥等。这些桥梁有官建的,也有民建的,以后者居多。
通福桥位于五眼桥村的秀水涌上,又叫李公桥,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是明朝一个叫李待问的官员捐建。康熙三十年(1691)《南海县志》记载:“李待问,字葵如,明万历甲辰(1604年)进士。”传中对他的评价是:“待问为人忠孝、廉恪、敏毅、乐捐……修通济桥……修省城古道……”又载:“李公桥在厚水(秀水)村,邑人户部尚书李待问建。”通福桥建成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称为李公桥。通福桥为南北走向,在明清时期为省佛通衢,修建者还照顾到车马的通过,桥梁坡度小,桥栏低,桥的造型和结构别具特色,宽孔薄壳,以红砂岩石建造为主,全长44.6米,桥宽2.9米,桥的中孔上方刻有“通福桥”三字。中孔高4.4米,宽为6.6米,其余四孔对称排列,孔宽分别为5.1米和4.4米。桥墩下部用花岗岩砌筑分水尖,基础牢固,泄水快速。该桥在清嘉庆年间曾经重修,据《南海县志》记载:“五眼桥即通福桥,前志已录,嘉庆间重修,费金巨万,桥为省佛通衢,西水渡头,十八乡船往来均泊此,在大通堡。”通福桥还有一个俗名叫五眼桥,广东人习惯称一孔为一眼,桥有五眼,在月光皎洁的夜晚,五个桥孔倒映水间,犹如五轮圆月,村民慢慢地就称之为五眼桥了。通福桥至今保存尚好,经历了400年的风雨至今没有发现基础下沉的现象,只是由于长期车行人走,桥面留下凹凸不平的痕迹。2010年市政府投资疏通河涌,对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整饰,将桥头两边的违章建筑拆除,建成一个小花园,尽管通福桥已不再是省佛通衢了,但它仍然是附近村民出行的交通要道。2008年11月通福桥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井桥坐落于白云区石井镇石潭路,横跨石井河,该桥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为五孔石桥,桥长68米。宽3.8米。桥东还有一亭,两边桥头的石望柱上刻有“道光岁次辛卯”、“石门周合盛造”字样,桥东的石望柱还刻有一副对联:“彼岸逢黄石;横江映白沙”,桥西的石望柱也有一副对联:“好进仙人履;能通驷马车”。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战斗。清咸丰六年(1856)九月,英国以亚罗号船事件为借口,派军舰炮轰广州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法国也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之后不时派军队到附近的村庄骚扰,只是由于吃过三元里人们的亏,所以不敢小规模外出。咸丰九年十二月初一(1859年1月4日),英军1000多人前往古井乡一带,附近的乡村社学组织民众奋力抵抗,现在桥南侧西起第五块石栏板上还有当时英军炮弹留下的弹孔。硝烟早已散去,石井桥也较完好地保存下来,仍然是附近居民出行的重要通道。2002年7月石井桥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云桂桥位于前进路146号晓港公园内,又称尚书桥,为明代礼部尚书何维柏在嘉靖年间(1522~1567)始建。何维柏是南海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考中进士课后官至礼部尚书,为人秉性刚直,敢于直言上谏。嘉靖二十四年(1545)因上疏弹劾奸相严嵩而下狱,被削去官籍,后来隐居于现在广州海珠区的云桂村何庄,开设“天山书院”收徒讲学,又为便于过往行人而建造此桥。何维柏不仅是个好官,也是个好老师,他的学生中多有中举人、进士者,乡人特在小港桥头兴建“云桂发祥”牌坊,以纪念何维柏办学之功,石桥也称为“云桂桥”,寓意步云折桂之意。云桂桥是广州市区保存最完好的三孔石桥,用花岗岩砌成,桥长34.86米,宽3.4米,桥面两边有石砌护栏,石望柱8根,两桥墩立于涌中,底部砌分水尖,桥中孔上两边石梁刻有“云桂”字样。该桥既是村民出行的交通要道,也是一处闻名遐迩的景点。相传附近曾经古树参天、繁花似锦,遍植水松、梅花、桃花等,在一片红花绿叶的掩映之下,古桥更显幽雅别致。云桂桥历经数百年至今仍稳固完好如新,附近仍花荣木茂,绿竹成荫,碧水萦绕,朝霞夕照中,别有一番迷人魅力。1993年8月云桂桥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毓灵桥位于冲口涌上,建于清朝中叶,南北走向,用花岗岩砌筑,桥长25米,宽2.04米,是一座三孔梁式石桥,中孔刻有“毓灵桥”三字,桥墩下部砌分水尖,以减轻水的冲力,整座石桥结构紧密,造型古朴。毓灵桥附近地域历史上曾称钟秀乡,因取其钟灵毓秀之意,故名毓灵桥,钟秀乡认为是毓灵桥锁住了冲口山川之灵气,才使当地涌现了不少才气之士,那些高中举人、进士的士子,衣锦还乡都要乘船通过毓灵桥,即所谓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当时番禺崇文二十四乡的最高学府棉州书院就设在附近。从清代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桥的两岸商业繁荣,商店成排,仅茶楼酒家就有四五家。民国初年,由沙面绿瓦亭开至白鹤洞的电船,大冲口码头是路途站,毓灵桥是人们上落码头必经之处。1938年,日军侵占芳村后把这一带店铺铲平,建起了贮藏物资的仓库。古时毓灵桥最热闹的时候要数端午节的赛龙夺锦,毓灵桥作为附近村民龙舟竞赛的终点,桥上吊着鞭炮,桥下挂着奖彩,两岸人山人海,把附近和广州市老城区的一些群众都吸引来了,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还能生动地讲出当时赛龙舟的情景。20世纪60年代芳村大道开通后,毓灵桥不再作为村民出行的交通要道了。1990年秋天,政府对古桥原状进行修复,今桥整体结构保存完好,仍在继续使用。1993年8月毓灵桥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梁是岭南水乡重要的交通设施。据历史记载,民国以前在广州河、湖、濠、渠之上,能够考证建桥年代等资料的桥梁有62座,可惜现在大多已经消失了。广州的古桥被拆除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20世纪20年代市政当局为了开辟马路,将一些古桥改为现代桥梁,一些古桥因其交通已被取代而自然毁坏;二是20世纪60年代整治市内濠涌,用水泥构件覆盖或用渠箱导游,将河涌改为下水道,市区内的古桥大多消失。现在保存较好的古桥有:通福桥、石井桥、毓灵桥、汇津桥、利济桥、小东门桥、洪恩桥、跨龙桥、跃龙桥、复昌桥、步云桥等;还有几座古桥由于城市改造被异地安置:云桂桥、迎龙桥、六松园古石桥;尚存古桥局部遗迹残址的有流花古桥、宝石桥、漱珠桥等。这些桥梁有官建的,也有民建的,以后者居多。
通福桥位于五眼桥村的秀水涌上,又叫李公桥,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是明朝一个叫李待问的官员捐建。康熙三十年(1691)《南海县志》记载:“李待问,字葵如,明万历甲辰(1604年)进士。”传中对他的评价是:“待问为人忠孝、廉恪、敏毅、乐捐……修通济桥……修省城古道……”又载:“李公桥在厚水(秀水)村,邑人户部尚书李待问建。”通福桥建成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称为李公桥。通福桥为南北走向,在明清时期为省佛通衢,修建者还照顾到车马的通过,桥梁坡度小,桥栏低,桥的造型和结构别具特色,宽孔薄壳,以红砂岩石建造为主,全长44.6米,桥宽2.9米,桥的中孔上方刻有“通福桥”三字。中孔高4.4米,宽为6.6米,其余四孔对称排列,孔宽分别为5.1米和4.4米。桥墩下部用花岗岩砌筑分水尖,基础牢固,泄水快速。该桥在清嘉庆年间曾经重修,据《南海县志》记载:“五眼桥即通福桥,前志已录,嘉庆间重修,费金巨万,桥为省佛通衢,西水渡头,十八乡船往来均泊此,在大通堡。”通福桥还有一个俗名叫五眼桥,广东人习惯称一孔为一眼,桥有五眼,在月光皎洁的夜晚,五个桥孔倒映水间,犹如五轮圆月,村民慢慢地就称之为五眼桥了。通福桥至今保存尚好,经历了400年的风雨至今没有发现基础下沉的现象,只是由于长期车行人走,桥面留下凹凸不平的痕迹。2010年市政府投资疏通河涌,对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整饰,将桥头两边的违章建筑拆除,建成一个小花园,尽管通福桥已不再是省佛通衢了,但它仍然是附近村民出行的交通要道。2008年11月通福桥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井桥坐落于白云区石井镇石潭路,横跨石井河,该桥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为五孔石桥,桥长68米。宽3.8米。桥东还有一亭,两边桥头的石望柱上刻有“道光岁次辛卯”、“石门周合盛造”字样,桥东的石望柱还刻有一副对联:“彼岸逢黄石;横江映白沙”,桥西的石望柱也有一副对联:“好进仙人履;能通驷马车”。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战斗。清咸丰六年(1856)九月,英国以亚罗号船事件为借口,派军舰炮轰广州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法国也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之后不时派军队到附近的村庄骚扰,只是由于吃过三元里人们的亏,所以不敢小规模外出。咸丰九年十二月初一(1859年1月4日),英军1000多人前往古井乡一带,附近的乡村社学组织民众奋力抵抗,现在桥南侧西起第五块石栏板上还有当时英军炮弹留下的弹孔。硝烟早已散去,石井桥也较完好地保存下来,仍然是附近居民出行的重要通道。2002年7月石井桥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云桂桥位于前进路146号晓港公园内,又称尚书桥,为明代礼部尚书何维柏在嘉靖年间(1522~1567)始建。何维柏是南海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考中进士课后官至礼部尚书,为人秉性刚直,敢于直言上谏。嘉靖二十四年(1545)因上疏弹劾奸相严嵩而下狱,被削去官籍,后来隐居于现在广州海珠区的云桂村何庄,开设“天山书院”收徒讲学,又为便于过往行人而建造此桥。何维柏不仅是个好官,也是个好老师,他的学生中多有中举人、进士者,乡人特在小港桥头兴建“云桂发祥”牌坊,以纪念何维柏办学之功,石桥也称为“云桂桥”,寓意步云折桂之意。云桂桥是广州市区保存最完好的三孔石桥,用花岗岩砌成,桥长34.86米,宽3.4米,桥面两边有石砌护栏,石望柱8根,两桥墩立于涌中,底部砌分水尖,桥中孔上两边石梁刻有“云桂”字样。该桥既是村民出行的交通要道,也是一处闻名遐迩的景点。相传附近曾经古树参天、繁花似锦,遍植水松、梅花、桃花等,在一片红花绿叶的掩映之下,古桥更显幽雅别致。云桂桥历经数百年至今仍稳固完好如新,附近仍花荣木茂,绿竹成荫,碧水萦绕,朝霞夕照中,别有一番迷人魅力。1993年8月云桂桥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毓灵桥位于冲口涌上,建于清朝中叶,南北走向,用花岗岩砌筑,桥长25米,宽2.04米,是一座三孔梁式石桥,中孔刻有“毓灵桥”三字,桥墩下部砌分水尖,以减轻水的冲力,整座石桥结构紧密,造型古朴。毓灵桥附近地域历史上曾称钟秀乡,因取其钟灵毓秀之意,故名毓灵桥,钟秀乡认为是毓灵桥锁住了冲口山川之灵气,才使当地涌现了不少才气之士,那些高中举人、进士的士子,衣锦还乡都要乘船通过毓灵桥,即所谓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当时番禺崇文二十四乡的最高学府棉州书院就设在附近。从清代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桥的两岸商业繁荣,商店成排,仅茶楼酒家就有四五家。民国初年,由沙面绿瓦亭开至白鹤洞的电船,大冲口码头是路途站,毓灵桥是人们上落码头必经之处。1938年,日军侵占芳村后把这一带店铺铲平,建起了贮藏物资的仓库。古时毓灵桥最热闹的时候要数端午节的赛龙夺锦,毓灵桥作为附近村民龙舟竞赛的终点,桥上吊着鞭炮,桥下挂着奖彩,两岸人山人海,把附近和广州市老城区的一些群众都吸引来了,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还能生动地讲出当时赛龙舟的情景。20世纪60年代芳村大道开通后,毓灵桥不再作为村民出行的交通要道了。1990年秋天,政府对古桥原状进行修复,今桥整体结构保存完好,仍在继续使用。1993年8月毓灵桥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献资料来源:2010年10月   摘自《大美广州》
作者:黄勇著
索取号:K29/10/2
本馆校对:古文红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