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式茶楼风俗
“饮早茶”是广州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广州人流传一句话:“清早一杯茶,不用请医家。”广州人交朋结友、洽谈生意、婚宴欢聚、消闲遣兴,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都喜欢在茶楼上进行。特别是地道的广州人,饮早茶更成了他们的喜好。所以广州地区茶楼林立,可说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就连郊区的一些小村镇也不缺茶楼。
广式茶楼除提供早茶之外,还有午茶、夜市三餐营业。从清早四点开市,到晚上十一二点还有夜宵供应。广州人到茶楼饮茶,丰则美点香糕,俭则“一盅两件”。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广州是茶叶之路的起点,当今世界茶叶产量最大的印度,也是1780年从广州运去茶籽后才开始种茶的。广州的饮茶风俗,与广州悠久的茶史有密切关系,但初时的茶楼,亦大抵如一般的茶室、茶馆那样。
堂皇体面的茶楼在广州兴起,也不过是近百年间的事。广州第一间较有规模的茶楼叫“三元楼”,地点在当时的商业中心十三行,开业时间是清朝光绪年间。这三层建筑,当时被称为高楼,装饰得金光灿烂,内里的家私陈设都是酸枝木做的,高雅名贵。自此,大家才开始把茶室叫做茶楼,把饮茶称为“上高楼”。稍后又出现了陶陶居、陆羽居、天然居、怡香居、福如楼等茶楼,因名字中多有一个“居”字,所以广州人把茶楼叫做“茶居”。这些茶楼大都建筑豪华,铺陈富丽,浮雕彩门、镜屏字画、时花盆景布满厅堂,在当时的茶楼中都是堪称一流的。
后来相继而起的还有南园、北园、西苑、泮溪、大同、惠如、广州等茶楼,各家相竞豪奢,别出心栽,建筑风格各异。泮溪酒家临池而筑,石舫画廊,别有风味;西苑酒家清幽雅致,假山叠石,相当别致;南园酒家翠竹掩映,庭院相接,文雅清幽。
在糕点食谱的设计上,各茶楼更是竞出新招。早在清朝末年,陆羽居的著名点心师郭兴便首创了“星期美点”。茶单中中西饼食并存,咸甜点心俱备,形色都十分讲究,每周换一花样,深受顾客欢迎。各大小茶楼争相仿效,促进了广州点心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
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广州茶楼点心界涌现了技艺超群的点心“四大天王”,即禤东凌、李应、余大苏和区标。当时,许多茶楼都在门口做广告:“本店星期美点由某某名师主政”,发招引食客。
各家老板还挖空心思招徕生意。如陶陶居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出一赏格,号召行人以“陶陶”二字为对首作一妙联,获奖者可得大洋二十。当时曾有一位外省人在广州候差,偶过其门,即席赋了一联: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寸,夏禹惜分,分寸无遗。
主人看后大喜,依格行赏,此事一时传为美谈。此后妙联迭出,茶楼雅兴更加高涨。妙奇香茶楼亦推出一副楹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怀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此楹联通俗幽默、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广州茶楼的状况和茶客的心理。有闲阶级前去茶楼往往是借怀清茶消磨时光;亦有不少劳苦大众,在开始一天劳累工作前的清早,忙里偷闲,借一怀淡茶寻求片刻的喘息,会同一起辛苦的工友,发发牢骚。大概也是他们苦中作乐、忙里偷闲、风雨不改地饮早茶的原因吧。
客人大多在每天清晨的四五点,茶楼大门一开之时便蜂拥而入。一两千个座位的大茶楼,往往在十来分钟内就座无虚席。
人们边斟边饮,互敬互让,彬彬有礼。就是十分知己的朋友,当对方给他斟茶时,他也必以两指轻叩桌面,表示谢意。据说这与乾隆皇帝下江南有关,乾隆微服到茶楼饮茶,并给仆人斟茶,仆人因不便暴露身份,只能以两指屈于桌面表示跪谢。还有开盖续水的俗例,也是广州茶市所特有的。在茶楼,当茶壶倒空后,茶客只要把茶盖打开,服务员便会过来续水。此俗源于一个小故事:一个狡诈的商人叫服务员续水,当服务员打开壶盖时,他惊叫一声,说服务员把他装在壶里的一只金丝画眉鸟给放飞了,要老板赔偿。从此茶楼规定,茶客续水需自开壶盖,最后衍以为俗。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广州茶楼也随之更加英姿焕发。老字号“陶陶居”、“广州”、“北园”、“泮溪”等茶楼已装饰一新。锦砖地板、铝合金钢窗、茶色玻璃、绿色地毯、中央空调系统,在保持古朴高雅之余,更显舒适大方。

文献资料来源:2009年11月   摘自《岭南衣食礼仪古俗》

作者:叶春生,陈玉芳著

索取号:K892.465/6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