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方式的区域风情
以人为本的西关大屋
与北京的老胡同和上海的亭子间相比较,一直以来,粤式民居的特质并没有得到特别的强调,作为一种建筑的形制而成为显著的建筑文化的标识。
以青砖石脚和脚门、趟栊、大门“三件头”为组成标志的“西关大屋”,被认可为广州传统民居的“豪宅”。这一批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由新兴的富商巨贾兴建于今天荔湾区宝华路、多宝路、逢源路、华贵坊“西关角”一带的大宅,体现的是传统的居住形态和理念。由于内城区不能满足商业发展对空间的需求,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城西太平门外的“西关”还是郊外,光绪中叶的数十年间,绅士、富豪、商贾相继在广州西关外的郊区置地建宅,开发了西关。
西关大屋主要的外象特征是造工异常精致的平滑如镜的水磨青砖墙面,据说它是以糯米粉灰浆砌出加以人工打磨而成。配合着这样精细的设计,屋内施以华贵的装饰。它所使用的酸枝家具,以简练流畅、气质典雅的明式和繁缛精美的清代风格为主,屋内镶嵌雕刻精美的砖雕、木刻、陶塑等,以及精致华丽、美轮美奂、光线幽瞑而柔和的满洲窗。直到百年后,“西关大屋”斜日黄昏,蒙尘、凋敝,却依然在深巷里为我们传达出永不缺位的典雅和奢华。
在典雅和奢华外,其实它的规范和秩序才体现了这一传统民居的本质。
和北京的四合院相同的是,三间两廊的西关大屋屋宇轩昂,前檐高大。平面布局向纵深发展,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大屋的两侧还有对称的“青云巷”,表达了一种传统秩序与规范。
西关大屋最有特色的三门——脚门、趟栊、大门分起着观景、通风、防盗的作用,体系严密而充满人性,令人叹为观止;三门后,而由门厅、茶厅和正厅组成的门厅系统更是秩序上的步步为营。走进门厅,也称门官厅,然后到轿厅(茶厅),进入第三层才是正厅,也叫大厅或神厅。再到头房(长辈房),然后是二厅(饭厅),最后二房(尾房),形成一条纵深的中轴线。封建等级森严在西关大屋设计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厅陈设最能反映居住理念生活形态,以对称式的总体的模式体现明显的中轴线以及天地人的结构关系:大厅顶上,安置神楼,春秋祭祀。厅堂中央设桥抬一张,以陈传统的云石座屏,花瓶和福、禄、寿三星等陶瓷,桥台的下中央是正方形的“八仙台”,配合两张或四张方凳,靠墙排列四椅二几的公座椅,招呼高朋客人。厅堂中还摆设一大圆桌、四张圆凳供家人用膳。
这种被称为“整堂”或“满堂”的严谨的模式化的居家布置程式,在凸现个性和崇尚个体风格的今天,确实有点匪夷所思。但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和大一统思想,点滴不漏地体现在这种种细节的安排上。
由于建筑是人文精神的生命驿动,所以,民俗心理深刻地影响了建筑文化。正如《岭南建筑史》所分析的:
“以和为贵”的观念,在民居建筑文化中体现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直接导致了民居建筑对自然环境的谐调,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古代自然生态观的重要来源。在此,也强调的是“睦邻”的关系。再如“风水”的观念。传统的西关大屋的天井为方形,表达的是“天圆地方”的正气,特别是官厅、轿厅和正厅之间的天井更强调的是方正,而天井和厨房地面的去水孔,雕琢为金钱的形状,表现的是民间“以水为财”的理念。西关大屋的后墙不开窗。从实用性来看,是为了挡北风,但从民俗心理看,是为了避免“散气”和“落漏”等等。(陈泽泓:《岭南建筑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豪宅中,体现了广州民间的平等观念以及富贫相安和雅俗共济的生活方式。
由于政治中心的影响,在中国的很多政治城市,阶层划分是以居住的地域决定的,实际上,中国强权中心政治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皇权的绝对化和人群的等级化。如在等级森严的首都北京,《城市季风》一书的作者杨东平分析道:
大院和胡同构成新老北京人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干部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大院居民,生活在旧城区老北京市民生活之外,在生活方式上几乎隔离而互不沟通。习俗礼仪是维系人类群体生吞的文化表征和纽带,是一种共同文化形成与否的外在测度。来自五湖四海的大院居民的习俗礼仪可谓是各行其是;其基本的原则是简单化,没有形成大家共同认可遵循的习俗。(杨东平:《城市季风》,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而西关既是洋商和富商巨贾的居住地,同时也是平民的生活区域,读书人与当时大富商隔巷而望。如状元梁耀枢住在十一甫,榜眼谭宗浚住在十二甫,探花李文田住在至宝桥,而广州的潘、卢、伍、叶四大富商家族中,潘氏住在颜家巷与海山仙馆,卢宅在十七甫,伍宅在十八甫,叶宅在十六甫。
西关大屋所用的材料和建造方法,都密切结合广州的气候和区域的地形、环境等自然因素。使人与自然在这里形成最直接的亲密交往,更多地注重人与自然相协调,实在、自然、质朴;它富于感情色彩却又体现尊卑之礼、长幼之序、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秩序、等级、人性化的结合与和谐没有比西关大屋表达得更完美的了。这是既传统又现代的元素结合,因此,既使百年后,它仍然具有既领先也不落伍的品质。
乡居方式的东山洋楼
东山花园洋房指以东山恤孤院路、新河浦路为主要集中地段的、建筑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式民居建筑群。它以不同于西关大屋的建筑风貌,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居住形态,从而使广州的兼容并蓄在民居建筑上得到表述。“青砖”的西关大屋位处的长巷,通风采光的人性化设计渲染着睦邻熙熙的氛围,是传统的广州的民居的一种类别,而“红砖洋房”的质朴、宁静、休闲,则反映着欧美别墅的“乡间风格”,代表了中西结合的典范。
明代广州东门外多为山丘荒地,明末清初建有一批园林、寺庙。但直至清末,东山还是广州宁静幽雅的郊区。宣统三年(1911),广九铁路通车后,一批侨民和本地富商在此择地,以欧美风格建造民居,致使“地价日增,屋宇日盛”。入民国后,军政、官僚们相中东山的便利交通和清幽环境,纷纷在此修建别墅、官邸。如梅花村陈济堂公馆占地5610平方米,有屋4幢,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传统园林的假山流水和六角凉亭与西式廊柱比肩,是上世纪初中西结合设计理念的典型。因此,自二三十年代起,东山也就成为广州的政治前台,所谓“权倾之地”,民谣说“有权有势住东山”,成为广州民间的心理认同。与西关大屋的整齐划一迥异不同的是,东山花园洋房的风格形态各异。除了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混合结构外,外立面呈现种类繁多的柱廊或券廊,配合着各式各样的山花顶,还有三角山墙式屋顶,无不个性凸现、姿彩纷呈,尤其是庭前或前廊花木枝柯交错,郁郁森森地过滤着广州炽热的日光和嘈杂的红尘,直到今天,这种以归依自然为终极目标的追求目标还是令人神往。
它们的建筑类别:一类是别墅建筑。钢筋混凝土梁混合结构,外立面多采用柱廊或券廊形成,配以形式各样的山花顶,有平顶的副楼;墙体多用红砖清水墙面,局部配以白色柱廊。阳台等造型受西方风格影响,多为古典柱式,建筑面积较大,布局灵活,二三屋居多,前后有庭园,多有柱式门廊,也有门上方设三角山墙式屋顶遮雨和泻雨。室内装修较好,地面铺上优质水泥花阶砖。
另一类型是洋楼,同样是红砖清水墙面。楼上有阳台或前廊。主楼前有小庭院,绿树成荫,组成了城市化中的乡村风貌。而且,不管是别墅或洋楼,外墙体多为红砖清水墙面,优雅而宁静,有些局部配以白色柱廊,红白二色在丛丛绿荫中景致淡素。
与世界同步的华侨新村
在广州看世界的居住潮流,半个世纪前,广州就已经有了最大的样板。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广州市建造的第一个华侨住宅区,至今依然是居住文化的典范。
华侨回乡建房聚居,素有历史。华侨大多喜欢在广州购建房屋,因而逐渐形成了一些侨眷聚居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美洲华侨,就集中于东山聚居,开发了时为丘陵的东山,使之成为住宅、学校区和商业区相结合宜居之地。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西方以人为本、追求自然一体的居住文化。时至今日,分布于全市各区街的华侨聚居圈如越秀区越华街、广州起义路、解放路、中山六路一带及海珠区二龙街等,都拥有着与当今潮流追求一致的居住理想。
而选址环市东路淘金坑附近白云山南麓的蚬壳岗、玉子岗和蟠龙岗的华侨新村,集中代表对这一理想的追求。新村占地面积68万平方米,由归侨集资和政府拨款兴建。1955年由朱光市长主持动工奠基礼。
华侨新村总建筑面部积11万多平方米。新村的建筑多为2~3屋,配有风格各异的小庭院,宽阔的阳台,通风采光良好,环境优美安静。整个新村建设还配套有小学以及幼儿园、托儿所、休憩花园、运动场与漫步小径等。烦嚣的广州都市中,却藏有这般的绿树婆娑,鸟语花香,天人合一、超然恬静的居住空间,拥有着与当今时尚一致的居住理念。
当今,解决了居住难问题的广州人,把居住作为文化来经营的时候,就会发现,最好的样板房已经出现在半个世纪前,最好的实证是华侨新村的房子相比于广州城中林立的新居,还依然是天价。

文献资料来源:2005年2月   摘自《广州的深度组合》

作者:李大华;周翠玲编著

索取号:D669.3/26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