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是广东民间信仰最广泛的一位神灵,过去广东人家堂屋中央有一座神龛(又叫神楼或神堂),龛上分三部分,中间所供的为大神,上边画有许多神像。第一位便是观音,其次才是天帝、天后、华光、关帝、金花、马王等九位神,因而观音诞期民间庆典甚盛。
以前广东观音庙甚多,散布于全省各地。二月十九日观音生日,也是农家春耕的日子;六月十九日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出家日,还有一个诞期是正月初八,民间传为白衣观音诞,还有十一月十九日,有些地方亦为观音诞。这些诞期,多以六月十九日最为隆重。
以前广东民间有储蓄性的所谓“观音会”,平时大家各存份子钱,一年期满,作为贺诞经费。诞会期间,信众斋戒沐浴。诞会结束后,会友分发祭品,并联赴市上斋菜馆聚餐庆祝。此俗在新会一带及粤北颇盛。粤北各村妇女成立“观音会”,购爆竹、香烛、纸钱等酬神,并采办酒肉聚餐。与会者拈阄轮流当理事,一人办一年,周而复始。会员中如有添丁的,须额外提供一只鸡;添女的,提供一盒饼。酬神后,鸡供全体会员享用,饼食则分给各家儿童。
在观音诞日,有些地方民间有烧子时(夜11点到凌晨1点)香的习俗,谓之吉时。
神诞期间,一般人家除在自家给供奉的观音像焚香祀奉外,人们更是成群结队到庙里拜祭、求签、问卜、上契(认干亲)等,亦有在街巷内设坛奉祀的。一些街道、村庄还在学堂或祠堂里摆神供,演酬神戏,做法事。各地风俗各有差异,并非一样。
出会
“出会”便是抬着神像出游。规模较大的庙宇常有此举。广州番禺、黄埔地区及佛山顺德一带,皆有此俗,以祈求家宅平安,心想事成。此俗今天在大部分地方已消亡,个别地方偶尔还有。如东莞麻涌镇大步村在观音诞时举行俗称“菩萨过坊”活动,由各坊青壮年抬着内坐观音像的“龙亭”出来巡游。该龙亭现在还保存完整。当年有“开斗”、“拜斗”、“结斗”、“烧幽”、“化马”等仪式,至今仍保留。
在顺德杏坛,观音诞时偶尔可见村民们抬着穿着华丽的观音菩萨,浩浩荡荡地游行几条街,如赶庙会一般。2007年顺德龙江民俗文化节,五万多民众来参与盛会,其间,数百人的醒狮、舞龙队伍簇拥着五社的菩萨巡游大街小巷。当地人称,上一次“菩萨行街”是1951年,之后再没举行,2006年申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才重新组织起来,2007年是首次恢复巡游。据说菩萨走过的地方称为“大道”,来年的红白事宜可以从此经过。2008年元宵节,高明区荷城街道塘肚村亦举行了上元佳节鸾驾巡游活动,俗称“行神”,万人参与,热闹非常。
烧炮
有些地方在神诞时有烧炮的习俗,阳春那乌观音诞时不但出会巡游,而且烧炮,是当地十分隆重的民间盛会。
会前由当地耆绅组成炮会,于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时从那乌庙里抬出观音立像,点燃香烛,由四乡村民携儿带女虔诚酬拜。拜观音的多是妇女,尤其是新婚少妇,祈求观音保佑老幼平安,早生贵子,夫妻和睦。
拜完观音,约中午时分,便开始烧炮。炮分财、丁、贵三炮。每炮响后,村民们蜂拥而上拾炮(飞上天空掉下来的炮箍)。拾到炮者,炮会赠送炮屏一副和奖金。人们以拾到炮为荣。拾到炮者把炮屏放在宗祠显眼位置,连夜摆酒庆贺,全村同乐,热闹得如像办喜事一般。
每年方圆一里多的烧炮地人山人海,小商小贩们趁机做买卖。村民们也在诞炮会中顺便捎带点开耕用的东西。由于观炮者众多,拾炮时互相争夺,故那乌人不过农历二月十九日是不插田的。那乌观音诞烧炮的习俗一直沿袭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年民间流传着这样几句童谣:“二月十九观音诞,观音诞,得餐班(方言“食”),几钵豆腐高过山。”
顺德乡村有“烧大炮”习俗,相传已有过百年历史。过去当地乡庙神诞期间,多在庙前临时搭建竹棚烧炮,名为酬谢神恩,贺诞祈福。烧炮之日,鸣放礼炮时,把炮会供奉在庙前各座花炮的编号,纳入炮头发射出去,让在场围观者争夺,象征吉兆,当地俗称“烧大炮”,拾到前三号大炮(巨型花炮)者将会“行好运”。
“烧大炮”活动多连续举行三几天,同时演剧助兴,一般以木偶戏、唱西秦等较为常见,隆重的则有名伶曲艺,甚至上演大班粤剧。演戏多在神诞前一天开始,商贩摊档在戏台四周摆卖,热闹非常。“还神”者(上届拾到花炮者)也开始送炮到会。
在神诞日,由主会者负责烧炮。烧炮的炮具俗称“坐地墩”,用生铁铸成,筒状笋形,外有节环,高约0.23米左右。纳火药于筒内,燃放时发出巨响。“花炮”是一种专用的供神器物,通常为半柱形,背面靠墙,小型的高约0.5米,宽约0.33米。大型的宽达1米,高3米多。以竹笏扎作造型,立体布局如楼台苑榭,画栋雕梁,玲珑层叠,四边装饰图案花草,衬托珍禽异兽,盘龙舞凤,形象生动逼真。人物情节多取于历史传说及神仙故事,一如舞台古典戏剧之形象。小型者以一个主题构成,大型得多为二至三层,每层各有主题,整座“花炮”有如立体透雕。艺巧者能以纸、布、绵、通草、蜡、黏土、香胶等为材料,制成人物、鸟兽之形象。
炮的编号多按《千字文》顺序。众多的求福者当场争夺射出下降的炮头,谓之“执炮”。同时,主会还另设小型花炮若干,民众可自由缴款迎请,不属于“执炮”之列。至于拾到炮者,则多于诞后一天或主会指定的日期,按字号请炮回家。
富户请炮时,敲锣打鼓,宴请亲朋,颇为铺张。拾到炮的,不论大小,都要在下年重做一座新花炮送还炮会,只许加大,不许缩小。另外,还要按规定的“送金”金额缴款给主会。故拾炮者如非富户,请炮回家则可能因筹措下年还神送炮费用而致倾家荡产。所以,头号炮非巨富不敢问津,一般人拾到也不敢请回。但夸豪斗富者大有人在,故头号炮每成为地方豪绅的争夺对象,甚至于拾炮时互相斗殴、开枪强抢,闹出人命,祸及无辜。
烧炮之俗今天尚存。不过时代不同了,烧的炮也不同了。2005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顺德龙江镇里海的烧炮地是在山上。烧的是长达数十米的彩色鞭炮,用竹搭建架子竖起来烧放,用大香点燃。人们则拥坐在对面的山上观看。在燃炮的间隙安炮时表演“舞龙醒狮”以延续和增添气氛。鞭炮顶端是“炮胆”,插满烟花,燃放时异彩缤纷,燃放后“炮胆”落下来仍冒烟不断,要随即用水喷灭,以策安全,且有消防警员在场戒备。完事后,摆百桌盛宴,全村同乐。
摆神供
观音诞期,顺德过去有大摆神供的习俗,以街道或自然村为单位,多由未婚女子主持,在一乡间学堂或宗族祠堂里举行。摆上神案,神案周围挂上红黄各色旗幡帐幔,神像前摆上姑娘们制作的各种糕点饼食,还有各种花卉、果品、禽鸟(用米粉或蜡衣制成)和绣有龙凤图案的丝绸纱帛工艺品,另有鲜花、瓜果等摆满大堂,任人观赏、品尝。在这期间(一般为三至五日),姑娘们斋戒沐浴,打扮整齐,邀请亲友以及男性青年参观。姑娘们自己也唱歌作乐,演奏乐器,分食果品,尽情打闹一番。也有请女伶来唱粤曲的。
神诞期间,信徒们要吃素,到摆神供的最后一天才可吃荤,叫做“开斋”。同时请法师来做法事,早、午、晚各一次,以晚上“拜大签”为高潮。由道士来表演诸如“上刀山”、“过火练”等法术,驱邪降妖,保佑乡民家宅平安,祝愿姑娘们心想事成。此俗今已大致消亡。
契观音
观音诞期,有些地方有“契观音”习俗。小孩平日体弱多病,父母觉得难以养大成人,便“契观音”为义母,以求得庇护。佛山一带乡俗称“上契礼”,其仪式大致是:请神婆或尼姑念《妙法莲华经》,取小孩的裤带,穿上两串长钱(即铜钱,俗称碎钱,每串用红丝线穿铜钱九枚,取其长久之意),并以斋菜、生果献于观音像前,焚香烛跪拜,禀明小孩子姓名、出生年月,祈福保安。拜毕,取神前利市,便告礼成。这种习俗至今尚存,但较过去已淡薄甚多。
吃艾角
东莞一带在二月十九日观音诞时有做艾角或煎艾堆的习俗。所谓艾角,乃从稻田里采来一种叫“艾”的小草,剁成泥,和入米粉中做成皮,包上眉豆作馅,做成“角”的形状,蒸熟来吃,有一种特殊的青草甘香味。这种习俗至今尚存。
搭台唱戏
观音诞期最为热闹的是搭台唱戏。过去,广东地方风俗、农村演戏大都和春秋祭祀与酬神活动有关。广东各地神诞期甚多,其中观音诞是最重要的神诞之一,故诞期多有演戏之举。顺德一带“烧大炮”习俗活动多连续三几天,同时会演剧助兴。
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民间演戏习俗早在明代已盛行。明嘉靖年间(1522-1566),佛山就建立了戏行会馆,称琼花宫或琼花会馆。清初顺治十五年(1658),佛山祖庙建成华封戏台(即万福台)后,每年六月十九日观音诞,各戏班就集中在祖庙华封戏台作首场公演,然后再乘船到省内各乡演出。当年还有所谓散仙班,乃临时组班赴演,演完即散。
当年广东民间盛行演神功戏,每年开春后,农村惯例演戏酬谢神恩,祈求五谷丰登。珠三角河涌纵横,戏班下乡演出以船代步,粤剧艺人称为“红船子弟”。清代佛山有竹枝词咏:“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幕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可见当时组班演剧习俗之盛。
广府最盛行的是粤剧。粤剧发源自佛山而成熟于广州。过去粤剧在不同节庆有较为固定的演出剧目。如在大年初一必演《八仙贺寿》、《跳加官》、《仙姬送子》和《醉打金枝》。在观音诞、浴佛节则必演《香花山大贺寿》。开演头台第一晚,循例先演《六国大封相》,作为全班演员大检阅,演出时间约一小时,然后才续演主剧。
三水芦苞镇,宋嘉定年间有僧人始建祖庙,清光绪十四年(1888)修葺后改名北帝、观音、文昌三庙。过去每逢神诞庙会,村人便常邀南洋粤剧名班前来演戏,通宵灯火辉煌,远近各县与海外同胞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又香港白沙湾观音古庙,规模虽小,但相传菩萨灵验,故深受水陆居民尊敬。一年四季,香火不绝,尤其农历六月十九日观音诞,演戏酬神,热闹非常。
佛山是广东名镇,以前很多人信奉观音。据统计,民国时尚存16间观音庙,而其他寺庙亦多有供奉观音像以供人拜祀。除公认的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为观音诞外,十一月十九日亦为诞期。届时信徒要守斋吃素。民众在街巷内设坛奉祀,有的集资请瞽姬在神坛前一连十多晚唱《观音出世》曲本。其中以六月十九日诞期为最热闹,而山紫镇南泉观音庙的庆典最为隆重。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载:“十九日绅士集南泉庙祀观音大士,妇女竞为观音会,或三五家,或十余家结队醵金钱,以素馨花为灯,以露头花为献,芬芳浓郁,溢户市途,游人缓步过,层层扑袭,归来犹在衣袖间也。”除本地人外,当年南海、顺德各乡男女信徒也有前来参与祭神活动,以祈福祥、添丁发财。
中山小榄崇信观音之风亦甚盛。据史料载,昔番禺县有观音庙79间,佛山有16间,而中山小榄一个镇就有21间。在明代,小榄凤山下建有“水月宫”,明朝大学士何吾驺书匾。在小榄21间大小观音庙中,较具规模的有下基观音庙,属“小榄五大庙”之一。民间以六月十九日观音成道日为“正诞”。据《榄溪岁时记》载:是日各庙均举行祭祀,演戏祝神,前往庙宇进香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敬备香烛宝帛、花果饼饵礼拜。
随着时代变迁,观念改变,再加环境所限,今天在观音诞期搭台演大戏之俗已基本消亡。
省城诞会
广州历来为广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过去人们多称为省城。以前广州城观音诞最热闹的是农历六月十九日观音成道日,称为“正诞”。
过去广州城坊多有观音庙,名声较著者有:
观音山观音殿(俗称绿瓦庙,明初建)、洪德路聚龙大街水月宫(即观音庙,清乾隆年间建)、西关蓬莱桥前水月观音庙、十一甫大巷观音庙、筑横沙观音庙、晏公街观音庙、太平沙观音庙、旧南海县街观音庙、祝寿巷观音庙、西关荷溪桥脚观音庙、花地赤岗观音庙、新桥直街观音庙(在西华路观音大巷内)、陈家祠后水月台观音庙(在水月台街内)、谷埠水月宫(在今水月宫街内,清末建)、东较场观音堂(清顺治年间由东林寺改建)、蒙圣区观音庙(在河南近东涌边)、飞来对面巷观音庙(俗称飞来庙)、芳村坑口观音庙等。
广州历代又建有不少佛寺庵堂,多供奉观音。至清末时,尚存数十间。名声较著者有:
城中:光孝寺(今存)、六榕寺(今存)、药师庵、开元寺、檀度庵、大佛寺(今存)、如来庵、金刚庵、莲花庵、永胜庵、无着庵(今存)、紫霞庵、静法庵、福宁庵、福胜庵、福照庵、福庆庵、万应庵、竺峰寺、昭真庵、妙吉祥室(今存)等。
城西:华林寺(今存)、西禅寺、西林寺、积山庵、永清庵、永善庵、宝觉庵、静修庵、永庆俺、福胜庵、圣寿庵、准提庵、聚福庵、昭庆庵、静修庵、普慈庵等。
城东:东山寺、寿国寺、海光寺、萝峰寺(今存)等。
城北:蒲涧寺、月溪寺、白云寺、濂泉寺、双溪寺、双山寺、白云庵、弥勒寺、能仁寺(今存)等。
城西南(旧芳村区):大通寺。
城南(海珠区):海幢寺(今存)、乾明庵、海辐寺、竹丝庵、宁隐庵、祇慧庵、是岸庵等。
此外,道观中亦多有观音殿供奉观音,如广州道观仁威庙、三元宫、黄大仙祠,南海黄岐龙母庙等都有观音殿。
每逢观音诞期,散布于各坊中的观音庙与佛寺、道观中的观音殿堂均举行祭祀活动,前来进香者络绎不绝,敬备香烛宝帛、花果饼饵,焚香点烛供奉神像,祈求观音娘娘“赐福”。庙内人山人海,烟如浓雾,熏得人几乎流眼泪。庙外搭棚打醮,或在庙之左右两边空地建竹棚戏台,搭小楼设座位,演戏酬神,大唱八音(八音是以坐唱粤曲为主的曲艺表演,兼带杂耍性质的“钹花”表演。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流行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农村,主要为迎神赛会和生辰喜庆作演唱);当时看戏一般不用购票,称为通地堂。或延请瞽姬,演唱全本木鱼书《观音出世》。诞期,信众整天吃素。
广府妇女有“拜观音案会”的,成群结队到庙堂上香,晚上在“案头”家饮素酒,活动持续三天,摆神供,演酬神戏,做法事等。广州城街头巷尾也有街坊集资请盲公唱木鱼《观音出世》等。木鱼歌,简称木鱼,广东曲种,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特别为民间妇女喜爱,广为传唱,清代尤盛。木鱼书是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木鱼歌唱本,其唱词是七言韵文体,半文半俗,多属长篇,每篇分若干回目,通常第一回目是介绍全书梗概、人物和背景,以下逐回铺陈故事,最后一回终结。今已少有演唱。
清代时,广州东华路南面有“望海观音”庙(今白云路筑南大街14号。此庙在20世纪30年代已毁),据说特别灵验,因而名声大著,香火鼎盛,信众甚多。增城、南海等地有人从水路撑艇来此进香。
黄埔一带多以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为主祀。诞期,民众多包粽子,并用香烛、果品拜观音。以前黄埔姬堂村叫做观音约,由12条自然村组成。总庙是观音庙,其中姬堂自然村有一座龙头庙,供奉观音大士像。新围自然村有一座南北庙。加庄和马岗各有一座北帝庙,都分别供奉观音大士像。每年观音诞,姬堂各自然村的村民都去附近庙堂拜祀。姬堂九条自然村都把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定为“会日”,各家各户包粽子,供奉观音菩萨。此外,还有“出会”巡游庆典,村民用华丽的神轿抬着观音像到各村巡游。
当年,因为新围、合庆围两村合建观音庙,姬堂村自建龙头庙,于是两座庙的菩萨就分两条路线游行:一条由新围过合庆围而回,另一条由姬堂经上堂到禾秆窿村而回。每年拜祭费用由各村负责,各自然村设案供奉烧猪祭祀,村民们舞狮庆贺,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在祠堂外的广场搭棚演戏,请粤剧班子来演出。新中国成立后,破除迷信,再无抬菩萨游行,但每年二月十九日,黄埔村民们仍按传统习惯,包粽子拜观音。20世纪90年代后,曾一度恢复搭棚演戏的娱乐活动。
天河东圃镇棠东村有水月宫,建于清乾隆戊辰年(1748),咸丰元年(1851)曾大规模重修,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小庙宇,又称观音庙、众村庙。坐北向南,门匾刻“水月宫”三字,门联为石刻“莲性闻香皆宝筏 杨枝垂荫即甘棠”。宫内二进大厅,中有天井。庙内供奉观音菩萨,信众甚多。清同治十年(1871)《番禺县志》载:“水月宫,在棠下村,国初建,素著灵迹……今香火尤盛。”该宫是当时较为兴盛的观音庙之一。以前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是当地传统的盛大庆典,请戏班演戏,大摆宴席,全村欢庆。后来庙被废弃。1993年大规模重修,做了老人活动中心。宫内仍供奉观音,吊着的一座座塔香烧得烟雾缭绕。
城西今荔湾区一带,民众拜神之风甚盛。今大同路与第十甫路相交处东南侧,清代时建有观音庙。初时,庙甚窄隘而简陋,没有什么香火。后来有位雇工夜半出庙,偷盗右邻很多财货衣物,然后又回到寝室睡觉。到天明,这雇工神色沮丧,说有人阻止他,出不了庙门。庙祝怀疑他行为不轨,于是与右邻搜查室内,结果搜出赃物。这事传了出去,人们认为这是“神著灵异”,自此后,香火鼎盛,成为清代广州名声较著的观音庙。
此庙之南,为观音大巷(民国时辟为今大同路北段),巷之南端,有志喜桥(西关八桥之一,位于今桥东西与大同路相交处北侧),南北向,跨于大观河上,为连通下西关涌南北两岸的要津。平时,此桥四周一带环境十分清幽。芳村花农到河北卖花,多走志喜桥。“栅头花市,贩花者渡河而北,晨夕过志喜桥,以千百计。”(清•钟启韶《听钟楼诗钞》)每逢观音诞,这一带便搭起大小不一的棚屋,卖各种小吃、鲜花水果、香烛祭品,摆番摊赌博,占卜算命解签,连绵数里,热闹非常。
清末民初时,广州西关有天后庙、三界庙、北帝庙,三处都有戏台,宁波会馆、湄洲庙、文澜书院都有搭戏棚演戏。
除观音诞会外,在过去还有一个盂兰盆会,或称盂兰节,亦与观音有关。
盂兰盆会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民间俗称为“七月半”。据说阎王爷在这一天会把阴间所有的饿鬼都放出来,让他们各自回家去享受生人的供品,因而此日又称“鬼节”。家家户户摆上丰盛的供品以备先人的亡灵回来时可以受用。不过据佛经《盂兰盆经》的记载,这个节日则是起源于这样一个传说:佛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变为饿鬼,目连欲救母,释迦佛援其《盂兰盆经》,教他在每年阴历七月十五日以一百种食品款待各方僧人,其母亲便能得解脱。这个节日也因而成为佛教徒追荐祖先的仪式。
在民间,盂兰盆是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端有一盏灯笼,挂上纸钱、纸衣帽,一起焚烧。民间认为灯笼一亮,鬼魂就会聚拢来,在河里则放河灯招徕鬼魂。据称观音不仅解救人间的苦难,而且还解救阴间的苦难,这就与盂兰盆会有了关联。
在民间传说里,还把鬼王面然视为观音的变相。《癸巳类稿•观世音菩萨传略跋》称:“鱼篮观音则由俗人讹传佛说,七月十五日,救面然饿鬼。面然者,观音变相,以附目连。又《盂兰盆经》,盂兰盆者,正言于兰婆那,言救饿如解倒悬,而俗讹鱼篮观音。”
鱼篮观音本为中国民间创造,把鱼篮观音与盂兰盆节联系起来是中国民间的又一创造,使观音形象愈趋于完美丰满,也为盂兰盆节增添了色彩。
在广州,相传南朝梁武帝在位时(502-549),也即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来到广州之日,正是佛教大行其道之际,开始设“盂兰盆斋”,以后相沿成俗,每逢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既是拜祭祖先,同时也是拜祀所有的无主孤魂。
清代时,广州华林寺闻名岭南。除了平时的佛事活动外,华林寺举办的最盛大活动便是“盂兰盆会”。这在清代中叶时最为铺张。
当时,广州每逢盂兰节便要设所谓水陆道场,以超度和施舍一切无主游魂。陆上道场多在华林寺举行盛大的“盂兰节万人缘会”,届时元宝香烛褚帛,烧得烟雾弥漫。清壬申(1872)《南海续志》有这样的记载:“粤俗佞(佞:拍马奉承)神而豪侈,奢靡特甚。七月盂兰盆会亦曰‘万人缘’,则以华林寺为最。”
水上的道场便是在珠江河面放水灯。清代广州珠江北岸大约在今十三行路、仁济西路一线,华林寺距江岸比现在近三分之一以上。水陆道场两者分头进行。
清代中叶番禺诗人张维屏有《广州杂诗》记载当年盂兰节的情景,诗云:“水陆中原结万缘,曾看快艇办灯船。火龙百丈横珠海,七十年中见两年。”晚清又有倪鸿《羊城竹枝词》咏此事:“节交田了入秋天,会设盂兰费万钱。月色淡黄烟淡绿,满河都是放灯船。”又有顺德诗人邓心莲《珠江放水灯》诗,中有“秋风动海水,人寒鬼亦寒。敛钱作佛事,佳会名盂兰……面舫作道场,地窄风月宽……灯火杂星影,闪闪成奇观……灯笼百千万,一串连江明。上流爆竹送,下流铜钲迎。乱光夺鬼魄,繁响沈鼍更”等句,从中不难想象当年广州盂兰节的盛况。
今日的观音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移风易俗、破除迷信运动,民间神诞风俗渐趋式微。1958年后,宗教界人士制定的“爱国公约”中有“十不”规约(不滥行传戒、不滥收僧徒、不滥行放生、不滥做法事、不滥收神主牌、不乱行化缘、不包庇坏人、不卖神签、不借神敛财、不借神惑众),多数寺、庵、宫、观逐渐停止了宗教活动。
民间神诞风俗大多消亡,尤其经过“文革”时期的大扫荡,宗教被完全否定,政府宗教管理部门被撤销,神诞民俗活动基本绝迹。改革开放后,各地逐渐恢复传统民俗活动,但不少神诞,诸如玉皇诞、关帝诞、华光诞、金花诞、土地诞等,民间已无成规模的拜祭活动,基本不成气候;而观音诞庆典却大有复兴之势,每逢诞期,供奉观音的寺庙殿堂人山人海,香火鼎盛,祭礼仪式除传统的礼诵大悲忏,佛前上供,绕佛念经,法会放生,素餐结缘等外,其他活动亦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可谓五花八门。
有的寺庙举行燃灯供佛法会,又或称消灾祈福法会。仪式主要是念诵《观音普门品》及礼拜《大悲忏》。灯,寓意智慧与光明。点灯供佛,据称能让供养者广聚资粮,舍除贪婪,福慧增长,同沾法益。
有的寺庙邀请佛教居士为信众举办诸如“健康与福报”、“禅与人生”、“观音的爱”之类讲座,又或请法师为信众开示,内容有如何增福增寿增财,如何兴七大财神感应道交,孝顺善行能得永久财富等等。
有的寺庙举行观音赐财母金活动,或观音法像安座请圣仪式及开光盛典法会,或佛七冥阳两利法会七昶日,或禅茶文化系列活动,诸如此类。只要跟观音能扯上点关系的,都有可能在观音诞期举行相关活动。
过去观音诞期,不少地方有舞龙舞狮表演,今天观音诞有些地方仍存此俗。如顺德龙江镇里海,每年观音诞,观音堂都会组织纪念活动和表演,里海片数千名民众前来观看,人声鼎沸。2005年观音诞,除了烧炮(放鞭炮)、巡游外,两条金龙和24只醒狮隆重登场。击鼓鸣锣,龙腾狮舞,热闹非常,名为娱神,实为娱人。
有些地方在观音诞期放烟花。2008年农历六月十九日观音诞,南海盐步镇平地村举行舞狮舞龙等多种民间表演,晚上放烟花、做大戏,主办地在始建于明代的黄氏大宗祠。
有些地方在观音诞时大摆筵席。顺德几乎村村都有这样的传统,一般都是在传统的观音诞日或其他拜神的日子大摆村宴,以图吉利。2005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西樵山云海莲台景区举行盛大斋宴,佛家音乐在空中轻轻荡漾,远眺风景如画。2007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广州黄埔区姬堂村按传统惯例,在村里的篮球场上摆满三百桌,村民与宾客共庆。媒体称为千人宴。当天尽管下着蒙蒙细雨,千余民众还是在雨中欢聚,热闹吃喝了一场。2008年六月十九日观音诞,顺德连杜村摆宴约达两千席,两万多人同时开席,场面壮观。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历来观音诞期庆典活动,各地不一,并无标准,今天仍是。
相对来说,城市里的神诞活动没有乡村热闹。乡村人家往往彼此有宗亲关系,平时来往较为密切。一个神诞,通常会是整个村的节庆。城市人来自五湖四海,基本上没有宗亲关系,尤其在今天的大城市,种种压力颇大,大家各为工作生活奔忙,邻里关系十分淡薄。同楼住了十年,对门人家姓甚名谁都不知道,几乎是老死不相往来。神诞时,多是家中妇人前往寺庙祭祀,又或以家庭为单位前往寺庙祭祀,这是今天城里人庆贺神诞的基本方式,不可能有乡村那种成千上万参与的大摆筵席、聚在一起庆祝的喜庆和热闹。
以广州来说,今天观音诞,信众香客来寺庙朝拜者络绎不绝,城里的各寺庙依然是人海如潮,烟雾弥漫,香火鼎盛。人们跪拜观音,许愿还愿,祈求平安健康,家庭和睦,学业进步,工作顺利,升官发财,心想事成等等,这些心中的祝愿与传统一脉相承。点上香,拜完神,烧完纸,斋堂用餐,座无虚席。只是时代改变,观念更新,除了虔诚的信徒与长期笃信观音菩萨的妇人,一般人家,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人,已很少参与观音诞法会。以前的诸多习俗,如“出会”,在街巷摆神供,舞狮舞龙,在庙外搭棚打醮、演戏唱木鱼等等,都早已全部消亡,妇女们也没有“拜观音案会”的了。
现在不少广州人在观音诞时喜欢去附近四乡参神凑热闹,如番禺莲花山、南海西樵山。
城中庆祝观音诞有时也有新内容,如办画展。2008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光孝寺曾举办“我佛心观”禅艺画展,展期十六天。又或举办剪纸观音展,2006年九月十九日观音诞,海幢寺举办“观音圣像人物剪纸艺术展”。这些展览跟神灵其实已没有关系,只是借神诞的名义进行而已。
以前广东观音庙甚多,散布于全省各地。二月十九日观音生日,也是农家春耕的日子;六月十九日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出家日,还有一个诞期是正月初八,民间传为白衣观音诞,还有十一月十九日,有些地方亦为观音诞。这些诞期,多以六月十九日最为隆重。
以前广东民间有储蓄性的所谓“观音会”,平时大家各存份子钱,一年期满,作为贺诞经费。诞会期间,信众斋戒沐浴。诞会结束后,会友分发祭品,并联赴市上斋菜馆聚餐庆祝。此俗在新会一带及粤北颇盛。粤北各村妇女成立“观音会”,购爆竹、香烛、纸钱等酬神,并采办酒肉聚餐。与会者拈阄轮流当理事,一人办一年,周而复始。会员中如有添丁的,须额外提供一只鸡;添女的,提供一盒饼。酬神后,鸡供全体会员享用,饼食则分给各家儿童。
在观音诞日,有些地方民间有烧子时(夜11点到凌晨1点)香的习俗,谓之吉时。
神诞期间,一般人家除在自家给供奉的观音像焚香祀奉外,人们更是成群结队到庙里拜祭、求签、问卜、上契(认干亲)等,亦有在街巷内设坛奉祀的。一些街道、村庄还在学堂或祠堂里摆神供,演酬神戏,做法事。各地风俗各有差异,并非一样。
出会
“出会”便是抬着神像出游。规模较大的庙宇常有此举。广州番禺、黄埔地区及佛山顺德一带,皆有此俗,以祈求家宅平安,心想事成。此俗今天在大部分地方已消亡,个别地方偶尔还有。如东莞麻涌镇大步村在观音诞时举行俗称“菩萨过坊”活动,由各坊青壮年抬着内坐观音像的“龙亭”出来巡游。该龙亭现在还保存完整。当年有“开斗”、“拜斗”、“结斗”、“烧幽”、“化马”等仪式,至今仍保留。
在顺德杏坛,观音诞时偶尔可见村民们抬着穿着华丽的观音菩萨,浩浩荡荡地游行几条街,如赶庙会一般。2007年顺德龙江民俗文化节,五万多民众来参与盛会,其间,数百人的醒狮、舞龙队伍簇拥着五社的菩萨巡游大街小巷。当地人称,上一次“菩萨行街”是1951年,之后再没举行,2006年申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才重新组织起来,2007年是首次恢复巡游。据说菩萨走过的地方称为“大道”,来年的红白事宜可以从此经过。2008年元宵节,高明区荷城街道塘肚村亦举行了上元佳节鸾驾巡游活动,俗称“行神”,万人参与,热闹非常。
烧炮
有些地方在神诞时有烧炮的习俗,阳春那乌观音诞时不但出会巡游,而且烧炮,是当地十分隆重的民间盛会。
会前由当地耆绅组成炮会,于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时从那乌庙里抬出观音立像,点燃香烛,由四乡村民携儿带女虔诚酬拜。拜观音的多是妇女,尤其是新婚少妇,祈求观音保佑老幼平安,早生贵子,夫妻和睦。
拜完观音,约中午时分,便开始烧炮。炮分财、丁、贵三炮。每炮响后,村民们蜂拥而上拾炮(飞上天空掉下来的炮箍)。拾到炮者,炮会赠送炮屏一副和奖金。人们以拾到炮为荣。拾到炮者把炮屏放在宗祠显眼位置,连夜摆酒庆贺,全村同乐,热闹得如像办喜事一般。
每年方圆一里多的烧炮地人山人海,小商小贩们趁机做买卖。村民们也在诞炮会中顺便捎带点开耕用的东西。由于观炮者众多,拾炮时互相争夺,故那乌人不过农历二月十九日是不插田的。那乌观音诞烧炮的习俗一直沿袭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年民间流传着这样几句童谣:“二月十九观音诞,观音诞,得餐班(方言“食”),几钵豆腐高过山。”
顺德乡村有“烧大炮”习俗,相传已有过百年历史。过去当地乡庙神诞期间,多在庙前临时搭建竹棚烧炮,名为酬谢神恩,贺诞祈福。烧炮之日,鸣放礼炮时,把炮会供奉在庙前各座花炮的编号,纳入炮头发射出去,让在场围观者争夺,象征吉兆,当地俗称“烧大炮”,拾到前三号大炮(巨型花炮)者将会“行好运”。
“烧大炮”活动多连续举行三几天,同时演剧助兴,一般以木偶戏、唱西秦等较为常见,隆重的则有名伶曲艺,甚至上演大班粤剧。演戏多在神诞前一天开始,商贩摊档在戏台四周摆卖,热闹非常。“还神”者(上届拾到花炮者)也开始送炮到会。
在神诞日,由主会者负责烧炮。烧炮的炮具俗称“坐地墩”,用生铁铸成,筒状笋形,外有节环,高约0.23米左右。纳火药于筒内,燃放时发出巨响。“花炮”是一种专用的供神器物,通常为半柱形,背面靠墙,小型的高约0.5米,宽约0.33米。大型的宽达1米,高3米多。以竹笏扎作造型,立体布局如楼台苑榭,画栋雕梁,玲珑层叠,四边装饰图案花草,衬托珍禽异兽,盘龙舞凤,形象生动逼真。人物情节多取于历史传说及神仙故事,一如舞台古典戏剧之形象。小型者以一个主题构成,大型得多为二至三层,每层各有主题,整座“花炮”有如立体透雕。艺巧者能以纸、布、绵、通草、蜡、黏土、香胶等为材料,制成人物、鸟兽之形象。
炮的编号多按《千字文》顺序。众多的求福者当场争夺射出下降的炮头,谓之“执炮”。同时,主会还另设小型花炮若干,民众可自由缴款迎请,不属于“执炮”之列。至于拾到炮者,则多于诞后一天或主会指定的日期,按字号请炮回家。
富户请炮时,敲锣打鼓,宴请亲朋,颇为铺张。拾到炮的,不论大小,都要在下年重做一座新花炮送还炮会,只许加大,不许缩小。另外,还要按规定的“送金”金额缴款给主会。故拾炮者如非富户,请炮回家则可能因筹措下年还神送炮费用而致倾家荡产。所以,头号炮非巨富不敢问津,一般人拾到也不敢请回。但夸豪斗富者大有人在,故头号炮每成为地方豪绅的争夺对象,甚至于拾炮时互相斗殴、开枪强抢,闹出人命,祸及无辜。
烧炮之俗今天尚存。不过时代不同了,烧的炮也不同了。2005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顺德龙江镇里海的烧炮地是在山上。烧的是长达数十米的彩色鞭炮,用竹搭建架子竖起来烧放,用大香点燃。人们则拥坐在对面的山上观看。在燃炮的间隙安炮时表演“舞龙醒狮”以延续和增添气氛。鞭炮顶端是“炮胆”,插满烟花,燃放时异彩缤纷,燃放后“炮胆”落下来仍冒烟不断,要随即用水喷灭,以策安全,且有消防警员在场戒备。完事后,摆百桌盛宴,全村同乐。
摆神供
观音诞期,顺德过去有大摆神供的习俗,以街道或自然村为单位,多由未婚女子主持,在一乡间学堂或宗族祠堂里举行。摆上神案,神案周围挂上红黄各色旗幡帐幔,神像前摆上姑娘们制作的各种糕点饼食,还有各种花卉、果品、禽鸟(用米粉或蜡衣制成)和绣有龙凤图案的丝绸纱帛工艺品,另有鲜花、瓜果等摆满大堂,任人观赏、品尝。在这期间(一般为三至五日),姑娘们斋戒沐浴,打扮整齐,邀请亲友以及男性青年参观。姑娘们自己也唱歌作乐,演奏乐器,分食果品,尽情打闹一番。也有请女伶来唱粤曲的。
神诞期间,信徒们要吃素,到摆神供的最后一天才可吃荤,叫做“开斋”。同时请法师来做法事,早、午、晚各一次,以晚上“拜大签”为高潮。由道士来表演诸如“上刀山”、“过火练”等法术,驱邪降妖,保佑乡民家宅平安,祝愿姑娘们心想事成。此俗今已大致消亡。
契观音
观音诞期,有些地方有“契观音”习俗。小孩平日体弱多病,父母觉得难以养大成人,便“契观音”为义母,以求得庇护。佛山一带乡俗称“上契礼”,其仪式大致是:请神婆或尼姑念《妙法莲华经》,取小孩的裤带,穿上两串长钱(即铜钱,俗称碎钱,每串用红丝线穿铜钱九枚,取其长久之意),并以斋菜、生果献于观音像前,焚香烛跪拜,禀明小孩子姓名、出生年月,祈福保安。拜毕,取神前利市,便告礼成。这种习俗至今尚存,但较过去已淡薄甚多。
吃艾角
东莞一带在二月十九日观音诞时有做艾角或煎艾堆的习俗。所谓艾角,乃从稻田里采来一种叫“艾”的小草,剁成泥,和入米粉中做成皮,包上眉豆作馅,做成“角”的形状,蒸熟来吃,有一种特殊的青草甘香味。这种习俗至今尚存。
搭台唱戏
观音诞期最为热闹的是搭台唱戏。过去,广东地方风俗、农村演戏大都和春秋祭祀与酬神活动有关。广东各地神诞期甚多,其中观音诞是最重要的神诞之一,故诞期多有演戏之举。顺德一带“烧大炮”习俗活动多连续三几天,同时会演剧助兴。
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民间演戏习俗早在明代已盛行。明嘉靖年间(1522-1566),佛山就建立了戏行会馆,称琼花宫或琼花会馆。清初顺治十五年(1658),佛山祖庙建成华封戏台(即万福台)后,每年六月十九日观音诞,各戏班就集中在祖庙华封戏台作首场公演,然后再乘船到省内各乡演出。当年还有所谓散仙班,乃临时组班赴演,演完即散。
当年广东民间盛行演神功戏,每年开春后,农村惯例演戏酬谢神恩,祈求五谷丰登。珠三角河涌纵横,戏班下乡演出以船代步,粤剧艺人称为“红船子弟”。清代佛山有竹枝词咏:“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幕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可见当时组班演剧习俗之盛。
广府最盛行的是粤剧。粤剧发源自佛山而成熟于广州。过去粤剧在不同节庆有较为固定的演出剧目。如在大年初一必演《八仙贺寿》、《跳加官》、《仙姬送子》和《醉打金枝》。在观音诞、浴佛节则必演《香花山大贺寿》。开演头台第一晚,循例先演《六国大封相》,作为全班演员大检阅,演出时间约一小时,然后才续演主剧。
三水芦苞镇,宋嘉定年间有僧人始建祖庙,清光绪十四年(1888)修葺后改名北帝、观音、文昌三庙。过去每逢神诞庙会,村人便常邀南洋粤剧名班前来演戏,通宵灯火辉煌,远近各县与海外同胞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又香港白沙湾观音古庙,规模虽小,但相传菩萨灵验,故深受水陆居民尊敬。一年四季,香火不绝,尤其农历六月十九日观音诞,演戏酬神,热闹非常。
佛山是广东名镇,以前很多人信奉观音。据统计,民国时尚存16间观音庙,而其他寺庙亦多有供奉观音像以供人拜祀。除公认的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为观音诞外,十一月十九日亦为诞期。届时信徒要守斋吃素。民众在街巷内设坛奉祀,有的集资请瞽姬在神坛前一连十多晚唱《观音出世》曲本。其中以六月十九日诞期为最热闹,而山紫镇南泉观音庙的庆典最为隆重。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载:“十九日绅士集南泉庙祀观音大士,妇女竞为观音会,或三五家,或十余家结队醵金钱,以素馨花为灯,以露头花为献,芬芳浓郁,溢户市途,游人缓步过,层层扑袭,归来犹在衣袖间也。”除本地人外,当年南海、顺德各乡男女信徒也有前来参与祭神活动,以祈福祥、添丁发财。
中山小榄崇信观音之风亦甚盛。据史料载,昔番禺县有观音庙79间,佛山有16间,而中山小榄一个镇就有21间。在明代,小榄凤山下建有“水月宫”,明朝大学士何吾驺书匾。在小榄21间大小观音庙中,较具规模的有下基观音庙,属“小榄五大庙”之一。民间以六月十九日观音成道日为“正诞”。据《榄溪岁时记》载:是日各庙均举行祭祀,演戏祝神,前往庙宇进香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敬备香烛宝帛、花果饼饵礼拜。
随着时代变迁,观念改变,再加环境所限,今天在观音诞期搭台演大戏之俗已基本消亡。
省城诞会
广州历来为广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过去人们多称为省城。以前广州城观音诞最热闹的是农历六月十九日观音成道日,称为“正诞”。
过去广州城坊多有观音庙,名声较著者有:
观音山观音殿(俗称绿瓦庙,明初建)、洪德路聚龙大街水月宫(即观音庙,清乾隆年间建)、西关蓬莱桥前水月观音庙、十一甫大巷观音庙、筑横沙观音庙、晏公街观音庙、太平沙观音庙、旧南海县街观音庙、祝寿巷观音庙、西关荷溪桥脚观音庙、花地赤岗观音庙、新桥直街观音庙(在西华路观音大巷内)、陈家祠后水月台观音庙(在水月台街内)、谷埠水月宫(在今水月宫街内,清末建)、东较场观音堂(清顺治年间由东林寺改建)、蒙圣区观音庙(在河南近东涌边)、飞来对面巷观音庙(俗称飞来庙)、芳村坑口观音庙等。
广州历代又建有不少佛寺庵堂,多供奉观音。至清末时,尚存数十间。名声较著者有:
城中:光孝寺(今存)、六榕寺(今存)、药师庵、开元寺、檀度庵、大佛寺(今存)、如来庵、金刚庵、莲花庵、永胜庵、无着庵(今存)、紫霞庵、静法庵、福宁庵、福胜庵、福照庵、福庆庵、万应庵、竺峰寺、昭真庵、妙吉祥室(今存)等。
城西:华林寺(今存)、西禅寺、西林寺、积山庵、永清庵、永善庵、宝觉庵、静修庵、永庆俺、福胜庵、圣寿庵、准提庵、聚福庵、昭庆庵、静修庵、普慈庵等。
城东:东山寺、寿国寺、海光寺、萝峰寺(今存)等。
城北:蒲涧寺、月溪寺、白云寺、濂泉寺、双溪寺、双山寺、白云庵、弥勒寺、能仁寺(今存)等。
城西南(旧芳村区):大通寺。
城南(海珠区):海幢寺(今存)、乾明庵、海辐寺、竹丝庵、宁隐庵、祇慧庵、是岸庵等。
此外,道观中亦多有观音殿供奉观音,如广州道观仁威庙、三元宫、黄大仙祠,南海黄岐龙母庙等都有观音殿。
每逢观音诞期,散布于各坊中的观音庙与佛寺、道观中的观音殿堂均举行祭祀活动,前来进香者络绎不绝,敬备香烛宝帛、花果饼饵,焚香点烛供奉神像,祈求观音娘娘“赐福”。庙内人山人海,烟如浓雾,熏得人几乎流眼泪。庙外搭棚打醮,或在庙之左右两边空地建竹棚戏台,搭小楼设座位,演戏酬神,大唱八音(八音是以坐唱粤曲为主的曲艺表演,兼带杂耍性质的“钹花”表演。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流行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农村,主要为迎神赛会和生辰喜庆作演唱);当时看戏一般不用购票,称为通地堂。或延请瞽姬,演唱全本木鱼书《观音出世》。诞期,信众整天吃素。
广府妇女有“拜观音案会”的,成群结队到庙堂上香,晚上在“案头”家饮素酒,活动持续三天,摆神供,演酬神戏,做法事等。广州城街头巷尾也有街坊集资请盲公唱木鱼《观音出世》等。木鱼歌,简称木鱼,广东曲种,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特别为民间妇女喜爱,广为传唱,清代尤盛。木鱼书是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木鱼歌唱本,其唱词是七言韵文体,半文半俗,多属长篇,每篇分若干回目,通常第一回目是介绍全书梗概、人物和背景,以下逐回铺陈故事,最后一回终结。今已少有演唱。
清代时,广州东华路南面有“望海观音”庙(今白云路筑南大街14号。此庙在20世纪30年代已毁),据说特别灵验,因而名声大著,香火鼎盛,信众甚多。增城、南海等地有人从水路撑艇来此进香。
黄埔一带多以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为主祀。诞期,民众多包粽子,并用香烛、果品拜观音。以前黄埔姬堂村叫做观音约,由12条自然村组成。总庙是观音庙,其中姬堂自然村有一座龙头庙,供奉观音大士像。新围自然村有一座南北庙。加庄和马岗各有一座北帝庙,都分别供奉观音大士像。每年观音诞,姬堂各自然村的村民都去附近庙堂拜祀。姬堂九条自然村都把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定为“会日”,各家各户包粽子,供奉观音菩萨。此外,还有“出会”巡游庆典,村民用华丽的神轿抬着观音像到各村巡游。
当年,因为新围、合庆围两村合建观音庙,姬堂村自建龙头庙,于是两座庙的菩萨就分两条路线游行:一条由新围过合庆围而回,另一条由姬堂经上堂到禾秆窿村而回。每年拜祭费用由各村负责,各自然村设案供奉烧猪祭祀,村民们舞狮庆贺,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在祠堂外的广场搭棚演戏,请粤剧班子来演出。新中国成立后,破除迷信,再无抬菩萨游行,但每年二月十九日,黄埔村民们仍按传统习惯,包粽子拜观音。20世纪90年代后,曾一度恢复搭棚演戏的娱乐活动。
天河东圃镇棠东村有水月宫,建于清乾隆戊辰年(1748),咸丰元年(1851)曾大规模重修,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小庙宇,又称观音庙、众村庙。坐北向南,门匾刻“水月宫”三字,门联为石刻“莲性闻香皆宝筏 杨枝垂荫即甘棠”。宫内二进大厅,中有天井。庙内供奉观音菩萨,信众甚多。清同治十年(1871)《番禺县志》载:“水月宫,在棠下村,国初建,素著灵迹……今香火尤盛。”该宫是当时较为兴盛的观音庙之一。以前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是当地传统的盛大庆典,请戏班演戏,大摆宴席,全村欢庆。后来庙被废弃。1993年大规模重修,做了老人活动中心。宫内仍供奉观音,吊着的一座座塔香烧得烟雾缭绕。
城西今荔湾区一带,民众拜神之风甚盛。今大同路与第十甫路相交处东南侧,清代时建有观音庙。初时,庙甚窄隘而简陋,没有什么香火。后来有位雇工夜半出庙,偷盗右邻很多财货衣物,然后又回到寝室睡觉。到天明,这雇工神色沮丧,说有人阻止他,出不了庙门。庙祝怀疑他行为不轨,于是与右邻搜查室内,结果搜出赃物。这事传了出去,人们认为这是“神著灵异”,自此后,香火鼎盛,成为清代广州名声较著的观音庙。
此庙之南,为观音大巷(民国时辟为今大同路北段),巷之南端,有志喜桥(西关八桥之一,位于今桥东西与大同路相交处北侧),南北向,跨于大观河上,为连通下西关涌南北两岸的要津。平时,此桥四周一带环境十分清幽。芳村花农到河北卖花,多走志喜桥。“栅头花市,贩花者渡河而北,晨夕过志喜桥,以千百计。”(清•钟启韶《听钟楼诗钞》)每逢观音诞,这一带便搭起大小不一的棚屋,卖各种小吃、鲜花水果、香烛祭品,摆番摊赌博,占卜算命解签,连绵数里,热闹非常。
清末民初时,广州西关有天后庙、三界庙、北帝庙,三处都有戏台,宁波会馆、湄洲庙、文澜书院都有搭戏棚演戏。
除观音诞会外,在过去还有一个盂兰盆会,或称盂兰节,亦与观音有关。
盂兰盆会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民间俗称为“七月半”。据说阎王爷在这一天会把阴间所有的饿鬼都放出来,让他们各自回家去享受生人的供品,因而此日又称“鬼节”。家家户户摆上丰盛的供品以备先人的亡灵回来时可以受用。不过据佛经《盂兰盆经》的记载,这个节日则是起源于这样一个传说:佛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变为饿鬼,目连欲救母,释迦佛援其《盂兰盆经》,教他在每年阴历七月十五日以一百种食品款待各方僧人,其母亲便能得解脱。这个节日也因而成为佛教徒追荐祖先的仪式。
在民间,盂兰盆是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端有一盏灯笼,挂上纸钱、纸衣帽,一起焚烧。民间认为灯笼一亮,鬼魂就会聚拢来,在河里则放河灯招徕鬼魂。据称观音不仅解救人间的苦难,而且还解救阴间的苦难,这就与盂兰盆会有了关联。
在民间传说里,还把鬼王面然视为观音的变相。《癸巳类稿•观世音菩萨传略跋》称:“鱼篮观音则由俗人讹传佛说,七月十五日,救面然饿鬼。面然者,观音变相,以附目连。又《盂兰盆经》,盂兰盆者,正言于兰婆那,言救饿如解倒悬,而俗讹鱼篮观音。”
鱼篮观音本为中国民间创造,把鱼篮观音与盂兰盆节联系起来是中国民间的又一创造,使观音形象愈趋于完美丰满,也为盂兰盆节增添了色彩。
在广州,相传南朝梁武帝在位时(502-549),也即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来到广州之日,正是佛教大行其道之际,开始设“盂兰盆斋”,以后相沿成俗,每逢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既是拜祭祖先,同时也是拜祀所有的无主孤魂。
清代时,广州华林寺闻名岭南。除了平时的佛事活动外,华林寺举办的最盛大活动便是“盂兰盆会”。这在清代中叶时最为铺张。
当时,广州每逢盂兰节便要设所谓水陆道场,以超度和施舍一切无主游魂。陆上道场多在华林寺举行盛大的“盂兰节万人缘会”,届时元宝香烛褚帛,烧得烟雾弥漫。清壬申(1872)《南海续志》有这样的记载:“粤俗佞(佞:拍马奉承)神而豪侈,奢靡特甚。七月盂兰盆会亦曰‘万人缘’,则以华林寺为最。”
水上的道场便是在珠江河面放水灯。清代广州珠江北岸大约在今十三行路、仁济西路一线,华林寺距江岸比现在近三分之一以上。水陆道场两者分头进行。
清代中叶番禺诗人张维屏有《广州杂诗》记载当年盂兰节的情景,诗云:“水陆中原结万缘,曾看快艇办灯船。火龙百丈横珠海,七十年中见两年。”晚清又有倪鸿《羊城竹枝词》咏此事:“节交田了入秋天,会设盂兰费万钱。月色淡黄烟淡绿,满河都是放灯船。”又有顺德诗人邓心莲《珠江放水灯》诗,中有“秋风动海水,人寒鬼亦寒。敛钱作佛事,佳会名盂兰……面舫作道场,地窄风月宽……灯火杂星影,闪闪成奇观……灯笼百千万,一串连江明。上流爆竹送,下流铜钲迎。乱光夺鬼魄,繁响沈鼍更”等句,从中不难想象当年广州盂兰节的盛况。
今日的观音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移风易俗、破除迷信运动,民间神诞风俗渐趋式微。1958年后,宗教界人士制定的“爱国公约”中有“十不”规约(不滥行传戒、不滥收僧徒、不滥行放生、不滥做法事、不滥收神主牌、不乱行化缘、不包庇坏人、不卖神签、不借神敛财、不借神惑众),多数寺、庵、宫、观逐渐停止了宗教活动。
民间神诞风俗大多消亡,尤其经过“文革”时期的大扫荡,宗教被完全否定,政府宗教管理部门被撤销,神诞民俗活动基本绝迹。改革开放后,各地逐渐恢复传统民俗活动,但不少神诞,诸如玉皇诞、关帝诞、华光诞、金花诞、土地诞等,民间已无成规模的拜祭活动,基本不成气候;而观音诞庆典却大有复兴之势,每逢诞期,供奉观音的寺庙殿堂人山人海,香火鼎盛,祭礼仪式除传统的礼诵大悲忏,佛前上供,绕佛念经,法会放生,素餐结缘等外,其他活动亦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可谓五花八门。
有的寺庙举行燃灯供佛法会,又或称消灾祈福法会。仪式主要是念诵《观音普门品》及礼拜《大悲忏》。灯,寓意智慧与光明。点灯供佛,据称能让供养者广聚资粮,舍除贪婪,福慧增长,同沾法益。
有的寺庙邀请佛教居士为信众举办诸如“健康与福报”、“禅与人生”、“观音的爱”之类讲座,又或请法师为信众开示,内容有如何增福增寿增财,如何兴七大财神感应道交,孝顺善行能得永久财富等等。
有的寺庙举行观音赐财母金活动,或观音法像安座请圣仪式及开光盛典法会,或佛七冥阳两利法会七昶日,或禅茶文化系列活动,诸如此类。只要跟观音能扯上点关系的,都有可能在观音诞期举行相关活动。
过去观音诞期,不少地方有舞龙舞狮表演,今天观音诞有些地方仍存此俗。如顺德龙江镇里海,每年观音诞,观音堂都会组织纪念活动和表演,里海片数千名民众前来观看,人声鼎沸。2005年观音诞,除了烧炮(放鞭炮)、巡游外,两条金龙和24只醒狮隆重登场。击鼓鸣锣,龙腾狮舞,热闹非常,名为娱神,实为娱人。
有些地方在观音诞期放烟花。2008年农历六月十九日观音诞,南海盐步镇平地村举行舞狮舞龙等多种民间表演,晚上放烟花、做大戏,主办地在始建于明代的黄氏大宗祠。
有些地方在观音诞时大摆筵席。顺德几乎村村都有这样的传统,一般都是在传统的观音诞日或其他拜神的日子大摆村宴,以图吉利。2005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西樵山云海莲台景区举行盛大斋宴,佛家音乐在空中轻轻荡漾,远眺风景如画。2007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广州黄埔区姬堂村按传统惯例,在村里的篮球场上摆满三百桌,村民与宾客共庆。媒体称为千人宴。当天尽管下着蒙蒙细雨,千余民众还是在雨中欢聚,热闹吃喝了一场。2008年六月十九日观音诞,顺德连杜村摆宴约达两千席,两万多人同时开席,场面壮观。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历来观音诞期庆典活动,各地不一,并无标准,今天仍是。
相对来说,城市里的神诞活动没有乡村热闹。乡村人家往往彼此有宗亲关系,平时来往较为密切。一个神诞,通常会是整个村的节庆。城市人来自五湖四海,基本上没有宗亲关系,尤其在今天的大城市,种种压力颇大,大家各为工作生活奔忙,邻里关系十分淡薄。同楼住了十年,对门人家姓甚名谁都不知道,几乎是老死不相往来。神诞时,多是家中妇人前往寺庙祭祀,又或以家庭为单位前往寺庙祭祀,这是今天城里人庆贺神诞的基本方式,不可能有乡村那种成千上万参与的大摆筵席、聚在一起庆祝的喜庆和热闹。
以广州来说,今天观音诞,信众香客来寺庙朝拜者络绎不绝,城里的各寺庙依然是人海如潮,烟雾弥漫,香火鼎盛。人们跪拜观音,许愿还愿,祈求平安健康,家庭和睦,学业进步,工作顺利,升官发财,心想事成等等,这些心中的祝愿与传统一脉相承。点上香,拜完神,烧完纸,斋堂用餐,座无虚席。只是时代改变,观念更新,除了虔诚的信徒与长期笃信观音菩萨的妇人,一般人家,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人,已很少参与观音诞法会。以前的诸多习俗,如“出会”,在街巷摆神供,舞狮舞龙,在庙外搭棚打醮、演戏唱木鱼等等,都早已全部消亡,妇女们也没有“拜观音案会”的了。
现在不少广州人在观音诞时喜欢去附近四乡参神凑热闹,如番禺莲花山、南海西樵山。
城中庆祝观音诞有时也有新内容,如办画展。2008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光孝寺曾举办“我佛心观”禅艺画展,展期十六天。又或举办剪纸观音展,2006年九月十九日观音诞,海幢寺举办“观音圣像人物剪纸艺术展”。这些展览跟神灵其实已没有关系,只是借神诞的名义进行而已。
文献资料来源:2009年7月   摘自《慈爱人间》
作者:冯沛祖著
索取号:B949.92-50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