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绣亦称“粤绣”,与江苏的“顾绣”、湖南的“湘绣”和四川的“蜀绣”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绣”。品种繁多,工艺精湛,自古至今,艺人中名家辈出,唐时有卢媚娘,尺绢能绣《法华经》七卷,近代则有余德、黄妹、陈荷影、裴荫、鲁炎等,以余德、黄妹和陈荷影三人享誉最高。1910年,曾在广州市缤华艺术学校刺绣班当过教师的宋铭黄,看到余德送往“南洋劝业会”参展的作品后,特请丈夫高剑父抄录宋词《眼儿媚•绣花女》以贺。余德、黄妹和陈荷影已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当代中国工艺明星墙”立传人物。
“绣花王”余德
余德(1880.4-1966.9)男,又名余宗禧,广东省四会县人。早年随广绣名师黄洪学艺。黄洪四代业绣,所绣山水、花鸟、翎毛、走兽,“铺针细于毫毛,下针不忘规矩,线头针脚十分精美细致”,乃官僚入朝、士绅子弟会试、捐官拜门、祝寿送礼佳品。余德得其指点,年未弱冠即能绣制精美的《孔雀牡丹》荷包。这种荷包长仅二寸,宽一寸八分,正面绣孔雀牡丹,背面绣鸳鸯戏水,十分精巧美丽,由达官贵人贡入内廷,光绪帝后颇为喜爱。“百日维新”失败,余德不满“后党”所为,思想倾向革命。1908年参加广州新军,加入倪映典领导的同盟会,1910年举行“庚戍起义”,任“敢死军”瀛字第一营第二队长。起义失败后改姓埋名,逃往香山(今中山)石歧的绣庄,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廷始重返广州。余见国事如麻,无心从政,遂潜心刺绣。
余德熟悉广绣各种针法,绣工技术全面,且能独立设计画稿,尤以刺绣牡丹见长。1915年2月,美国政府在旧金山举办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的“万国博览会”,余所绣的11英寸《孔雀牡丹会景》画屏,被选送参展。该画屏针法均匀,纹理分明,设色精妙,获大会一等奖,以后余又有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大型赛会上获奖,其中有:1923年绣画《寿狮》参加英国庆祝伦敦大铁桥落成赛会二等奖;1929年绣画《孔雀牡丹》和《番狮》,在参加粤、湘、苏、浙四省绣品展览后获好评;1932年大绣屏《孔雀牡丹》参加美国芝加哥开埠百年博物展览获奖。余因此而获广东“绣花王”美誉,极受广绣艺人尊重。1925年被推选为广州市锦绣行绮兰堂理事,1926年成立广州市刺绣工会时又被选为主任委员。
1938年,日本侵占广州,余德回乡务农,蓄须盈尺,知道1945年抗战胜利才返广州。1955年,市人民政府组织刺绣艺人成立刺绣生产组,余德任组长,并被选为广州市西区(今荔湾区)人民代表,先后创作了《和平新春》、《和平颂》大绣展,在广州市文化公园展出;1956年又创作《白鹤苍松》参加中国出口商品展览,均获好评。1957年任广州市第二刺绣社副主任,广州市政协委员,并被选为出席全国首届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代表,后因年迈无法出席。
1959年,余德创作的《锦鸡牡丹》,获广东省和广州市工艺美术品评选一等奖,又被委任为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当年,他专心总结整理广绣传统针法7类20多种,成为后来出版的《广州刺绣针法》一书中的重要内容。
1960年,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授予余德“老艺人”称号,1963年被选为广州市文化艺术联合会第一届委员。1966年9月13日逝世,享年86岁。
余德思想开明,豁达大度,一生授徒30多人,以聂卓最能继其衣钵,所绣挂画及对像绣真颇有乃师风格。
“绣花状元”黄妹
黄妹(1898.9-1975.6),男,别名黄汉光。广东省新会县人。14岁开始学艺,初学洋庄绣品,后转学绣画。22岁,不但能绣会画,且会染色洗花,并独创八面旋转针法而受到绣行中人普遍称赞。八面旋转针法,是以多种颜色的绣线和绒线掺合交错使用,绣品的明暗浓淡,色彩十分丰富,尤其绣制荔枝果皮和孔雀的翎毛最为神似。被人尊称为“绣花王”的余德,也称赞其法为“立体绣”。1923年,黄妹先后创作了绣画《菊花猫蝶图》、《鸡冠花》、《半浮沉金鱼》和绣鞋《锦上添花》,参加广州市国货展览会展出,受到极高评价。其中《菊花猫蝶图》获展览会一等奖。另一展品《锦上添花》绣鞋标价达大洋500元,可见其绣品之珍。故被人称为“绣花状元”。当时余德比黄年长18岁,对黄也刮目相看,联袂发起成立广州市锦绣行绮兰堂,同被会众推举为理事。1925年6月23日,他俩带领会员参加广州市10万民众声援上海“五卅”运动的集会和游行示威;1926年又共同发起成立广州市刺绣工会,并双双被选为执行委员。
1926年以后,广绣生产日趋繁荣,产品由西班牙商人独家代理,远销欧美和南洋各国,当时广州市从事刺绣的工人达3000多人。黄妹在此期间先后创作了绣画《雪地风景》、《万寿山全景》、《唐明皇游月宫》、《桃园结义》和《八仙过海》等。其中《雪地风景》在苏、杭、湘、粤四省市绣品展览会上获二等奖。
1938年广州沦陷,广绣出口断绝,生产一落千丈。黄妹迫于生计,改事赌具制作,后人对此颇有微词。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失业绣工成立刺绣供销生产小组,黄妹初为该组艺术指导,1955年以后,先后任琦兰刺绣生产组组长、广州市艺锋生产合作社副主任。1957年被选为广州市西区人民代表和首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代表。1960年被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授予“老艺人”称号。解放后至1957年期间,黄妹新作颇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百鸽图》、《和平颂》、《井冈山会师》、《松虎图》、《孔雀苍松》、《李时珍》、《屈原》和《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其中《百鸽图》为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收藏;《松虎图》为当时的苏联专家组收藏;《孔雀苍松》为首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收购后,今移送北京“白孔雀”艺术中心收藏。
1975年6月,黄因病逝世,享年77岁。
“钉金艺人”陈荷影
陈荷影(1903.9.9--1987.3.6),又名陈素心。女,满族,生于广州八旗子弟之家。父原在清朝广州将军衙门行走,早亡。荷影靠其母抚养,母家数代以钉金绣为业。
民国成立,八旗子弟生计艰难。荷影日夜跟其母学钉金绣手艺,尽得技巧。以补龙凤(即凸龙凤)最为擅长。她所独创的“虚龙凤”技术,为行中人称道。荷影还能熟练运用钉金绣中的三连花和织锦技术,所扣龙鳞翎圈圆幼细,色泽鲜明,具有特色。
抗战期间,日军侵占广州,钉金绣生产萧条,荷影改行洗衣,甚至曾为商家作厨妇。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各界群众在越秀山体育场举行庆祝大会,荷影绣制丈八大锦旗,旗上绣两条怒髯奋爪的大金龙,迎风飞舞,引得万头攒动,人人注目。从此陈荷影钉金绣之名享誉羊城。1956年,陈被选为广州市北区(今越秀区)第一、二届政协委员。
1957年,荷影为响应全国首届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关于“继承、发掘民间艺术遗产”的号召,遍访早年绣花同伴,找到当时唯一在世的一位盲艺人,请其传授“锦上添花”针法,再经她反复揣摩,终于把这项失传40多年的技术图挖掘出来。然后又将其钉金花朵改为疏施贴花和金银线围边,提高了工效,节省了原料。1959年4月,她用疏施及补贴盘金新法,创作了两幅《锦上添花》挂画,作为送给维也纳世界青年联欢节的礼物;后又创作了钉金花篮挂画送往北京,在建国10周年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上展出,还创作钉金花瓶挂画参展全国工矿交通展览会以及山水挂画参展广东省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这些作品均受到很高的评价,获广州市展品评比一等奖。1960年,她的钉金绣靠垫被送往全国妇联参加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50周年巡回展览;另一新作《岁寒三友》挂画则获广州市工艺美术评比一等奖。当年,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授予她“钉金艺人”的称号
1961年,她的新作钉金《迎春》挂画和钉金《金鱼》挂画,分别获广东省和广州市工艺美术品一等奖;1962年钉金《山水》挂画获广州市工艺美术创作一等奖。1963年被选为广东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广东省美术协会会员。1967年退休,广州市人民政府特给予她“特殊贡献待遇”,每月可按原工资增加10%发给退休金。
“绣花王”余德
余德(1880.4-1966.9)男,又名余宗禧,广东省四会县人。早年随广绣名师黄洪学艺。黄洪四代业绣,所绣山水、花鸟、翎毛、走兽,“铺针细于毫毛,下针不忘规矩,线头针脚十分精美细致”,乃官僚入朝、士绅子弟会试、捐官拜门、祝寿送礼佳品。余德得其指点,年未弱冠即能绣制精美的《孔雀牡丹》荷包。这种荷包长仅二寸,宽一寸八分,正面绣孔雀牡丹,背面绣鸳鸯戏水,十分精巧美丽,由达官贵人贡入内廷,光绪帝后颇为喜爱。“百日维新”失败,余德不满“后党”所为,思想倾向革命。1908年参加广州新军,加入倪映典领导的同盟会,1910年举行“庚戍起义”,任“敢死军”瀛字第一营第二队长。起义失败后改姓埋名,逃往香山(今中山)石歧的绣庄,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廷始重返广州。余见国事如麻,无心从政,遂潜心刺绣。
余德熟悉广绣各种针法,绣工技术全面,且能独立设计画稿,尤以刺绣牡丹见长。1915年2月,美国政府在旧金山举办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的“万国博览会”,余所绣的11英寸《孔雀牡丹会景》画屏,被选送参展。该画屏针法均匀,纹理分明,设色精妙,获大会一等奖,以后余又有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大型赛会上获奖,其中有:1923年绣画《寿狮》参加英国庆祝伦敦大铁桥落成赛会二等奖;1929年绣画《孔雀牡丹》和《番狮》,在参加粤、湘、苏、浙四省绣品展览后获好评;1932年大绣屏《孔雀牡丹》参加美国芝加哥开埠百年博物展览获奖。余因此而获广东“绣花王”美誉,极受广绣艺人尊重。1925年被推选为广州市锦绣行绮兰堂理事,1926年成立广州市刺绣工会时又被选为主任委员。
1938年,日本侵占广州,余德回乡务农,蓄须盈尺,知道1945年抗战胜利才返广州。1955年,市人民政府组织刺绣艺人成立刺绣生产组,余德任组长,并被选为广州市西区(今荔湾区)人民代表,先后创作了《和平新春》、《和平颂》大绣展,在广州市文化公园展出;1956年又创作《白鹤苍松》参加中国出口商品展览,均获好评。1957年任广州市第二刺绣社副主任,广州市政协委员,并被选为出席全国首届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代表,后因年迈无法出席。
1959年,余德创作的《锦鸡牡丹》,获广东省和广州市工艺美术品评选一等奖,又被委任为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当年,他专心总结整理广绣传统针法7类20多种,成为后来出版的《广州刺绣针法》一书中的重要内容。
1960年,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授予余德“老艺人”称号,1963年被选为广州市文化艺术联合会第一届委员。1966年9月13日逝世,享年86岁。
余德思想开明,豁达大度,一生授徒30多人,以聂卓最能继其衣钵,所绣挂画及对像绣真颇有乃师风格。
“绣花状元”黄妹
黄妹(1898.9-1975.6),男,别名黄汉光。广东省新会县人。14岁开始学艺,初学洋庄绣品,后转学绣画。22岁,不但能绣会画,且会染色洗花,并独创八面旋转针法而受到绣行中人普遍称赞。八面旋转针法,是以多种颜色的绣线和绒线掺合交错使用,绣品的明暗浓淡,色彩十分丰富,尤其绣制荔枝果皮和孔雀的翎毛最为神似。被人尊称为“绣花王”的余德,也称赞其法为“立体绣”。1923年,黄妹先后创作了绣画《菊花猫蝶图》、《鸡冠花》、《半浮沉金鱼》和绣鞋《锦上添花》,参加广州市国货展览会展出,受到极高评价。其中《菊花猫蝶图》获展览会一等奖。另一展品《锦上添花》绣鞋标价达大洋500元,可见其绣品之珍。故被人称为“绣花状元”。当时余德比黄年长18岁,对黄也刮目相看,联袂发起成立广州市锦绣行绮兰堂,同被会众推举为理事。1925年6月23日,他俩带领会员参加广州市10万民众声援上海“五卅”运动的集会和游行示威;1926年又共同发起成立广州市刺绣工会,并双双被选为执行委员。
1926年以后,广绣生产日趋繁荣,产品由西班牙商人独家代理,远销欧美和南洋各国,当时广州市从事刺绣的工人达3000多人。黄妹在此期间先后创作了绣画《雪地风景》、《万寿山全景》、《唐明皇游月宫》、《桃园结义》和《八仙过海》等。其中《雪地风景》在苏、杭、湘、粤四省市绣品展览会上获二等奖。
1938年广州沦陷,广绣出口断绝,生产一落千丈。黄妹迫于生计,改事赌具制作,后人对此颇有微词。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失业绣工成立刺绣供销生产小组,黄妹初为该组艺术指导,1955年以后,先后任琦兰刺绣生产组组长、广州市艺锋生产合作社副主任。1957年被选为广州市西区人民代表和首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代表。1960年被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授予“老艺人”称号。解放后至1957年期间,黄妹新作颇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百鸽图》、《和平颂》、《井冈山会师》、《松虎图》、《孔雀苍松》、《李时珍》、《屈原》和《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其中《百鸽图》为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收藏;《松虎图》为当时的苏联专家组收藏;《孔雀苍松》为首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收购后,今移送北京“白孔雀”艺术中心收藏。
1975年6月,黄因病逝世,享年77岁。
“钉金艺人”陈荷影
陈荷影(1903.9.9--1987.3.6),又名陈素心。女,满族,生于广州八旗子弟之家。父原在清朝广州将军衙门行走,早亡。荷影靠其母抚养,母家数代以钉金绣为业。
民国成立,八旗子弟生计艰难。荷影日夜跟其母学钉金绣手艺,尽得技巧。以补龙凤(即凸龙凤)最为擅长。她所独创的“虚龙凤”技术,为行中人称道。荷影还能熟练运用钉金绣中的三连花和织锦技术,所扣龙鳞翎圈圆幼细,色泽鲜明,具有特色。
抗战期间,日军侵占广州,钉金绣生产萧条,荷影改行洗衣,甚至曾为商家作厨妇。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各界群众在越秀山体育场举行庆祝大会,荷影绣制丈八大锦旗,旗上绣两条怒髯奋爪的大金龙,迎风飞舞,引得万头攒动,人人注目。从此陈荷影钉金绣之名享誉羊城。1956年,陈被选为广州市北区(今越秀区)第一、二届政协委员。
1957年,荷影为响应全国首届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关于“继承、发掘民间艺术遗产”的号召,遍访早年绣花同伴,找到当时唯一在世的一位盲艺人,请其传授“锦上添花”针法,再经她反复揣摩,终于把这项失传40多年的技术图挖掘出来。然后又将其钉金花朵改为疏施贴花和金银线围边,提高了工效,节省了原料。1959年4月,她用疏施及补贴盘金新法,创作了两幅《锦上添花》挂画,作为送给维也纳世界青年联欢节的礼物;后又创作了钉金花篮挂画送往北京,在建国10周年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上展出,还创作钉金花瓶挂画参展全国工矿交通展览会以及山水挂画参展广东省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这些作品均受到很高的评价,获广州市展品评比一等奖。1960年,她的钉金绣靠垫被送往全国妇联参加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50周年巡回展览;另一新作《岁寒三友》挂画则获广州市工艺美术评比一等奖。当年,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授予她“钉金艺人”的称号
1961年,她的新作钉金《迎春》挂画和钉金《金鱼》挂画,分别获广东省和广州市工艺美术品一等奖;1962年钉金《山水》挂画获广州市工艺美术创作一等奖。1963年被选为广东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广东省美术协会会员。1967年退休,广州市人民政府特给予她“特殊贡献待遇”,每月可按原工资增加10%发给退休金。
文献资料来源:1993年12月   摘自《羊城今古》1993年
作者:张钊著;饶展雄主编
索取号:k296.5-5/1/1993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