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建筑艺术
广州骑楼是粤派骑楼的代表。相比岭南地区众多有骑楼的城市,广州骑楼具有体量最大、高度最大、规模最大、形式最多的特点。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楼底三部分,即所谓“横三段”。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有的楼顶有塔楼,有的在正面墙上挑出拱形雨篷,造型丰富。墙面装饰多种多样,如浮雕图案、窗洞外套、分划线脚、阳台铸铁栏杆等,有的融合了西方巴洛克或洛可可建筑装饰风格,有的是岭南特色的佳果图案与吉祥纹饰以及中国古典卷草图案。有的地方(西关)将大量满洲窗运用在骑楼上,作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和视觉美学焦点。沿街立面经常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等处加以丰富的装饰纹样或浅浮雕,所有的装饰与纹样自上而下逐渐丰富,且与左右对面的伙伴建筑融为一体。
骑楼立面也常常按“纵三段”来分划构图;或者划分为三个等量单元,或者划分为“一中两侧”(“一主两副”)进行构图。如楼层部分的三开窗,或中间大两边小,或中间高、两边低,或中间圆两边方,等等。门面开间无论大小,“纵三段”的设计手法总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因种种原因,几栋单体骑楼又能组织更大的立面造型或构图。这种更大的组合,往往潜意识地又用到了大“三段式”手法,自然能产生较为成功的整体效果。
骑楼建筑空间形态特征是“小面宽、大进深”。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拆城筑马路时期,由传统民居竹筒屋改建或兴建而来的骑楼很多,因此“小面宽,大进深”是前期骑楼建筑的基本特征。这些居民式骑楼一般朴实雅致,大多数路段的骑楼外墙为原色水刷石,少数为红砖墙,凝重、大方、整体感强。
许多骑楼式大型公共建筑外墙的装饰材料丰富多彩。如当时广州商业黄金地段人民南路,许多大型酒店、旅馆建筑,用地不属于竹筒屋细长形状,本身平面布置设计也不是以一串“金”字屋为单位模块,基本采用了现代建筑设计的手法和集中用地的方式,只是严格照顾街道完整性而运用了骑楼的空间艺术,雄厚的资本得以采用打制的石材贴面,使之成为气派壮观的骑楼。
早期骑楼与建设高峰时期的骑楼,基本上呈现出以上两大模式,且以前一种为主。这是由当时投资主体的经济实力决定的。前者开间的多少大小、后者体量的大小,决定着骑楼规模投资的大小。
1.单体建筑风格
庄裕光在《风格与流派》中说道:“建筑风格是指建筑造型、功能布局和建筑装饰所具有的时代共性。西方建筑学界为了分辨建筑的历史特征,而将西方建筑按历史进程划分为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和现代建筑,并通常在字尾加上“Style”(风格或形式)一词,说明形式特征。”庄先生紧接着指出,历史风格只反映时间次序的差异。同一历史时期也可能有多种风格并存,这就是流派。
根据庄先生的论述,广州骑楼大多出自20世纪前30年,各种骑楼建筑的风格不可能一个时段接一个时段有次序地出现,不同的风格也许就是同年同月产生于不同的建筑流派。因为上述各种风格都是文艺复兴的产物,广州当时骑楼也应该说是文艺复兴在中国的产物,具有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下面重点介绍几种不同风格的骑楼范例。
(1)仿希腊柱廊式骑楼
古希腊建筑的三种形式一直被欧美建筑界尊为典范,以围廊为主的平面形式,以石质梁柱结构为主要构造方法和以典雅卫城为主要模式形成的群体艺术原则,深深地影响着欧洲2000多年的建筑史。希腊建筑形式同样也影响到广州的骑楼。具有“华南第一楼”之称的人民路新亚大酒店建于1927年。迎街面立6根希腊式爱奥尼克柱成为它的标志。面料为大块麻石的柱身与雕刻细腻的柱头浑然一体。尺度恢宏的柱身与带有涡旋的柱头构成刚柔并存之美。结合承重功能的断面要求,此种希腊柱式虽做成扶壁柱型,但立体的圆雕效果颇佳。主入口柱廊处还附有2根较小的、装饰性塔司干柱,为突出建筑主入口与大柱作了巧妙的配比。学术界虽总是将此楼归于仿希腊柱廊式看待,但两侧同时具备的砌块式的发券,使之同时拥有浓郁的罗马风味,与近在一巷之隔的一座古罗马券廊式骑楼--新华大酒店,取得了有趣的呼应。
(2)古罗马券廊式骑楼
古罗马建筑的大型拱券结构、多样俊秀的柱式艺术、雄伟华丽的建筑风格,可谓欧洲建筑发展的里程碑,永为后世所景仰。威特鲁威的艺术总结不但是文艺复兴时期古典复兴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骑楼近代化建设学习的榜样。
广州人民南路新华大酒店骑楼底层运用了大型券廊,券心处嵌以精致、厚实、巨大的涡旋式的“龙门石”(锁石)作装饰,形成了鲜明的韵律感。有的部位运用了简化的塔司干罗马柱式,尺度相对比较小,但恰当的装饰构图突出了重要的入口位置,且很有欣赏趣味。连续的巨石型拱廊,弧形变化的墙体,既是力量的象征,又使庞大的建筑体量显得开朗明快。该楼雄伟、壮实,人们常以此作为古罗马券廊式骑楼的代表。可惜这栋建筑的上部构成缺少必要的罗马元素或细部,上半身与下半身明显地不够完满齐一。所谓罗马式,不过仅仅局限在底层骑楼部位而已。
(3)哥特式骑楼建筑
尖形肋骨拱顶,坡度很大的屋面,直指霄汉的高塔,垂直挺拔的束柱,精雕细琢色彩斑斓的棂花窗,是为常见的哥特式建筑形象。也许是中国人的宗教、哲学、传统建筑审美观的影响,对哥特式造型艺术兴趣一般不是很大,要不就严重地世俗化处理。爱群大厦、北京路新华书店是仿哥特式骑楼。这种形式的典型代表为数不多,尤其是前者。后者尚有一些类似的小型骑楼,因具有3—4条垂直的窗间窄墙作“冲天”状处理,亦可归并为哥特式。
爱群大厦的立面以垂直构图为主,设哥特式窗(削去了窗顶尖角),底层骑楼梁柱也处理为仿哥特式窗形式,舍去大量哥特式建筑细部。外观2—3层之间用了不十分明显的檐部线脚划分了上下不同窗形的楼层。由上向下渐小的开窗比,使石筑外墙更显厚实挺拔感。陡坡屋顶加强了建筑的竖向动感。爱群大厦的设计是很成功的,且不说内部空间的处理十分精炼紧凑,仅外部骑楼空间就很好地适应了两条干道斜交,地形存在高差的情景,第一次将骑楼用于高层建筑也是有创意的。北京路新华书店以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拱形窗体呈现出哥特式装饰风格,墙柱的整体划分及其细部线条、图案的处理艺术很值得人们研究与借鉴。
(4)巴洛克式骑楼
巴洛克式建筑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末期在罗马教堂建设中形成的一种建筑风格并蔓延到世俗领域所产生的各种建筑。这类骑楼采用S形曲元素装饰,多运用在山花女儿墙及立面柱式的设计中。立面的开窗常采用罗马拱券形式,山花挑檐处赋予较多的细部雕饰。万福路、下九路、龙津西路、东华路有不少类似的例子。海珠区南华西街万福路114号骑楼,装饰柱廊布置部分地引用了帕拉第奥母题手法,使立面加强了单体建筑的整体感。其实,17—18世纪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地域性样式是很丰富的,反映了各地人民对自由的世俗思想的向往追求。在中国巴洛克格式的骑楼建筑中,根本还谈不上有哪些巴洛克式的弊端。国情和物质基础也不允许民间投资者过分追求“珠光宝气”。用“奇形的珍珠”比喻某些不计成本的国家政府工程倒是很贴切的。
巴洛克式骑楼的产生,本来就是很自然的事情。“炫耀财富”、“标新立异、追求新奇”,甚至“哗众取宠”,这是一般商业推销活动的专业作风。巴洛克风格与商业相同的表现特质,使它们互为攀缘,有机结合,这没有什么不好的。只要公平竞争,对天讲价,就地还钱,则无可非议。倒是巴洛克艺术中各种柔和的曲线、曲面,使空间充满令人活跃的动感。巴洛克艺术崇尚自然、欣赏自然美,给人以生活在大戏然中的乐趣。打破建筑与雕塑、绘画之间的界限,使之互相渗透。相辅相成,这十分有利于多种艺术的社会化、公开化的发展运用。欢快适当,雅致有加,刻意追求,张扬有限。这几乎是每一个骑楼城镇共有的景观格调。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威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决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各种清规戒律;今天又意味着有一定经济力量的某种新型阶层对世俗的表达,具有进步的一面。
(5)南洋式骑楼建筑
广州骑楼的修建者相当一部分是“下南洋”的华侨,几十年上百年之前,他们带来了异乡的风情与时尚,骑楼建筑承载了历史,见证着广州这座城市与亚洲乃至世界各国的交往痕迹。海珠路、南华西路均有范例。文明路186号,可说是南洋骑楼中的代表作。这种骑楼有南洋地区独特的创造性形式——在女儿墙上开出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他形状的洞口,以减少台风对建筑物的损害。这是一种建筑智慧,也是记述着南洋华侨历史的符号。
(6)中国传统式骑楼。
学术界常以德政南路139号为中国传统式骑楼的代表。其本质特色是主体建筑的“金”字屋顶覆盖骑楼部分,屋顶排水当然会是有组织的。这种骑楼说明了南方传统民居也可以跻身于骑楼建筑行列,得到传承利用。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楼层立面装饰较少--如果业主商业意识强烈,自然也不会放弃必要的装饰。如果搬出中式大屋顶,作局部造型设计,按木结构建筑模式于额枋处进行装饰亦顺理成章。这种骑楼仅在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起义路等地带还有零星保存。新加坡有我国传统建筑走出国门的当代“标本”。图6—36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中国式墙柱门窗塔楼装饰与巴洛克山花女儿墙上下辉映,可谓恰到精妙处。
(7)现代式骑楼建筑
这种骑楼建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尺度、结构。材料、造型上具有现代建筑的简洁作风。但总体结构还是三段式:下段为宽约4米的走廊列柱(合乎梁柱经济跨度)、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天沟或少量女儿墙。讲究的骑楼沿街一面各层窗间墙或檐口窗楣处都有一定的装饰花纹或浅浮雕。大多在立面处理上舍弃了复杂的装饰,运用了简洁、明快、实用的功能主义处理手法。进入21世纪,尚有不少后现代主义骑楼建筑冒头。
2.地方建筑流派
骑楼应该发展,可以形成不同的流派。如果“风格”多用来形容作品,“流派”则多用来区别不同立场、见解、习气的一些作者或团体。流派难免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同一派可能传承几代人。在形态结构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因流派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作品。同一时期因设计、施工队伍不同,也可以划分为不同流派。但目前尚无具体研究成果。
西关骑楼屈曲柔美,东山骑楼简洁抽象。造成西关骑楼和东山骑楼之别,“既有地域性特征使然,也有建造时间先后不同使然”。余英博士对此有详细说明:西关城区随十三行的发达而发展。西关骑楼则是早期骑楼的代表,外观上有仿照巴洛克风格的明显迹象。山花、楼身大多较为忠实地采用了具有古罗马特色的装饰符号,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诸多元素。如墙体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窗户多为清代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窗——由一块块细小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的平开窗或中旋窗构成了完整的图案。顶部的山花挑檐也一改西式教堂的尖顶,从我国古代的飘檐那里受到启发,做成了线条和谐的神龛顶。
东山城区的发展较西关稍后,故东山骑楼形成年代较西关骑楼稍晚,在审美理念上受现代主义建筑影响,由具象走向抽象,逐渐抛弃了讲究的符号化装饰,立面处理更趋向简洁现代化风格。如线条繁琐的罗马柱变为简单的方柱、圆柱,细石米墙代替了西关早期手工艺水平极高的清水砖墙,几何图案增多而卷曲线条减少。山花挑檐则是东山骑楼有别于西关骑楼建筑最为突出的地方,正面墙挑出整体屋檐,集装饰和防雨功能于一体,实用的功能主义设计手法畅行。
这些都是有道理的。中国向来习惯于泯灭艺术流派的个性特色。如果还要从更深层次寻找原因,则是西关骑楼的商业性功能大于东山骑楼,东山骑楼的居住性功能大于西关骑楼。两者追求的艺术氛围有很大区别,于是装饰式样与手法自然就有了区别,这对形成上述两种流派不无道理。然而,不论各个时期骑楼风格如何不同,不论各个流派手法如何迥异,精神实质还是一致的。在那个“骑楼的火红年代”。正是辛亥革命之后,古老的封建帝制迎来了民主共和的思潮,人们的心里总有一种蓬勃向上、开放改革的情绪,很自然地会在传统建筑基础上,面对世界性商业活动,采用西方各种尊重个性、主张公平竞争,又强调人本主义的建筑风格,兴建商住两用的骑楼。骑楼的体量虽有大小,本质上没多大区别。骑楼以人为本,让人的价值得到体现。人们创造了骑楼艺术,骑楼回报给人们以生活情操和幸福感受,还有那城乡进步化的历史。至于其他更高物质层次的东西,或许人们会在今天或明天的骑楼中创造出来。
既然骑楼能从悠久历史的深处走来,又能面向日益进步的未来,所以,我们可以断定骑楼永远不会消失。广州应该永久地保护骑楼,发展各种骑楼建筑流派。
3.山花寓意解读
中国建筑似山之墙常设于东西两端。因气候原因,为克服令人难受的东西日晒及早晚光线的悬殊变化,一般山墙很少开窗开门。如有左邻右宅,常将山墙高出屋顶,这不仅明显地划分出了“张家李家”之界,还能有效地起到阻隔火灾蔓延的消防作用。中国房屋之大木结构特点。便于南北向开窗开门、通风采光、组织流线交通。故岭南地区除台山某些骑楼于金字山墙面街开门处,大多骑楼街喜作东西走向,不但有沿江顺河取水、航运、周转货物之便,更有使骑楼建筑作南北坐向,前后形成穿堂风之利。原本的山墙失去了外露观赏的可能性,只有迎街正立面成为开展内外信息、物质、货币、人员、气流、光线流通的重要出入口。再加上其他功能需要,重视立面的设计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用传统的山墙审美观念来看待立面,呈“山墙”的整体现象普及化后,“山花女儿墙”自自然然就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了。
岭南骑楼之“山花”,是为动人形象之处。
山花女儿墙构成了骑楼街的第一天际轮廓线,是建筑与天公对话的地方,是业主给信众留下最好印象的地方。因此,在商品经济大潮日益开放的形势下,这里是重要的视觉焦点。除了要自由而恰当地表现美、信仰和吉祥之外,也是各商家尽力表现实力,相互争宠、争贵、争富的的名片广告,和颜悦色的体面符号与自我形象,设计上当然就要有一番讲究与追求。
不过,骑楼山花毕竟不同于传统建筑山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本书将此简要划分为三类:
(1)立柱神龛式山花墙类
断开挑檐版,用短柱支持折线形或弧线形的山墙盖顶,很快就能营造出一个神圣而立体的视觉空间。就此而言,中国建筑的硬山、悬山、歇山等构造元素如封檐板、眼孔、灰雕、彩画、悬鱼等,都在此消退或有许多变化。此种形式以中国式神龛作背景也说得过去。岭南民居常常在厅堂正中设置有神楼,纪念祖宗。供奉守护神。类似拓扑原理,于室外相对应的地方--骑楼大门上方的屋顶山花处也有一个心目中的神龛,可谓吉星高照,全方位地保佑户主生意、生活万事如意。
结合西方元素造型,则带来强烈的石结构特色。由西方老虎窗、阳台墙面框形饰、窗洞及其窗头框形饰、门洞及其门头框形饰、钟塔立面,高出屋顶的山墙盖顶设施以及整个山墙形饰都是骑楼山花的造型母题,由此简化设计而来的可能性很大。西方三角形山花或断三角形山花,曲线形山花或断曲线形山花造型更是直接的借鉴对象。从罗马康帕泰利的圣玛丽亚教堂(S.Maria in Campitelli)中,均可发现广州骑楼模仿复写这类山花造型的底板。细部如阿克柔特(Acroteria)即三角形墙顶部和下角方有塑像及其他装饰物的基座或装饰物本身,以及拱券及拱顶饰物均能在骑楼中找到运用的实例。
(2)涡卷式牌匾山花墙类
此类造型可以巴洛克中的一种涡卷式牌匾为蓝本,即一种华丽的碑志,形似卷轴的画面,或为雕刻出的或为平面的。其中常有天使圣女雕像,纵或铭刻或留白,也是一个虔诚的视觉焦点,四周均有精巧的卷页状雕饰做框子,且经常用在女儿墙、门窗顶上。罗马圣卡罗教堂(S.Carloalle Quattro Fontane)乃巴洛克艺术典型。入口正中女儿墙处设置了一个巨大的圆弧镜面,似乎要洞悉世间一切纷扰。当时广州骑楼的建造背景具有类似巴洛克时代不拘常规、力求开放活跃的心态,于是借鉴巴洛克艺术成顺理成章之势。在入口处重点布置涡卷式牌匾山花女儿墙装饰,正好表达当时的主流文化意识,同时利用牌匾来标志店堂名号,弘扬商业活动的美好前景,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3)神龛牌匾混合山花墙类
将上述两种形式的做法综合,更有新意和灵活性。神龛常处于正上方位置,是人们崇拜的地方。北海骑楼将此处减少风压的艺术孔洞称之为“天目”,虔诚地注视神灵。西方将上帝的神龛供在教堂上,中国人更热衷于把神供奉在自己家里。
珠三角地区各市镇的竹筒屋、骑楼在城市近代化过程中的建设规模甚大,尤其是华侨投资大的地方,外来文化建筑风貌的影响更大。因个体业主经营的多样性,当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当前却面临着生存危机。

文献资料来源:2012年3月   摘自《西关大屋与骑楼》

作者:杨宏烈,胡文中,潘广庆著

索取号:TU241.5/18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