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塑,俗称灰批,材料以石灰为主,是依附于岭南建筑特色的房屋上的屋脊上或墙壁上的装饰艺术。广东灰塑于明代已扬名,最盛时为清代至民初,广东的祠堂及富贵人家民居必有这种装饰。
广州的陈家祠集中显现广东灰塑艺术的多彩多姿。这座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历时6年,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成的陈姓合族大宗祠,灰塑总长度近1800米,主根装饰在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等处,有取材于《三国演义》、《竹林七贤》、《公孙玩乐图》等人物故事,还有清代羊城八景之《镇海层楼》、《琶洲砥柱》等,以及各种瑞兽、花鸟等图案装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塑艺之精、规模之大、题材之丰,居全岭南之首。首进山墙垂脊上蹲伏的6对灰塑独角狮,它们全身朱红色,圆睁巨目,气势雄伟,寓意辟邪保平安。此处,陈家祠的灰塑中有不少蝙蝠的形象。蝙蝠因其“蝠”与“福”谐音,故民间把它视为象征福寿的吉祥物。其中以5只蝙蝠围绕寿字的《五福捧寿》及蝙蝠和桃子组成的《福寿双全》的灰塑最为精妙。
在番禺沙湾镇三稔厅(广东音乐何氏三杰故居)及康公古庙、三善鳌山古庙群、曾氏宗祠等建筑也有不少灰塑艺术作品。
这些流芳百年的灰塑作品是由一批民间艺人创作和制作的。他们是番禺的“灰塑状元”靳耀生;南海的布镜泉、布锦庭、布根泉三兄弟,及关勇、关恒、关钧和;佛山的黄耀生、张容、董耀生;高要的邓子舟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灰塑这种传统的民间工艺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既有材料原因,因汽车尾气及酸雨所侵蚀而变色,也有后继无人的问题,现在新的建筑已鲜有以灰塑作装饰。现在广州地区还能掌握灰塑艺术的有以下几人:
梁棉,番禺沙湾三善村人,与当年“灰塑状元“靳耀生同村。他自幼随父学灰塑,善塑人物、花鸟。1984年初,参加修葺番禺名祠留耕堂外围墙灰塑,一举成名。后来与儿子一起修葺了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番禺余荫山房、顺德西山古庙、沙湾三善古庙群等建筑的灰塑,颇有口碑。1994年,梁棉父子与何焕文等成立灰塑工艺队,为沙湾紫坭宝墨园创作不同类型的灰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影壁《清明上河图》顶墙上的花鸟虫鱼灰塑。
邵成村,花都人,他读完初中就跟有祖传灰塑技艺的父亲学习灰塑工艺,走南闯北20年,学得一身本领。其父仙逝后,他与哥哥及亲友5人组成工艺队,在广东各地搞灰塑。他谈到广东的灰塑今昔,颇有沧桑之感,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地区还有不少灰塑艺人,仅花都都有十几帮人搞灰塑的,如今广东全省不过10个人,许多还已年过半百,其前景并不乐观。
何锦祥,广州增城人,他熟悉灰塑工艺,从事古园林建筑修缮,对石雕、木雕、壁画等工艺也熟悉,增城小楼布德祠中有不少其作品。
随着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的保护和推进,大量的旧祠堂及文物单位要“修旧如旧”,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技艺需要传承,所以保护岭南建筑灰塑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成为当务之急。
广州的陈家祠集中显现广东灰塑艺术的多彩多姿。这座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历时6年,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成的陈姓合族大宗祠,灰塑总长度近1800米,主根装饰在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等处,有取材于《三国演义》、《竹林七贤》、《公孙玩乐图》等人物故事,还有清代羊城八景之《镇海层楼》、《琶洲砥柱》等,以及各种瑞兽、花鸟等图案装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塑艺之精、规模之大、题材之丰,居全岭南之首。首进山墙垂脊上蹲伏的6对灰塑独角狮,它们全身朱红色,圆睁巨目,气势雄伟,寓意辟邪保平安。此处,陈家祠的灰塑中有不少蝙蝠的形象。蝙蝠因其“蝠”与“福”谐音,故民间把它视为象征福寿的吉祥物。其中以5只蝙蝠围绕寿字的《五福捧寿》及蝙蝠和桃子组成的《福寿双全》的灰塑最为精妙。
在番禺沙湾镇三稔厅(广东音乐何氏三杰故居)及康公古庙、三善鳌山古庙群、曾氏宗祠等建筑也有不少灰塑艺术作品。
这些流芳百年的灰塑作品是由一批民间艺人创作和制作的。他们是番禺的“灰塑状元”靳耀生;南海的布镜泉、布锦庭、布根泉三兄弟,及关勇、关恒、关钧和;佛山的黄耀生、张容、董耀生;高要的邓子舟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灰塑这种传统的民间工艺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既有材料原因,因汽车尾气及酸雨所侵蚀而变色,也有后继无人的问题,现在新的建筑已鲜有以灰塑作装饰。现在广州地区还能掌握灰塑艺术的有以下几人:
梁棉,番禺沙湾三善村人,与当年“灰塑状元“靳耀生同村。他自幼随父学灰塑,善塑人物、花鸟。1984年初,参加修葺番禺名祠留耕堂外围墙灰塑,一举成名。后来与儿子一起修葺了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番禺余荫山房、顺德西山古庙、沙湾三善古庙群等建筑的灰塑,颇有口碑。1994年,梁棉父子与何焕文等成立灰塑工艺队,为沙湾紫坭宝墨园创作不同类型的灰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影壁《清明上河图》顶墙上的花鸟虫鱼灰塑。
邵成村,花都人,他读完初中就跟有祖传灰塑技艺的父亲学习灰塑工艺,走南闯北20年,学得一身本领。其父仙逝后,他与哥哥及亲友5人组成工艺队,在广东各地搞灰塑。他谈到广东的灰塑今昔,颇有沧桑之感,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地区还有不少灰塑艺人,仅花都都有十几帮人搞灰塑的,如今广东全省不过10个人,许多还已年过半百,其前景并不乐观。
何锦祥,广州增城人,他熟悉灰塑工艺,从事古园林建筑修缮,对石雕、木雕、壁画等工艺也熟悉,增城小楼布德祠中有不少其作品。
随着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的保护和推进,大量的旧祠堂及文物单位要“修旧如旧”,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技艺需要传承,所以保护岭南建筑灰塑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成为当务之急。
文献资料来源:2011年7月   摘自《俗话广州》
作者:曾应枫著
索取号:K296.51/4-2[2]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