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千年古城,广州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就是,一条特别不起眼的街道却有着特别堂皇的一个名字,然后你钻到故纸堆里一查,原来这个地名背后有一段特别厚重的历史故事,再顺藤摸瓜,故事里每一个人活生生的日子,以及他们的执着与无奈都呈现在眼前了。在中山四路与秉正街交界处的百岁坊就是这样一条小巷,其普普通通的面貌背后藏着一个不屈不挠的古代考场“许三多”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之余,又免不了几声叹息。
采写/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月华 图/fotoe
清代
尊老
活过八十岁 就有官帽戴
百岁坊位于中山四路附近,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巷。可要弄清这个地名的来历,我们先得好好说一说国人尊老的悠久传统。“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我们到处都能听到,但古人的尊老究竟到何种程度呢?且让我们翻开史书仔细查看一番。话说古人的平均寿命都不长,直到清代,才勉强到了四十岁,贵为天子的皇帝,平均寿命也才只有39岁。能活到七老八十,是特别幸运的一件事,故而长寿之人就被视为国运昌盛的祥瑞之兆。
不往远里扯,单说清朝,按照官方规定,各地发现活到八九十岁的老人,地方官就要当作重大新闻层层上报,朝廷闻讯后,就会大力宣扬,并赏赐银子、绸缎、米面和肉;如果有人活到百岁以上,那就妥妥成为“人瑞”(人中祥瑞),朝廷会授意地方官立牌坊表彰,男的就称“升平人瑞”,女的就称“贞寿之门”,牌坊高高竖立在街口,不仅是一家人的荣耀,也是地方官的一大政绩。话说古人挣个牌坊可不容易,不管是鏖战科场、浴血杀敌,还是三贞九烈、守一辈子活寡,几乎都是要拿命来拼的。唯独这长命牌坊,只要活得足够长,就能挣到手了。
除了发钱发物竖牌坊,清代中期还有一条很奇葩的规定,即活到八十以上,就能自动当官,可以说是尊老的极致。根据乾隆元年的诏令,平民活到八九十乃至百岁以上,赏九品、八品、六品顶戴,可以穿上官服,好好风光一番。年轻人见了他们,个个都得躬身行礼。活得长就能当官,在今天看来超级不可思议,但那就是明摆着的历史事实。不过,这也的确当时平均寿命较短有关,如果古人像现代人一样长寿,官帽怎么发得过来?
话说物极必反,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当年官方关于“尊老”的规定,有些真是太极端了。按照《大清律》的规定,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长辈,祖父母、父母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谁敢顶嘴,就是“忤逆”,长辈可以分分钟以“不孝”的罪名告到官府。对别的罪案,官府还会升堂审理,对长辈状告子孙“不孝”的案子,压根不用审,长辈怎么说就怎么定案,被告的子孙就算真的有理,也毫无办法,只能被发配到边疆去啃窝窝头。不知时下诸多迷恋穿越剧的年轻人,看了这样的规定,会不会长出一口气,幸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否则就有啃不完的窝窝头。
科举奇观
孙子扶爷爷 “抖”着进考场
不知你读到这儿会不会要抗议说,扯了这么久,怎么还没说到“百岁坊”这个地名的来历呢?其实,事情很简单,这条小巷之所以叫“百岁坊”,就是因为这里曾住过一个百岁老人呀。
百岁秀才成爆炸性新闻
前文说了,在清代,能活到100岁,本身就是重大新闻,但住在这条小巷里的百岁老人王健寒又把新闻提升到了爆炸性级别——因为他是“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的典范,过了一百岁,还被孙子扶着,颤巍巍地走进考场,结果与孙子一同中了秀才。按说过了八十岁,朝廷自然会有各种赏赐,估计王老先生是一个特别崇尚自我奋斗的人,而且要为子孙辈立一个榜样,所以一辈子都在鏖战科场,过足了考试瘾。
这条爆炸性新闻不仅传遍广东,还传到了京城,有人写诗,有人写匾额,把王老先生大大夸赞了一番,“百岁秀才”的名声不胫而走,久而久之,他居住的这条小巷就被命名为百岁坊了。
98岁中举 赶几千里路考进士
其实,“百岁秀才”的新闻虽然足够有爆炸性,但并不是个案。在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康熙、乾隆年间),出过好几个百岁考生,其中两个最有名的来自广东。据地方历史文献的记载,这老哥俩,一个叫谢启祚,另一个叫黄章。
谢老先生比王健寒走运一点,已经考中了秀才,但“举人”这一关怎么也杀不过去,别人考了几年考不中,就开个私塾,或者做个幕僚什么的,好好过日子了,他偏偏绝不放弃。
98岁那一年,谢老先生终于考中了举人,一时欣喜若狂,好在没有像范进一样发了疯。谢老先生意气风发,不顾98岁的高龄,坚持要进京考进士。他一路坐船、坐轿,一步步“挪”到京城,走进向往了一生的会试考场。虽然最后还是落了榜,但他的故事早已传遍京城,乾隆皇帝看他勇气可嘉,破格让他在国子监当了一个“名誉教授”。
谢老先生98岁中举,黄章老先生则是99岁还在考举人。他在曾孙子的搀扶下,颤巍巍地走进考场,前面还专门有人为他打着灯笼,上写“百岁观灯”四个大字。黄老先生是否中举,我们无从得知,但他甩出豪言,若这一场拿不下,102岁那年还要考。
考了一辈子,到底图的是什么呢?作为现代人,我们真是不大明白这些老先生的心理动力,但就“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而言,他们个个都是考场上的“许三多”。
悲喜人生
百岁落榜生 盼死后“当官”
说实话,朝廷组织科举考试的本意是挑选人才,服务国家,但这些鏖战了一辈子的老先生们,颤颤巍巍进考场,哆哆嗦嗦答考卷,很难想象他们还能在官场上有什么大作为了。要说百岁坊的主人——王健寒及上文提到的其他两位老先生还是幸运的,至少都成了爆炸性新闻的主角。史籍里还记载了很多人掉进科考这个“大坑”,一辈子都没爬出来的故事:有人为了考试夺魁,打一辈子光棍,除了读死书,压根不会干别的;有人为了凑赶考盘缠和生活费用,甚至卖儿卖女,妻离子散,最终还是落了榜。
哎,多少人抱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梦想加入这一场角逐,但极低的考录比决定了哭的人远比笑的人多。
老先生们考了一辈子,考中了,皆大欢喜;倘若到死也没考中,总该甘心承认失败了吧?嘿,这只是现代人的想当然。回到那个年代,他们还可以寄望死后“当官”呢。据《千年科举》一书的记载,有些鏖战科场一辈子,连个秀才的头衔都没挣到,临死的时候,就会交代子孙在他的牌位上写下“皇清待赠登仕郎某某人”之位。这个“待赠登仕郎”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按照当时的规矩,只要儿子将来中举当上官,死去的祖父、父亲也可以“沾光”,被朝廷封个“官职”;如果儿子被封九品官,父亲就可以封赠“登仕郎”。生前失意科场,死后还要在黄泉下苦盼儿孙中举,自己“沾光升官”。这样的悲喜人生,在古时比比皆是。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充满酸甜苦辣的故事,再次经过百岁坊时,在忍俊不禁之余,也难免会叹息几声吧。
(注:本文参考了《清代的尊老敬老制度》和《千年科举》等文献。)
采写/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月华 图/fotoe
清代
尊老
活过八十岁 就有官帽戴
百岁坊位于中山四路附近,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巷。可要弄清这个地名的来历,我们先得好好说一说国人尊老的悠久传统。“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我们到处都能听到,但古人的尊老究竟到何种程度呢?且让我们翻开史书仔细查看一番。话说古人的平均寿命都不长,直到清代,才勉强到了四十岁,贵为天子的皇帝,平均寿命也才只有39岁。能活到七老八十,是特别幸运的一件事,故而长寿之人就被视为国运昌盛的祥瑞之兆。
不往远里扯,单说清朝,按照官方规定,各地发现活到八九十岁的老人,地方官就要当作重大新闻层层上报,朝廷闻讯后,就会大力宣扬,并赏赐银子、绸缎、米面和肉;如果有人活到百岁以上,那就妥妥成为“人瑞”(人中祥瑞),朝廷会授意地方官立牌坊表彰,男的就称“升平人瑞”,女的就称“贞寿之门”,牌坊高高竖立在街口,不仅是一家人的荣耀,也是地方官的一大政绩。话说古人挣个牌坊可不容易,不管是鏖战科场、浴血杀敌,还是三贞九烈、守一辈子活寡,几乎都是要拿命来拼的。唯独这长命牌坊,只要活得足够长,就能挣到手了。
除了发钱发物竖牌坊,清代中期还有一条很奇葩的规定,即活到八十以上,就能自动当官,可以说是尊老的极致。根据乾隆元年的诏令,平民活到八九十乃至百岁以上,赏九品、八品、六品顶戴,可以穿上官服,好好风光一番。年轻人见了他们,个个都得躬身行礼。活得长就能当官,在今天看来超级不可思议,但那就是明摆着的历史事实。不过,这也的确当时平均寿命较短有关,如果古人像现代人一样长寿,官帽怎么发得过来?
话说物极必反,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当年官方关于“尊老”的规定,有些真是太极端了。按照《大清律》的规定,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长辈,祖父母、父母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谁敢顶嘴,就是“忤逆”,长辈可以分分钟以“不孝”的罪名告到官府。对别的罪案,官府还会升堂审理,对长辈状告子孙“不孝”的案子,压根不用审,长辈怎么说就怎么定案,被告的子孙就算真的有理,也毫无办法,只能被发配到边疆去啃窝窝头。不知时下诸多迷恋穿越剧的年轻人,看了这样的规定,会不会长出一口气,幸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否则就有啃不完的窝窝头。
科举奇观
孙子扶爷爷 “抖”着进考场
不知你读到这儿会不会要抗议说,扯了这么久,怎么还没说到“百岁坊”这个地名的来历呢?其实,事情很简单,这条小巷之所以叫“百岁坊”,就是因为这里曾住过一个百岁老人呀。
百岁秀才成爆炸性新闻
前文说了,在清代,能活到100岁,本身就是重大新闻,但住在这条小巷里的百岁老人王健寒又把新闻提升到了爆炸性级别——因为他是“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的典范,过了一百岁,还被孙子扶着,颤巍巍地走进考场,结果与孙子一同中了秀才。按说过了八十岁,朝廷自然会有各种赏赐,估计王老先生是一个特别崇尚自我奋斗的人,而且要为子孙辈立一个榜样,所以一辈子都在鏖战科场,过足了考试瘾。
这条爆炸性新闻不仅传遍广东,还传到了京城,有人写诗,有人写匾额,把王老先生大大夸赞了一番,“百岁秀才”的名声不胫而走,久而久之,他居住的这条小巷就被命名为百岁坊了。
98岁中举 赶几千里路考进士
其实,“百岁秀才”的新闻虽然足够有爆炸性,但并不是个案。在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康熙、乾隆年间),出过好几个百岁考生,其中两个最有名的来自广东。据地方历史文献的记载,这老哥俩,一个叫谢启祚,另一个叫黄章。
谢老先生比王健寒走运一点,已经考中了秀才,但“举人”这一关怎么也杀不过去,别人考了几年考不中,就开个私塾,或者做个幕僚什么的,好好过日子了,他偏偏绝不放弃。
98岁那一年,谢老先生终于考中了举人,一时欣喜若狂,好在没有像范进一样发了疯。谢老先生意气风发,不顾98岁的高龄,坚持要进京考进士。他一路坐船、坐轿,一步步“挪”到京城,走进向往了一生的会试考场。虽然最后还是落了榜,但他的故事早已传遍京城,乾隆皇帝看他勇气可嘉,破格让他在国子监当了一个“名誉教授”。
谢老先生98岁中举,黄章老先生则是99岁还在考举人。他在曾孙子的搀扶下,颤巍巍地走进考场,前面还专门有人为他打着灯笼,上写“百岁观灯”四个大字。黄老先生是否中举,我们无从得知,但他甩出豪言,若这一场拿不下,102岁那年还要考。
考了一辈子,到底图的是什么呢?作为现代人,我们真是不大明白这些老先生的心理动力,但就“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而言,他们个个都是考场上的“许三多”。
悲喜人生
百岁落榜生 盼死后“当官”
说实话,朝廷组织科举考试的本意是挑选人才,服务国家,但这些鏖战了一辈子的老先生们,颤颤巍巍进考场,哆哆嗦嗦答考卷,很难想象他们还能在官场上有什么大作为了。要说百岁坊的主人——王健寒及上文提到的其他两位老先生还是幸运的,至少都成了爆炸性新闻的主角。史籍里还记载了很多人掉进科考这个“大坑”,一辈子都没爬出来的故事:有人为了考试夺魁,打一辈子光棍,除了读死书,压根不会干别的;有人为了凑赶考盘缠和生活费用,甚至卖儿卖女,妻离子散,最终还是落了榜。
哎,多少人抱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梦想加入这一场角逐,但极低的考录比决定了哭的人远比笑的人多。
老先生们考了一辈子,考中了,皆大欢喜;倘若到死也没考中,总该甘心承认失败了吧?嘿,这只是现代人的想当然。回到那个年代,他们还可以寄望死后“当官”呢。据《千年科举》一书的记载,有些鏖战科场一辈子,连个秀才的头衔都没挣到,临死的时候,就会交代子孙在他的牌位上写下“皇清待赠登仕郎某某人”之位。这个“待赠登仕郎”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按照当时的规矩,只要儿子将来中举当上官,死去的祖父、父亲也可以“沾光”,被朝廷封个“官职”;如果儿子被封九品官,父亲就可以封赠“登仕郎”。生前失意科场,死后还要在黄泉下苦盼儿孙中举,自己“沾光升官”。这样的悲喜人生,在古时比比皆是。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充满酸甜苦辣的故事,再次经过百岁坊时,在忍俊不禁之余,也难免会叹息几声吧。
(注:本文参考了《清代的尊老敬老制度》和《千年科举》等文献。)
文献资料来源:2018-01-25   广州日报-A16
作者:王月华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