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广州这座“图书馆之城”里肆意阅读
自从人类发明了文字和记录文字的载体,人类便有了阅读行为。即使到了当下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爆炸时代,即使手机能让各种讯息信手拈来。但在目之所及——图书馆里、咖啡厅里,甚至在上班路上的地铁里、公车上,都能见到有人手捧书香,在能容下自己与书的空间里甘之如饴。

  阅读究竟有什么好处?会让人类乐此不彼?

  “我觉得它的最大好处是会满足人们的精神饥渴,不仅拥有肉体,还拥有精神世界。肉体的饥渴感由水分和食物来滋养,而人精神世界的饥渴感,阅读是最重要的解决途径。”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在昨日“阅读新时代——第三届广州读书月发布会”上向广州读者们如是说道。

  进入4月广州读书阅读月以来,多达400多场的文化主题活动就在广州热烈开展起来。手握书卷,似乎已成为了广州人本月的潮流主题。那么下个月呢?阅读还会继续蔓延吗?昨日,广州图书馆发布的《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2017年度报告》也许已经给出了答案:全市公共图书馆接待访问量合计为2088.62万人次,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

  潮流瞬息万变,但不管在哪个时代,阅读始终是主流。

  社会力量助力 图书馆开进社区、公园

  据广州图书馆馆长方家忠介绍,图书馆设施覆盖率稳步提高,政府保障投入持续增长。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分馆)156个,比2016年增加34所,广州市公共图书馆覆盖率达72.35%,全市有123个街镇设有实现通借通还且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分馆)。除了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公共图书馆建设之外,社会力量也参与进来共建“图书馆之城”。至2017年,已有广州市儿童公园、荔湾区妇联、黄埔区企业园及万科、雅居乐等社会力量免费为公共图书馆提供建筑空间、基本运营设备等支持,使得全市的公共图书馆体系能够深入到居民小区、公园及企业园区等地。数据显示,在全部156个公共图书馆(分馆)中,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合建的分馆数量为21个,占比达一成以上。

  10位“好读者”获奖

  最小读者3岁开始长驻图书馆

  此次发布会还举行了“2018年书香羊城全民阅读推广大使”授聘仪式。著名粤语相声表演艺术家黄俊英、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彭玉平等11位来自社会各界的阅读大使正式出台。黄俊英在台上用粤语语重心长地说道:“多读书少玩手机,整天低着头玩手机,对身体都不好!”

  而在2018年度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好读者”的10位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谢炫亨从3岁起就是广州图书馆的粉丝,2015年至今总共参加了广州图书馆组织的72场阅读活动,借阅书籍约700册。年龄最大的彭焕新是广石化的一名退休工人,自退休以来一直与书为伴,借阅量在黄埔区图书馆名列前茅,一年内借阅书籍量逾1500余册。

  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

  不能成为书的奴隶

  阅读也有技巧

  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昨日还为广州读者们进行了以“阅读新时代”为主题的演讲并提醒读者,也不能见书就读,不然就会成为书的奴隶。

  那该怎么办呢?首先要做好选择,周大新建议:“读自己经过几页试读就特别感兴趣的书,读经多位专家推荐的书,读大家口口相传的书,读获过专业领域和国家及世界著名奖项的书。”此外,阅读也讲究技术,“自己精神状态特别好的时候,去读逻辑思维类的书;有点累的时候,去读形象思维类的书。旅行路上,读点让人轻松的书。睡前,读一些不令人兴奋的书。”

  然而,当社会节奏加快,阅读时间逐渐变得零碎和稀少,阅读也变得难能可贵。对此,文学博士、资深阅读推广人陈刚表示,要适当警惕畅销书、排行榜等,不少打榜书却是媒体炒作、大众狂欢的结果,在选择书前,可参考出版社的等级以及再版次数,这些都可作为衡量书的水准的基础标准。

文献资料来源:2018-04-23   羊城地铁报

作者:张美娴(除署名外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