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人类发展指数榜设置了医疗(20分)、教育(20分)、环境(15分)、交通(15分)、房价(10分)、人口流动(10分)、公共安全(5分)、文体(5分)共8项指数指标,对广州市的11个区进行综合评价得分(总分100分)统计。该榜单所有数据均来自政府职能部门最新发布、或最新统计的同口径可比数据。出行指数参考了百度地图提供的数据,并结合了相关学术文献的研究成果。房价指数统计的是官方发布的11区的新楼及二手楼的交易价格数据,并参考了中原地产战略研究中心拥有的实际交易数据。此外,广州市公布的各区2017年的人口统计数据缺少详细的统计情况,因此人口流动指数的数据采纳了2016年的统计数据。环境指数增加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指标,并优化调整了水环境的评价方法,覆盖面更广,评价更具代表性。
今年,广州城市治理榜继续优化人类发展指数榜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对广州11个行政区的人类发展指数进行评价,从排行榜的总得分来看,广州11个行政区的人类发展指数榜排名呈现出5个梯队。
其中越秀区以88 .76分的绝对优势傲视群雄,成为毫无争议的第一梯队。在单项方面,越秀区的交通通达性、教育指数、医疗指数均排在全市的第一位。此外,公共安全指数、房价指数都排在第二位。
第二梯队也只有天河区一个,与越秀区落后将近12分,但领先第三名的番禺区约5分,前后的差距都拉开得较为明显。
第三名到第六名分值相差很小,分别为番禺、黄埔、荔湾、海珠,相邻两个区之间的分差均未超过1分,第三名和第六名之间也只相差1.21分,四个区的得分基本属于同一个量级。
第四梯队为南沙、白云、增城,总得分的分差在两分之内,而第四梯队的第一名南沙和第三梯队的最后一名海珠相差了4 .75分,差距比较明显。
广州北部的从化和花都两区分列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从化的环境优势特别明显,以绝对优势排名第一,花都区在文体指数方面也较为突出,排名全市第二。
越秀
“老大”地位稳固 医疗、教育、交通夺冠
越秀区以绝对优势独占鳌头,“老大”的地位几乎不可动摇。人们最关心且最容易感受到差别的教育、医疗、交通、房价全都走在前列。但因客观条件的制约,越秀区人均体育场馆数量相比兄弟区则显得较为欠缺,排在第九位,第一名为花都区。和越秀区相邻的天河区、荔湾区在这一项上是传统老城区中较有优势的,总排名在第二名和第三名,海珠区人均体育场馆数量方面紧随其后排在第四位,是越秀区的两倍多,以上因素导致越秀区文体指数总排名列全市第十位。
环境指标方面,越秀区的空气达标率去年排在第十位,达标率为78.40%,排在第一位的是从化,为94%。在空气达标率方面,城郊的区域整体比中心城区要好,排在前四名的分别是从化、增城、黄埔、南沙,倒数前四位的分别是荔湾、越秀、番禺、海珠。因此,中心城区中白云区去年在空气达标率上成绩最好,达标率为84.9%。
此外,老城区的立地面积不足使得越秀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排在第九位,但水环境的情况不错,排在第三位。
天河
发展均衡受追捧 房价、人口流动指数有说服力
从总分上来看,天河区与第一名越秀区落后11 .75分,领先第三名番禺区4 .99分,和其它分数相近的区相比,明显拉开了差距。
和兄弟区相比,天河区人均公共安全支出方面在第九位,排名相对靠后。其它7个指数中,教育指数、医疗指数、文体指数均排在第五位,环境指数因为空气达标率不高、黑臭水体较多等原因,排在全市第七位。交通的通达性排在第二位,仅次于越秀区。
环境指数中,从化、增城优势明显排在第一梯队,第二梯队是黄埔和南沙,中心城区都集中在第三梯队,六个区的得分相差没有超过1分,实际上差距并不明显,和人们的感官也较为相符。
整体而言,天河区的发展相对其它区而言较为均衡,也受到人们的“追捧”。这种“受追捧”体现在数据上,一方面天河区的平均房价是全市最高的,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整体上人们愿意为在此居住而付出高代价。另外一项重要的指标是人口的净流入,即便是房价最高,但天河区的户籍人口的迁入数量(28828人)以及人口的净增率(17.57%)都排在了全市第一位,从侧面反映了天河区强劲的竞争力。
番禺
闯进前三名 人口流动、教育指数“立功”
番禺区既没有从化那样优质的环境,也没有传统中心城区那样好的公共设施,此次在人类发展指数榜中闯进前三名夺得季军,理由何在?
在此次的人类发展指数榜中,番禺区排行老三,领衔第三梯队,不过和第四、第五、第六名的差距不大,和第四名黄埔区相比有0 .46分的优势,和第六名的海珠区相比也只有1.21分的优势,第三梯队的四个区处于同一个水平,和第四梯队明显拉开了差距。
作为第三梯队的领军者,番禺区的发展可圈可点,在风向标指标———人口流动指数这一项中,番禺区2016年的户籍人口净流入数量达到19445人,仅次于天河区排在第二位,综合人口流动指数排在天河区和黄埔区的后面,为第三位。
此外,教育指数排名第二为番禺区闯进总分前三立下汗马功劳。本次人类发展指数榜中的教育指数主要参考了基础教育条件、师资条件、综合优质资源三项,其中参与评价的是师资条件和综合优质资源。师资条件以幼儿园老师高级以上职称、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初中和高中教师中级以上职称的比例进行排名,番禺区在这一项中排在第三名。综合优质资源以省一级以及国家级的幼儿园和中学的数量作为评价对象,番禺区的国家级示范高中有5所,和越秀区持平,省一级高中为13所,仅次于越秀区的16所,远高于第三名天河区的8所。
此外番禺区的文体指数也有不错的表现,排在了全市的第四位,每万人拥有的体育场馆的数量为0 .29座,排在全市第一位。
荔湾
身处第三梯队竞争激烈 环境指数有望突破
在去年的人类发展指数榜中,第二梯队是天河区和荔湾区,而且荔湾区和天河区几乎处于同一个数量级,在得分上荔湾区仅比天河低0.29分。今年,荔湾区的排名从第二梯队跌落至第三梯队,排在全市的第五位。
仔细分析各指标细项,荔湾区在多项指标上的排名实际上比去年有更大进步。比如:房价指数从去年的第五位提升到第四位、医疗指数从去年的第六位上升到今年的第二位,其人均医疗资源以及人均优质医疗资源均排在全市第二位。公共安全指数从去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文体指数由去年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三位。其万人所拥有的体育场馆数量、人均藏书量、区政府在文化体育方面的资金支持都走在全市前列。
荔湾区在交通通达性指数和环境指数的排名没有变化。教育的排名优化了评价方法,荔湾区从去年的第二位下降到今年的第四位。
今年的人类发展指数榜新增了常住人口迁移指数,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荔湾区在户籍人口迁入率方面为7.48%,仅高于从化的2.39%,人口净增率为5.55%,仅高于从化和增城,对人口的吸引力较弱,因此使得整个排名跌出了第二梯队。此外,荔湾因为地理位置和地缘因素,空气达标率连续两年都拖了后腿,在全市排在第十一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11个区之中也是最低的,为26.3%,第十名为海珠区30 .06%,第九名为越秀区35.29%。
荔湾区和越秀区的情况比较类似,排名相对靠后的单项均为环境和人口流动指数。由于第三梯队4个区得分相差很小,随着珠三角空气治理的持续推进、广佛交界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荔湾则极有可能重回第二梯队。
今年,广州城市治理榜继续优化人类发展指数榜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对广州11个行政区的人类发展指数进行评价,从排行榜的总得分来看,广州11个行政区的人类发展指数榜排名呈现出5个梯队。
其中越秀区以88 .76分的绝对优势傲视群雄,成为毫无争议的第一梯队。在单项方面,越秀区的交通通达性、教育指数、医疗指数均排在全市的第一位。此外,公共安全指数、房价指数都排在第二位。
第二梯队也只有天河区一个,与越秀区落后将近12分,但领先第三名的番禺区约5分,前后的差距都拉开得较为明显。
第三名到第六名分值相差很小,分别为番禺、黄埔、荔湾、海珠,相邻两个区之间的分差均未超过1分,第三名和第六名之间也只相差1.21分,四个区的得分基本属于同一个量级。
第四梯队为南沙、白云、增城,总得分的分差在两分之内,而第四梯队的第一名南沙和第三梯队的最后一名海珠相差了4 .75分,差距比较明显。
广州北部的从化和花都两区分列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从化的环境优势特别明显,以绝对优势排名第一,花都区在文体指数方面也较为突出,排名全市第二。
越秀
“老大”地位稳固 医疗、教育、交通夺冠
越秀区以绝对优势独占鳌头,“老大”的地位几乎不可动摇。人们最关心且最容易感受到差别的教育、医疗、交通、房价全都走在前列。但因客观条件的制约,越秀区人均体育场馆数量相比兄弟区则显得较为欠缺,排在第九位,第一名为花都区。和越秀区相邻的天河区、荔湾区在这一项上是传统老城区中较有优势的,总排名在第二名和第三名,海珠区人均体育场馆数量方面紧随其后排在第四位,是越秀区的两倍多,以上因素导致越秀区文体指数总排名列全市第十位。
环境指标方面,越秀区的空气达标率去年排在第十位,达标率为78.40%,排在第一位的是从化,为94%。在空气达标率方面,城郊的区域整体比中心城区要好,排在前四名的分别是从化、增城、黄埔、南沙,倒数前四位的分别是荔湾、越秀、番禺、海珠。因此,中心城区中白云区去年在空气达标率上成绩最好,达标率为84.9%。
此外,老城区的立地面积不足使得越秀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排在第九位,但水环境的情况不错,排在第三位。
天河
发展均衡受追捧 房价、人口流动指数有说服力
从总分上来看,天河区与第一名越秀区落后11 .75分,领先第三名番禺区4 .99分,和其它分数相近的区相比,明显拉开了差距。
和兄弟区相比,天河区人均公共安全支出方面在第九位,排名相对靠后。其它7个指数中,教育指数、医疗指数、文体指数均排在第五位,环境指数因为空气达标率不高、黑臭水体较多等原因,排在全市第七位。交通的通达性排在第二位,仅次于越秀区。
环境指数中,从化、增城优势明显排在第一梯队,第二梯队是黄埔和南沙,中心城区都集中在第三梯队,六个区的得分相差没有超过1分,实际上差距并不明显,和人们的感官也较为相符。
整体而言,天河区的发展相对其它区而言较为均衡,也受到人们的“追捧”。这种“受追捧”体现在数据上,一方面天河区的平均房价是全市最高的,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整体上人们愿意为在此居住而付出高代价。另外一项重要的指标是人口的净流入,即便是房价最高,但天河区的户籍人口的迁入数量(28828人)以及人口的净增率(17.57%)都排在了全市第一位,从侧面反映了天河区强劲的竞争力。
番禺
闯进前三名 人口流动、教育指数“立功”
番禺区既没有从化那样优质的环境,也没有传统中心城区那样好的公共设施,此次在人类发展指数榜中闯进前三名夺得季军,理由何在?
在此次的人类发展指数榜中,番禺区排行老三,领衔第三梯队,不过和第四、第五、第六名的差距不大,和第四名黄埔区相比有0 .46分的优势,和第六名的海珠区相比也只有1.21分的优势,第三梯队的四个区处于同一个水平,和第四梯队明显拉开了差距。
作为第三梯队的领军者,番禺区的发展可圈可点,在风向标指标———人口流动指数这一项中,番禺区2016年的户籍人口净流入数量达到19445人,仅次于天河区排在第二位,综合人口流动指数排在天河区和黄埔区的后面,为第三位。
此外,教育指数排名第二为番禺区闯进总分前三立下汗马功劳。本次人类发展指数榜中的教育指数主要参考了基础教育条件、师资条件、综合优质资源三项,其中参与评价的是师资条件和综合优质资源。师资条件以幼儿园老师高级以上职称、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初中和高中教师中级以上职称的比例进行排名,番禺区在这一项中排在第三名。综合优质资源以省一级以及国家级的幼儿园和中学的数量作为评价对象,番禺区的国家级示范高中有5所,和越秀区持平,省一级高中为13所,仅次于越秀区的16所,远高于第三名天河区的8所。
此外番禺区的文体指数也有不错的表现,排在了全市的第四位,每万人拥有的体育场馆的数量为0 .29座,排在全市第一位。
荔湾
身处第三梯队竞争激烈 环境指数有望突破
在去年的人类发展指数榜中,第二梯队是天河区和荔湾区,而且荔湾区和天河区几乎处于同一个数量级,在得分上荔湾区仅比天河低0.29分。今年,荔湾区的排名从第二梯队跌落至第三梯队,排在全市的第五位。
仔细分析各指标细项,荔湾区在多项指标上的排名实际上比去年有更大进步。比如:房价指数从去年的第五位提升到第四位、医疗指数从去年的第六位上升到今年的第二位,其人均医疗资源以及人均优质医疗资源均排在全市第二位。公共安全指数从去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文体指数由去年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三位。其万人所拥有的体育场馆数量、人均藏书量、区政府在文化体育方面的资金支持都走在全市前列。
荔湾区在交通通达性指数和环境指数的排名没有变化。教育的排名优化了评价方法,荔湾区从去年的第二位下降到今年的第四位。
今年的人类发展指数榜新增了常住人口迁移指数,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荔湾区在户籍人口迁入率方面为7.48%,仅高于从化的2.39%,人口净增率为5.55%,仅高于从化和增城,对人口的吸引力较弱,因此使得整个排名跌出了第二梯队。此外,荔湾因为地理位置和地缘因素,空气达标率连续两年都拖了后腿,在全市排在第十一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11个区之中也是最低的,为26.3%,第十名为海珠区30 .06%,第九名为越秀区35.29%。
荔湾区和越秀区的情况比较类似,排名相对靠后的单项均为环境和人口流动指数。由于第三梯队4个区得分相差很小,随着珠三角空气治理的持续推进、广佛交界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荔湾则极有可能重回第二梯队。
文献资料来源:2018-05-21   南方都市报-AII12
作者:刘军 尹来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