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刚过去不久,仰望朗朗夜空,遥看牵牛织女,听来似乎格外浪漫,事实上,观星还充满了科学的神圣感。700多年前,河南登封出现了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观星台。约194年前,“朝斗台”在如今的海珠区五凤村漱珠岗开建,成为广东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19世纪20年代,在法国刚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的青年张云学成归国,发起建成广东第一座现代天文台——中山大学天文台,这座天文台在科学史上留下了诸多第一:曾经首测广州经纬度,也是由中国人在本土自主建成的第一个现代化天文台……1935年秋,中山大学迁入石牌,第二代天文台拔地而起。
如今,这些天文台仿佛被时间遗忘,静静地藏身闹市之中。然而,只要你踏足这些穹顶或高台,便可勾勒出广州这座城市对星空的科学探索轨迹。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沈亦霖 通讯员张晓思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统筹、策划/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嵇沈玲
朝斗台
旧时“河南”最高点 斗台岿然说圜天
第一座:朝斗台
地点:海珠区漱珠岗
建设时间:1824年
穿过熙熙攘攘的中大布匹市场,年近两百岁的天文台——朝斗台就藏身于幽静的纯阳观中。据记载,这是广东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建于道光年间,为清代天文学家、道士李明彻所建。
朝斗台所处的漱珠岗,几万年前曾火山爆发,形成火山岩,沿着古木葱茏的小山岗拾级而上,会发现这里的红色巨型岩石都独具特色。当走上漱珠岗的最高处,这座台高8米的四方形碉楼式建筑映入眼帘,高台由花岗岩砌成,门楣上刻有“朝斗台”三个红色大字,两边贴有一副白底灰字的对联——“天垂象见吉凶亦须近察民情,道启人知兴废何止遥观众星”。沿着高台侧面的之字形石梯走上楼顶,这里是一个10多平方米的平台,四周有后来加筑的石栏。据介绍,石栏顶雕刻有狮子的一头,原来还有亭阁,可惜现在已经荡然无存。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黎显衡告诉记者,当时,李明彻在此观测星象,用的可不是望远镜,那时只能凭高台之高,用肉眼观测。据他介绍,朝斗台是旧时广州“河南”的最高点,登上台顶,凭栏远眺,“河南”景物尽收眼底。曾经这里还可望见珠江如带,蜿蜒而去,但如今高层建筑鳞次栉比,只能畅想往日时光。
写下古代广东唯一一本天文学著作
据记载,朝斗台与纯阳观同时建于清道光4年(1824年),至今已194年。让人惊讶的是,修建朝斗台时,李明彻已是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工程竣工后的第三年,81岁的李明彻就去世了。修建纯阳观和朝斗台耗费了他人生最后的精力。
为何要在如此年纪,修建这样一座浩大的工程?原来,李明彻虽是一名道士,却对西方科学很感兴趣,主张以科学的态度面对事实。他曾到澳门学习观察天象,推算地面距离之法。据记载,道光6年春,彗星在广州南边出现。在历史中,彗星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人们的惊慌,认为有不好的预兆。但李明彻彻底否定了这种迷信的看法,他认定这其实不过是一种宇宙中的正常现象而已。
通过长期观测,李明彻写了《圜天图说》,成为古代广东的唯一一本天文学著作。本书的木刻版在抗战期间散失,其余则在1954年送到了省博物馆珍藏。这本书上卷讲太阳系诸星位置及运行,日食月食成因,昼夜节气变异;中卷讲著名星宿之轨迹及测定宫度入宿之法;下卷专讲地理。续篇卷上有恒星图及其详解,卷下谈浑天经纬、季节、天象、海洋、火井、温泉、潮汐等之成因。全书共收录关于地球、日月、星辰及雷雨、地震等方面的论文共81篇,对江宁府、苏州府及山东、安徽等16个府地的日出日入和二十四节气时刻有着详尽的测定记录,对于农耕、民事都是一份很有价值的资料。
1995年,海珠区政府曾对朝斗台进行重修。如今,记者登上朝斗台,不禁凭栏遥想,那位传奇的古代天文学家是如何在此望向满天星斗,观测神秘苍穹。
“第一代”中大天文台
归国博士建天文台 曾首测广州经纬度
第二座:
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
地点:越秀中路
竣工时间:1929年
走到省立中山图书馆的背后,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就藏在越秀中路西边的小巷深处,颇有大隐隐于市的味道。黎显衡告诉记者,当时此地还是中山大学老校区,可谓是中大的“源头”。甫一进入院子大门,一座伫立在小山岗之上的鹅黄色二层小洋楼就夺人眼球,颇有气势。黎显衡解释,这里原是中大校园内的小山岗,为方便观测天象,天文台大多建在地势较高的位置。
乍看之下,这座小洋楼不过是一座寻常别墅,事实上,这座建筑的每一处都暗藏玄机。这座天文台是西式风格的平顶楼,与主楼相连接的副楼是一座三层高的八角楼,另外还有半地下室一层,其下还建有地下暗室作为“计时室”,用来放置电子钟等计时仪器。
在登山道的下方,矗立着一座醒目的铜像,戴眼镜的西装男子面朝天空,右手高高扬起,仿佛在指认一颗未知的星星。他就是这座天文台的创始人、首任台长张云,在法国获得了天文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受聘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任教。
1926年,归国后的张云便向当局呈递了一份申请,希望在广州设立一个大规模的天文台,以研究“天学”。这份申请刊载在1926年11月的《广州民国日报》上,由于文章太长,报纸分了四期才刊登完。他在这篇文章中详细阐述了建立天文台的重要性:“此种学科不能徒攻理论而无实习”“为养成我国天学人材计,此广东天文台之建筑所不容缓者也”。
当时正全力忙于北伐的国民政府同意先建一个小规模的天文台。1927年2月开工以来,这座天文台经历过种种艰辛:经费困难、政局更替、中途停建……在张云的坚持下,1929年,中国第一座高校天文台终于在中山大学校园中落成。它是我国建造时间最早的现代天文台之一,仅次于上海徐家汇天文台(1872年),也是广东最早的现代天文台和中国人在本土自主建成的第一个现代化天文台,比起大名鼎鼎的紫金山天文台还早建了5年。在这里,广州首次测定了经纬度。
赤道仪室下 柱子有玄机
如今,这座老天文台早已不做天文台用途,而是广东科技报社的办公场所。据2011年天文台修缮工程的设计总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郑力鹏描述,当时,外墙已剥落大半,周围有很多临时建筑,天台上甚至还有加建的中式小屋——通过历史照片比对得知,这里原本是天文台的子午仪室。
经过修缮,这座老天文台逐渐恢复了昔日光彩。记者沿着楼梯一路走上天台,一座拥有穹顶的小房间厚墩墩地伏在八角楼顶上,这座拥有独特外观的空间便是当年的赤道仪室。而这个赤道仪室不为人知的玄机,竟隐藏在支撑着它的柱子里。
原来,在一楼作为洗手间使用的八角楼中央,有一根两人合抱般粗壮的柱子。它其实是支撑赤道仪室内巨型望远镜的“三脚架”。当年,这根柱子直通到赤道仪室下,像一个支柱牢牢支撑着巨大的望远镜。“天文仪器都需要防震防潮,为使赤道仪等精密仪器平稳运转,这根柱子成了最稳定的基座。”黎显衡说。据记载,八角楼是天文台的主体建筑,当年“室之中央,树钢骨水泥柱,由地面达顶,基础极稳固,可免观测或摄影之微动”。
曾经,赤道仪室内置15cm口径蔡司赤道仪及电动同步转动装置、摄影机、电动时钟等仪器。赤道仪室的穹顶设置了的轨道,可以像天窗一样展开闭合,望远镜正是从这里伸向天空。如今,穹顶下空空如也,赤道仪室的天窗也已被封。对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郑力鹏教授解释,修缮时他们发现当年的轨道是铜制结构,穹顶较小,工厂无法做出合适尺寸的轨道。他们把浇铸在穹顶的混凝土打掉,用铜片接驳,按照史料上的原貌修旧如旧。
在中大天文台成立前,由于缺乏精准的经度数据,广州的时钟难以统一。为此,天文台经过严谨测量,通过广州市播音台于每天正午播报统一时间。此外,中大天文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可以观测到高纬度天文台所不能观测到的南半球星空,使中国的变星研究和刚建立的中山大学天文学科一开始便走在世界前列。
“第二代”中大天文台
坐落于高岗上 甫一建成便遇轰炸
第三座:
中山大学迁往石牌新建的天文台
地点:华南农业大学内
建设时间:1936年
相比起“第一代”中大天文台,“第二代”中大石牌旧址天文台更鲜为人知。1935年秋,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迁入石牌新校舍——地址位于现在的华南农业大学,再建的新天文台也位于新校园内的一座高岗之上。探访这座天文台并不容易,记者走访时发现,大部分地图上都没有标注这座建筑物的名字。若要寻觅这座天文台,要沿着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的路牌,爬上食品学院后面的山岗上,才能见到“第二代”中大天文台。
这座古朴庄重的两层建筑被高耸的树木所环绕,外墙是灰白色水泥,有屋檐遮挡的墙体依然洁白,但大部分都因岁月和雨水侵蚀变得斑驳潮湿。建筑东西对称,上方横额书有“天文台”三字。记者从门口的奠基青石得知,这座天文台1936年就已开始动工。大门扶梯旁,一块写着“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天文台”的牌子藏于一盆花草后。该建筑是天河区文物保护单位,但天文台的功能已荒废,现为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和广东省茶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办公场所。
正值暑假,楼里只有两个值班的工作人员,更显幽静。长廊很深,从一端望向另一端,可见两扇颇具特色的门廊拱顶。也许是久未修缮的缘故,楼梯扶手油漆有些剥落,木制楼梯也蒙上了不少灰尘。拾级而上,宽敞的天台上,华农校园景色尽收眼底。
作为天文台的“标配”,天台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带有穹顶的观测台。记者打开其中一扇生锈的铁门,里面只有遍布的蜘蛛网和蒙尘的桌椅杂物。室内一个中空的圆柱水泥墩格外显眼,让人猜测这里就是当年放置天文仪器的底座。
生于战火命途多舛
如果说张云是两座天文台的“父亲”,越秀中路的天文台就是背负着家族远大梦想的“长兄”,而这座天文台就如同含着金钥匙出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幺妹”。
当时,因中大搬迁校区,张云倡建了这座新天文台。新天文台申请到了英国庚子赔款退款6万元,耗资巨大,规模是其“兄长”的4倍,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建成。遗憾的是,刚建成不久,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日军飞机频繁轰炸广州,天文台不得不逐渐停止运作。
1938年10月11日,日军直逼广州,中大将数千箱物资抢运到偏远地区,刚搬至新天文台不久的仪器设备也在抢运之列。10月21日广州沦陷,离开时,张云伤心至极,他后来回忆:“本台箱物上船,已为广州失陷(十月廿一日)之前夕,回顾广州,已在红烟惨焰自焚中,而敌机随船低飞,盘旋头上,轰炸灭顶之危,不绝如缕。”
由于战乱,中大先后搬迁至广东坪石等地,新天文台便一直闲置,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正式使用。1952年,国内高等院校调整,中大天文系北上南京,天文仪器和相关资料再次搬迁到南京,新天文台划归为华南农业大学(当时的华南农学院)管理。那一刻,这座天文台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
后来,新天文台被当成普通的教学楼,用于华农畜牧系的教学,生物物理教研室也曾使用过这里。2009年,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和广东省茶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入驻这座建筑,直到今天。2016年,中山大学重建天文学专业,招了本科生,但已与这座天文台再无关联。
如今,这些天文台仿佛被时间遗忘,静静地藏身闹市之中。然而,只要你踏足这些穹顶或高台,便可勾勒出广州这座城市对星空的科学探索轨迹。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沈亦霖 通讯员张晓思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统筹、策划/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嵇沈玲
朝斗台
旧时“河南”最高点 斗台岿然说圜天
第一座:朝斗台
地点:海珠区漱珠岗
建设时间:1824年
穿过熙熙攘攘的中大布匹市场,年近两百岁的天文台——朝斗台就藏身于幽静的纯阳观中。据记载,这是广东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建于道光年间,为清代天文学家、道士李明彻所建。
朝斗台所处的漱珠岗,几万年前曾火山爆发,形成火山岩,沿着古木葱茏的小山岗拾级而上,会发现这里的红色巨型岩石都独具特色。当走上漱珠岗的最高处,这座台高8米的四方形碉楼式建筑映入眼帘,高台由花岗岩砌成,门楣上刻有“朝斗台”三个红色大字,两边贴有一副白底灰字的对联——“天垂象见吉凶亦须近察民情,道启人知兴废何止遥观众星”。沿着高台侧面的之字形石梯走上楼顶,这里是一个10多平方米的平台,四周有后来加筑的石栏。据介绍,石栏顶雕刻有狮子的一头,原来还有亭阁,可惜现在已经荡然无存。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黎显衡告诉记者,当时,李明彻在此观测星象,用的可不是望远镜,那时只能凭高台之高,用肉眼观测。据他介绍,朝斗台是旧时广州“河南”的最高点,登上台顶,凭栏远眺,“河南”景物尽收眼底。曾经这里还可望见珠江如带,蜿蜒而去,但如今高层建筑鳞次栉比,只能畅想往日时光。
写下古代广东唯一一本天文学著作
据记载,朝斗台与纯阳观同时建于清道光4年(1824年),至今已194年。让人惊讶的是,修建朝斗台时,李明彻已是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工程竣工后的第三年,81岁的李明彻就去世了。修建纯阳观和朝斗台耗费了他人生最后的精力。
为何要在如此年纪,修建这样一座浩大的工程?原来,李明彻虽是一名道士,却对西方科学很感兴趣,主张以科学的态度面对事实。他曾到澳门学习观察天象,推算地面距离之法。据记载,道光6年春,彗星在广州南边出现。在历史中,彗星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人们的惊慌,认为有不好的预兆。但李明彻彻底否定了这种迷信的看法,他认定这其实不过是一种宇宙中的正常现象而已。
通过长期观测,李明彻写了《圜天图说》,成为古代广东的唯一一本天文学著作。本书的木刻版在抗战期间散失,其余则在1954年送到了省博物馆珍藏。这本书上卷讲太阳系诸星位置及运行,日食月食成因,昼夜节气变异;中卷讲著名星宿之轨迹及测定宫度入宿之法;下卷专讲地理。续篇卷上有恒星图及其详解,卷下谈浑天经纬、季节、天象、海洋、火井、温泉、潮汐等之成因。全书共收录关于地球、日月、星辰及雷雨、地震等方面的论文共81篇,对江宁府、苏州府及山东、安徽等16个府地的日出日入和二十四节气时刻有着详尽的测定记录,对于农耕、民事都是一份很有价值的资料。
1995年,海珠区政府曾对朝斗台进行重修。如今,记者登上朝斗台,不禁凭栏遥想,那位传奇的古代天文学家是如何在此望向满天星斗,观测神秘苍穹。
“第一代”中大天文台
归国博士建天文台 曾首测广州经纬度
第二座:
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
地点:越秀中路
竣工时间:1929年
走到省立中山图书馆的背后,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就藏在越秀中路西边的小巷深处,颇有大隐隐于市的味道。黎显衡告诉记者,当时此地还是中山大学老校区,可谓是中大的“源头”。甫一进入院子大门,一座伫立在小山岗之上的鹅黄色二层小洋楼就夺人眼球,颇有气势。黎显衡解释,这里原是中大校园内的小山岗,为方便观测天象,天文台大多建在地势较高的位置。
乍看之下,这座小洋楼不过是一座寻常别墅,事实上,这座建筑的每一处都暗藏玄机。这座天文台是西式风格的平顶楼,与主楼相连接的副楼是一座三层高的八角楼,另外还有半地下室一层,其下还建有地下暗室作为“计时室”,用来放置电子钟等计时仪器。
在登山道的下方,矗立着一座醒目的铜像,戴眼镜的西装男子面朝天空,右手高高扬起,仿佛在指认一颗未知的星星。他就是这座天文台的创始人、首任台长张云,在法国获得了天文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受聘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任教。
1926年,归国后的张云便向当局呈递了一份申请,希望在广州设立一个大规模的天文台,以研究“天学”。这份申请刊载在1926年11月的《广州民国日报》上,由于文章太长,报纸分了四期才刊登完。他在这篇文章中详细阐述了建立天文台的重要性:“此种学科不能徒攻理论而无实习”“为养成我国天学人材计,此广东天文台之建筑所不容缓者也”。
当时正全力忙于北伐的国民政府同意先建一个小规模的天文台。1927年2月开工以来,这座天文台经历过种种艰辛:经费困难、政局更替、中途停建……在张云的坚持下,1929年,中国第一座高校天文台终于在中山大学校园中落成。它是我国建造时间最早的现代天文台之一,仅次于上海徐家汇天文台(1872年),也是广东最早的现代天文台和中国人在本土自主建成的第一个现代化天文台,比起大名鼎鼎的紫金山天文台还早建了5年。在这里,广州首次测定了经纬度。
赤道仪室下 柱子有玄机
如今,这座老天文台早已不做天文台用途,而是广东科技报社的办公场所。据2011年天文台修缮工程的设计总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郑力鹏描述,当时,外墙已剥落大半,周围有很多临时建筑,天台上甚至还有加建的中式小屋——通过历史照片比对得知,这里原本是天文台的子午仪室。
经过修缮,这座老天文台逐渐恢复了昔日光彩。记者沿着楼梯一路走上天台,一座拥有穹顶的小房间厚墩墩地伏在八角楼顶上,这座拥有独特外观的空间便是当年的赤道仪室。而这个赤道仪室不为人知的玄机,竟隐藏在支撑着它的柱子里。
原来,在一楼作为洗手间使用的八角楼中央,有一根两人合抱般粗壮的柱子。它其实是支撑赤道仪室内巨型望远镜的“三脚架”。当年,这根柱子直通到赤道仪室下,像一个支柱牢牢支撑着巨大的望远镜。“天文仪器都需要防震防潮,为使赤道仪等精密仪器平稳运转,这根柱子成了最稳定的基座。”黎显衡说。据记载,八角楼是天文台的主体建筑,当年“室之中央,树钢骨水泥柱,由地面达顶,基础极稳固,可免观测或摄影之微动”。
曾经,赤道仪室内置15cm口径蔡司赤道仪及电动同步转动装置、摄影机、电动时钟等仪器。赤道仪室的穹顶设置了的轨道,可以像天窗一样展开闭合,望远镜正是从这里伸向天空。如今,穹顶下空空如也,赤道仪室的天窗也已被封。对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郑力鹏教授解释,修缮时他们发现当年的轨道是铜制结构,穹顶较小,工厂无法做出合适尺寸的轨道。他们把浇铸在穹顶的混凝土打掉,用铜片接驳,按照史料上的原貌修旧如旧。
在中大天文台成立前,由于缺乏精准的经度数据,广州的时钟难以统一。为此,天文台经过严谨测量,通过广州市播音台于每天正午播报统一时间。此外,中大天文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可以观测到高纬度天文台所不能观测到的南半球星空,使中国的变星研究和刚建立的中山大学天文学科一开始便走在世界前列。
“第二代”中大天文台
坐落于高岗上 甫一建成便遇轰炸
第三座:
中山大学迁往石牌新建的天文台
地点:华南农业大学内
建设时间:1936年
相比起“第一代”中大天文台,“第二代”中大石牌旧址天文台更鲜为人知。1935年秋,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迁入石牌新校舍——地址位于现在的华南农业大学,再建的新天文台也位于新校园内的一座高岗之上。探访这座天文台并不容易,记者走访时发现,大部分地图上都没有标注这座建筑物的名字。若要寻觅这座天文台,要沿着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的路牌,爬上食品学院后面的山岗上,才能见到“第二代”中大天文台。
这座古朴庄重的两层建筑被高耸的树木所环绕,外墙是灰白色水泥,有屋檐遮挡的墙体依然洁白,但大部分都因岁月和雨水侵蚀变得斑驳潮湿。建筑东西对称,上方横额书有“天文台”三字。记者从门口的奠基青石得知,这座天文台1936年就已开始动工。大门扶梯旁,一块写着“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天文台”的牌子藏于一盆花草后。该建筑是天河区文物保护单位,但天文台的功能已荒废,现为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和广东省茶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办公场所。
正值暑假,楼里只有两个值班的工作人员,更显幽静。长廊很深,从一端望向另一端,可见两扇颇具特色的门廊拱顶。也许是久未修缮的缘故,楼梯扶手油漆有些剥落,木制楼梯也蒙上了不少灰尘。拾级而上,宽敞的天台上,华农校园景色尽收眼底。
作为天文台的“标配”,天台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带有穹顶的观测台。记者打开其中一扇生锈的铁门,里面只有遍布的蜘蛛网和蒙尘的桌椅杂物。室内一个中空的圆柱水泥墩格外显眼,让人猜测这里就是当年放置天文仪器的底座。
生于战火命途多舛
如果说张云是两座天文台的“父亲”,越秀中路的天文台就是背负着家族远大梦想的“长兄”,而这座天文台就如同含着金钥匙出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幺妹”。
当时,因中大搬迁校区,张云倡建了这座新天文台。新天文台申请到了英国庚子赔款退款6万元,耗资巨大,规模是其“兄长”的4倍,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建成。遗憾的是,刚建成不久,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日军飞机频繁轰炸广州,天文台不得不逐渐停止运作。
1938年10月11日,日军直逼广州,中大将数千箱物资抢运到偏远地区,刚搬至新天文台不久的仪器设备也在抢运之列。10月21日广州沦陷,离开时,张云伤心至极,他后来回忆:“本台箱物上船,已为广州失陷(十月廿一日)之前夕,回顾广州,已在红烟惨焰自焚中,而敌机随船低飞,盘旋头上,轰炸灭顶之危,不绝如缕。”
由于战乱,中大先后搬迁至广东坪石等地,新天文台便一直闲置,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正式使用。1952年,国内高等院校调整,中大天文系北上南京,天文仪器和相关资料再次搬迁到南京,新天文台划归为华南农业大学(当时的华南农学院)管理。那一刻,这座天文台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
后来,新天文台被当成普通的教学楼,用于华农畜牧系的教学,生物物理教研室也曾使用过这里。2009年,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和广东省茶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入驻这座建筑,直到今天。2016年,中山大学重建天文学专业,招了本科生,但已与这座天文台再无关联。
文献资料来源:2018-08-21   广州日报-A17
作者:申卉、沈亦霖、嵇沈玲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