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身边的社区图书馆,在环境、藏书量都比不上省市图书馆的情况下,如果想吸引读者,更好地发挥自身功能,恐怕也要从了解和调查社区居民的需求入手,在服务上接地气、多元化,提供别的地方没办法提供的服务。不过这就对管理和馆员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假如只能管管书、上上架,不能针对社区居民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那么门庭冷落是必然的。
本地媒体报道,国庆七天长假,广州图书馆累计入馆人次高达25万,平均每日涌进3万多人,且每天的状态都是未开馆门口就大排长龙。而这对于广图来说,已经成为常态。每逢黄金周和暑期,广图日均人流量都在4万左右,可按照当初的设计容量,场馆最多只能容纳1 .5万人。大家都习惯往省市大型图书馆扎堆的时候,许多人都没意识到,自家附近可能就有社区图书馆。
实际上,广州11区都配有区级图书馆,中心城区大部分也有小型图书馆。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的覆盖率达到了72%,全市有123个街镇有了实现通借通还且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或分馆。而另一方面,广州市民阅读热情不断升温,对图书馆的使用频率也在提高,全市有近两成市民注册为公共图书馆读者,注册读者量达到了271万人。但我查阅各种图书馆建设的统计数字,都没有看到各种“总量”增长的喜人数字背后,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图书馆使用情况的统计报表。比之坐落于CBD,金碧辉煌环境优美的广图总馆被塞爆,那些位于街头巷尾、默默无闻的街道图书馆,管理得如何,读者多吗,投入的资金人力有没有发挥最大效益?这些问题值得追问。
以我自己的经验,除非家里有小孩,或者住在离市中心距离较远的郊区,否则大家对于身边社区图书馆的热情,普遍较省市大型图书馆的热情为低。大家都爱往广图总馆跑,我觉得也可以理解。第一是总馆藏书多,环境好,交通方便;第二,在进馆人群中,不排除有相当一部分是到珠江新城、花城广场这些景点的游客,玩累了,广图是个歇脚的地方。因此,节假日挤爆的情形,并不能代表平时常态;省市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进馆人数和利用率,也不应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但客观来讲,区级、社区图书馆与大图书馆比起来,无论是环境、藏书还是管理水平,差距还是有的,这导致了市民身边的一些图书馆,普遍“存在感”不强。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都市,都有完善的公立图书馆系统。如果把一座城市的图书馆系统比作人体,那么这些深入社区、街道的公共图书馆图书室,就是人体毛细血管,它理应最接地气,最了解基层读者和民众的需求,在广州建设“图书馆城”的过程中,市民身边的图书馆,也理应发挥主力作用。如何让小图书馆也能成为市民日常好去处,提升身边图书馆的服务品质,国外的一些好经验值得借鉴。纽约公共图书馆是世界上公认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公共图书馆系统之一。美国知名纪录片导演怀斯曼去年拍了一部纪录片叫《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长达3个多小时,今年作为上海电影节开幕影片播放,值得图书馆管理者及图书馆爱好者观看。
这部片子实际上只讨论了一件事,那就是“如何办好公共图书馆”。片子巨细无遗地讲述了纽约公立图书馆如何运作,如何帮助满足读者的日常需求,以及从“被动的图书储藏室”,变成“市民教育中心”的转型过程。其中有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馆员回答小读者打来的询问电话,详细解释“独角兽是一种想象中的动物”,并介绍相关书籍。一位市民说自己没钱上电影学院,因此依靠图书馆提供的书籍和培训来达成心愿。盲人在这里学习盲打,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人在这里学习如何带孩子。
就此而言,纽约的公共图书馆系统超越了以往单纯的藏书功能,而更像是市民教育和社区中心。正像纪录片主题所显示的,“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储存书籍的场所,它是一个连接人的地方”。市民身边的社区图书馆,在环境、藏书量都比不上省市图书馆的情况下,如果想吸引读者,更好地发挥自身功能,恐怕也要从了解和调查社区居民的需求入手,在服务上接地气、多元化,提供别的地方没办法提供的服务。不过这就对管理和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假如只能管管书、上上架,不能针对社区居民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那么门庭冷落是必然的。
本地媒体报道,国庆七天长假,广州图书馆累计入馆人次高达25万,平均每日涌进3万多人,且每天的状态都是未开馆门口就大排长龙。而这对于广图来说,已经成为常态。每逢黄金周和暑期,广图日均人流量都在4万左右,可按照当初的设计容量,场馆最多只能容纳1 .5万人。大家都习惯往省市大型图书馆扎堆的时候,许多人都没意识到,自家附近可能就有社区图书馆。
实际上,广州11区都配有区级图书馆,中心城区大部分也有小型图书馆。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的覆盖率达到了72%,全市有123个街镇有了实现通借通还且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或分馆。而另一方面,广州市民阅读热情不断升温,对图书馆的使用频率也在提高,全市有近两成市民注册为公共图书馆读者,注册读者量达到了271万人。但我查阅各种图书馆建设的统计数字,都没有看到各种“总量”增长的喜人数字背后,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图书馆使用情况的统计报表。比之坐落于CBD,金碧辉煌环境优美的广图总馆被塞爆,那些位于街头巷尾、默默无闻的街道图书馆,管理得如何,读者多吗,投入的资金人力有没有发挥最大效益?这些问题值得追问。
以我自己的经验,除非家里有小孩,或者住在离市中心距离较远的郊区,否则大家对于身边社区图书馆的热情,普遍较省市大型图书馆的热情为低。大家都爱往广图总馆跑,我觉得也可以理解。第一是总馆藏书多,环境好,交通方便;第二,在进馆人群中,不排除有相当一部分是到珠江新城、花城广场这些景点的游客,玩累了,广图是个歇脚的地方。因此,节假日挤爆的情形,并不能代表平时常态;省市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进馆人数和利用率,也不应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但客观来讲,区级、社区图书馆与大图书馆比起来,无论是环境、藏书还是管理水平,差距还是有的,这导致了市民身边的一些图书馆,普遍“存在感”不强。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都市,都有完善的公立图书馆系统。如果把一座城市的图书馆系统比作人体,那么这些深入社区、街道的公共图书馆图书室,就是人体毛细血管,它理应最接地气,最了解基层读者和民众的需求,在广州建设“图书馆城”的过程中,市民身边的图书馆,也理应发挥主力作用。如何让小图书馆也能成为市民日常好去处,提升身边图书馆的服务品质,国外的一些好经验值得借鉴。纽约公共图书馆是世界上公认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公共图书馆系统之一。美国知名纪录片导演怀斯曼去年拍了一部纪录片叫《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长达3个多小时,今年作为上海电影节开幕影片播放,值得图书馆管理者及图书馆爱好者观看。
这部片子实际上只讨论了一件事,那就是“如何办好公共图书馆”。片子巨细无遗地讲述了纽约公立图书馆如何运作,如何帮助满足读者的日常需求,以及从“被动的图书储藏室”,变成“市民教育中心”的转型过程。其中有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馆员回答小读者打来的询问电话,详细解释“独角兽是一种想象中的动物”,并介绍相关书籍。一位市民说自己没钱上电影学院,因此依靠图书馆提供的书籍和培训来达成心愿。盲人在这里学习盲打,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人在这里学习如何带孩子。
就此而言,纽约的公共图书馆系统超越了以往单纯的藏书功能,而更像是市民教育和社区中心。正像纪录片主题所显示的,“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储存书籍的场所,它是一个连接人的地方”。市民身边的社区图书馆,在环境、藏书量都比不上省市图书馆的情况下,如果想吸引读者,更好地发挥自身功能,恐怕也要从了解和调查社区居民的需求入手,在服务上接地气、多元化,提供别的地方没办法提供的服务。不过这就对管理和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假如只能管管书、上上架,不能针对社区居民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那么门庭冷落是必然的。
文献资料来源:2018-10-18   南方都市报-AII08
作者:兽兽(市民)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