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每逢周二晚上,越秀区白云街的“两代表一委员”都会来到东湖新区社区邻里中心倾听居民诉求,时间专门定在晚上,让上班族也能畅快表达意见,参与社区自治。
在白云区三元里街,松柏社区共治议事会让社区户籍居民、来穗人员、街道工作人员坐在同一张桌旁商量事。小区更换电梯、社区公园改造等社区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在桌上迎刃而解,人们更有了“一家人”的感觉。
在广州的大街小巷,一幕幕共建共治共享的场景在基层不断上演,成为这座城市社会治理奋进实践的最生动注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今年3月7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东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并强调要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广东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迈开新步伐。作为省会城市,必须有排头兵的担当和作为。领风气之先的广州,牢牢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正在融入城市的每一处角落,汇聚起新时代广州发展的磅礴伟力。
党建引领,新的治理力量在这里激荡——
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平安志愿……以党建为引领,一项项惠民服务在落实,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展现出勃勃生机。党旗飘扬在基层,越秀区探索将基层治理与基层党建结合,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当志愿者,华乐街的“乐叔乐婶”志愿队伍帮助消除、疏导、解决民生工作中的“痛点”“堵点”“难点”。目前,通过“社工+志愿者(义工)”服务模式,广州市共发展注册志愿者220万人,志愿服务组织总数为8642个。
多元参与,新的发展共识在这里凝聚——
“过去在街上见了面,本地人与来穗人员很少打招呼,现在却坐在一起商量解决社区各种难事,真想不到!”20年前南下务工的李先德,如今还有一个身份——三元里街松柏社区第二届共治议事会议事代表。一个党支部、一所融合学堂、一个工作服务站、一个共治议事会、一支志愿服务队,来穗人员“五个一工程”逐渐遍布广州城乡。以开放思维探索城乡基层治理新路径,广州正在有效破解超大城市大量流动人口带来的社会治理难题。全市建成村(居)议事厅2430个,村级议事厅实现全覆盖。全市城乡社区累计开展协商议事18399次,形成决议25537项,执行落实23088项,执行率为90.4%。
共享发展,新的发展理念在这里扎根——
不用买菜、不用做饭、出门走几步路就能吃上一顿香喷喷的午餐,而且菜式丰富、价格便宜……遍布广州全市的长者饭堂温暖老人心。自2016年以来,广州大力发展以“大配餐”服务为重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截至2018年9月底,广州市共有长者饭堂966个,实现街镇、村居全覆盖,“市中心城区10~15分钟、外围城区20~25分钟”的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其中社会力量运营的占88%。
走进海珠区滨江街草芳社区,房子外墙刷上新漆,混乱的电线埋到地下,供水管道开始铺设……曾经的老旧小区在短短几个月之间旧貌换新颜。广州老旧小区微改造不断提速,一个个老旧小区改出了大变化,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从人民群众关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把党建引领、多元参与贯穿于社会治理创新的全过程,一个井然有序且充满活力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正在广州落地生根。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共建共治共享幸福家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广州在社会治理上的生动实践和创新探索,正在为中国城市治理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美好生活的脚步
——走近“乐叔乐婶”
“我退休以后过得很充实,因为当上社区志愿者,能做点事帮到人,自己很快乐。”梁美霞是越秀区华乐街华侨新村社区的居民,去年退休后她成为社区的一名志愿者,在华乐街,社区志愿者们有一个十分接地气的名称:“乐叔乐婶”。霞姐不仅自己“万步走”巡逻、铲“牛皮癣”,还带动尚在职的丈夫一起加入志愿者队伍,发挥所长帮街坊修理大楼水泵、定期清洗楼梯,身体力行让社区越来越好。
在华侨新村,今年83岁的“黎叔”黎文彬可谓人人皆知的活雷锋。耄耋之年的他头发乌黑神采奕奕,退休后不泡茶楼不打麻将,醉心服务社区。社区专门打造了一座岗亭,他十几年前开始每天早中晚三趟义务去站岗巡逻。不只是巡查治安,还看看社区有哪里可以完善改进,在他和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黄小平以及热心街坊、社工的努力下,华侨新村社区划定了固定停车区域,设立20多个狗厕纸箱,增加了老人饭堂分餐点,妥善解决了停车、狗粪、老人饭堂分点等民生“难点”和“痛点”。霞姐颇为动情地说:“很多年前就看到黎叔带头做志愿者,一干就是十几年,心里十分敬佩,可以说我们都是被黎叔感召和带动起来的。”
一大批像黎叔、霞姐这样的基层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共同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最近,黎文彬又在到处取经,寻找加装电梯的好经验。事实上,他自己住在10层大楼的2楼,并没有装电梯的需求,完全是为了街坊出行方便四处奔走。提起自己的热心,黎文彬说:“我是一名有着62年党龄的老党员,就是应该尽职尽责,全心全意地为居民服务好。”
华乐街派出所副所长贺毅曾经是华侨新村社区的片警。“共建共治共享,激发起基层治理的巨大活力。”贺毅说,在黎文彬这样的老党员带动下,社区十多年前就自发组建起志愿者服务队,参与推动社区的建设和治理。如今,华侨新村社区志愿服务队的36名骨干中,党员就有30多位,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我们相信只要扎扎实实推进,就会给百姓交上一份安居乐业的幸福答卷。”华乐街党工委副书记李国峰介绍,华乐街植根深厚的群众基础,去年开始将志愿服务提升为“乐叔乐婶”品牌,深入发动辖区各类资源力量,推出“1+1+N”平安志愿服务模式,即巡逻守点志愿服务+邻里互助服务+属地特色安全服务。
目前街道在册的“乐叔乐婶”有近600人,其中骨干近百人,除了退休长者,还有具备一技之长的“华乐达人”,如工程师帮街坊修电器,金融从业人员讲授如何防诈骗,财经职业学校的同学们还开发了志愿服务小程序,将社区志愿服务进行信息化管理,人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
在白云区三元里街,松柏社区共治议事会让社区户籍居民、来穗人员、街道工作人员坐在同一张桌旁商量事。小区更换电梯、社区公园改造等社区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在桌上迎刃而解,人们更有了“一家人”的感觉。
在广州的大街小巷,一幕幕共建共治共享的场景在基层不断上演,成为这座城市社会治理奋进实践的最生动注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今年3月7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东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并强调要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广东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迈开新步伐。作为省会城市,必须有排头兵的担当和作为。领风气之先的广州,牢牢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正在融入城市的每一处角落,汇聚起新时代广州发展的磅礴伟力。
党建引领,新的治理力量在这里激荡——
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平安志愿……以党建为引领,一项项惠民服务在落实,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展现出勃勃生机。党旗飘扬在基层,越秀区探索将基层治理与基层党建结合,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当志愿者,华乐街的“乐叔乐婶”志愿队伍帮助消除、疏导、解决民生工作中的“痛点”“堵点”“难点”。目前,通过“社工+志愿者(义工)”服务模式,广州市共发展注册志愿者220万人,志愿服务组织总数为8642个。
多元参与,新的发展共识在这里凝聚——
“过去在街上见了面,本地人与来穗人员很少打招呼,现在却坐在一起商量解决社区各种难事,真想不到!”20年前南下务工的李先德,如今还有一个身份——三元里街松柏社区第二届共治议事会议事代表。一个党支部、一所融合学堂、一个工作服务站、一个共治议事会、一支志愿服务队,来穗人员“五个一工程”逐渐遍布广州城乡。以开放思维探索城乡基层治理新路径,广州正在有效破解超大城市大量流动人口带来的社会治理难题。全市建成村(居)议事厅2430个,村级议事厅实现全覆盖。全市城乡社区累计开展协商议事18399次,形成决议25537项,执行落实23088项,执行率为90.4%。
共享发展,新的发展理念在这里扎根——
不用买菜、不用做饭、出门走几步路就能吃上一顿香喷喷的午餐,而且菜式丰富、价格便宜……遍布广州全市的长者饭堂温暖老人心。自2016年以来,广州大力发展以“大配餐”服务为重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截至2018年9月底,广州市共有长者饭堂966个,实现街镇、村居全覆盖,“市中心城区10~15分钟、外围城区20~25分钟”的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其中社会力量运营的占88%。
走进海珠区滨江街草芳社区,房子外墙刷上新漆,混乱的电线埋到地下,供水管道开始铺设……曾经的老旧小区在短短几个月之间旧貌换新颜。广州老旧小区微改造不断提速,一个个老旧小区改出了大变化,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从人民群众关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把党建引领、多元参与贯穿于社会治理创新的全过程,一个井然有序且充满活力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正在广州落地生根。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共建共治共享幸福家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广州在社会治理上的生动实践和创新探索,正在为中国城市治理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美好生活的脚步
——走近“乐叔乐婶”
“我退休以后过得很充实,因为当上社区志愿者,能做点事帮到人,自己很快乐。”梁美霞是越秀区华乐街华侨新村社区的居民,去年退休后她成为社区的一名志愿者,在华乐街,社区志愿者们有一个十分接地气的名称:“乐叔乐婶”。霞姐不仅自己“万步走”巡逻、铲“牛皮癣”,还带动尚在职的丈夫一起加入志愿者队伍,发挥所长帮街坊修理大楼水泵、定期清洗楼梯,身体力行让社区越来越好。
在华侨新村,今年83岁的“黎叔”黎文彬可谓人人皆知的活雷锋。耄耋之年的他头发乌黑神采奕奕,退休后不泡茶楼不打麻将,醉心服务社区。社区专门打造了一座岗亭,他十几年前开始每天早中晚三趟义务去站岗巡逻。不只是巡查治安,还看看社区有哪里可以完善改进,在他和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黄小平以及热心街坊、社工的努力下,华侨新村社区划定了固定停车区域,设立20多个狗厕纸箱,增加了老人饭堂分餐点,妥善解决了停车、狗粪、老人饭堂分点等民生“难点”和“痛点”。霞姐颇为动情地说:“很多年前就看到黎叔带头做志愿者,一干就是十几年,心里十分敬佩,可以说我们都是被黎叔感召和带动起来的。”
一大批像黎叔、霞姐这样的基层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共同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最近,黎文彬又在到处取经,寻找加装电梯的好经验。事实上,他自己住在10层大楼的2楼,并没有装电梯的需求,完全是为了街坊出行方便四处奔走。提起自己的热心,黎文彬说:“我是一名有着62年党龄的老党员,就是应该尽职尽责,全心全意地为居民服务好。”
华乐街派出所副所长贺毅曾经是华侨新村社区的片警。“共建共治共享,激发起基层治理的巨大活力。”贺毅说,在黎文彬这样的老党员带动下,社区十多年前就自发组建起志愿者服务队,参与推动社区的建设和治理。如今,华侨新村社区志愿服务队的36名骨干中,党员就有30多位,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我们相信只要扎扎实实推进,就会给百姓交上一份安居乐业的幸福答卷。”华乐街党工委副书记李国峰介绍,华乐街植根深厚的群众基础,去年开始将志愿服务提升为“乐叔乐婶”品牌,深入发动辖区各类资源力量,推出“1+1+N”平安志愿服务模式,即巡逻守点志愿服务+邻里互助服务+属地特色安全服务。
目前街道在册的“乐叔乐婶”有近600人,其中骨干近百人,除了退休长者,还有具备一技之长的“华乐达人”,如工程师帮街坊修电器,金融从业人员讲授如何防诈骗,财经职业学校的同学们还开发了志愿服务小程序,将社区志愿服务进行信息化管理,人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
文献资料来源:2018-10-25   广州日报-A5
作者:廖靖文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