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榕寺石刻
《证道歌碑》高78厘米,宽30厘米,刻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是六榕寺现存最早的碑石,相传碑文为僧人玄觉所撰,苏轼手书。
《重修广州净慧寺塔碑记》碑在六榕寺碑廊。高85厘米、宽80厘米。原碑刻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赵叔盎撰并书,赵仲忽篆额,至宝祐二年(1254年)重刻,明弘治九年(1496年)再刻,现存的是弘治碑。碑文说,南海(今广州)“海舶贾胡,以珠、金、犀为之货,丛委于市,地大物夥,号称富饶”,反映了当时广州海外交通贸易的盛况。净慧寺在南朝梁时名宝庄严寺,原建有6层的舍利塔,在宋初时焚毁。元祐元年(1086年),郡人前宝鸡主簿林修与信士王衢、沙门道琮发起在原地重建佛塔。重建工程宏大,广其基45尺,掘地时发现有9口古井,中间有巨鼎,内藏3剑1镜,是旧塔基之物。重建后的寺塔为8面9层(内连暗层共17层),于绍圣四年落成。此碑是记载六榕寺塔重建经过的第一碑,因而一再重刻。
《王文诰监摹苏轼六榕题字并跋》碑在六榕寺补榕亭侧。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立。碑高83厘米、宽200厘米。镌刻“六榕”楷书二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东坡手书。仁和两广盐运使王文诰监摹并跋。据王文诰跋称:苏东坡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被贬后,曾数次游广州,元符三年(1100年)九月,又偕其子苏迨到广州。广州安抚使程怀立等迎接,设宴款待,在净慧寺游览,即席手书“六榕”寺榜。寺榜从元符三年至清嘉庆年间,屡经雕漆,后为防题款损坏,乃将字摹刻在石上,以传真迹。
  民国九年(1920年),该手迹再次摹刻。“文化大革命”后,又据石榜刻为木榜,悬于寺门。
《重修六榕寺佛塔记》碑高233厘米、宽94厘米,共二石。嵌于花岗石浮雕双龙碑框内,清广州将军库穆长善撰文,副都统果尔敏书,光绪元年(1875年)立石(按:此碑旁另有一碑,碑名与高、宽及年代均与此碑同,是广东巡抚张兆栋撰文并书)。碑文记述重修佛塔经过,作者于同治八年(1869年)奉命来守广州,六榕寺佛塔“地经兵燹,巍然独存,而多历年所,风雨剥蚀,半就摧残,遂谋诸僚友取拨于海防经费之羡余”,于同治十三年秋动工,光绪元年夏修成。作者长善,正红旗人,是光绪时珍妃、瑾妃的伯父,汉化甚深,对汉人很有好感。

文献资料来源:   越秀区博物馆提供

作者:越秀区博物馆编

索取号: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