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名地名“名”不副实各个都有一段“古
白云路和白云山有关系,白云区也和白云山有关系,那白云路和白云区有什么关系?

答案是“没关系”!白云路在越秀区。

不仅如此,海珠广场、海珠中路都不在海珠区,黄埔古港也不在黄埔区……不是这些路名地名故意要让人“荡失路”,而是它们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故事。今年正值白云路建路110周年、海珠路建路90周年,记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采访广州街坊和知名广府文化学者,聊聊这些“名不副实”的地名路名背后的故事。

白云路

路是“前辈”,区是“后辈”

“白云路不在白云区”这句话流传甚广,既是提醒刚到广州的小伙伴留意这一信息,也略有调侃为何会出现这种有趣现象的意味。

白云路南起东堤桥脚,北至新河浦涌,与东川路相接。它在越秀区。

曾在广东电视台一个栏目《路名志》中介绍过不少广州路名故事的知名广府文化学者饶原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越秀区因越秀山得名,白云区因白云山得名,荔湾区的名字来源与荔枝湾涌有关。地名和地标通常都有紧密关系。白云路的名字其实和白云山也有关系,确切地说,是和白云山的水有关。白云路在1912年建路,当时路北段东川桥一带称川龙口,是源于白云山的水道,所以白云路得名于白云山。1968年白云路曾改名为红云路,1981年复名。”

源自白云山的水道,指的是东濠涌。而东濠涌的源头,是南越王赵佗王城用来做护城河的古水道中从白云山流至越秀山麓的那一段,叫作甘溪。甘溪经过越秀山麓分流,往西南流的取名越溪,最终注入古西湖(今西湖路附近),往东南流的那一支,得名文溪。明代成化年间,为了防洪,地方官员扩建原宋朝时期广州东城外的城濠“东濠”,开凿黄华塘峡谷,使文溪转东南,成为东濠涌的一部分。此后,人们口中的“东濠”,指的就是这条护城河。整条东濠涌,北起白云山,经今下塘西至今小北路,往东南转入今北较场附近,然后沿着今越秀中路、越秀南路一直南下,注入珠江。而白云路这个路名,则是为了提醒大家这条注入珠江的水道,源自白云山。

白云区名称源于境内的白云山。这片在很长时间内都被称为广州市郊区的地方,在1987年1月,正式更名为白云区,列入城区建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白云区的范围虽然不断变化,但始终不可能和远在越秀区的白云路产生交集。按“辈分”,白云路远比白云区“年长”。

连本地居民有时都“蒙查查”

记者在网上寻找白云路相关话题时,发现有网友提问“从东川路到白云路总站怎么坐公交车,最快需要多久?”底下的回复是“最佳路线:从东川路到白云路总站路程0.7公里,全程约需2分钟,途经1个站点,途中不换乘,直接到达,乘坐车辆线路有864路。”

其实,东川路走几步到白云路,就能到白云路总站,根本不需要坐公交车。如此看来,“白云路总站在白云路,白云路不在白云区”,这句话,看来还是有不少人不知道。

曾居住在白云路和东川路交界处的冼小姐告诉记者,已经移居海外的她,曾在网上发布要将空置的老宅出租的信息,“一开始在网上写的地址是白云路,有想租房的人打电话来询问时还以为是在白云区,后来我把地址详细注明是白云路和东川路交界处,还写了东濠涌附近,依然有人问房子是不是在白云区……”

不仅是想租房的人分不清白云路在哪里,家就在东川路附近的广州人周小姐说她也闹过“白云路白云区傻傻分不清”的笑话。周小姐说,她有一次接到一个缴费通知,缴费地点在白云路,“我当时第一反应是‘不是吧,要去白云(区)?’用手机查地图才发现是东川路的尽头。”

白云路和白云山有关系,白云区也和白云山有关系,那白云路和白云区有什么关系?

答案是“没关系”!白云路在越秀区。

不仅如此,海珠广场、海珠中路都不在海珠区,黄埔古港也不在黄埔区……不是这些路名地名故意要让人“荡失路”,而是它们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故事。今年正值白云路建路110周年、海珠路建路90周年,记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采访广州街坊和知名广府文化学者,聊聊这些“名不副实”的地名路名背后的故事。

白云路

路是“前辈”,区是“后辈”

“白云路不在白云区”这句话流传甚广,既是提醒刚到广州的小伙伴留意这一信息,也略有调侃为何会出现这种有趣现象的意味。

白云路南起东堤桥脚,北至新河浦涌,与东川路相接。它在越秀区。

曾在广东电视台一个栏目《路名志》中介绍过不少广州路名故事的知名广府文化学者饶原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越秀区因越秀山得名,白云区因白云山得名,荔湾区的名字来源与荔枝湾涌有关。地名和地标通常都有紧密关系。白云路的名字其实和白云山也有关系,确切地说,是和白云山的水有关。白云路在1912年建路,当时路北段东川桥一带称川龙口,是源于白云山的水道,所以白云路得名于白云山。1968年白云路曾改名为红云路,1981年复名。”

源自白云山的水道,指的是东濠涌。而东濠涌的源头,是南越王赵佗王城用来做护城河的古水道中从白云山流至越秀山麓的那一段,叫作甘溪。甘溪经过越秀山麓分流,往西南流的取名越溪,最终注入古西湖(今西湖路附近),往东南流的那一支,得名文溪。明代成化年间,为了防洪,地方官员扩建原宋朝时期广州东城外的城濠“东濠”,开凿黄华塘峡谷,使文溪转东南,成为东濠涌的一部分。此后,人们口中的“东濠”,指的就是这条护城河。整条东濠涌,北起白云山,经今下塘西至今小北路,往东南转入今北较场附近,然后沿着今越秀中路、越秀南路一直南下,注入珠江。而白云路这个路名,则是为了提醒大家这条注入珠江的水道,源自白云山。

白云区名称源于境内的白云山。这片在很长时间内都被称为广州市郊区的地方,在1987年1月,正式更名为白云区,列入城区建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白云区的范围虽然不断变化,但始终不可能和远在越秀区的白云路产生交集。按“辈分”,白云路远比白云区“年长”。

连本地居民有时都“蒙查查”

记者在网上寻找白云路相关话题时,发现有网友提问“从东川路到白云路总站怎么坐公交车,最快需要多久?”底下的回复是“最佳路线:从东川路到白云路总站路程0.7公里,全程约需2分钟,途经1个站点,途中不换乘,直接到达,乘坐车辆线路有864路。”

其实,东川路走几步到白云路,就能到白云路总站,根本不需要坐公交车。如此看来,“白云路总站在白云路,白云路不在白云区”,这句话,看来还是有不少人不知道。

曾居住在白云路和东川路交界处的冼小姐告诉记者,已经移居海外的她,曾在网上发布要将空置的老宅出租的信息,“一开始在网上写的地址是白云路,有想租房的人打电话来询问时还以为是在白云区,后来我把地址详细注明是白云路和东川路交界处,还写了东濠涌附近,依然有人问房子是不是在白云区……”

不仅是想租房的人分不清白云路在哪里,家就在东川路附近的广州人周小姐说她也闹过“白云路白云区傻傻分不清”的笑话。周小姐说,她有一次接到一个缴费通知,缴费地点在白云路,“我当时第一反应是‘不是吧,要去白云(区)?’用手机查地图才发现是东川路的尽头。”

黄埔古港

和黄埔区无关,但和口音有关

广州市民肖小姐向记者讲了一件关于黄埔古港的趣事,“有一次我约同学出去玩,问她要不要去黄埔古港吃吃喝喝,有双皮奶,还可以拍镬耳屋。她作为一个住在昌岗的海珠居民,居然说‘可是黄埔区好像很远’ 。”

饶原生说,黄埔区和黄埔古港都是因黄埔村得名的。关于黄埔村,有一段传说:古时有一对凤凰飞临此地,从此人丁兴旺五谷丰登。该村地处一小岛,水边地区叫“浦”,水中的陆地曰“洲”,所以该村取了凰洲、凤浦两个名字。“被叫作黄埔,和清朝时期来这边的外国人的口音有关。”饶原生说。

记者从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官网《黄埔古港古村之人文地理篇》一文中也找到相关介绍。文中提到黄埔村发展的转折点是在清代被辟为广州外港的时期。古代广州东南郊有一个小岛名为“琵琶洲”,其东南一水之隔,又有一岛名“黄浦洲”。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琵琶洲和黄浦洲渐渐连接起来,黄埔村就建在黄浦洲上。位于扶胥镇上游的黄埔村酱园码头逐渐兴起,其水域不仅宽阔通畅,同时还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天然浅水湾、帆船的避风港,极适合木质帆船的航行和锚泊,适应了当时国际上以木帆船为主体的海上贸易。外国商船经常停泊汇集于此,外国船员讹读“凤浦”为“黄埔”,于是“黄埔”之名日著,“凤浦”反而日益淡化,便形成了今天所称的“黄埔”。

由于泥沙冲积,早年间停泊商船的黄埔港沿江岸向外拓展,老港就是现在的黄埔古港。但黄埔村和黄埔古港现在属于海珠区。

黄埔大道

区划变更,黄埔大道通向黄埔区

黄埔大道大部分位于天河区,只有部分支线在黄埔区域内。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与黄埔区变化太大有关。

如今的黄埔区以前归番禺县管辖,1953年1月,黄埔区第一次“出道”,建立区级建制,管辖范围东至广州冶炼厂,南至黄埔新洲,西至员村,北至吉山。今天的黄埔大道、黄埔村,当时均在黄埔区管辖范围之内。黄埔大道的修建,也是在这一时期。

3年后,黄埔区被撤销,并入广州市。1960年第二次建立区级建制,不久再次撤销。之后又经历了建立、撤销、合并以及管辖范围的调整。直到2014年,国务院同意撤销广州市黄埔区、萝岗区,设立新的广州市黄埔区,如今黄埔区才定型。

只能说,黄埔村、黄埔古港、黄埔大道这些恒久不变的地名、路名,跟不上“千变万化”的黄埔区。

议一议

“名不副实”要不要改?学者称“习惯成自然”

因为种种原因造成地名、路名出现“名不副实”的情况,需不需要改名?

记者查阅相关报道时也发现曾有人提议将黄埔大道(天河段)改名为“天河大道”,报道称当时政府管理部门曾回复:黄埔大道沿途单位、建筑物、户籍人口众多,一旦更名,包括门牌、身份证、户口本、工商注册登记证、税务登记证等在内的各种证照、法律文书、规划设计图表以及档案资料等都要作出相应的变更,这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

饶原生也表示:“我也觉得没什么必要,因为习惯成自然,这些地名、路名都有很长的历史,许多人早就习惯了。入乡随俗,刚到广州的人慢慢也会习惯。再说随着城市不停发展,行政区域不断变化,难免会出现这种情况,不同区域有着同样路名的情况也不少见,这时候在提路名之前加个区名,就不会认错,也不麻烦。”

话你知

广州到底有几个棠下村?

广州到底有几个棠下村?答案是3个。分别位于天河区、白云区和黄埔区,而且这3个棠下村都历史悠久。天河区棠下村相传是南宋时期,中原人士避战祸经南雄珠矶巷迁至该址建村。相传建村于甘棠树下,故名棠下。白云区棠下村,相传该村建村也有上千年历史,原村名为“唐夏”,因某个朝代皇帝的名字而避讳改为棠下。黄埔区棠下村,相传宋代原白云区良田镇村民迁至此地建村因村址在一口鱼塘下方(即南侧)故名塘下,后来谐音改为棠下。

文献资料来源:2022-03-19   信息时报-A04

作者:马泽望 徐敏(除署名外)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