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海印石,“印”出几多故事
在广州,有一座连接越秀区及海珠区的海印桥,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得名其实与一块大礁石有关。旧时,珠江(广州河段)有3块大型礁石,分别是浮丘石、海珠石和海印石,又称为“羊城三石”。其中,海印石位于今白云路与广九大马路相交处一带,海印桥故此而得名。想知道这块海印石背后的故事吗?信息时报记者带你一同探寻。



寻迹

明清时是江中小岛,曾建楼阁和炮台

来到越秀区白云路与广九大马路,目之所及是幢幢高大的建筑。而在数百年前,这里曾是海印石的所在地。据《广州市地名志》记载,海印石由红色岩系组成,明清时是珠江河中的小岛。明代岛上建有海印阁,清代岛上建了座炮台(名为“东定炮台”或“东水炮台”,亦简称“东炮台”),至清末时由于筑横沙沙洲扩展而与陆地相连。

在《广州越秀古街巷》(第二集)中,海印阁和东炮台有更详细的记载。明万历年间,海印石上建有海印阁,供人观赏珠江景色。这是海印石上较早、并有较多文献记载的人文景观。遥想当年,人们登上海印阁极目远眺,眼前滔滔江水,波光粼粼,浩荡东流,定生波澜壮阔之感。清初,海印阁改建为京观楼。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中如是描述:“海印,潜石也。在下方之东,半出波际。其上有京观楼,周以雉堞,视海珠、浮丘,隐隐若三台象。”

至清道光初年,京观楼改建成东定炮台,成为江防要地,世称东炮台。林则徐到广州禁烟时,曾在东炮台销毁缴获的部分鸦片。至晚清光绪末年时,海印石一带与陆地连成一片,这座江中小岛渐渐有了烟火气。时光荏苒,2010年8月,林则徐纪念园在海印桥北岸的珠江江畔正式落成。据悉,纪念园通过林则徐立像、浮雕景墙、情景雕塑、炮台等艺术形式,向人们展示一个文韬武略、忧国忧民、品德高尚的卓越英雄形象。平日里,不少街坊喜欢来这里跑步、遛弯。



得名

“海印”得名风雅 渡头断哑谜故事流传

不少人好奇,海印石为何叫“海印”?《广州越秀古街巷》(第二集)提到,据说很久以前,几位文人游珠江,听曲饮酒、饱览江景时见石岛秀美,有人便提议为此石命名。其中一位姓王的文士说:“这么美的石景,自应有雅致的名字。你们看,这像不像个石印,改其名为‘海印’,如何?”众文士一致拍手叫好,举杯祝贺为石命名。此后,这个故事流传开来,人们皆称此为“海印石”。

海印石得名风雅,而民间还流传了一个“海印石边断哑谜”的故事。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海印石渡头围着一群刚上岸的渡客,一名僧人正指责被围在中间的一名女子。正巧此时一名州官带着随从经过此处,即命随从带上一干人等审问。僧人回禀道:“小僧是东山寺僧人,这女子在船上出了个钟意我的哑谜,小僧一猜就中,但她反悔不肯嫁我,故在争论。”

女子斥道:“僧人无礼!禀老爷,小女子乘船回家,船上人挤,这僧人步步逼近,意图不轨。小女子无奈之下出了个哑谜,确曾说过猜着便以身相许。”州官顿感兴趣,笑问是什么哑谜。女子说:“小女子先指天,后指地,再指自己,又指这僧人,然后伸出五指,最后划个大圆圈。”僧人接着说:“禀老爷,这哑谜好猜,指天指地即天为媒、地为证,指她自己再指小僧是说她愿意嫁给我,最后划的圆圈是花好月圆了。”

女子驳斥说:“僧人色迷心窍了!指天指地,是说天地不容。指我再指他,是指一个闺中女子与一个出家人根本不配。这僧人有非分之想应该打五十大板,这就是我伸五指之意。”州官听后哈哈大笑,喝令衙差押僧人回衙责打五十大板,又问女子:“那你划个圆圈又是什么意思?”女子嫣然一笑道:“顺应民意,那便是完美的结局,也就是最后划圆圈之意。”女子话音刚落,海印石渡头响起一片欢声。

变迁

海印石融入城市肌理,记载繁荣与变迁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随着珠江水岸的南移,从东濠冲下来的泥沙在海印石周围淤积,渐渐形成陆地。《商海千年说越秀——越秀商业街巷》一书中提到,清光绪三十一年,海印石与筑横沙(海印石附近因珠江冲积而成的沙田)连成一片,渐成民居,人称“大沙头”。其中,筑横沙在海印石的东北面,现在的筑南新街、筑南直街一带便为当年的筑横沙沙洲,和海印石隔水相望,南临珠江。

《商海千年说越秀——越秀商业街巷》记录,旧时没有汽车运输木材,木材产区都把建屋用的竹子、杉木扎成大木 (竹)排沿江漂流而下,人称“杉排”或“竹排”。因为筑横沙一带水路便利,方便杉排、竹排停靠,因此大沙头西部逐渐成为粤北等地运来竹木的集散市场,而发达的木器业也分成木器、锯木、木料等专业店铺。后来,海印石被埋入地下,炮台也渐渐失去江防功能,变成攘攘熙熙的市井。

如今来到白云路与广九大马路一带,举目四望,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片繁荣。每当夜幕降临时,海印桥上霓虹闪烁,车流不息,就像一条巨龙蜿蜒前行。桥底旁边的人行道上,有人在散步,还有年轻人在玩滑板,充满生活气息。摄影爱好者小毛表示,位于大沙头的海印摄影城是相机爱好者的淘货胜地,“这里藏有很多有趣的胶片小店和绝版的镜头,在这里能和店主还有老大爷一起交流摄影心得,非常有趣。”她说,走进海印摄影城就像打开时光机的大门,让人有亲切温暖的感觉。每每看到琳琅满目的胶片相机、古董镜头,就仿佛走进了一段怀旧的故事。



这些城市建筑与海印有关

说起与“海印”有关的名称,除了大家熟悉的海印桥外,还有海印电器总汇、海印摄影城、海印花园等,这些城市建筑一同见证海印的繁荣与变迁。

海印桥

于1918年建成,因位于海印石附近而得名。连接越秀区及海珠区,跨越珠江,北接东湖路,南接东晓路,并建有引桥连接沿江路及滨江路。大桥为双塔单索面斜拉桥,全长125米、塔高57.4米,由186根钢索星形拉固,塔顶像两只“羊角”,寓意羊城。海印桥有着一艘双桅船在旭日初升时扬帆远征的形象,夏夜像两把巨大的竖琴伴随着潺潺流水奏响悠扬动听的乐章,是珠江河上独具特色的第四座公路桥。



海印电器总汇

主要经营世界各地及国内名优影视器材、高中低档音响、家用电器、办公设备、数码电子设备,是广州最早的大型电器交易广场。



海印摄影城

首层至三层是摄影器材类专业市场,各式各样的相机镜头、胶卷、摄影配件都能在这里找到。对摄影发烧友来说,这里是他们的“淘宝胜地”,不经意间就能邂逅美好。

文献资料来源:2023-09-09   信息时报-A08

作者:黄丽霞 胡瀛斌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