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古港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道码头路,是明清时期广州对外贸易的重要外港,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它地处黄埔涌河畔,河面宽阔,对岸连绵的马鞍岗是天然避风屏障,且水域紧靠珠江主航道,是设港通商的理想之地。
如今黄埔村石基河口一带水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粵海关黄埔税口。按清道光年间《粤海关志》黄埔税馆图,黄埔税馆遗址在黄埔村南码头与酱园码头一带的河堤旁。南码头遗址在黄埔村南侧,昔日用于停泊洋船和远载外商货物的“西瓜扁船”等船只。
自明代始,原为广州外港的扶胥港因淤积而失去其本来地位,琶洲一带遂成为浙闽海船的停泊之地,黄埔石基河口也渐成洋船之锚地。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政府在黄埔设海关,正式确立黄埔港的地位。设在黄埔港的挂号口,简称黄埔口,是粤海关下属的税口。据《粤海关志》与《黄埔挂号口图》载,黄埔口设有黄埔税馆、夷务所、买办馆和永靖营等机构,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政府撤销江、浙、闽海关,规定广州黄埔港为“夷人贸易唯一之商埠”。乾隆五十年,美国“中国皇后号” 首航广州黄埔后,前往美国经商广州人亦增多。大量洋船泊于黄埔,大量商人也争相出洋贸易。
今天,石基河口,仍有“海傍东约”的古建筑及与别处布局不同的商业街,残存的碑记,洪圣、天后(妈祖)等庙宇亦可为作证。现码头附近仍可见散落在各处的外国海员、商人的花岗岩墓碑和花岗岩“埠头”碑石。
2002年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黄埔村石基河口一带水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粵海关黄埔税口。按清道光年间《粤海关志》黄埔税馆图,黄埔税馆遗址在黄埔村南码头与酱园码头一带的河堤旁。南码头遗址在黄埔村南侧,昔日用于停泊洋船和远载外商货物的“西瓜扁船”等船只。
自明代始,原为广州外港的扶胥港因淤积而失去其本来地位,琶洲一带遂成为浙闽海船的停泊之地,黄埔石基河口也渐成洋船之锚地。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政府在黄埔设海关,正式确立黄埔港的地位。设在黄埔港的挂号口,简称黄埔口,是粤海关下属的税口。据《粤海关志》与《黄埔挂号口图》载,黄埔口设有黄埔税馆、夷务所、买办馆和永靖营等机构,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政府撤销江、浙、闽海关,规定广州黄埔港为“夷人贸易唯一之商埠”。乾隆五十年,美国“中国皇后号” 首航广州黄埔后,前往美国经商广州人亦增多。大量洋船泊于黄埔,大量商人也争相出洋贸易。
今天,石基河口,仍有“海傍东约”的古建筑及与别处布局不同的商业街,残存的碑记,洪圣、天后(妈祖)等庙宇亦可为作证。现码头附近仍可见散落在各处的外国海员、商人的花岗岩墓碑和花岗岩“埠头”碑石。
2002年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献资料来源:2017年   《广州:扬帆通海两千年——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简介》
作者:广州市海丝申遗办/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