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榕寺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路,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与光孝、华林、海幢寺并称广州佛教四大丛林,素有“光孝以树传,净慧以塔显”之说。
梁大同三年(537年),奉梁武帝命出使扶南国(柬埔寨)的昙裕法师,回程抵达广州,在寺内兴建一华丽的木塔,供奉从海外带回的佛舍利,赐名宝庄严寺舍利塔。北宋初年,寺塔被大火所毁。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寺院,改称净慧寺。
宋绍圣四年(1097年)曾任宝鸡县主簿的南海人林修与信士王衢等在舍利塔旧址重建宝塔,下瘗佛牙舍利,因龛藏贤劫千佛像,故改名千佛塔。宋元符三年(1100年),苏东坡到寺游玩,见塔畔有六株苍翠的榕树,随即手题“六榕”寺榜,由此后世称“六榕寺”。清初重修千佛塔,因塔身檐壁色彩斑斓而有“花塔”之名。
六榕寺坐西朝东,寺内殿堂多为明清以来重修或重建,仿宋和明清式样。塔在寺院内中央,现存寺塔是北宋时建,明清时有重修。平面呈八角形,外观九级,每两级间设暗层,明暗共十匕层,高57.6米。塔身由木、砖砌成,塔壁多处有“广州净慧寺宝塔砖劝首林主薄并转运司监劝史首王”等铭文砖,是花塔建造年代及修建情况的重要物证。塔心有大铜柱,铸于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年),柱身密布1023尊浮雕小佛像和云彩缭绕的天宫宝塔图,具有印度佛教艺术风格。
六榕寺是一座有1500多年历史的岭南佛教名刹,也是岭南佛教传播的重要场所,因其悠久的历史、独具特色的佛教建筑和历代高僧驻锡而备受尊崇。寺内现存的六榕塔、天王殿、六祖铜像及清代佛教造像,是弥足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寺内现存13方碑刻,记载了唐宋以来历次重修六榕寺及花塔的过程,其中唐代王勃所撰《广州宝庄寺舍利塔碑》,记载了原宝庄寺舍利塔的修建始末及唐代佛教传播的情况。 除文人墨客和历代求法的中外佛教僧侣外,清代来华的西方人也被六榕塔的独特建筑艺术所折服,在绘画作品和西方游记中留下许多有关花塔的历史记载。
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献资料来源:2017年   《广州:扬帆通海两千年——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简介》

作者:广州市海丝申遗办/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