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由来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传说广州最早的地名为“楚庭” (或“楚亭”)。现在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下,尚有清人所建一座石牌坊,牌坊正面 (东面)书“粤秀奇峰”,其背面书“古之楚庭”。
广州建城历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 (前214),秦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南海郡治在番禺,郡尉任嚣在此筑城驻守史称“任嚣城”,为有文字可考最早的广州城。赵佗于汉高祖三年 (前204) 建立南越国后,定都番禺,将原任器城扩展为周长十里的赵佗城。唐代,广州有州城三重。唐末刘隐任清海军节度使时凿平禺山,扩展南城,称为新城。其弟刘岩建南汉国后,广州城池颇具新貌。宋代修建中城 (又称“子城”)、东城、西城和南城 (又称“雁翅城”)。明代对广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将宋元时的中城、东城西城三城合一;扩建北城至越秀山;在宋雁翅城的基础上兴建新城。清代时又在新城之南增修东西各长20丈的翼城,称为“鸡翼城”。中华民国建立后,城墙被拆建为马路。只有越秀山上明代所建镇海楼及一段古城墙保留至今,可供人们游览。
古代的广州由于海外交通和贸易发达,成为中外文化交汇的前沿。中国的丝绸、陶瓷、手工艺品及文化典籍,不断由广州流向海外,外国的特产、宗教和相关的文化艺术、科学知识也经广州传入内地。六朝时期,佛教高僧由海道抵广州传教、译经、建寺;唐代,伊斯兰教传入广州;明朝末期,基督教、天主教也经由广州传入内地。今天广州许多著名文化遗迹,如光孝寺、六榕寺、华林寺、怀圣寺、清真先贤古墓、南海神庙、东山堂、圣心堂等,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鲜明印记。
近代广州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前哨阵地和民主革命的策源地。许多历史伟人和革命先烈在这里留下了奋斗的足迹,许多彪炳千秋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这里。清道光十九年 (1839),钦差大臣林则徐前来广州领导禁烟运动,虎门销烟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道光二十一年四月 (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起来,与附近四乡百姓、手工业工人等,用锄头、铁锹教训了耀武扬威的英国侵略军。道光二十三年(1843),洪秀全在家乡花县官禄㘵创立“拜上帝会”,孕育出农民革命的新理论,他后来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光绪十六年(1890)起,康有为在广州创设学堂,收徒授课,宣传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宣统三年(1911)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发动、黄兴等领导的黄花岗起义,威震中外。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继续进行不屈不挠的反封建军阀的斗争,先后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广州成了国民革命的大本营。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建立了东方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所有这些,为广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增添了耀眼的光辉。今天,革命先驱曾留下足迹的地方,如花都洪秀全故居、虎门炮台旧址、三元里抗英誓师旧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中国国民党一大会议旧址、黄埔军校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毛泽东同志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州公社旧址等,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供后人瞻仰。
广州的文物古迹众多。截至2010年,已公布的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32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3处。南越王墓、光孝寺、六榕寺、怀圣寺等都有1000多年的历史。此外,还有始建于隋朝的南海神庙,明朝的五仙观、镇海楼、莲花塔,清朝的陈家祠、余荫山房等。近代革命历史纪念地有毛泽东同志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黄埔军校旧址、中山纪念堂、洪秀全故居等。2010年11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组织“羊城新八景”评选活动,至2011年5月18日,评选结果揭晓,新入选的“羊城新八景”为:塔耀新城、珠水流光、云山叠翠、越秀风华、古祠流芳、荔湾胜境、科城锦绣、湿地唱晚。

文献资料来源:2012年6月   《广州掌故》

作者:本书编委会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