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知多少
所谓海上“丝绸之路”,是相对陆上丝绸之路而言的,由日本学者三杉隆敏在他 1967 年出版的《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专著中初次提及。这个概念如今已被学术界所普遍接受。作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早在中国秦汉时代就已经出现,到唐宋时期最为鼎盛。具体路线是: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波斯湾、红海,将中国生产的丝绸、陶瓷、香料、茶叶等物产运往欧洲和亚非其他国家,而欧洲商人则通过此路将毛织品、象牙等带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兴盛一时。元朝时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由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又由海上“丝绸之路”返回本国的。他的游记里记载了沿途南洋和印度洋海上的许多“香料之岛”。由于时代的变迁,海上丝绸之路自1842 年鸦片战争开始后就走到了尽头,留给后人的则是一个又一个谜团。一些研究学者普遍认为,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更为彻底的贯通,也是证明历史上存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依据之一。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位于广州黄埔区的庙头村。该庙规模宏大,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其创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 年),距今1400 多年。它是广州对外海上交通贸易(即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也是我国古代东南西北四大海神庙中唯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建筑群。该庙以后经过历代重修和扩建,现存的是清代建筑,但仍保留着隋唐时的规模和建制。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该庙为文物保护单位。
早在 2000 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就已经开始形成。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唐代的贸易船队,向南可到南亚各国,向西越过印度洋,可以抵达西亚及波斯湾,最远可到达非洲东海岸。明清之后,这条航线更远至欧美了。海上“丝绸之路”为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南海神庙是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航船出发的码头。出海航船或来自远方的航船,都须经过坐落在南海神庙的这个古码头。于是众多的商船顺路经过这里均停下来上庙祭祀,以祈求航路平安、生意顺利。于是,神庙附近的扶胥镇便商旅云集,民间庙会交易频繁。南海神庙之兴旺,成为广州海上贸易繁荣的历史见证,遗留下许许多多珍贵历史文物,包括皇帝御赐的碑文、题字等,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当然百姓们更多的还是感恩于庇佑他们一帆风顺、平安大吉的南海神的。

文献资料来源:2013年7月   《老广东的趣闻传说》

作者:徒步天涯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