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秀商业的发展,唐代资料可以看得清楚些。突出表现在原广州城区西面形成一个新商区,城南也形成新兴商业区;另一表现是夜市已闻名中原。
开皇元年(581),隋朝取代北周,开皇九年正月灭陈朝,二月进占广州。统一中国后,隋朝为避太子杨广名讳,于仁寿元年(601)改广州为番州。后来又称南海郡,设总管府。义宁二年(618),李渊建立唐朝取代隋朝,改元武德元年。武德五年(622),岭南各路豪强归顺唐朝,全国统一。广州复名,先后设总管府、都督府,海外遂有人称之为“广府”。“广府民系”的“广府”一词应由此起。
因隋朝仅有 37年国祚,故这里谈古越秀的商业把隋唐时期归纳一起记述。
人口增容商区大
人口增长是商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古籍虽然没有记载古越秀地区的人口,但从南海郡(广州)的人口迅速增长也可推断到古越秀的人口增加。隋大业五年(609),南海郡(包括南海、曲江、始兴、增城、宝安、翁源、乐昌、四会、化蒙、清远、含洭、政宾、怀集、新会、义宁等 15 县)有 37482 户,到唐天宝元年(742)增至 47235 户、221500 人[]。古越秀作为广州老城区,人口当然也是大增。
南北交通改善有利于国内商人来古越秀经商。隋朝时,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把南北交通贯穿起来;唐代开元年间,一代贤相张九龄(曲江人)主持扩建粤北的大庾岭道,大大方便了岭南岭北的陆路交通。这均对广州进口商品的内运与北方出口货物南输,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各地来经商的人为安全起见,多居于城内,使城中人口密度大增。
当时古越秀的商人已有几种:小商贩、大富商、官商、牙商、外国商人。大富商主要是经营海外贸易的商人,富有开拓精神,赚取高利润的同时,也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官商方面,其实晋代起已有广州官吏参与经商,唐代更多见,他们利用政治特权,在外贸中更显竞争力。如贞元年间的岭南节度使王锷大力经商,几年后其富已名扬京城;宝历二年(826)出任岭南节度使的胡证,大量贩运岭南奇货到各地出售,也是富名闻于京城。牙商也称“牙人”,即经纪商人,他们撮合买卖双方,收取佣金,使古越秀的商业范围扩展到偏远的城镇。至于外国商人,下文详述。
由于商业发展,官府多次整治城中街市。开元初,广州都督宋璟教百姓烧砖瓦,改善城中的店铺。兴元元年(784),岭南藩帅杜佑下令拆旧屋建新街、铺新路,使广州城貌大为改观。唐诗人李群玉有《中秋越台看月》诗,可窥广州城印象,诗云:
海雨洗尘埃,月从空碧来。
水光笼草树,练影挂楼台。
皓曜迷鲸目,晶莹失蚌胎。
宵分凭槛望,应合见蓬莱。
唐代,古越秀范围形成三大商业区。中心商业区是城墙之内的老城区,范围由西向东约为今华宁里至仓边路,由北至南约为今越华路至中山路稍南。新兴商业区已突破城墙之隔,是老城区之南至江边(约为今西湖路至大南路稍北)。江边有接待外商的海阳馆,两边商铺成片,人烟稠密。还有一个是城区西边的“蕃坊”,可称是外商商业区,这与“广州通海夷道”大有关系。
“丝路”“蕃坊”引商来
唐代,古越秀地区通过珠江水系,在国内商品流通上发挥了枢纽作用。由于兼具河港、海港功能,广州此时已居于全国外贸中心地位。上文说及,汉代已初步形成“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起点在唐代更确立在广州,朝廷还设市舶使管理外贸,广州成为东西方海洋贸易的东方首港。唐代诗人刘宾客的《酬南海马大人诗》中有咏广州港口的诗句道:“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船多宝舶来。”
天宝年间(742-756),广州的外贸已十分引人注目。天宝初,鉴真和尚从海南回到广州,见狮子国、大食国、骨唐国及赤蛮、白蛮等国的商人往来,又见珠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国的船舶,载运的香药、珍宝堆积如山[]。到天宝十五年至大历三年(756-768),因安史之乱及岭南动乱的影响,广州外贸一度萧条。大历四年(769),李勉出任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使,采取灵活措施吸引外商,几年间外贸回升,商业再度繁荣。岂料大历八年(773),岭南又爆发哥舒晃之乱,朝廷派路嗣恭率军平乱,平乱中不少商人丧命或被没收财产[],又使古越秀范围的商业走了下坡。贞元初,岭南节度使王虔休兼任市舶使,力革前弊,使广州外贸扭转局面。贞元九年(793),广州外贸再盛,古越秀商业重现繁荣局面。
此时广州的远洋航线世界闻名。贞元年间掌管商使往来的鸿庐寺卿贾耽写下的《皇华四达记》[]中有《广州通海夷道》一文。该文记的“广州通海夷道”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具体化,该航线从广州启程,途经东南亚、印度洋、地中海沿岸、波斯湾、东非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这一“世界之最”纪录保持了八九百年,直到 16 世纪中叶才被欧洲人开辟东方航线时所打破。
唐代时,一些外国人也记录了从波斯湾前来广州的航线,与贾耽所记的大体相同。当时外国人称广州为“广府”。如曾来广州的阿拉伯商人苏来曼的《中国印度见闻录》[]称:“广府是船舶的商埠,是阿拉伯货物和中国货物的集散地”,广府是“阿拉伯商人的荟萃之地”。
“广州通海夷道”令来广州贸易的外商大增。唐代广州对外贸易有三大贸易伙伴,一是东南亚地区的室利佛逝国(在今苏门答腊地区),二是南亚地区的天竺国(印度),三是阿拉伯地区的大食国。此外,常来广州贸易的还有波斯(今伊朗)、真腊(今柬埔寨)、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 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
自晋代起,已有来中国做生意的外商居于广州。唐代,居于广州的外商更多。他们有的先在广州稍作停留,再北上经商;有的则在广州定居开店做生意,置田买屋,与广州人杂处,乃至通婚。故有诗人吟咏广州道“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死于 957 年的阿拉伯历史学家马素地生前曾撰文说:“广府是一个大城市……人烟稠密,仅仅统计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人和祆教人就有二十万人。” []这 20万可能有水分,但十数万也是有可能的。
外国侨民大增如果缺乏必要的管理,便会产生社会问题。唐代“蕃坊”设立前的两个动乱事件便是明证。武后光宅元年(684)七月,一群来广州做生意的外国商人、船员(时称“贾胡”、“蕃商”、“蕃客"),不堪官府压榨过甚,直闯广州城中的都督府,杀死都督路元睿及其手下十余人,然后上船出海而逃[]。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一群来自阿拉伯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冲入广州城中劫仓库、烧房舍后,乘船出海逃遁[]。因此,肃宗年间,官府便在广州城区以西划出一片地方,规定外国商人只能居住于此,称为“蕃坊”。其范围即古越秀西部,大约即今中山路以南、惠福路以北、解放路以西、人民路以东,中心在今光塔路一带。蕃坊中住的多是阿拉伯人,故建有光塔以方便做礼拜。外商在蕃坊中有自治权力,但外侨之间或外侨与中国人相犯产生诉讼,则由广州官府处理(《唐律》有“化外人相犯条”)。
由于有蕃坊的存在,更吸引外国商人到广州经商、定居。蕃坊之中有不少外商开设的商铺,今日尚存的玛瑙巷及玛瑙一至五巷,可推断当时出售玛瑙饰物的外商店铺已成行成市。
用白银与市舶使
秦汉时期,岭南已用全国统一的铜钱作商业交易。从两晋、南朝到唐代,古越秀地区已逐渐成为国内的特殊货币区,除用铜钱外,也习惯用白银,有时还用黄金。唐代诗人张籍在《送南迁客》诗中咏道:“海国战骑象,蛮州市用银”,即指这种现实。当时,中原人虽贬称广州人为“南蛮”,但“南蛮”用白银却令他们羡慕不已。
古越秀使用白银乃至黄金,与岭南多产金银有关。唐代免征采金税,遂有利于百姓采金。唐代诗人许浑有“洞丁多單斤石,蛮女半淘金”的诗句,反映了西江一带的采金热。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记载的“鹅鸭淘金法”,虽有夸大之嫌,却说明粤北有含量丰富的金矿。书中说:广州浛洭县(今英德)有金池,那里的居民多养鹅鸭,鹅鸭进食时也吸食泥土,村民收集鹅鸭粪并细心用水淘之,一日竟可得半两或一两麸金片!
唐代岭南是全国主要产银区。唐初官府对采银矿放任自流,德宗时一度禁止私采。元和三年(808),朝廷公告全国禁止私采银矿,但岭南不在禁采之列。
因为岭南金银多,故岭南经济中心古越秀地区,可用金银作商业交易。加上广州外贸发达,外国金银制品也不断流入,对金银流通起了补充作用。由于金银价值比铜高、耐磨而又不会锈蚀,加上带同等价值的货币,白银较为易带,在大宗交易中远比铜钱方便,所以唐代时古越秀商业交易多用金银。不过由于中国当时是世界三大强国之一,故中国铜钱也是外商喜欢的货币,他们输入金银作为商品,换取中国铜钱带回国去。后来,由于广州的铜钱大量流向外国,引起朝廷注意,所以发布命令禁止铜钱流出外国。不过,尽管有市舶使监督,还是有不少铜钱流向外国。
唐代,朝廷在广州专设主管海路对外贸易的官员--市舶使,这是中国最早的管理外贸官员。据《旧唐书》卷八《玄宗纪》 记,开元二年(714)已有周庆立为市舶使[],可知开元二年前已设此职位。这唯一在广州设的市舶使,是皇帝派出的高级官员,有时也由岭南最高长官兼任。市舶使的办公地称市舶使院,位于古越秀地区南面海边的海阳馆,又称岭南王馆。这有王虔休的《进岭南王馆市舶使院图表》可证。[]
唐朝在创设市舶使的同时,还制定《定夷舶市物例敕》等管理制度。市舶使的职能是代表朝廷总管东南海路的外交与外贸。外交方面,凡有海路来的外国使团上京进贡,必先在广州停留,只请使臣带两位随员进京,其余随员留在广州的海阳馆。管理外贸方面,市舶使登记外来商船的货物,检查有无违禁品并收税,然后才准外商进入交易。进口关税为唐朝带来丰厚财政收入,有古籍记其每届船期可日进 15 万两白银。
货物充盈夜市开
唐代,古越秀地区的商品除了进口珍奇货物外,还有不少土特产。当时的居民赏花已成风气,名诗人孟郊的《送侯判官赴广州从事》诗中有句:“海花蛮草延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汉代已引进的耶悉茗花(素馨花)、茉莉花、指甲花,唐代时广州地区种植已很普遍。其中指甲花原产于波斯,花白色而有浓香,特别受外侨喜爱。原产于波斯的素馨、原产于印度的茉莉则受本地女性的喜爱。此外还有朱槿花、豆蔻花、鹤子草、相思子蔓等,也是引进的知名花卉。卖花者以彩绳穿起素馨、茉莉、朱槿等花出售。
还有引进的香草药。本地土产的沉香、甲香、詹糖香品质甚好,被列为贡品。引进的如原产波斯的小茴香、胡黄连,原产印度、斯里兰卡的补骨脂(又称婆固纸)等,皆是畅销的商品。
水果方面,本地土产的有荔枝、龙眼、柑橘、甘蔗、蕉、橄榄、李、杨梅、柚、枇杷、人面子等;从外国引进移植的有菠萝蜜、佛手、波斯枣、柠檬、黄皮、番石榴、芒果等。
淡水鱼方面,已有商品化鱼苗养殖的记录[]。作为商品有鲤、鲩、鲫、鱼令(鲮)等鱼。布料商品,有棉布、麻布、纻布、葛布等。丝绸料更名扬远近,是主要出口商品。广州西村窑所产的瓷器是畅销商品,也是出口主要商品之一。“戍头龙脑铺,关口象牙堆”[],“常闻夷岛俗,犀角满城邑”[],这些都是唐代诗人咏广州的诗句,引得江淮、两京、巴蜀等地的大批商人到古越秀地区经商,使这里成为南中国具有超区域辐射力的商业中心。
唐代中国的都城都有夜禁制度,晚上商铺均不开市,唯独广州城中是个例外,因此古越秀的夜市在唐代已名扬中原。唐代诗人张籍在《送郑尚书出镇南海》诗中有句“蛮声喧夜市”即指此。夜市最热闹是酒铺与食肆。古越秀的酒铺是吸引人的消闲场所,也有女性服务员招揽生意[]。唐中期以后官府实行酒专卖制度,唯独广州没有实行。当时古越秀的酒铺有不少自酿米酒出售,还有个称为“滴淋”的招客手法。这就是酿好的米酒开坛前,在封坛泥中钻一小洞,插入小竹筒,供买者吸酒试味。
当时古越秀的食肆也很吸引人。广州的烹饪以“南食”、“南烹”之名见称于世。用料方面已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如雀鸟、鸡、鹅、鸭、猪、牛、羊、石斑鱼、黄腊鱼、竹鱼、墨鱼、章鱼、明虾、蟹、江瑶柱、蛇、象、鸽、田鼠及各种蔬菜等。烹调技术有煎、炒、爆、烧、炙、蒸、煲、煮、腌、卤、腊、蜜饯等。富贵者爱吃“炙象鼻”,说肥脆而滑;平民爱吃“豉椒煲牛头”,说味道比熊掌还美。特色菜还有“青蛙抱芋羹”、“鱼生”、“虾生”、“蛇羹”等。
综上所述,可知唐代古越秀地区已成为国内的著名商业中心。这亦有《全唐文》卷 827 的《授陈佩广州节度使制》一文中所说为证:“涨海奥区,番禺巨镇,雄藩夷之宝货,冠吴越之繁华。”
注释:
①参见杨万秀等《广州简史》,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 年3 月版,69 页。
② 见《大唐和上东征传》。
③ 见《旧唐书》卷 122《路嗣恭传》。
④ 见《新唐书》卷四十三下《地理志》。
⑤《中国印度见闻录》中译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⑥ 转引自杨怀中《唐代的番客》,载于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编、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伊斯兰教在中国》。
⑦ 见《新唐书》卷 116 《王琳传》。
⑧见《旧唐书》卷 10《肃宗纪》,卷 189《西戎波斯传》。
⑨《新唐书》卷112《柳泽传》也记:“开元中,(柳泽)转殿中侍御史,监岭南选,时市舶使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造奇器以进。”
⑩ 参见方志钦、蒋祖缘主编《广东通史》古代上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年4 月版,546 页。
⑪ 见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一。
⑫唐王建《送郑权尚书南海》。
⑬ 唐殷尧藩《寄岭南张明甫》。
⑭ 参见《太平广记》卷 233 《投荒杂录》。
开皇元年(581),隋朝取代北周,开皇九年正月灭陈朝,二月进占广州。统一中国后,隋朝为避太子杨广名讳,于仁寿元年(601)改广州为番州。后来又称南海郡,设总管府。义宁二年(618),李渊建立唐朝取代隋朝,改元武德元年。武德五年(622),岭南各路豪强归顺唐朝,全国统一。广州复名,先后设总管府、都督府,海外遂有人称之为“广府”。“广府民系”的“广府”一词应由此起。
因隋朝仅有 37年国祚,故这里谈古越秀的商业把隋唐时期归纳一起记述。
人口增容商区大
人口增长是商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古籍虽然没有记载古越秀地区的人口,但从南海郡(广州)的人口迅速增长也可推断到古越秀的人口增加。隋大业五年(609),南海郡(包括南海、曲江、始兴、增城、宝安、翁源、乐昌、四会、化蒙、清远、含洭、政宾、怀集、新会、义宁等 15 县)有 37482 户,到唐天宝元年(742)增至 47235 户、221500 人[]。古越秀作为广州老城区,人口当然也是大增。
南北交通改善有利于国内商人来古越秀经商。隋朝时,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把南北交通贯穿起来;唐代开元年间,一代贤相张九龄(曲江人)主持扩建粤北的大庾岭道,大大方便了岭南岭北的陆路交通。这均对广州进口商品的内运与北方出口货物南输,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各地来经商的人为安全起见,多居于城内,使城中人口密度大增。
当时古越秀的商人已有几种:小商贩、大富商、官商、牙商、外国商人。大富商主要是经营海外贸易的商人,富有开拓精神,赚取高利润的同时,也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官商方面,其实晋代起已有广州官吏参与经商,唐代更多见,他们利用政治特权,在外贸中更显竞争力。如贞元年间的岭南节度使王锷大力经商,几年后其富已名扬京城;宝历二年(826)出任岭南节度使的胡证,大量贩运岭南奇货到各地出售,也是富名闻于京城。牙商也称“牙人”,即经纪商人,他们撮合买卖双方,收取佣金,使古越秀的商业范围扩展到偏远的城镇。至于外国商人,下文详述。
由于商业发展,官府多次整治城中街市。开元初,广州都督宋璟教百姓烧砖瓦,改善城中的店铺。兴元元年(784),岭南藩帅杜佑下令拆旧屋建新街、铺新路,使广州城貌大为改观。唐诗人李群玉有《中秋越台看月》诗,可窥广州城印象,诗云:
海雨洗尘埃,月从空碧来。
水光笼草树,练影挂楼台。
皓曜迷鲸目,晶莹失蚌胎。
宵分凭槛望,应合见蓬莱。
唐代,古越秀范围形成三大商业区。中心商业区是城墙之内的老城区,范围由西向东约为今华宁里至仓边路,由北至南约为今越华路至中山路稍南。新兴商业区已突破城墙之隔,是老城区之南至江边(约为今西湖路至大南路稍北)。江边有接待外商的海阳馆,两边商铺成片,人烟稠密。还有一个是城区西边的“蕃坊”,可称是外商商业区,这与“广州通海夷道”大有关系。
“丝路”“蕃坊”引商来
唐代,古越秀地区通过珠江水系,在国内商品流通上发挥了枢纽作用。由于兼具河港、海港功能,广州此时已居于全国外贸中心地位。上文说及,汉代已初步形成“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起点在唐代更确立在广州,朝廷还设市舶使管理外贸,广州成为东西方海洋贸易的东方首港。唐代诗人刘宾客的《酬南海马大人诗》中有咏广州港口的诗句道:“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船多宝舶来。”
天宝年间(742-756),广州的外贸已十分引人注目。天宝初,鉴真和尚从海南回到广州,见狮子国、大食国、骨唐国及赤蛮、白蛮等国的商人往来,又见珠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国的船舶,载运的香药、珍宝堆积如山[]。到天宝十五年至大历三年(756-768),因安史之乱及岭南动乱的影响,广州外贸一度萧条。大历四年(769),李勉出任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使,采取灵活措施吸引外商,几年间外贸回升,商业再度繁荣。岂料大历八年(773),岭南又爆发哥舒晃之乱,朝廷派路嗣恭率军平乱,平乱中不少商人丧命或被没收财产[],又使古越秀范围的商业走了下坡。贞元初,岭南节度使王虔休兼任市舶使,力革前弊,使广州外贸扭转局面。贞元九年(793),广州外贸再盛,古越秀商业重现繁荣局面。
此时广州的远洋航线世界闻名。贞元年间掌管商使往来的鸿庐寺卿贾耽写下的《皇华四达记》[]中有《广州通海夷道》一文。该文记的“广州通海夷道”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具体化,该航线从广州启程,途经东南亚、印度洋、地中海沿岸、波斯湾、东非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这一“世界之最”纪录保持了八九百年,直到 16 世纪中叶才被欧洲人开辟东方航线时所打破。
唐代时,一些外国人也记录了从波斯湾前来广州的航线,与贾耽所记的大体相同。当时外国人称广州为“广府”。如曾来广州的阿拉伯商人苏来曼的《中国印度见闻录》[]称:“广府是船舶的商埠,是阿拉伯货物和中国货物的集散地”,广府是“阿拉伯商人的荟萃之地”。
“广州通海夷道”令来广州贸易的外商大增。唐代广州对外贸易有三大贸易伙伴,一是东南亚地区的室利佛逝国(在今苏门答腊地区),二是南亚地区的天竺国(印度),三是阿拉伯地区的大食国。此外,常来广州贸易的还有波斯(今伊朗)、真腊(今柬埔寨)、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 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
自晋代起,已有来中国做生意的外商居于广州。唐代,居于广州的外商更多。他们有的先在广州稍作停留,再北上经商;有的则在广州定居开店做生意,置田买屋,与广州人杂处,乃至通婚。故有诗人吟咏广州道“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死于 957 年的阿拉伯历史学家马素地生前曾撰文说:“广府是一个大城市……人烟稠密,仅仅统计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人和祆教人就有二十万人。” []这 20万可能有水分,但十数万也是有可能的。
外国侨民大增如果缺乏必要的管理,便会产生社会问题。唐代“蕃坊”设立前的两个动乱事件便是明证。武后光宅元年(684)七月,一群来广州做生意的外国商人、船员(时称“贾胡”、“蕃商”、“蕃客"),不堪官府压榨过甚,直闯广州城中的都督府,杀死都督路元睿及其手下十余人,然后上船出海而逃[]。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一群来自阿拉伯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冲入广州城中劫仓库、烧房舍后,乘船出海逃遁[]。因此,肃宗年间,官府便在广州城区以西划出一片地方,规定外国商人只能居住于此,称为“蕃坊”。其范围即古越秀西部,大约即今中山路以南、惠福路以北、解放路以西、人民路以东,中心在今光塔路一带。蕃坊中住的多是阿拉伯人,故建有光塔以方便做礼拜。外商在蕃坊中有自治权力,但外侨之间或外侨与中国人相犯产生诉讼,则由广州官府处理(《唐律》有“化外人相犯条”)。
由于有蕃坊的存在,更吸引外国商人到广州经商、定居。蕃坊之中有不少外商开设的商铺,今日尚存的玛瑙巷及玛瑙一至五巷,可推断当时出售玛瑙饰物的外商店铺已成行成市。
用白银与市舶使
秦汉时期,岭南已用全国统一的铜钱作商业交易。从两晋、南朝到唐代,古越秀地区已逐渐成为国内的特殊货币区,除用铜钱外,也习惯用白银,有时还用黄金。唐代诗人张籍在《送南迁客》诗中咏道:“海国战骑象,蛮州市用银”,即指这种现实。当时,中原人虽贬称广州人为“南蛮”,但“南蛮”用白银却令他们羡慕不已。
古越秀使用白银乃至黄金,与岭南多产金银有关。唐代免征采金税,遂有利于百姓采金。唐代诗人许浑有“洞丁多單斤石,蛮女半淘金”的诗句,反映了西江一带的采金热。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记载的“鹅鸭淘金法”,虽有夸大之嫌,却说明粤北有含量丰富的金矿。书中说:广州浛洭县(今英德)有金池,那里的居民多养鹅鸭,鹅鸭进食时也吸食泥土,村民收集鹅鸭粪并细心用水淘之,一日竟可得半两或一两麸金片!
唐代岭南是全国主要产银区。唐初官府对采银矿放任自流,德宗时一度禁止私采。元和三年(808),朝廷公告全国禁止私采银矿,但岭南不在禁采之列。
因为岭南金银多,故岭南经济中心古越秀地区,可用金银作商业交易。加上广州外贸发达,外国金银制品也不断流入,对金银流通起了补充作用。由于金银价值比铜高、耐磨而又不会锈蚀,加上带同等价值的货币,白银较为易带,在大宗交易中远比铜钱方便,所以唐代时古越秀商业交易多用金银。不过由于中国当时是世界三大强国之一,故中国铜钱也是外商喜欢的货币,他们输入金银作为商品,换取中国铜钱带回国去。后来,由于广州的铜钱大量流向外国,引起朝廷注意,所以发布命令禁止铜钱流出外国。不过,尽管有市舶使监督,还是有不少铜钱流向外国。
唐代,朝廷在广州专设主管海路对外贸易的官员--市舶使,这是中国最早的管理外贸官员。据《旧唐书》卷八《玄宗纪》 记,开元二年(714)已有周庆立为市舶使[],可知开元二年前已设此职位。这唯一在广州设的市舶使,是皇帝派出的高级官员,有时也由岭南最高长官兼任。市舶使的办公地称市舶使院,位于古越秀地区南面海边的海阳馆,又称岭南王馆。这有王虔休的《进岭南王馆市舶使院图表》可证。[]
唐朝在创设市舶使的同时,还制定《定夷舶市物例敕》等管理制度。市舶使的职能是代表朝廷总管东南海路的外交与外贸。外交方面,凡有海路来的外国使团上京进贡,必先在广州停留,只请使臣带两位随员进京,其余随员留在广州的海阳馆。管理外贸方面,市舶使登记外来商船的货物,检查有无违禁品并收税,然后才准外商进入交易。进口关税为唐朝带来丰厚财政收入,有古籍记其每届船期可日进 15 万两白银。
货物充盈夜市开
唐代,古越秀地区的商品除了进口珍奇货物外,还有不少土特产。当时的居民赏花已成风气,名诗人孟郊的《送侯判官赴广州从事》诗中有句:“海花蛮草延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汉代已引进的耶悉茗花(素馨花)、茉莉花、指甲花,唐代时广州地区种植已很普遍。其中指甲花原产于波斯,花白色而有浓香,特别受外侨喜爱。原产于波斯的素馨、原产于印度的茉莉则受本地女性的喜爱。此外还有朱槿花、豆蔻花、鹤子草、相思子蔓等,也是引进的知名花卉。卖花者以彩绳穿起素馨、茉莉、朱槿等花出售。
还有引进的香草药。本地土产的沉香、甲香、詹糖香品质甚好,被列为贡品。引进的如原产波斯的小茴香、胡黄连,原产印度、斯里兰卡的补骨脂(又称婆固纸)等,皆是畅销的商品。
水果方面,本地土产的有荔枝、龙眼、柑橘、甘蔗、蕉、橄榄、李、杨梅、柚、枇杷、人面子等;从外国引进移植的有菠萝蜜、佛手、波斯枣、柠檬、黄皮、番石榴、芒果等。
淡水鱼方面,已有商品化鱼苗养殖的记录[]。作为商品有鲤、鲩、鲫、鱼令(鲮)等鱼。布料商品,有棉布、麻布、纻布、葛布等。丝绸料更名扬远近,是主要出口商品。广州西村窑所产的瓷器是畅销商品,也是出口主要商品之一。“戍头龙脑铺,关口象牙堆”[],“常闻夷岛俗,犀角满城邑”[],这些都是唐代诗人咏广州的诗句,引得江淮、两京、巴蜀等地的大批商人到古越秀地区经商,使这里成为南中国具有超区域辐射力的商业中心。
唐代中国的都城都有夜禁制度,晚上商铺均不开市,唯独广州城中是个例外,因此古越秀的夜市在唐代已名扬中原。唐代诗人张籍在《送郑尚书出镇南海》诗中有句“蛮声喧夜市”即指此。夜市最热闹是酒铺与食肆。古越秀的酒铺是吸引人的消闲场所,也有女性服务员招揽生意[]。唐中期以后官府实行酒专卖制度,唯独广州没有实行。当时古越秀的酒铺有不少自酿米酒出售,还有个称为“滴淋”的招客手法。这就是酿好的米酒开坛前,在封坛泥中钻一小洞,插入小竹筒,供买者吸酒试味。
当时古越秀的食肆也很吸引人。广州的烹饪以“南食”、“南烹”之名见称于世。用料方面已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如雀鸟、鸡、鹅、鸭、猪、牛、羊、石斑鱼、黄腊鱼、竹鱼、墨鱼、章鱼、明虾、蟹、江瑶柱、蛇、象、鸽、田鼠及各种蔬菜等。烹调技术有煎、炒、爆、烧、炙、蒸、煲、煮、腌、卤、腊、蜜饯等。富贵者爱吃“炙象鼻”,说肥脆而滑;平民爱吃“豉椒煲牛头”,说味道比熊掌还美。特色菜还有“青蛙抱芋羹”、“鱼生”、“虾生”、“蛇羹”等。
综上所述,可知唐代古越秀地区已成为国内的著名商业中心。这亦有《全唐文》卷 827 的《授陈佩广州节度使制》一文中所说为证:“涨海奥区,番禺巨镇,雄藩夷之宝货,冠吴越之繁华。”
注释:
①参见杨万秀等《广州简史》,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 年3 月版,69 页。
② 见《大唐和上东征传》。
③ 见《旧唐书》卷 122《路嗣恭传》。
④ 见《新唐书》卷四十三下《地理志》。
⑤《中国印度见闻录》中译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⑥ 转引自杨怀中《唐代的番客》,载于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编、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伊斯兰教在中国》。
⑦ 见《新唐书》卷 116 《王琳传》。
⑧见《旧唐书》卷 10《肃宗纪》,卷 189《西戎波斯传》。
⑨《新唐书》卷112《柳泽传》也记:“开元中,(柳泽)转殿中侍御史,监岭南选,时市舶使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造奇器以进。”
⑩ 参见方志钦、蒋祖缘主编《广东通史》古代上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年4 月版,546 页。
⑪ 见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一。
⑫唐王建《送郑权尚书南海》。
⑬ 唐殷尧藩《寄岭南张明甫》。
⑭ 参见《太平广记》卷 233 《投荒杂录》。
文献资料来源:2009年3月   《商海千年说越秀——越秀商业史话》
作者:刘小骏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