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海上丝路的主要进出口货物
潮汕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以经济交流为主要内容。据学者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所作的研究,潮州地区通过商贸港进出口的商品种类繁多,出口物质有瓷器、绢、棉布、棉毯等手工业制品以及糖、米、烟丝、菜籽、生柑、麻皮、蓝靛、薯粉等农副产品,还有内地转运出口的药材、兽皮、松香等。①
本区出口的货物,历来以瓷器和纺织品为主。潮汕地区的瓷器生产历史悠久,到宋代更有迅速的发展。潮汕地区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大量通过海道外销,在东南亚和其他国家都有发现。如新加坡发现的一件鲤鱼形瓷壶,为潮州窑外销的精品。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南印度、马尔代夫以及阿拉伯半岛的阿曼、伊拉克巴格达附近地区,也出土有潮州窑产品,如炉、壶、罐等。这种状况,一直沿续到近代。纺织品是潮汕地区的重要出口物资。明代的记载说:“居积最者惟绸绢,往往杂以造丝,又稀薄不可衣,而几黠民以此昂其价于诸番,因而为患”。②虽然绸绢质量并不很好,但可能适合某些海外地区的要求,仍然风行。但到清代,本地已不生产。潮汕地区还出产麻布、苎布,也向东南亚及其他地区出口。
明清时期出口的货物还有生铁、铁锅、烟丝、土纸等。出口货物主要换回白银。澄海县出土的西班牙银币,便是海外贸易的物证。
进口的物品主要有酒、象牙、犀角、香料、金玉器、丝织品、大米、棉花、黄白藤条、木材等。清代潮汕地区粮食不足,大批粮食从暹罗、吕宋、安南等地贩运而来,满足了本地的需要。进口的物资中还有优质木材,潮汕的海船不少即用泰国等处的木材制成。
东南亚 (南洋) 地区是潮州重要的海外贸易伙伴和移民居住地。清代潮州与南洋的航运,是从中暹大米贸易开始的。而早期的大米贸易,都是暹罗船运载。这些船只,大部分由旅暹潮人经营,船员几乎全是中国人。乾隆年间,准许商民前往暹罗采购大米。潮州很快发展起一批远洋帆船队伍,俗称“红头船”(船头油刷朱红色)。
潮州远洋用的“红头船”,大都是在暹罗建造的。清代初期。对造船出海限制很严,手续非常麻烦,迁延时日,而且国内造船价格远比暹罗高。当时潮州人在暹罗造船的方便条件较多,且是柚木骨架,柚木船板。这类木材,潮州地方不出产,在我国也少有,基本上是来自东南亚地区。“红头船”最初是以申请运入大米而营运的,但是这项生意,“获利甚微”,因此,船主们就改运那些有利可图的货物:从南洋运回来的有象犀、珠宝等奇珍异物,犀角、肉桂等贵重药材,暹绸、胡椒香料、番藤等物产,只象征性地运载点大米以备查询。南洋的高级木料,如柚木、酸枝、铁梨木等,也作为“压载物”而运进来。由潮州运往南洋的潮产有陶瓷品、潮绣、雕刻、蒜头、麻皮、菜籽等。还有从北方转来的人参、鹿茸、兽皮、丝绸等。这些货物,在南洋各地很受欢迎,获利很厚。几年间,造船、航海贸易业就蓬勃发展起来了。“红头船”除了由富商巨贾独资拥有外,也有合资经营的,由一人牵头,招人合股,集资造船。船首不支薪水,仅在全船贸易收入中抽佣金30%左右。其他人员待遇按职别而定。基本上是资本和劳务的合营。经营洋船获利很厚。“红头船”出航多是结伴而行,以提防当时闽粤沿海大量存在的海盗活动。
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潮汕地区社会经济的繁荣,同时也造就了大批不同层次的从商人员和航海人员,潮州商人已成为明、清代海外贸易中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与此同时,不少潮州人因为商业活动的需要和其他原因,在海外地区安家落户,成为当地的华人或华侨。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潮汕地区深刻的社会变化。潮汕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进程及其史迹,构成了南海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献资料来源:2008年5月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作者:顾涧清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