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广州口岸与南海至印度洋的航线
广州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是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描写广州:“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①俨然是一大集市,从现存的史料和文物来考证,西汉时期广州的对外贸易已经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从岭南出发的南海航线也开始粗具规模。
1.从南中国海到印度洋的航线初步形成
我国与东南亚的海上交往从远古的时代就已经开始,见于文献的如周成王十年(约在公元前 11 世纪) 有“越裳氏来朝”。越裳氏究竟在什么地方,说法不一,但从记载这件事的文献资料来推测,可能位于今天马来西亚南部。秦始皇征服南越,建立南海、桂林、象三郡后,在大力开发岭南的同时,也积极发展南方海上交通。
西汉初年朝廷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加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很大的发展,社会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地处南海之滨的中心城市广州 (番禺),也逐渐发展成为南方沿海重要的都会。西汉汉武帝时期,先后几次派遣水兵航海南征,虽然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目的,但这些航行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对于季风的利用也已经获得相当充分的认识和掌握。此外,西汉时期,中国造船技术也得到较大发展,已经能够制造各种类型的大船和战舰,这些都为广州南海航线的开辟和伸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汉武帝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统治者,不仅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从陆上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在平定南越之后,汉武帝也开始了在南方海上的拓展,派遣使臣前往东南亚一带访问。随着中外交往的频繁,从南中国海,经东南亚到印度洋的航线也已经初步形成了。《汉书·地理志》上详细地记载了西汉使臣前往印度洋航线的具体情况。
虽然对于史书上记载的这些古地名现今的具体位置,学术界众说纷纭。但现在大家一般认为黄支国就是今天印度东南岸的康契普腊姆 (Kanchipuram,黄支是 Kanchi的音写,Puram意为都城)。这样可以看出,从岭南出发,通往印度的航线形成了。汉代的南海道虽然被长期看作“遣使贡献”的贡道。毋庸置疑的是,大量民间商人,外国使节和外国商人是在这条航线上穿行于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沟通着这些地区的交通来往。
从文献记载可以得知,汉代使臣和商船所走的南海航线,是从雷州半岛乘船出发,驶入南中国海,沿海岸航行,在必要的时候会舍船上岸,步行穿过陆地。具体路线是经过越南、柬埔寨、泰国,入暹罗湾,到谌离靠岸登陆,步行到卑谬 (夫甘都卢)。再坐船沿伊洛瓦底江而下,进人孟加拉湾,往西行至印度南端的黄支,然后转到锡兰,在这里从事通使和贸易行动后回程。从这样的路线中可以看出,当时人民采用的航线是由暹罗湾入缅甸,再转到印度,没有经过马六甲海峡、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可以看出,到秦汉时期,从中国出发到南亚印度的航海路线是十分明确了。
经这条海上航线,西汉王朝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建立了政治和商业上的联系,中国海舶和“蛮夷贾船”都在这条航线上往来贸易,使节和商人频繁地奔走,由东往西的航线从南中国海出发伸展到了印度洋,到东汉时期与自西方罗马人开辟的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航线相遇,从此东西方两大帝国开始了在海上直接交通。
2.从红海到南中国海--东汉时期罗马商人的东来航线
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国与西域诸国建立了直接的联系,汉王朝的势力已经伸展到中亚,并在西域人那里得知了地中海地区的大秦国。中国的丝绸逐渐进入罗马,很快风靡一时,成为罗马人时尚生活的追求。但是在罗马帝国时代丝绸总是稀罕之物,对丝绸的渴求使得罗马帝国极力想开通直接到东方的航线。当时,罗马世界与汉代中国的贸易交往有三大通道:北部的欧亚草原之路,中部的沙漠绿洲之路和南部的印度洋航路。无论走哪条路线都要经过一些中介的民族和国家。当时最为方便的应该是沙漠绿洲之路,可是这条路线上的安息及其以西的一些小国家为了在丝绸贸易中垄断牟利进行阻隔,他们基本上控制了陆上丝绸的中转与运输。这样,避开安息人的唯一途径是寻找前往东方的水道。
罗马人介人南海是在公元前 31 年以后。当时罗马帝国兴起,极力在地中海周围扩张,奥古斯都执政时,埃及被纳入罗马帝国版图,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亚历山大港成为罗马帝国通向东方的门户。到安东尼王朝 (96--192 年)时,罗马帝国的疆域西起不列颠、西班牙,东迄幼发拉底河,南抵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多瑙河一带。地中海已经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地中海与埃及红海沿岸处在同一政府的统治下,驿站遍布各地,商旅往来无虞,出现了“条条道路通罗马”的局面。在这样的交通条件下,罗马势力直接伸入印度洋之中,罗马商人为了发展印度洋香料贸易和获得中国的丝绸,大力拓展他们在印度洋的贸易空间。到梯柏琉斯时期,罗马商人发现并已经能够利用印度洋上的季风(被称为“伊巴露斯风”) 横渡阿拉伯海,这样大大缩短了原来只能近海航行的船程,把从意大利到印度的行程缩为 16 个星期。半个世纪后,从亚丁湾和印度河口的巴巴里孔、坎贝湾的巴利格柴、马拉巴斯的穆济里斯之间的航线已被广泛采用。同时,他们绕过印度南端的科摩林角,并从科罗曼德尔再次利用季风横渡孟加拉湾,驶向缅甸、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的港口。然后,他们再经过克拉地峡或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这样,罗马开通了从埃及到中国的全海运路线,从而打破了安息人垄断与东方丝绸贸易的局面。
从这里可以知道,中国和罗马这东西方两大帝国的海上联络是从两头分别进行的。西汉时期中国商船进人印度洋的时候,从西边地中海地区来的罗马商船也进入了印度洋。南中国海与地中海之间的海上交通,在印度洋上连接了起来。在东汉史籍中,有一个记载值得关注,东汉延熹九年 (166),大秦王安敦遣使从日南徼外进贡象牙、犀角、玳瑁。
大秦是当时对罗马帝国的称呼,而这个所谓的“安敦王”一般被比定为 138--161 年在位的罗马皇帝安敦尼 (Antoninus Pius)。而且,所谓的遣使大概是在印度贸易的罗马商人冒充使臣,寻求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他们所进贡的物品,全都不是罗马所产,而是印度、东非等地的产物。不管使者到底是何身份,这件事情表明罗马人终于在掌握了印度洋航线以后,继续向东航行,并通过南海航道与中国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地中海到南中国海已经有航线相连,这展示了中西海上交通的发展和广阔前景。这条从南中国海到地中海地区的航线上,中国人、马来人、印度人和罗马人都十分活跃地在奔忙着。

文献资料来源:2008年5月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作者:顾涧清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