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圣心大教堂为代表的基督教文化遗址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该教于 1 世纪中叶产生于地中海沿海的巴勒斯坦,原来是犹太教的 1个支派,135 年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392 年又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1054 年分裂为罗马公教 (天主教) 和希腊正教 (东正教)。16 世纪中叶,公教又发生了反对罗马教皇封建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陆续派生出一些脱离罗马公教的新教派,这些新教派统称新教,后来又不断分化,形成繁多的派系。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又称“更正教”、“耶稣教”、“抗罗宗”(即“抗议宗”),在中国习以基督教专指新教①。在本节中,所谓基督教文化遗址包括了新教文化遗址和天主教文化遗址。
在中国历史上,三大教派的传教士在不同时期进入中国。
唐太宗贞观九年 (635 年),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传人中国,中国史书称之为“景教”,这是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始。元朝时,在中国西北边境活动的景教传教士又回到内地,在政府支持下,信徒人数大增。元世祖忽必烈时,天主教也传入中国,与景教统称为“也里可温教”或“十字教”,但流传不广。1368年,元朝灭亡后,该教在中原地区逐渐消失。
15 世纪末,欧洲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发现后,传教士随着冒险家、商人前来中国。明正德九年 (1514),葡萄牙人乘船来到广东沿海。1540 年,葡萄牙国王约翰三世要求罗马教皇保罗三世派遣传教士到中国活动。同年,耶稣会士方济各·沙勿略奉葡萄牙国王和教皇之命,开始向亚洲传教,并于 1552年到达广东的上川岛,这是最早东来的天主教传教士。天主教又称“公教”、“罗马公教”、“旧教”,以区别于基督教新教。“天主”一词,为明末耶稣会传教士进人中国后,借用中国原有名称对所信之神的译称,取意为至高至上的主宰②。1582年,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次年与另一位传教士罗明坚在“大陆传教的第一个据点”③ —广东肇庆传教,被称为“西僧”。利玛窦除在肇庆建有桃花寺 (今已无存) 外,又到“粤北传教中心”④—广东韶州(今韶关) 活动。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利玛窦和庞迪我穿着儒服到北京,受到神宗的召见,这是 16 世纪西欧殖民势力东来之后到达中国京城的首批天主教传教士。
广州乃至广东最为重要的天主教文化遗址是圣心大教堂,这是天主教在欧洲的堡垒—法国所建。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法国政府强迫清政府在停泊于黄埔的一艘法国兵舰上签订了不平等的中法《黄埔条约》。除取得中英、中美条约中规定的全部特权外,法国还在第二十二款中规定法国人可在五口建造教堂,“倘有中国人将佛兰西礼拜堂、坟地触犯毁坏地方官照例严拘重惩”。这样,清朝政府就被迫负起了保护法国人在中国传教的责任。但法国还不满足,于 1845 年以炮舰威胁,坚持必须由清朝皇帝正式颁布命令,对天主教弛禁;1846 年2月,清政府被迫下令,不许各地官吏再查禁天主教,违者加以处分;同时命令各地将康熙年间所建造的天主教堂,“除改为庙宇民居者”外,一律发还给教徒①;及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法国根据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公平的《天津条约》,更加得寸进尺。在这种情况,圣心大教堂得以修建。
圣心大教堂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一德东路,因教堂主体系花岗石砌筑,故广州市民一般称之为“石室”。教堂系由法国租地而由法国天主教普行劝善会,参照 12-16 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盛行全欧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仿巴黎圣母院设计建筑而成。建筑规划极富理性,体现了西欧文艺复兴以来的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建筑过程中曾聘请广东揭西县建筑工人蔡孝为总管工,全部建筑费用为 40 万金法郎。光绪十四年 (1888),教堂在广州两广总督衙门故址落成。
教堂东西宽 35 米,南北深 78.7 米,建筑面积为 2754 平方米。南面山墙两侧为两只尖顶的石塔,高 58.5 米。东塔顶楼安装有运自法国的大铜钟;西塔顶楼起初亦安装有机械设时钟;南、西、北三方塔壁均镶有罗马文字的钟面。教堂内用石料全部凿自香港九龙,水运至广州加工砌建。
教堂平面的横翼较短,宜于进行宗教活动,两侧门窗均为尖拱式或玫瑰花形,镶嵌有红、黄、蓝、绿等彩色玻璃组成的反映天主教内容的图案,不仅避免了外面阳光的直接照射,而且容易折射阳光,形成多彩光线,衬映出教堂内神秘、慈祥、肃穆的宗教氛围。
教堂范围原占地 60 多亩,附有神学院、育婴院、学校、医院等。现占地面积 2700 多平方米,仅有教堂东面的颐铎园、主教府。1979 年后相继进行了修复。
1962 年,教堂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广东省、广州市天主教爱国会的所在,是天主教广州教区最宏伟最具有特色的一间大教堂,也是广东乃至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哥特式石结构古建筑建筑物①,以及远东最大的一座哥特式石结构建筑。作为世界级的宗教,天主教以拥有广州圣心大教堂为荣,圣心大教堂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天主教文化遗址之一成为海内外天主教 10 亿教徒心中的圣地②。
与天主教在广东所建辉煌的圣心大教堂相比,新教入华时间晚,而且在中国,尤其是在清代的广东一地,产生了的宗教影响大多与办报、建西式医院、创办“贝满学校”(Bridgeman School) 等洋学堂—早期的教会学校等有关。这些途径不过是传教策略而已,此不赘述。

文献资料来源:2008年5月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作者:顾涧清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