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广州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宋代时修筑三城,使广州的城市范围大面积扩张,而元代设置了广州
录事司,又使广州城有了专属的行政管辖。宋元时广州的人文气息、
商业气息更加浓郁,城市品位大不同于以往。
1.三城的建设与宋代广州
中国古代的“城”,是指环绕城市一周的城墙,起军事防御的作用,所以北方防御匈奴的长长的墙,也叫做“长城”。“城”所保护的主要是城墙里面的各级封建统治机构,包括衙署机关和各级官员等。当然,一般的“城”都会设在位于交通要道、便于控制周边地区的地
方,所以很自然会成为这一带的商贸中心。也就是说,“城”里面通常都会有大小不一的“市”。在这种情形之下,古代的城市建设主要是围绕军事防御功能展开的,重点在于城墙、城门、护城河等建筑,城内除了道路外,对其他市政设施考虑较少。然而在宋代,广州的城
市建设局面大有不同。
在广州的城市史上,宋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修筑了子城、东城和西城,也就是所谓的“宋代三城”。三城建成后,广州的城市面貌和格局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才发生根本改变。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广州拉开三城修筑的序幕。这一年,知州魏瓘以南汉国宫城为基础,即今天吉祥路、中山路、小北路、越华路范围以内的位置,修建了一个“环五里”,也就是周长5里(宋代1里约为现600 米)的“子城”,又称为“中城”。由于子城狭小,到了熙宁元年(1068),广州知州张田在子城东面修筑了一个“环七里”的“东城”。这时建起的子城和东城都是夯筑的土城墙,当年年底又改建为砖墙。东城的大致范围,东到今大东门,西至今教育路、西湖路一带,南至今大南路,北至今越华路。到了熙宁四年(1071),广州知州程师孟又主持修筑了西城,宋神宗还派出张节爱提供技术支援,将中原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建筑材料带到广州。西城的面积比子城、东城的总和还大,“环十三里”,大约位于今北城根、人民路、大德路及子城以西的范围内。
三城修筑完成后,广州城区范围大为扩张,东、中、西三城并存的城墙格局一直沿用数代。同时,三城的功能相对明确,其中子城为衙署所在地,东城为商业区,西城为住宅区,蕃坊也位于西城内。在三城以南的珠江沿岸,商业活动密集,也形成了居民区和市场,南宋
时又在这里修建了东、西雁翅城。
三城以内,出现了对于古人来说相当精致的市政规划设计:城内街道的建设多为“井”字或“丁”字形,均为东西或南北走向,规范整齐;由白云山引人城中的文溪,在城内分为东濠(又称“清水濠”)、西濠和南濠(又称“玉带濠”)。三濠向南流入珠江,兼有通航、排涝、防火功能;城南有东、西两澳,供来往船只躲避风浪。同时,还有六脉渠的穿凿贯通。
六脉渠是宋人在广州城内修凿的6条水渠,它引白云山溪水入城,并分流城中各地(主要在今越秀区),然后分别流入东、西、南三濠,最后注入珠江。六脉渠贯穿城内,可供居民饮水,又有舟楫之便,防洪排涝,有水之利而无水之患,并在此后的数百年都服务于广州市民,是中国古代一项卓越的市政水利工程。现在的六脉渠和玉带河、西濠等,早已被道路、建筑物覆盖,但有几条作为排水暗渠,仍在发挥作用。
宋代的广州城,规模宏大、建筑华丽、商户云集、居民辐辏,与中原名城相比,已是毫不逊色。宋人对子城的双门即拱北楼,有“规模宏壮,中州未见其比”的称赞。而所谓“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又道出了广州城因越秀山而清秀、因六脉渠而灵动的景致。
伴随着城市面貌的变化,以及文化底蕴的积聚,宋代的广州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到处都有良辰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在城东的南海神庙前,东望大海日出,万点金光,“扶胥浴日”使人赞叹不已;在西郊的石井,石门夹峙珠江,落日西沉,云蒸霞蔚,“石门返照”让人流连忘返;海山楼上,天色微明之际,碧空如洗,帆樯林立,“海山晓霁”令人心旷神怡;白鹅潭边,夜阑人静之时,一轮明月当空,珠水清寒,“珠江秋月”教人物我两忘;“菊湖云影”,听古人流杯嬉戏之乐;“蒲间濂泉”,发今人骑鹤化仙之叹;“光孝菩提”,禅机难悟;大通烟雨,玄妙莫测。宋代这“羊城八景”,让后人至今感叹抒情,吟诵不止。
2. 广州录事司和元代广州
宋元之交,广州曾发生激烈的攻城战和争夺战。元统一后,为防止汉人据险而守,曾经将全国各地城市的城墙拆毁,广州同样未能幸免。数百年历史沧桑,如今宋代广州城墙的残垣断壁已经深埋地下,只有城市建设向下挖掘的时候,才不断有城砖被发现。城墙虽遭毁坏,
但元代广州却依然得到发展。尤其是元代设立了广州录事司,对广州的城市建设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元代以前,广州市的地域范围没有专门的行政机构管辖。也就是说,广州的市区范围和周边农村地区一样,要么属于广州的州级政府管辖,要么属于附廓的县级政府管辖,广州没有自己的市政府。元代设立广州录事司后,这种局面得到改变。
录事司是元代的一种官职,“秩正八品,凡路府所治置一司,以掌城中户民之事”。也就是说,录事司是元代在路府一级治所设立的专管治所城中各项民政事务的官员。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79),也就是元军攻占广州的第二年,设立广州录事司。至元十七年(1280),元政府正式设置广州路,广州城成为由广州录事司管理的、与南海等县平级的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
广州录事司的行政机构和职能与各县一样,管理辖区内的户口、赋役、治安、文教等各项事务。录事司设立后,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统计了所辖户口,约为1 万余户、6 万余人,这是关于广州城市人口的第一个可靠统计数字。在这些人口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100 余户,其他绝大多数为商户或手工生产者,反映了元代时广州就已成为一座工商业性质的城市。
元代广州的城墙虽然部分被毁,但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广州很快恢复了昔日繁荣。如伊本·白图泰所称:“泰克兰城(即广州)久已慕名……世界城中之一也。市场优美,为世界各大城所不能及。”虽不无溢美,但也说明了当时的广州确是颇有可观之处。
宋元时期,由于岭南地区人口大量增长,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也由于统治者对商品经济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使得广州的国内外贸易长盛不衰。同时,外贸活动对国民经济、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渐显现出来,广州成为一个人文荟萃、商贸发达的繁荣都市。如果你站在宋代时的海山楼上,凭栏东望,就会见到数不清的“南海一号”正往来穿梭,将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各地名城串联成一条美丽的珠链,甚是壮观。
宋代时修筑三城,使广州的城市范围大面积扩张,而元代设置了广州
录事司,又使广州城有了专属的行政管辖。宋元时广州的人文气息、
商业气息更加浓郁,城市品位大不同于以往。
1.三城的建设与宋代广州
中国古代的“城”,是指环绕城市一周的城墙,起军事防御的作用,所以北方防御匈奴的长长的墙,也叫做“长城”。“城”所保护的主要是城墙里面的各级封建统治机构,包括衙署机关和各级官员等。当然,一般的“城”都会设在位于交通要道、便于控制周边地区的地
方,所以很自然会成为这一带的商贸中心。也就是说,“城”里面通常都会有大小不一的“市”。在这种情形之下,古代的城市建设主要是围绕军事防御功能展开的,重点在于城墙、城门、护城河等建筑,城内除了道路外,对其他市政设施考虑较少。然而在宋代,广州的城
市建设局面大有不同。
在广州的城市史上,宋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修筑了子城、东城和西城,也就是所谓的“宋代三城”。三城建成后,广州的城市面貌和格局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才发生根本改变。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广州拉开三城修筑的序幕。这一年,知州魏瓘以南汉国宫城为基础,即今天吉祥路、中山路、小北路、越华路范围以内的位置,修建了一个“环五里”,也就是周长5里(宋代1里约为现600 米)的“子城”,又称为“中城”。由于子城狭小,到了熙宁元年(1068),广州知州张田在子城东面修筑了一个“环七里”的“东城”。这时建起的子城和东城都是夯筑的土城墙,当年年底又改建为砖墙。东城的大致范围,东到今大东门,西至今教育路、西湖路一带,南至今大南路,北至今越华路。到了熙宁四年(1071),广州知州程师孟又主持修筑了西城,宋神宗还派出张节爱提供技术支援,将中原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建筑材料带到广州。西城的面积比子城、东城的总和还大,“环十三里”,大约位于今北城根、人民路、大德路及子城以西的范围内。
三城修筑完成后,广州城区范围大为扩张,东、中、西三城并存的城墙格局一直沿用数代。同时,三城的功能相对明确,其中子城为衙署所在地,东城为商业区,西城为住宅区,蕃坊也位于西城内。在三城以南的珠江沿岸,商业活动密集,也形成了居民区和市场,南宋
时又在这里修建了东、西雁翅城。
三城以内,出现了对于古人来说相当精致的市政规划设计:城内街道的建设多为“井”字或“丁”字形,均为东西或南北走向,规范整齐;由白云山引人城中的文溪,在城内分为东濠(又称“清水濠”)、西濠和南濠(又称“玉带濠”)。三濠向南流入珠江,兼有通航、排涝、防火功能;城南有东、西两澳,供来往船只躲避风浪。同时,还有六脉渠的穿凿贯通。
六脉渠是宋人在广州城内修凿的6条水渠,它引白云山溪水入城,并分流城中各地(主要在今越秀区),然后分别流入东、西、南三濠,最后注入珠江。六脉渠贯穿城内,可供居民饮水,又有舟楫之便,防洪排涝,有水之利而无水之患,并在此后的数百年都服务于广州市民,是中国古代一项卓越的市政水利工程。现在的六脉渠和玉带河、西濠等,早已被道路、建筑物覆盖,但有几条作为排水暗渠,仍在发挥作用。
宋代的广州城,规模宏大、建筑华丽、商户云集、居民辐辏,与中原名城相比,已是毫不逊色。宋人对子城的双门即拱北楼,有“规模宏壮,中州未见其比”的称赞。而所谓“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又道出了广州城因越秀山而清秀、因六脉渠而灵动的景致。
伴随着城市面貌的变化,以及文化底蕴的积聚,宋代的广州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到处都有良辰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在城东的南海神庙前,东望大海日出,万点金光,“扶胥浴日”使人赞叹不已;在西郊的石井,石门夹峙珠江,落日西沉,云蒸霞蔚,“石门返照”让人流连忘返;海山楼上,天色微明之际,碧空如洗,帆樯林立,“海山晓霁”令人心旷神怡;白鹅潭边,夜阑人静之时,一轮明月当空,珠水清寒,“珠江秋月”教人物我两忘;“菊湖云影”,听古人流杯嬉戏之乐;“蒲间濂泉”,发今人骑鹤化仙之叹;“光孝菩提”,禅机难悟;大通烟雨,玄妙莫测。宋代这“羊城八景”,让后人至今感叹抒情,吟诵不止。
2. 广州录事司和元代广州
宋元之交,广州曾发生激烈的攻城战和争夺战。元统一后,为防止汉人据险而守,曾经将全国各地城市的城墙拆毁,广州同样未能幸免。数百年历史沧桑,如今宋代广州城墙的残垣断壁已经深埋地下,只有城市建设向下挖掘的时候,才不断有城砖被发现。城墙虽遭毁坏,
但元代广州却依然得到发展。尤其是元代设立了广州录事司,对广州的城市建设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元代以前,广州市的地域范围没有专门的行政机构管辖。也就是说,广州的市区范围和周边农村地区一样,要么属于广州的州级政府管辖,要么属于附廓的县级政府管辖,广州没有自己的市政府。元代设立广州录事司后,这种局面得到改变。
录事司是元代的一种官职,“秩正八品,凡路府所治置一司,以掌城中户民之事”。也就是说,录事司是元代在路府一级治所设立的专管治所城中各项民政事务的官员。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79),也就是元军攻占广州的第二年,设立广州录事司。至元十七年(1280),元政府正式设置广州路,广州城成为由广州录事司管理的、与南海等县平级的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
广州录事司的行政机构和职能与各县一样,管理辖区内的户口、赋役、治安、文教等各项事务。录事司设立后,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统计了所辖户口,约为1 万余户、6 万余人,这是关于广州城市人口的第一个可靠统计数字。在这些人口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100 余户,其他绝大多数为商户或手工生产者,反映了元代时广州就已成为一座工商业性质的城市。
元代广州的城墙虽然部分被毁,但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广州很快恢复了昔日繁荣。如伊本·白图泰所称:“泰克兰城(即广州)久已慕名……世界城中之一也。市场优美,为世界各大城所不能及。”虽不无溢美,但也说明了当时的广州确是颇有可观之处。
宋元时期,由于岭南地区人口大量增长,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也由于统治者对商品经济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使得广州的国内外贸易长盛不衰。同时,外贸活动对国民经济、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渐显现出来,广州成为一个人文荟萃、商贸发达的繁荣都市。如果你站在宋代时的海山楼上,凭栏东望,就会见到数不清的“南海一号”正往来穿梭,将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各地名城串联成一条美丽的珠链,甚是壮观。
文献资料来源:2011年8月   《广府商都》
作者:饶芃子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