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宁
一、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纪元
自19世纪末德国人李希霍芬在其所著的 《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一书中用富有浪漫色彩的“丝绸之路”称道古老的陆上中西贸易通道以后,人们也把中西方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位居我国大陆南端、毗邻南海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有着突出的地位,伴随着中国与西方交通贸易线路由陆路而海路的变化,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更是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唐代,我国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而且唐中叶后经济重心南移。不仅周边列国称臣来朝。远隔关山和重洋之国,也纷纷来访,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中外交通的重心已由陆路转向海路。7 世纪、8 世纪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兵燹不断,通阻无常,特别是强大的吐蕃控制陇右、河西后,商旅更受阻隔,中西方的交通仰赖于海路。而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为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当时的南方大埠广州,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厚实的经济文化基础,成为当时中外海上交通的门户。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船六七丈。狮子国、大石国、骨唐国、白蛮、亦蛮等往来居位,种类极多”。由于外国商人,特别是阿拉伯商人不少留居广州,唐王朝遂将广州城西南濠东岸蕃船码头区划为它们的居住地,即所谓的“蕃坊区”。由于中外贸易的发展,唐王朝首次在广州设立了国内唯一的外贸管理机构市舶使。至此,已有一条载诸史籍,从广州出发,蜿蜒至南海、西亚、东非的海上“丝绸之路”,即公元 8 世纪中叶的地理学家、唐德宗宰相贾耽所指出的“广州通海夷道”。贾耽述及的“广州通海夷道”,不仅把海路起点“定位”在广州,而且详述了所经港口、里程、方向、各段所需时间及沿途地理风情。因此,至唐代,中西方海上“丝绸之路”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充分反映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上地位的崛起和勃兴。
二、义净其人及其西行
在中外交通、特别是海洋交通的开辟上,僧人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在西汉末,佛教就通过中亚古道传入中国,东汉桓、灵时代,渐渐传播开来,魏晋南北朝时,中外僧人往来如织,但中土僧人赴西天求法者,大都遵陆路。至唐代,各种宗教尤其是佛教的传播,更臻频繁。中国高僧“咸思圣迹”,赴印度求法者激增,会晤与前迥然有异的是,泛海求法者居多。自唐初至中叶,共有 56 个僧人到印度等国求法,其中即有 34 人是取道海路的。它们远涉惊波骇浪,备艰难险阻,不啻促进了文化交流,而且其前驱辟路,为中外海上交通特别是南海交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其中最卓越者莫过于义净。
义净 (635~713),俗姓张,字文明,范阳 (今北京西南) 人 (亦说山东历城人)。垂髫之年,即洗剃为僧,从此即长伴晨钟暮鼓、黄卷青灯,研习佛法,以至能“内外闲习、今古博通”。他志趣高远,15 岁时,即萌生西行佛国、寻幽访圣、参佛取经之念,不过至 37 岁时,才实现宏愿。
唐高宗咸享二年 (671 年) 初秋,对佛国心仪已久的义净随冯孝铨到广州,“与波斯船主期会南行”,当时有数十位僧友也准备联袂同往,但登船时,都临危退缩了,只有义净“奋励孤行”。11 月船离广州,义净正式踏上了西天求法之旅。南海波涛汹涌,义净喟叹:“长截洪溟似山之涛横河,斜通巨壑如云之浪滔天。”颠簸 20 日后,船抵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佛逝,全称为室利佛逝。他在这里停留半年,学习声明学,即佛学的语言文字。后得到佛逝国王资助,至佛逝之属国末罗瑜国 (在今马来半岛的南端)。稽延两月之后,续乘船北航 15 天,抵羯荼国 (现今马来西亚吉打州一带)。咸亨三年(672 年) 12 月,乘王船西进,十余日后,至裸人国 (即今孟尼拉湾的尼科巴岛)。岛上椰子、槟榔树,森然密布。再往西北航行半个月,到达东印度的东部港口耽摩立底,即《佛国记》 中的多摩梨帝国,时为咸亨四年 (673年) 2 月。这样义净自广州扬帆启程至印度,越 16 个月,除了在佛逝、末罗瑜停居 8 个月,实际在海上航行约 8个月。
在耽摩立底,义净邂逅著名高僧大乘灯,与其一道学习梵语。一年后,同道去中天竺。因途多高山大泽,盗匪出没,旅客大都结伴而行。义净途中染上疾病,“求进五里,终须百息”。一人落在后面,艰难跋涉。傍晚,果遇盗匪,连裹身之服,也被席卷而去,只得折树枝遮体,浑身涂泥。这样如野人般狼狈地行走几日后,才到达中天竺的摩揭陀国。在这里,义净“鹫峰鸡足咸遂周游,鹿苑祗林并皆瞻瞩,诸有圣迹毕得追寻”。回到那烂陀寺后,义净即蛰居 10年,即上元二年 (675 年) 至光宅元年 (684 年),抄录和研译佛经。
因眷念故国,武后垂拱元年 (685 年),义净离开那烂陀寺,南返耽摩立底,准备归国,不料途中又遭洗劫,仅存一命。至耽摩立底后,即循着去时线路,鼓舶东行,经羯茶而至佛逝。到佛逝国后,即一面翻译整理佛经,一面撰写旅途见闻文字。至武则天证圣元年(695 年),才舶回广州,至此,他才结束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漂泊生涯,完成往返于广州至印度的海上航行。
三、义净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与贡献
义净遵海路求法,虽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但终能满载而归,终老故里,这在当时,是一项空前的盛举,是其先驱者和同代人无法企及的。泛舟重洋,波险浪恶,决无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义净曾深有感触地指出“胜途多难……致去者数盈半百,留者仅有几人”。常愍至末罗瑜国后,因船沉没而葬身鱼腹;智岸至马来半岛的郎加戌因染时疫而飘魂异域;义朗至狮子国后,不知所终;会宁从诃陵西向后,就查无音讯;大津至佛逝,即回棹归国;明远、道琳、智弘、无行、大乘灯,虽侥幸抵达“西天乐土”,但终不能回归故园,客死他乡。中国四大佛教译经家都曾到过印度: 东晋法显,陆去海回,回程中,在南海骤遇暴风,不能径从广州登陆,在茫茫大海中飘摇数月后,才在山东崂山县的海岸登陆,唐代玄奘陆去陆回;慧超海去陆回;惟有义净是海去海回,且两度纵穿南海。
唐初义净从广州西行印度,比唐后期贾耽提出“广州通海夷道”早了近一个世纪。贾耽生于 730 年,死于 780年,字敦时,沧州南皮人 (现今河北省),曾任节度使、鸿胪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垂三十年。因而他指出包括广州通海夷道”在内的“四夷之路”,至早在 8 世纪中叶。他所总结的 7 条中外交通线路,来源于调查访问。他利用朝中常职和外任节度使之便,搜罗资料、信息,“梯山献琛之路,乘舶来朝之人,咸究竟其源流,访求其居处。阛阓之行贾,戒貃之之遗志,莫不听其言而摄其要”,“从边川入四夷,通译于鸿胪者,莫不毕记”。而早于他一个世纪的义净,却是身体力行。他关于自己航海西行的记述,虽航线不及“广州通海夷道”长,但比后者更为翔实、丰富。
义净从印度东归途中撰写了 《南海寄归内法传》和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两书,记录了所经线路及其时间,所经诸国及其地理、风情,后书还分述了 30 多位西行高僧至南洋或印度的航海情形,其中尤以他本人及道淋、无行等人的行程最为详细。这对指引远涉重洋的后继者,为研究古代南海、印度洋的海洋交通和印度、东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在书中,下举之类的记录比比皆是:
“驩州正南步行可半月余,若乘船才五六潮,即到此景。南至占波,即是临邑……西南一月到跋南国,旧云扶南,先是裸国……”
“然南海诸洲有十余国……从西数之,有婆罗师洲,未罗游洲,即今尸利佛逝国是,莫诃信洲,诃陵洲,呾呾洲,盆盆洲,婆罗洲,掘伦洲,佛逝补罗洲,阿善洲,末迦漫洲。又有小洲,不能具录”。
义净还将所历国家的一些见闻荟萃书中,如在前文已提到的裸人国,只盛产椰子、槟榔,不产稻谷,缺少铁、金、银,土人纷纷用自产的椰子、槟榔,向途经此地的商旅交换金、银、铁和粮食。意大利人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和阿拉伯人写的《苏烈漫游记》也有近似的记载,但是它们在 13 世纪以后才问世。依此亦可蠡测义净著述的史料价值了。正基于此,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和法国汉学家沙边畹在 19世纪末即把《南海寄归内法传》译为日文和法文。
此外,义净杖锡南溟,舍身求法的精神和“上将可陵师,匹士志难移,如论惜命短,何得满长祗”的西行壮志,也激励着后人。如还在义净第二次由广州至佛逝时,就有贞固、道宏、怀业、法朗四位岭南僧人踊跃随行。
一、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纪元
自19世纪末德国人李希霍芬在其所著的 《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一书中用富有浪漫色彩的“丝绸之路”称道古老的陆上中西贸易通道以后,人们也把中西方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位居我国大陆南端、毗邻南海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有着突出的地位,伴随着中国与西方交通贸易线路由陆路而海路的变化,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更是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唐代,我国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而且唐中叶后经济重心南移。不仅周边列国称臣来朝。远隔关山和重洋之国,也纷纷来访,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中外交通的重心已由陆路转向海路。7 世纪、8 世纪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兵燹不断,通阻无常,特别是强大的吐蕃控制陇右、河西后,商旅更受阻隔,中西方的交通仰赖于海路。而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为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当时的南方大埠广州,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厚实的经济文化基础,成为当时中外海上交通的门户。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船六七丈。狮子国、大石国、骨唐国、白蛮、亦蛮等往来居位,种类极多”。由于外国商人,特别是阿拉伯商人不少留居广州,唐王朝遂将广州城西南濠东岸蕃船码头区划为它们的居住地,即所谓的“蕃坊区”。由于中外贸易的发展,唐王朝首次在广州设立了国内唯一的外贸管理机构市舶使。至此,已有一条载诸史籍,从广州出发,蜿蜒至南海、西亚、东非的海上“丝绸之路”,即公元 8 世纪中叶的地理学家、唐德宗宰相贾耽所指出的“广州通海夷道”。贾耽述及的“广州通海夷道”,不仅把海路起点“定位”在广州,而且详述了所经港口、里程、方向、各段所需时间及沿途地理风情。因此,至唐代,中西方海上“丝绸之路”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充分反映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上地位的崛起和勃兴。
二、义净其人及其西行
在中外交通、特别是海洋交通的开辟上,僧人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在西汉末,佛教就通过中亚古道传入中国,东汉桓、灵时代,渐渐传播开来,魏晋南北朝时,中外僧人往来如织,但中土僧人赴西天求法者,大都遵陆路。至唐代,各种宗教尤其是佛教的传播,更臻频繁。中国高僧“咸思圣迹”,赴印度求法者激增,会晤与前迥然有异的是,泛海求法者居多。自唐初至中叶,共有 56 个僧人到印度等国求法,其中即有 34 人是取道海路的。它们远涉惊波骇浪,备艰难险阻,不啻促进了文化交流,而且其前驱辟路,为中外海上交通特别是南海交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其中最卓越者莫过于义净。
义净 (635~713),俗姓张,字文明,范阳 (今北京西南) 人 (亦说山东历城人)。垂髫之年,即洗剃为僧,从此即长伴晨钟暮鼓、黄卷青灯,研习佛法,以至能“内外闲习、今古博通”。他志趣高远,15 岁时,即萌生西行佛国、寻幽访圣、参佛取经之念,不过至 37 岁时,才实现宏愿。
唐高宗咸享二年 (671 年) 初秋,对佛国心仪已久的义净随冯孝铨到广州,“与波斯船主期会南行”,当时有数十位僧友也准备联袂同往,但登船时,都临危退缩了,只有义净“奋励孤行”。11 月船离广州,义净正式踏上了西天求法之旅。南海波涛汹涌,义净喟叹:“长截洪溟似山之涛横河,斜通巨壑如云之浪滔天。”颠簸 20 日后,船抵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佛逝,全称为室利佛逝。他在这里停留半年,学习声明学,即佛学的语言文字。后得到佛逝国王资助,至佛逝之属国末罗瑜国 (在今马来半岛的南端)。稽延两月之后,续乘船北航 15 天,抵羯荼国 (现今马来西亚吉打州一带)。咸亨三年(672 年) 12 月,乘王船西进,十余日后,至裸人国 (即今孟尼拉湾的尼科巴岛)。岛上椰子、槟榔树,森然密布。再往西北航行半个月,到达东印度的东部港口耽摩立底,即《佛国记》 中的多摩梨帝国,时为咸亨四年 (673年) 2 月。这样义净自广州扬帆启程至印度,越 16 个月,除了在佛逝、末罗瑜停居 8 个月,实际在海上航行约 8个月。
在耽摩立底,义净邂逅著名高僧大乘灯,与其一道学习梵语。一年后,同道去中天竺。因途多高山大泽,盗匪出没,旅客大都结伴而行。义净途中染上疾病,“求进五里,终须百息”。一人落在后面,艰难跋涉。傍晚,果遇盗匪,连裹身之服,也被席卷而去,只得折树枝遮体,浑身涂泥。这样如野人般狼狈地行走几日后,才到达中天竺的摩揭陀国。在这里,义净“鹫峰鸡足咸遂周游,鹿苑祗林并皆瞻瞩,诸有圣迹毕得追寻”。回到那烂陀寺后,义净即蛰居 10年,即上元二年 (675 年) 至光宅元年 (684 年),抄录和研译佛经。
因眷念故国,武后垂拱元年 (685 年),义净离开那烂陀寺,南返耽摩立底,准备归国,不料途中又遭洗劫,仅存一命。至耽摩立底后,即循着去时线路,鼓舶东行,经羯茶而至佛逝。到佛逝国后,即一面翻译整理佛经,一面撰写旅途见闻文字。至武则天证圣元年(695 年),才舶回广州,至此,他才结束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漂泊生涯,完成往返于广州至印度的海上航行。
三、义净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与贡献
义净遵海路求法,虽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但终能满载而归,终老故里,这在当时,是一项空前的盛举,是其先驱者和同代人无法企及的。泛舟重洋,波险浪恶,决无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义净曾深有感触地指出“胜途多难……致去者数盈半百,留者仅有几人”。常愍至末罗瑜国后,因船沉没而葬身鱼腹;智岸至马来半岛的郎加戌因染时疫而飘魂异域;义朗至狮子国后,不知所终;会宁从诃陵西向后,就查无音讯;大津至佛逝,即回棹归国;明远、道琳、智弘、无行、大乘灯,虽侥幸抵达“西天乐土”,但终不能回归故园,客死他乡。中国四大佛教译经家都曾到过印度: 东晋法显,陆去海回,回程中,在南海骤遇暴风,不能径从广州登陆,在茫茫大海中飘摇数月后,才在山东崂山县的海岸登陆,唐代玄奘陆去陆回;慧超海去陆回;惟有义净是海去海回,且两度纵穿南海。
唐初义净从广州西行印度,比唐后期贾耽提出“广州通海夷道”早了近一个世纪。贾耽生于 730 年,死于 780年,字敦时,沧州南皮人 (现今河北省),曾任节度使、鸿胪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垂三十年。因而他指出包括广州通海夷道”在内的“四夷之路”,至早在 8 世纪中叶。他所总结的 7 条中外交通线路,来源于调查访问。他利用朝中常职和外任节度使之便,搜罗资料、信息,“梯山献琛之路,乘舶来朝之人,咸究竟其源流,访求其居处。阛阓之行贾,戒貃之之遗志,莫不听其言而摄其要”,“从边川入四夷,通译于鸿胪者,莫不毕记”。而早于他一个世纪的义净,却是身体力行。他关于自己航海西行的记述,虽航线不及“广州通海夷道”长,但比后者更为翔实、丰富。
义净从印度东归途中撰写了 《南海寄归内法传》和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两书,记录了所经线路及其时间,所经诸国及其地理、风情,后书还分述了 30 多位西行高僧至南洋或印度的航海情形,其中尤以他本人及道淋、无行等人的行程最为详细。这对指引远涉重洋的后继者,为研究古代南海、印度洋的海洋交通和印度、东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在书中,下举之类的记录比比皆是:
“驩州正南步行可半月余,若乘船才五六潮,即到此景。南至占波,即是临邑……西南一月到跋南国,旧云扶南,先是裸国……”
“然南海诸洲有十余国……从西数之,有婆罗师洲,未罗游洲,即今尸利佛逝国是,莫诃信洲,诃陵洲,呾呾洲,盆盆洲,婆罗洲,掘伦洲,佛逝补罗洲,阿善洲,末迦漫洲。又有小洲,不能具录”。
义净还将所历国家的一些见闻荟萃书中,如在前文已提到的裸人国,只盛产椰子、槟榔,不产稻谷,缺少铁、金、银,土人纷纷用自产的椰子、槟榔,向途经此地的商旅交换金、银、铁和粮食。意大利人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和阿拉伯人写的《苏烈漫游记》也有近似的记载,但是它们在 13 世纪以后才问世。依此亦可蠡测义净著述的史料价值了。正基于此,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和法国汉学家沙边畹在 19世纪末即把《南海寄归内法传》译为日文和法文。
此外,义净杖锡南溟,舍身求法的精神和“上将可陵师,匹士志难移,如论惜命短,何得满长祗”的西行壮志,也激励着后人。如还在义净第二次由广州至佛逝时,就有贞固、道宏、怀业、法朗四位岭南僧人踊跃随行。
文献资料来源:2009年3月   《广州九章》
作者:黄树森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