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古道--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我在先后考察贯通湘桂至古广信(封开)的潇贺古道,以及南雄梅关珠玑巷时,已对海上与陆上丝路之间对接现象有所觉察,但真正意识到其重大意义则是本世纪初对这两条古道的再次考察。这两条古道的遗址和史料,都证实其本身从来就具有对接海陆丝绸之路的功能和意义。前者在《汉书˙地理志》中已写明,汉武帝派黄门译长开创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从水陆联运的潇水至贺江古道到广信,然后又沿南江、北流江、南流江到达徐闻而出海的。这不就是名正言顺的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么?南雄梅关古道是唐代贤相张九龄主持开通的。他在《开凿大庾岭路序》中写明了其目的,是为沟通中原与海外的贸易和往来。与梅关相连的珠玑古巷,是唐宋以来中原南下移民岭南以至海外的中转站,致世界广府人皆认其为“吾家故乡”,可见梅关珠玑巷在历史上起到对接海陆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此外,我们还发现了南雄乌迳古道、乳源西京古道、连州南天门古道,以及西江、北江、东江、南江等水道及其相应的水陆通道,遍布全省,可见水陆古道是广东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具有对接海陆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所以也是由诸多海陆丝路古道星群共现的一大文化“星座”。特别值得高兴的是,最近我们到梅州市考察,在大埔发现晋代开拓连接闽粤的梅硿古道的同时,在梅县松口发现了“南洋古道”。因为这里建有中国内地唯一的“世界移民广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发起的旨在纪念海外华人的“印度洋之路”项目,并先后在马达加斯加的多菲内、留尼旺的圣保罗、莫桑比克、毛里求斯岛、科摩罗的马约特、印度的本地治里等地建设了同样的移民广场,在梅县松口建“广场”,是为了纪念19--20世纪离开中国前往印度洋群岛的中国人,同时,松口也是客家人“扬帆出海,开拓进取”的始发地,客家华侨的回归地,又是海内外华侨华人和印度洋国家人民之间经济文化友好往来的中枢地,所以,堪称海上丝绸之路的“印度洋之路第一港”,既是海陆丝绸之路对接点,又是江海对接的通道。

文献资料来源:2015年3月   《广州十三行——明清300年的曲折外贸之路》

作者:黄伟宗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