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侨华人和侨乡文化,实质上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一种产物和体现,因为出海回归、联络交流,都必经海上丝路,所以海上丝绸之路也即是华侨华人之路。自2006年以来,项目组一直关注华侨和侨乡文化现象,多次到江门、开平、台山、恩平、鹤山、新会、篷江、东莞,以及潮州、汕头、汕尾等地考察,先后发现并提出“广侨文化”“客侨文化”“潮侨文化” 等文化现象和文化定位,受到海内外媒体的普遍关注。尤其是2006--2011年,项目组先后到开平考察,发现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和台山的“侨墟楼”,以及东莞凤岗的“排屋楼”,都具有见证海上丝路文化即华侨华人文化的典型代表意义。因为这三种文化,都是华侨华人文化与广东三大民系(广府、客家、潮汕)文化交叉融合的文化形态;而这三种“楼”,则是这三种文化形态的实体体现,并且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产物和载体。特别是“侨墟楼”,它是侨乡中墟集商市的总称,因其既是传统农村墟集,又是华侨投资所建的“楼”,并有与海外通商的码头和商行,具有自十三行统管海外通商结束后,所出现的中国海外通商在侨乡遍地开花的转型意义,所以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在侨乡泛化的体现。此外,潮汕地区的“红头船”和“侨批”等现象,以及珠海在近代出现的容闳所开拓的“西学东渐”和中国留学生之路,也都是华侨华人文化即海上丝路文化的实证,是华侨华人之路的丰碑和星群。所以,这也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大文化“星座”。
文献资料来源:2015年3月   《广州十三行——明清300年的曲折外贸之路》
作者:黄伟宗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